学科简介
外国哲学学科的建设从1956年建系之初、设立中外哲学史教研室时就开始了。1959 年,中外哲学史教研室分为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和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分别由胡曲园先生和全增嘏先生担任主任。在创系的五位教授中,全增嘏先生对外国哲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可谓居功至伟,是外国哲学学科的奠基人。20世纪30年代初,全增嘏先生就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过《西洋哲学小史》一书,该书是中国最早的西方哲学史之一。20世纪80年代,外国哲学学科点编写了一批具有很高理论水平和很大影响力的教材,如由全增嘏先生主编、陈京璇教授、黄颂杰教授统稿的《西方哲学史》(上下)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印数超过15次,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刘放桐教授等编著的《现代西方哲学》,三次修订,共印20多万册,远超国内同类著作,并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刘放桐教授、俞吾金教授主编的《西方哲学通史》10卷本等。通过这批教材的编写出版,外国哲学学科点在“哲学史研究”和“现当代哲学”方向上的特色和优势逐渐突显出来。
图:全增嘏先生编著《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和刘放桐教授编著《现代西方哲学》
图:《西方哲学通史》
1981年复旦大学外国哲学史和现代外国哲学被授予硕士点,外国哲学史被批准设立博士点。1986年现代外国哲学也被批准为博士点,1988年,外国哲学史博士点和现代外国哲学博士点合并为外国哲学博士点。1995年,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被列入教育部“211”工程,并同时被批准为上海市的重点学科。2002年,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被评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
在六十余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复旦外哲已经形成了重视基础研究、强调问题导向、拓展前沿和跨学科发展的研究和培养特色;论、著、译齐头并进,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果丰硕,翻译出版了39卷的中文版《杜威全集》(含索引和补遗卷);“现代西方哲学”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未来,复旦外哲将进一步积极参与讨论当前全球哲学界提出的重大话题,同时积极投入中国当代哲学的理论建构。复旦外哲将整合外国哲学教研室及现代哲学研究所、杜威中心、教育哲学研究中心、思想史研究中心等研究力量,围绕“启蒙哲学与现代性价值秩序的反思与批判”、“德国观念论的思想遗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现当代德法哲学及其理论对话”、“西方伦理学历史演进与后习俗时代的伦理学研究”“当代分析哲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研究”五个重点方向推进深入研究,并带动开展教学。
图:《杜威全集》
教学科研
培养信息
研究方向
外国哲学学科的研究方向有:
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哲学、实用主义研究、现代英美哲学、现代欧陆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教育哲学和法哲学等。
研究生课程设置
外国哲学研究生课程由学位公共课、学位核心课和选修课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学位公共课为全校研究生共享,包括政治理论课、第一外国语、专业外语。学位核心课包括学位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学位基础课为全院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共享课程,外国哲学专业学生限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古希腊哲学原著选读(一)”2门中选1门必修。选课安排由导师和学生共同根据学生研究方向确定。外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熟悉西方哲学的历史及其基本问题,熟悉当代西方哲学前沿问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
学术书刊
《现代外国哲学》
《现代外国哲学》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11辑后因经费原因停刊。2007年复刊,至2011年共出版2辑。2017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决定继续出版该刊,《现代外国哲学》再次复刊,每年2期。张庆熊教授、孙向晨教授任主编。本刊始终坚持杜任之先生提出的“有助于促进我国学术界积极开展对现代外国哲学的研究”的主旨。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有关外国哲学的动态与热点问题报道和评述、外国哲学领域专题研究论文、针对外国哲学研究领域最新出版著作的书评等。
《实用主义研究》
《实用主义研究》创刊于2017年,是由复旦大学杜威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目前采取以书代刊形式出版,每年一期。刘放桐教授、陈亚军教授任主编。本刊致力于及时反映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实用主义和美国思想文化研究成果,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界对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深度的探讨和建设性的合作。在每期中插入一个美国思想文化研究的专题,此专题的范围不再限于实用主义研究,而是试图将美国哲学、思想、政治、文化研究广泛地整合起来。
《法国哲学研究》
Études de Française
《法国哲学研究》创刊于2017年,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专门刊发国际国内高质量法国哲学研究论文和译文的中文学术集刊。本刊目前采取以书代刊形式出版,每年一期。莫伟民教授任主编。法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占据着毋庸置疑的独特地位。从17世纪理性与信仰的交织、18世纪理性的弘扬到19世纪动态平衡的达成、20世纪差异思想的迸发,法国哲学一如既往地展现出人类智慧的强大力量和创新思想的动人魅力。本刊力图呈现中法学者视角中的哲学基础问题、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研究。本刊作者不仅有著名哲学家,也有青年才俊,既有国际名校博士生,也有国内高校研究生。文稿形式不限,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译文。
《德国观念论》
Der
《德国观念论》是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专业哲学刊物,目前采用以书代刊的形式出版,每年一期,2019年出版第一期。张汝伦教授任主编。本刊聚焦于康德及其后继者的德国观念论哲学研究,旁及同时代或相关思想谱系的哲学研究,深入展开理性讨论和学术争鸣。
科研平台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所
成立于1986年,是依托于复旦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自然辩证法等教研室建立的跨学科机构,最初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及其流派和代表人物。刘放桐教授是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成立后的第一任所长,后由俞吾金教授接任。目前所长为张庆熊教授。
复旦大学杜威中心
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并于2014年正式更名为复旦大学杜威中心。现由陈亚军教授任主任,刘放桐教授任荣誉主任。在刘放桐教授的统筹和领衔下,中心完成了《杜威全集》(共39卷,含索引和补遗卷)的全部翻译,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全部出齐。《杜威全集》中文版是目前全世界第一个全译本,也是截止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西方哲学经典翻译工程,译成中文超过1600万字。近年来,中心陆续组织出版了《杜威选集》、《杜威著作精选》、“实用主义与美国思想文化研究”、“实用主义与美国思想文化译丛”等系列丛书,并主办了学术刊物《实用主义研究》(集刊)。中心还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讲座和会议,并创设了每年一期的“复旦-杜威讲座”。第一期由Roger Ames(安乐哲)教授主讲,第二期由 教授主讲,第三期由 教授主讲,第四和第五期将分别由Huw Price和Susan Haack教授主讲,前三期讲稿均已在“日月光华•哲学讲堂”丛书中出版。中心目前已与美国杜威中心、德国杜威中心、法国杜威中心、芝加哥大学杜威学校、香港优才基金会等组织和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这些联系并拓展新的交流渠道。
教育哲学研究中心
