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统治
伊丽莎白一世登基伊始,便宣布恢复彼得一世的所有改革措施,以开明的君主专制制度为核心推进各项国家制度的发展。
解散声名狼藉的内阁,恢复最高枢密院,设枢密院总理大臣;废除死刑(在此之前,伊丽莎白一世顺从“民意”,处死了所有亲德贵族和政敌),但仍保留秘密官厅,对犯人进行残酷拷打和惩罚;用法律形式确立贵族特权;建立起能够吸收社会各个阶层任职的文官体制,同时建立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恢复了叶卡捷琳娜一世时期隶属于省长、军政长官的市政府的职能。
伊丽莎白一世代表的是贵族地主和资本的利益,这在她实施的经济政策上有十分明显的体现。1754年取消内陆关税,代之以进出口关税;颁布鼓励贸易的法令,设立国际贸易公司;成立贵族银行和商人银行;在七年战争期间,铸造重量更轻的小铜币;禁止贵族以外的人拥有土地所有权,把伏特加酒的垄断经营权授予贵族;规定地主可以任意把犯罪农民流放到西伯利亚,使农民的处境进一步恶化,巴什基里亚、乌拉尔等地曾接连发生农民和民族解放运动,但都被残酷镇压。在她执政的最后几年,在莫斯科的斯列金卡区经常发生打死农奴的悲剧,如臭名昭著的女地主萨尔台奇哈就曾公然打死了一百多个农奴。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俄国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提出了“物质不灭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雏形。)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代,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这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她本人也非常重视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因此这一阶段俄罗斯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女皇支持下,著名科学家、学者罗蒙诺索夫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在众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均取得很高成就。罗蒙诺索夫还和伊凡·舒瓦洛夫伯爵在1755年创建了莫斯科大学,下设两个学校。1757年设立俄罗斯第一所美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欧洲艺术开始在俄罗斯流行起来。在建筑方面,修筑现代化道路,建成了建筑艺术史的一批杰作—圣彼得堡的冬宫(1754年开建,1762年完成)、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叶卡捷琳娜宫、彼得霍夫宫、斯莫尔尼大教堂。在她的推动下,意大利歌剧开始在俄罗斯上演。
军事上,完善了编制体系,将俄罗斯全国划分为5个军区;每4年招募一次新兵,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扩大军队数量,军队人数从20余万扩充到30余万;采用新的军事科技,给陆、海军配备更完善的榴炮型火炮—独角兽炮;实行新的条令和守则,恢复了彼得一世训练教育军队的先进原则;重视恢复18世纪40年代初趋向衰落的海军。
(彼得堡冬宫,建于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
引领潮流
伊丽莎白一世开启了俄罗斯的奢华时代。她年少时受过法式教育,对法国服装和化妆品情有独钟。妙龄的伊丽莎白相貌姣好,据说还长了一双美腿,身材也十分傲人,所以每天花很多时间在梳妆打扮和容颜护理上,登基之后更是如此。她还不停地置办新装,每件长裙礼服从不穿两次。有一次她存放衣服的房间失火,一次就烧掉了4000件礼服。她逝世后,清理她的遗物时,竟清点出了15000多件长裙,数千双鞋子和整整两大箱子绸制长筒袜。
