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言·译眼看世界
提到法国,你是会想起香槟、香水、新浪潮电影还是示威游行大罢工?最近,法国女演员科琳娜·马西洛在凯撒电影节颁奖现场的裸体抗议引起公众的关注,也触发了人们对法国抗议活动的记忆。
法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通过游行抗议表达诉求?从牙科医生到女权主义者,裸体抗议已成为法国抗议文化中的常见现象。那么,抗议示威期间脱衣的冲动从何而来呢?
法国凯撒电影奖有法国奥斯卡之称,在今年的凯撒电影节颁奖现场,意想不到的一幕却出现了——女演员科琳娜·马西洛身着沾满鲜血驴头服走上颁奖台,棉条在耳朵上晃来晃去,然后她脱掉了自己的衣服。57岁的科琳娜在胸口和腹部写着红字——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她明确地谴责了政府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由于相关政策,剧院、音乐厅和电影院在三个月前已经关闭。她后背上的文字是向法国总理让·卡斯泰的呼吁:“把艺术还给我们,让!”(这句话按照语音拼写法国昂热大学,法国抗议运动频频引起关注,为什么法国人喜欢裸体抗议?,可以理解为“把钱还给我们!”)
这次大胆的行为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这种行为在法国却并不陌生。多年来,法国的抗议者一直将裸露作为一种工具来吸引公众对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妇女权利激进主义者、环保团体、动物权利激进主义者、地方议员和自行车赛运动员只是“赤裸裸”地表达观点的团体的一小部分。去年,法国各地的牙医上传自己的裸照法国昂热大学,并配上裸牙医( à poil)的标签,以此谴责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医护人员没有得到足够的防护设备。
01
为什么裸体抗议?
既然法国的抗议活动如此常见,或许选择裸体的原因就单纯在于想要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历史学家西尔文·布卢克告诉采访记者:“在法国,裸体仍会让人们感到震惊。如果您裸体抗议,那么您可以确信大众会在媒体上谈论您。”法国是一个抗议文化悠久的国家,在新冠疫情爆发前,街头示威游行已经盛行。巴黎警察称,仅在首都,每年就有大概2000场抗议活动,这些是提前宣布的抗议活动,其余抗议活动尚未加入统计。
在2019年,警方统计巴黎发生了2,093起抗议活动硕士,比起一年前的2,444起和十年前(2009年)的2,974起有所下降。由于每周都有几次抗议活动,因此活动家需要想办法脱颖而出以吸引全国的关注。布卢克致力于研究极左翼运动,著有几本专著,其中一本着重介绍了在2018年和2019年震惊法国的”黄背心“抗议活动。“黄背心”运动具有独特的召集群众的能力,据警方估计,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聚集了高达150万名抗议者。但大多数抗议活动的人数比“黄背心”运动少得多,布洛克说:“如果没有大量人群,裸露是引起公众讨论的一种有效方式。”
02
裸体抗议真的是法国独有的吗?
尽管裸体抗议在法国相当普遍,但法国人并不是唯一为表达观点而脱衣的人,从尼日利亚到巴西再到英国,都有裸露抗议活动。法国作家克劳德·纪尧姆在2014年提到:“抗议者千差万别,我们不能把他们简化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也不能归纳为世界某一个地区的人。”
有时候,裸露既是引起人们注意的工具,又是原因本身。经过多年的游说,去年秋天,世界裸体自行车骑行会第一次在法国进行了骑行活动,这次活动由法国自然主义者运动进行组织,法国自然主义者运动旨在游说普通人在公众场合裸露的权利。
布洛克说:“裸露也象征着自己相对于强者的脆弱性。当自行车手选择脱掉衣服时,相对于汽车里的人而言,他们就是赤裸裸的。”去年,在法国西部雷恩市,一位裸骑的法国自行车手向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采访人员说:“裸露是显示你关心自然的最好方式,因为你展现出自己脆弱的一面。”
03
裸体抗议何时在法国兴起?