教育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12月,中心负责人为林晖教授。教育哲学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教育哲学史、中国教育哲学史、现代教育改革与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与公民教育、教育政策研究等。中心的研究人员吸纳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包括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经济学以及科学史等。
在岗教师
刘放桐教授
刘放桐,复旦大学文科资深特聘教授。1957年初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作西方哲学史专业副博士研究生。1961年初毕业后到复旦大学哲学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至今。培养过博士生50余名。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代表性作品包括:《现代西方哲学》《实用主义述评》《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上下册)》等。
张庆熊教授
张庆熊,1993年获瑞士弗里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象学、分析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近期研究重点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现代外国哲学、基督教哲学。
代表性作品包括:Xiong Neue Nur-Bewuß-: Vom – zum neuen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基督教神学范畴——历史的和文化比较的考察》《社会科学的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等。
张汝伦教授
张汝伦,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哲学、中西思想史、比较哲学、政治哲学。
著有《〈存在与时间〉释义》《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二十世纪德国哲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政治世界的思想者》等学术著作。
莫伟民教授
莫伟民,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获颁法兰西共和国“学术棕榈骑士勋章”。担任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法国哲学研究和译丛”主编、《法国哲学研究》辑刊主编。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Rue 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个人获得十余项省部级科研教学奖。曾入选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曙光学者,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主要研究领域:西方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法国哲学和法国马克思主义、福柯思想、西方法哲学和政治哲学等。
已出版《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二十世纪法国哲学》《莫伟民讲福柯》《战后法国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从“解剖政治”到“生命政治”——福柯政治哲学研究》等各类著作十余种。
佘碧平教授
佘碧平,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国哲学,现象学,法国哲学。近期研究重点为欧洲思想史、笛卡尔、保尔·利科。
代表性作品包括《梅罗·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心智的秘密》等,另有《主体解释学》《与欧洲民族的对话》《社会学与人类学》等多部译著。
孙向晨教授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院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获教育部宝钢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
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近代哲学、政治哲学、列维纳斯研究、犹太-基督教哲学、汉语哲学等。
出版《论家:个体与亲亲》《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政治哲学与汉语神学》(合著)等学术著作,担任《现代外国哲学》《通识教育评论》《山水》等学术辑刊联合主编。
丁耘教授
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奖、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复旦大学十佳教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首届年度教师等荣誉,开设的“《理想国》导读”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德国哲学、古希腊哲学、比较哲学及政治思想史。近期研究重点为形而上学传统的会通。
著有《道体学引论》《儒家与启蒙》《中道之国》《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等。译有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林晖教授
林晖,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兼副院长,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近现代哲学、德国哲学、教育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近期研究重点为西方近现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代表性作品包括:《理性、兴趣与实践:康德哲学中的问题》《事实与价值:教育哲学中的两个传统》《危机时代的激进想象力:美国左翼学术新趋向》等。
徐英瑾教授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哲学、英美分析哲学的研究。
出版《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语境建模》等多部学术著作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生招生 丨 欢迎报考复旦大学外国哲学专业,荣获思勉青年原创奖,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谢晶副教授
谢晶西班牙在职研究生,201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校(EHESS),获哲学与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法国巴黎Jean-Lurçat高中毕业班哲学教师(2012-2013)、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2014-2020),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的哲学,结构人类学,现代性批判,正义理论。
兼任利徐学社研究员,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校合作研究员。在现当代社会哲学研究领域出版了1部学术著作,在 of 、 、《社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孙宁副教授
孙宁,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担任的主要工作和学术兼职包括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学科点副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实用主义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杜威中心研究员、美国哲学促进会会员、欧洲实用主义协会会员等。
研究专长为古典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英美分析哲学和美国思想史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两项工作是:实用主义与欧洲思想的思想史互动;当代形而上学中的身体概念。
代表性作品包括专著:《匹兹堡学派研究:塞拉斯、麦克道威尔、布兰顿》、《古典实用主义的线索与视域》(即出)、《分析视域中的康德与黑格尔》(即出)等三部,译著《非现代哲学与现代哲学》(杜威)、《三重绳索:心灵、身体与世界》(普特南)、《将世界纳入视野:论康德、黑格尔和塞拉斯》(麦克道威尔)等六部,以及论文若干。
王纬副教授
王纬,2016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古典学博士。现任职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理论哲学)、形而上学史、古代科学史、西方古典语文学。
代表性作品包括: on , Self-, and the of the 、《模仿论的尝试和困境——亚里士多德的属人的善的统一性问题》《亚里士多德理论哲学研究中的发展史问题》《“一神论”还是“多神论”——亚里士多德论不动的推动者》《“接受者”和“大与小”——柏拉图“未成文学说”探微》等。
贺腾 青年副研究员
贺腾,2021年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父哲学及中世纪哲学。
代表性作品包括: on Will and Sin、《奥古斯丁中的意愿学说探究》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