伊丽莎白一世引领了俄罗斯的时尚潮流。她十分痴迷于跳舞,每周至少在宫中举行两次假面舞会。在舞会上,除了换装,还常有别出心裁之举。例如他曾要求参加舞会的女宾一律着男装,而所有男士一律改穿裙子。再如,她总是让人从巴黎来的商船上把她喜欢的化妆品和服装第一时间悄悄买下,这样她就能总是第一个穿着最新潮的服装参加社交活动。
虽然伊丽莎白一世极度奢华浪费,以及存在用人不公玛丽亚女王大学,俄罗斯简史(五十二):开明女皇,放任亲信等问题,但她仍然因为彼得一世的亲生女身份、一举铲除朝中的德意志权贵、重用俄罗斯人,以及令人惊艳的美貌、高雅的气质和随和亲民的性格,广受俄罗斯人民的爱戴。大多数的朝臣与贵族,都被她的魅力所折服。就这样,她带动了俄罗斯贵族崇尚奢华精致的风气,也正是在她统治时期,俄罗斯开始逐渐形成了与西欧类似的上流社会。
(年轻时的伊丽莎白一世)
俄瑞战争
伊丽莎白一世在执政期间,不仅在内政方面颇有建树,在对外关系和开疆拓土方面也屡有所获。
1741年8月,瑞典在法国支持下为夺回在北方战争中失去的土地挑起战争。俄军首先发动进攻,于9月3日在芬兰维利曼斯特兰德大败瑞军。翌年,俄军再次攻入芬兰,击败瑞军主力。9月24日,17000瑞军在赫尔辛福斯(今赫尔辛基)投降。1743年8月18日,双方签订《奥布和约》,瑞典将基米河以东的所有领土割让给俄罗斯,并按俄罗斯的要求立荷尔斯坦因公国阿道夫·弗雷德里克(其兄曾为伊丽莎白一世的未婚夫)为王储。
《两位女王条约》
174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死后,其长女玛丽亚·特蕾莎(又译作特雷西娅)继承了他在奥地利的王位,但是很多诸侯不服,于是爆发了持续八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撒丁和瑞典等国企图乘机瓜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便结盟反对特蕾西娅继位;英国、荷兰、俄罗斯和西里西亚等国则出于自身利益结盟支持特蕾莎执掌奥地利。两大联盟之间的这场战争席卷了欧洲大多数国家。
1746年,伊丽莎白一世与特雷莎签订了联合遏制日益强大的普鲁士的《两位女王条约》。法国的百年世仇英国在四年后也提出加入反普同盟,并承诺在海上协助俄奥两国对普法两国进行封锁。在战争期间,俄罗斯还分别于1745年和1748年主动通过外交手段调停奥普关系和奥法关系,获取了战场上得不到的利益。
(少女时代的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雷莎)
七年战争
十八世纪中叶,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基本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为了争夺北美殖民地,英法两个殖民大国自1755年起在北美大打出手;而在欧洲大陆,普鲁士从奥地利夺下西里西亚地区,原来由法国和奥地利主导的欧洲大陆政治秩序受到新崛起的普鲁士的挑战。奥地利女大公特雷莎接受杰出外交官考尼茨的建议,放弃与英国的同盟,转而寻求与法国结盟,对抗普鲁士。
她派考尼茨出任奥地利驻法大使,但考尼茨在巴黎受到路易十五的冷遇,于是设法找到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请她帮忙说服了路易十五废除与普鲁士的盟约,改与奥地利结盟。
(18世纪中叶奥地利长袖善舞的外交家考尼茨-里特贝格)
接着考尼茨回到奥地利担任首相,并出使俄罗斯劝说伊丽莎白一世与奥地利结盟,法国著名的外交官间谍、有“双面骑士”之称的波蒙也到圣彼得堡活动。这时候俄罗斯已与英国订立了《俄英条约》,法奥便以阻止普鲁士坐大为由以及以战争胜利后俄罗斯将得到东普鲁士为条件,力劝伊丽莎白一世放弃与英、普结盟。1756年,法奥俄三国签订了共同对付普鲁士的《凡尔赛条约》。普鲁士见自己东西两面承压,就向英国寻求帮助,两国也签订了同盟条约。这样欧洲大陆敌对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逐渐形成,战争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1756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为了对付法奥俄“三条裙子的阴谋”,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兵突袭了中立的萨克森王国,拉开了七年战争的序幕。不久,英国对法国宣战。此后,以普鲁士,英国,葡萄牙,汉诺威王国,黑森-卡塞尔侯国,布伦瑞克公国和北美印地安易洛魁联盟为一方,以奥地利,法国,西班牙,萨克森王国,瑞典,那不勒斯王国和撒丁王国为另一方,爆发了全面战争。1757年夏天,俄罗斯加入法、奥一方。