昂热大学博士贾拉勒·梅斯巴发表过有关裸体抗议运动的论文,他表示,至少从1960年代起法国就已经存在裸体抗议活动,但是直到2012年,乌克兰妇女权利组织费曼的到来才“实现了实践民主化”。梅斯巴告诉本报:“女权主义者团体之所以利用自己的身体,是因为通过媒体她们意识到了身体的性化(身体越来越多被赋予性的含义)。”
费曼曾在乌克兰发起反对性服务行业的抗议运动,后来又使用相同的策略登上法国媒体头条。到目前为止,在法国埃菲尔铁塔和其他代表性场所前、举着标语牌的女性裸照图已变得司空见惯。梅斯巴说:“身体成为一种工具。她们使用身体的次数越多,消除她们污名的机会就越多。”
但是,一些批评家认为,裸体抗议活动可能加深对女性身体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尤其是与费曼组织相关的时候。里尔大学的研究员马里恩·达利伯特告诉本报:“在关于费曼的媒体报道中博士,媒体呈现出来的裸照——即因此被认为是“可敬的”那些照片——仅属于某类身材。”她解释说,照片中呈现的女性是“符合当前审美标准的最年轻、最苗条的积极分子。这种裸体被媒体定义为女性赋权的象征上海mba,但显然仅适用于白人女性。”
04
这种方式真的有效吗?
当马西洛在凯撒奖颁奖典礼上脱衣服时,她知道她不再年轻的裸体会震惊观众——这正是她的意图。马西洛接受一家法国媒体采访时说:“如果我的身体让人们感到烦恼,他们必须问自己:为什么这个身体会让自己烦恼?”她讽刺地说到:“我这个年龄的女性根本不在乎裸体,不过是松弛的脸蛋和身上堆积的脂肪团,也没有除毛,天呐,真是毫无吸引力的皮囊!”
自马西洛抗议以来,挣扎中的艺术工作者们重新得到了法国媒体的关注,其中一些媒体参观了目前被抗议者占领的60座剧院中的一些。然而,历史学家西尔万·布卢克表示,抗议活动本身不太可能使政府重新开放文化机构或对陷入困境的艺术家提高经济支持。他说:“我们知道,如今能使抗议活动产生影响的要么是人数,要么是暴力。”
不过,这位女演员仍然给予艺术界新的信念,即个人行为可以激发一场辩论。梅斯巴认为,这可能为日后的变革铺平道路。他说:“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陷入只在乎结果的心态,即不要只关心她当下是否成功,有一些影响是我们肉眼无法看见的。我认为我们可以将这次事件理解为引发未来变革的众多事件之一。争议本身就是改变事物的一种方式。”
原文链接:
(有删减)
译者:
监制:April
法国昂热大学理科,甜点界的哈佛?这些优秀学校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啊~
奢侈品管理专业
巴黎国际奢侈品管理学院
巴黎国际奢侈品管理学院自成立以来,应业界需求为奢侈品行业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合作者与管理者。学院是高等专业学校网络成员GES。该网1983年成立,现拥有近5200名学生。
作为其成员,在国际关系网络与各国企业交流中可实现物质、人力等资源共享并激发协作发展活力,学院颁发国家认可的I,II级RNCP*文凭。
课程内容,大部分就是教授上课,理论和一些经典的模型,还会请一些大公司的管理层来上课,另外的时间是去大品牌实习,还有很多机会经常去一些大SHOW,这个可是大家很期待的
院校一般开设有”时装市场学”、”奢侈品及服务市场学”、”奢侈品工业市场和管理”及”奢侈品广告和市场学”这样的基础课程,在高学位上,则有更加细致的分类,比如”奢侈品和时装”企业管理硕 士,除了奢侈品创意、设计外,项目工程一栏就被产品、市场、金融、企业管理、团队领导等占满了,几乎涉及奢侈品行业的各个领域。
法国巴黎高等商业学院
法国巴黎高等商业学院(ISC Paris)成立于1962年,是一所坐落在巴黎的私立法国商学院,也是法国50所精英商学院之一,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商业管理人才、能适应国际化大环境的人才。学院颁发的文凭获得法国国民教育部认可, 并得到广泛的国际承认。
法国巴黎高等商业学院(ISC Paris),是法国高等商学院系统中的其中一所。法国高等商学院系统也称”精英院校”,是法国教育机制的一大特色。因为其毕业生往往有很好的前途与”钱途”,成为许多法国与海外求学者梦寐以求的理想院校。
巴黎高等商学院
法国高等商学院的教育品质一直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是很有名望的在职研究生,它不像美国的一些顶级商学院那样可望不可即,美国商学院对于GMAT和雅思,GPA的分数,大学的背景要求都很高,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学费昂贵。
工程师类专业
国立路桥学校
又名巴黎高科路桥学校,坐落于法国巴黎法兰西岛大区。国立路桥学校建校于1747年,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研究生工程师学校。
1991年该校加入巴黎高科高校联盟并正式更名为巴黎高科路桥学校,是法国精英教育的杰出代表,法国社会高级决策者和高级工程师的摇篮,也是法国最顶尖的工程师学校之一。
