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城乡规划学硕士,三、面向未来的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可首先考虑提倡在工学、理学、管理学三大门类设立城乡规划学科,从而搭建全面系统的城乡规划学科。(二)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其次,多元化的城市发展空间要求城乡规划学人才具备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全面整合的理性思考能力。城乡规划学的学生培养应由专变广,注重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1)宜居家园:注重社区参与

当前社区治理和社会动员非常重要。过去的精英规划面临范式转型,转向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民主规划和社区治理方式。城乡规划学既需要社会精英的价值引导,又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也要兼顾少数的弱势群体的需求。在社会各方都能够广泛参与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实现包容性发展( )。

(2)可持续的城镇化:注重生态和谐

城乡规划学决定了城乡发展的空间形态模式,影响到人类活动方式和由此产生的生态足迹。城市空间形态模式一旦形成,几乎难以改变,因而具有生态足迹的“锁定效应”(lock-in)。在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USGBC)颁布的绿色街区发展认证体系(LEED-ND)中,精明选址和地区关联、邻里模式和规划设计等合计71个绩点,占总绩点的比例高达64.5%。其中在规划设计方面,主要涉及紧凑发展、混合用途、步行友好、绿化环境等要求。

(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注重文化传承

在全球化时代城乡规划学硕士,三、面向未来的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增强城市竞争力包括两个维度:既要链接全球经济网络(流通空间)西班牙在职研究生,又要塑造地方特质(场所空间),两者缺一不可。例如苏州是链接全球网络,创造流通空间的优秀案例;纽约是场所营造(place-)的典范城市,从中央公园到时报广场、从百老汇到洛克菲勒中心,纽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场所营造”的奇迹,其中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是场所营造的最新地标。学科发展需要在这个维度加强研究、教学和实践。

(4)建成环境中的科技应用:注重科技应用

提出网络社会的“新空间逻辑”,即“流通空间”(Space of Flows)和“场所空间”(Space of )。互联网正在根本性地改变人类活动方式及其空间分布和作用模式,大数据为场所空间的形态规划和设计提供基于流通空间的模式识别和解析。比如城市管理网络实际上是利用企业管理大数据;基于手机信令的大数据分析对于总体规划的编制也提供很多有用信息。学科发展需要在这个维度大力推进。

2. 明确城乡规划改革方向

城乡规划改革可在以下9个方向,包括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城镇体系建设开发向生态本体开发、增量规划向增存并存的价值规划、专业规划向多规合一、从空间规划向政策并重的空间政策规划、静态转化向年度近期的滚动、检测评估的方向发展、自上而下到上下结合的规划、基于大数据量化分析的规划、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实施行动规划。每个改革方向均需要开展新研究,进而带动教学和实践。

3. 争取城乡规划话语权

建议城乡规划学从教育、市场、研究、管理各个渠道,逐步深入国家的科学体系,大力拓展发展平台和提升话语权。可首先考虑提倡在工学、理学、管理学三大门类设立城乡规划学科,从而搭建全面系统的城乡规划学科。同时,鼓励城乡规划学教师争取学校的行政话语权,也拓展在教育部、科技部和文化部门的影响力,进而提升城乡规划学科在国家学科体系的地位。

(二)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1.增强对学科体系的理解和理性思维能力。

城乡规划学属于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规划学生首先需要建立包括建筑、环境、地理、经济等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框架体系;了解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公共管理等知识点。其次,多元化的城市发展空间要求城乡规划学人才具备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全面整合的理性思考能力。因此,需要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授课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力,以此来挖掘城市本质和洞悉其内在发展规律。

2.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远大的全局观

城乡规划学处于变革和体系完善的关键时期,应树立规划学生普世价值观,具有端正的学科态度以及深厚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关注弱势群体,鼓励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此外,需要鼓励每一个规划学生都有培养自己长远的眼光和全局观,树立终生学习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跟上时代的步伐。

3.注重提升综合管理和交流能力

城乡规划学的学生培养应由专变广,注重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除拥有专业技能外,还应提倡培养学生基于兴趣或社会需求的其他主要技能。在此基础上,需要与多个学科广泛交流,培养多学科、跨领域的学科敏感度。因此,应注重城市规划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关注专业技术和方法学习的同时,建立管理意识,并增强个人的谈判和交流能力。

基于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面对未来的城乡规划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对话观点提炼,以下专家对建议有所贡献:

彭震伟,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估委)主任委员城乡规划学硕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唐子来,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刘奇志,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评估委委员、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王富海,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

陈秉钊,专指委和评估委前双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荣休教授;

石楠,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专指委副主任委员、评估委副主任委员;

赵万民,学会副理事长、专指委副主任委员、评估委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袁锦富,专指委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王世福,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专指委委员、评估委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赵天宇,学会理事、专指委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相秉军,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同衡规划院总工程师兼长三角分院副院长;

丁元,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许槟,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办及国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执笔人:王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专指委秘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3407.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1月 17日
下一篇 2024年 11月 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