(法国路易十五的情妇、有“影子王后”和“艳唇”之称的蓬帕杜侯爵夫人,是一位颇有政治头脑的社交名媛)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历史上的唯一女大公玛丽亚·特雷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妻子和帝国的实际掌权者,统治奥地利40年,号称“比所有女人都美貌,比所有男人都强悍”的女强人。)
(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一世。上述三位女政治家于1756年结成法奥俄联盟,完成了对普鲁士的包围。)
俄军第一阶段的战事由阿普拉克辛元帅指挥,结果他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竟然还误信伊丽莎白一世病逝的消息,差点从前线撤军。伊丽莎白一世将他召回后投入监狱,将指挥权交给费尔默将军。费尔默不负厚望,很快就占领了东普鲁士首都柯尼斯堡,横扫整个东普鲁士。1758年8月25日,在七年战争中最惨烈的曹恩道夫战役中,俄军表现得异常英勇顽强,重创腓特烈二世率领的普鲁士军队,但费尔默没有继续扩大战果,一举歼灭普军,而是以伤亡太大为由先于普军撤出战场,造成了战局的反复。于是1759年5月,伊丽莎白一世以萨尔特科夫将军接替费尔默。此后,战局发展对俄军非常有利玛丽亚女王大学,1760年10月俄奥联军一度占领了普鲁士首都柏林。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将法奥俄联盟称作“三条裙子的阴谋”,曾说:“奥地利女王特雷莎、路易十五情妇蓬帕杜夫人、女沙皇伊丽莎白,这三条裙子订立了毁灭我的联盟!”)
战事反反复复持续到1763年2月,这场“欧洲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丘吉尔语)以普英联盟的彻底胜利而告终。它对欧洲历史和整个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宣告法国在美洲殖民统治的结束,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号殖民大国和海上霸主。
伊丽莎白一世在战争期间去世,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战场上已处于败势的普鲁士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因为她的继任者彼得三世是出名的亲德派,登基后立即和普鲁士签订和约,放弃了所有的胜利果实,并下令前线的俄军援助普军。普鲁士因此不仅逃脱了亡国的命运,还将西里西亚并入版图。俄罗斯的倒戈行为引来盟友的一片骂声,却赢得了普鲁士的友谊。但俄罗斯似乎也不是一无所获,持续数年的战争锤炼了俄罗斯军队,此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名满天下的数位俄罗斯将军都是从这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
夜间皇帝
传言伊丽莎白一世的私生活很放荡,有许多情夫,但最宠爱的是阿列克谢·拉祖莫夫斯基。据说拉祖莫夫斯基在伊丽莎白一世发动的不流血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变成功后即被授予中将军衔,伊丽莎白一世加冕之日又晋升至元帅,封伯爵,赐封地。不久,女皇还下令为他建造阿尼奇科夫宫。
还有传言说两人在一所小教堂里秘密结婚,并正式书写了婚书。对外,伊丽莎白一世虽然未曾宣布过两人是夫妻,但也从不遮掩两人的特殊关系,每逢宴会都要拉祖莫夫斯基陪同,而且就让他坐在自己旁边的位子上。拉祖莫夫斯基生病,她就前往他的寝宫,吃住都同他在一起。冬天二人同去剧院观看歌剧,出门时她要亲自为拉祖莫夫斯基披上裘皮大衣。因此,两人的特殊关系是公开的秘密,那些投机之徒对拉祖莫夫斯基也极尽奉承阿谀之能事。
(伊丽莎白一世)