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
一所法国顶尖的精英工程师大学校,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创办于1783年,旨在培养“矿业人才的领袖”。当时采矿业还属于最典型的高科技工业。
随着时间流逝、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学院培养矿业工程师的初衷逐步演变,成为一所培养“通用”(géné)工程师的多学科交叉的大学校。
巴黎综合理工大学
于1794年创立的法国工程师大学校。创立时校名为“中央公共工程学院”。它隶属于法国国防部,是法国最顶尖且最富盛名的工程师大学,在法国各类院校中常年排名第一,被誉为法国精英教育模式的巅峰。
旅游管理专业
昂热大学
法国国立昂热大学是一所具有700年历史的法国公立大学,位于法国著名的文化和产酒胜地之一的卢瓦尔河谷地区。
昂热大学是一所传统大学,有230种不同的文凭,846名教授为1200多种专业提供短期课程及讲座,拥有大约16,000名注册学生就读于不同的专业,来自世界很多国家。
SKEMA商学院
SKEMA商学院集团由CERAM尼斯高等商学院 (法文惯用名称:“CERAM Nice- ”) 与里尔商学院合并而成,属于法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商学院。
集团旗下两所商学院均属高等专业学院 (“大学校”),在法国共有三个校区:欧洲最大的高科技园区索菲亚-安提波利斯,巴黎和里尔。另外,SKEMA商学院是法国唯一在美国拥有校区的商学院。
英国金融时报 ( Times) 2009年度欧洲商学院硕士课程排名中, 里尔商学院名列17位,CERAM尼斯高等商学院名列第23位。法国《大学生》杂志 与《拓展》杂志联合发布的“2011年法国最佳商学院排行榜”中,SKEMA商学院教学质量名列14位,企业承认名列第9位。
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
成立于1981年,在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士等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均设有校区。
30多年的酒店管理教育历程中,瓦岱勒在国际酒店、旅游行业及教育领域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其适应于行业需要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在IFOP(法国最著名的民意调查机构)公众意见调查中法国昂热大学理科,甜点界的哈佛?这些优秀学校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啊~,瓦岱勒位列欧洲十大酒店管理学院第二,仅次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
银行金融专业
巴黎九大
又称巴黎多芬纳大学,巴黎大学之一,1968年由巴黎大学拆分而建立,2010年并入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巴黎第九大学是法国唯一的大学校( école)性质的公立大学,法国第一个通过EQUIS认证的公立大学。
巴黎九大专注于会计、金融、市场学、管理科学、信息技术、法学的教育与研究。所有学科的共同之处,即都从各自角度从事组织机构、决策与调控程序的研究。在每一个学科领域,都同时开设学术与文化教育课程和职业性教育课程。
里昂二大
里昂二大( -LYON II) 位于里昂市中心,是一所综合性、文科类国立大学,拥有约30000名学生。
校区面积61000平米。提供近300种学科文凭,设有文学、艺术和语言学、外语、地理、艺术、历史、旅游、法律、人类和社会学,经济管理学等专业。
厨艺学校
被称为甜点界的哈佛,一所国际化的厨艺学校,它以技艺过硬、强制实习时间长闻名。根据学习领域分为酒店及餐饮服务专业、厨艺和甜点面包专业两种。中国很多早期前去法国学习西点的厨师大多都师出。
Le bleu法国蓝带厨艺学院
是世界上第一所西餐与西点人才专业培训学校。如今,它在20多个国家拥有40多所学校培养世界各地的学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西餐料理与甜点烘焙职业培训学校。
蓝带勋章为西餐与西点专业最高荣誉奖励,蓝带里面的教师多数都是蓝带勋章的获得者。主要课程包括厨艺、甜点和葡萄酒。
Le Notre 法国雷诺特顶级厨艺学院
于1971年由加斯顿.雷诺特创立,满足了法国国内外专业厨师的学习需求,发展至今已培养出许多世界知名甜点大师。
学校每个部门负责人或者任课的老师基本上都是MOF或者是世界级比赛的冠军,所以可以说是法国MOF的集中营。MOF( de 译为法国最佳手工业者奖。就MOF 而言,是法国从事蛋糕师职业的最高殊荣,也是法国甜点的最高职业认证,凡是获得此殊荣的蛋糕师,一定都是拥有最高技能的蛋糕师。
数学专业
巴黎十一大
巴黎第十一大学成立于1970年1月1日,前身是巴黎大学理学院,是世界百强名校之一。该校的物理学、数学、化学、医学和生物科学等专业在法国享有盛誉,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和卓越声望。
学校所在地是多所法国国家级重点科研中心(CNRS)、综合理工学院(Ecole )、法国高等科技学院所在地,誉为法国的“硅谷”。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巴黎高师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多年。它为法国培养出无数的杰出人才,在自然科学方面巴黎高师甚至有11位诺贝尔奖得主硕士,巴黎高师的学生总数不到两千人,从相对值看巴黎高师可以算是世界上诺贝尔奖单产最高的大学,在法国可算是家喻户晓。
法国前总统乔治•庞皮杜( )和包括2位前总理在内的众多政治精英也都来自这所著名高校。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优势学科包括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现代外语、社会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
巴黎六大
巴黎第六大学,也称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法语:é Paris VI或é et Marie Curie,UPMC),主要校园位于巴黎第五区中的拉丁区。
该校数学专业根据“SCI论文被引用数”等多项指标排名世界第一位。在数学领域位于全球第1(超过普林斯顿,哈佛,加州伯克利法国昂热大学理科,麻省理工)上海mba,常年稳定在世界前五。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明天周末啦
祝你们有个好心情
法国昂热大学怎么样,手稿研究方兴未艾,中外对话再推波澜
2024年10月12日至13日博士后,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主办的“跨学科视野下的手稿研究——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在长春落下帷幕。来自法国、德国、波兰、芬兰、日本等国家与地区的10余名学者,与中国大陆40余所高校、科研文博机构的近百位学者,围绕手稿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符杰祥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李宏伟副馆长担任会议联合主席。
与会者合影
手稿研究近年来呈现旺盛势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先后成立上海mba,两中心联袂从2020年开始连年主办国际手稿学会议,到今年已是第五次。本次会议也是以富藏现代作家手稿著称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次加盟主办,这说明在系列国际会议影响力逐渐扩大的形势下,校馆联合开展手稿学术研究的趋势正在形成。本次会议为近年来热度持续不减的手稿研究,再添一把旺火。
在12日举行的开幕式上,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解玲研究员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邬志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李宏伟副馆长、台湾“中央大学”易鹏教授先后致辞。邬志辉副校长向来宾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及文学院的历史,强调了该校中文学科在文献研究方面的传统与优势,指出手稿文献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期望本次会议能够显著推动中国手稿学的发展。吴俊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当代学术注重跨界、跨学科研究,而手稿学正是具有这种跨学科研究特征的新兴学科。