拉祖莫夫斯基深知自己出身卑微,所以虽然与女皇关系特殊且身居高位,为人却低调谦和,从不宣扬与女皇的私情,也从不插手政务,而主要负责为女皇安排各类娱乐节目,因此与王公大臣们都能和睦相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俄罗斯的政治没有任何影响,相反,有传言说他在床榻之上为女皇出谋划策,女皇总是言听计从,因此拉祖莫夫斯基在历史上得了一个“夜间皇帝”的绰号。特别是在乌克兰哥萨克问题上,出身哥萨克的拉祖莫夫斯基对女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乌克兰哥萨克的首领就是通过他向女皇陈情,争取更多的土地和自治权。因为拉祖莫夫斯基的进言,伊丽莎白一世让拉祖莫夫斯基未成年的弟弟基里尔·拉祖莫夫斯基到欧洲学习,后来又根据拉祖莫夫斯基的建议恢复乌克兰盖特曼(15-18世纪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等地军队指挥官的头衔,地位仅次于君主)一职,并让基里尔出任。基里尔还担任过俄罗斯科学院院长一职。
伊丽莎白一世临终时,要求继任者彼得三世和朝臣立誓,不得在她百年之后寻隙为难拉祖莫夫斯基,众人许诺。拉祖莫夫斯基也十分识趣,在伊丽莎白逝世后,主动搬出皇宫,前往自己的封地居住。
(彼得三世)
拉祖莫夫斯基读书不多,但经历多年宫廷生活之后,已十分具有政治头脑。据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后,出于对拉祖莫夫斯基的不放心,派总理大臣沃伦佐夫公爵带上自己的手谕前去拜会。在手谕中,身为一国之君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对拉祖莫夫斯基使用的敬称为”陛下”,语气十分恭谦。拉祖莫夫斯基却从中嗅到了杀气,他思索片刻,从保险柜中取出当年他与伊丽莎白一世的婚书展示给沃伦佐夫,又把婚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接着就投入壁炉烧掉,然后缓缓说道:“我不过是先皇陛下的忠诚奴仆,陛下对我恩赏有加,其实难副……如今我手上什么文件也没有了。”莫名其妙的沃伦佐夫回去复命,如实向新女皇禀报了拉祖莫夫斯基的一言一行。叶卡捷琳娜二世听完后笑着说:“他和我心有灵犀!既然他和女皇陛下的秘密婚姻不曾存在过,那就可以放心了!”以后的日子里,新女皇给予了拉祖莫夫斯基优待直至他去世。
按官方正式说法国际硕博连读,伊丽莎白一世终生未婚未育,但是坊间仍流传着她与拉祖莫夫斯基育有子女的说法。她死之后,有多人冒充是她的子女,最为著名的是两位塔拉卡诺娃公主。其中一位叫作奥古斯塔·塔拉卡诺娃成为修女,取名多西菲娅,死于1810年,葬在罗曼诺夫家族墓地中。另一位叫作伊丽莎白·塔拉卡诺娃,多次向各国写信称自己是公主,请求各国派兵帮她夺回皇位。叶卡捷琳娜二世听说后,令奥洛尔洛夫上将设法将她逮捕(当时她在意大利),于1775年2月送回俄罗斯,关在彼得保罗要塞,在那里死于肺结核。另一个说法是她在1777年大洪水中溺亡。
(《塔拉卡诺娃公主在洪水中的彼得保罗要塞》,弗拉维茨基,俄国)
女皇之死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时间里,伊丽莎白一世对拉祖莫夫斯基有所疏远,更多地信任伊凡·伊凡诺维奇·舒瓦洛夫伯爵和枢密院总理大臣沃伦佐夫等人。她的性格中有待人亲切的一面,但也有乖戾自负的另一面,到了晚年后者变得愈发严重。她似乎还很缺乏安全感,据说几乎不在同一房间连过两夜,这或许是因为见识过太多的宫廷政变,时刻担心有人暗算的缘故。她成为女皇之后恢复了枢密院,将政务交给大臣们处理,自己则常年沉溺于各类娱乐之中,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这极大地损害了身体健康。1762年1月4日,伊丽莎白一世身患中风,卧床不起,次日这位被后世评价为“俄罗斯历史上最快乐最时尚的沙皇”在圣彼得堡去世,享年52岁。
伊丽莎白一世似乎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她只顾纵情犬马声色之内,置身勤勉为政之外。但是纵观她的执政生涯可以发现,伊丽莎白一世其实颇能审时度势,既保持了政局稳定,又不遗余力同时不露锋芒地依靠一批贤能之臣推进富国强兵政策,还在对外关系上尽可能地为俄罗斯争取利益。这样的君主对当时的俄罗斯来说,应当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