由上海交大和东北师大两个手稿中心牵头、得到国内各手稿收藏研究机构的支持及国际手稿学界呼应的国际手稿学系列研讨会,已经成为引领中国手稿学研究、促进中西学术交流互鉴的核心动力,这对于中国当代社科跨学科研究的开拓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李宏伟副馆长在致辞中指出:在南北两所高校手稿中心引领和学术界同仁努力下法国昂热大学怎么样,手稿研究方兴未艾,中外对话再推波澜,中国手稿学研究蓬勃发展,成为学界重要的学术活跃区和富有生机的学术增长区,本次会议的意义在于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深入挖掘手稿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揭示其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他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历史与优势特色,表示将大力推动馆藏数字化文献资料尤其是作家手稿的影印出版,为中国手稿学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更为专业的研究资源与学术支持,希望通过对手稿及手稿学的研究与探讨,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易鹏教授作为负责国际联络的协调顾问在致辞中回顾了他参与国际手稿学系列会议的历史,介绍了国际手稿学研究与国内研究的不同模式,指出现代手稿代表了不同类型的“进行中的工作”,而通过参加本次会议,大家实际上也是在做某种“进行中的工作”,通过对话,大家可以相互学习,重新思考手稿的基本问题以及彼此都关心的相关议题。
本次大会的学术研讨环节安排了大会报告、分场报告、青年论坛各三场。
大会报告版块,有9位中方学者和8位外方学者发表了主旨报告。境外学者的报告,多以文本生成、文本批评、手稿编辑等为探讨主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丹尼尔·费瑞教授以艾略特《荒原》手稿为例,强调读者痕迹在创作手稿中的存在,从而提出了“阅读痕迹”这一概念。德国基尔大学卡特琳·亨泽尔教授以1800年前后的德语信件为例,倡导对于“信件写作的物质性”的研究。法国昂热西部天主教大学研究助理茱莉亚·霍尔特关注到“女性文学翻译家手稿”这一特殊对象,强调女性翻译家在文学文化知识话语权的创造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角色。波兰雅盖隆大学助理教授马特乌斯·安东钮克分析了两部描绘身体创伤的作品——卡夫卡《在流放地》和波兰诗人瓦特的诗歌及其手稿形式,呈现了创伤文本对于“隐喻性身体”与“真实身体”的双重指向性。日本白百合女子大学井上隆史教授以三岛由纪夫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为例,强调人工智能客观性与人类主观性分析的合作在手稿研究中的作用。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的沃伊切赫·克鲁舍夫斯基教授探讨了在文本编辑中如何规范化呈现作品版本的流变过程,指出了数字编辑在这方面相对于传统编辑的独特优势。日本成城大学明星圣子教授是卡夫卡研究专家,她列举卡夫卡作品在日本和中国的出版境况,提出文本最佳编辑方式的难题。芬兰文学协会研究员萨卡利·卡塔加马基对芬兰诗人基维的诗歌《阿塔兰特塔》两个手稿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较早手稿中呈现的碎片化写作痕迹能对既定版本的阐释提供启发,“最早文本层特征”因其对于当前作品编辑工作的指导意义而具有必要性。台湾“中央大学”易鹏教授则对画家特纳晚期多幅速写手稿予以阐释,指出特纳晚期速写不仅关注风景,也关注薛定谔所探讨的生命与自然,并揭示其风景画背后蕴藏的因工业化、社会动荡、旧体制崩溃、法国大革命、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等而带来的焦虑与紧张感。另外在分组报告中演讲的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缜虹的报告关注“翻译生成学”,她梳理了法国从文本生成学转向翻译生成学的过程,并以瑞士籍诗人和翻译家菲利普·雅各泰对意大利诗人朱塞佩·翁加雷蒂的翻译生成为例,结合周边材料,揭示二人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四手联弹”。这些报告的独特角度和理念,给与会者以耳目一新的启发感。
中国大陆的手稿学研究,向来以应用手稿学为擅长,近年来的系列手稿国际研讨会则大力提倡理论手稿学。本次研讨会上在职研究生,理论手稿学继续显示出开拓的努力。上海交通大学王锡荣教授在题为《中国手稿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主旨报告中,全面回顾了中国手稿研究从古至今的发展概况,总结了近年来在手稿整理、出版、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就,指出未来发展的积极前景。这一报告对于与会的外国学者了解中国手稿研究态势有极大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增宝的报告从“艺舟双楫”这一古近代批评意象出发,钩探双楫并运、书文互释这一重要批评传统,梳理了现代以来书法从作为“中国文学”的附属到学科独立进而走向美术化的分化过程,认为晚近以来书法界对文人书法之倡导、人文学术界手稿研究之崛起,为激活“艺舟双楫”传统提供了新的可能与契机。他的报告一定程度上是东师手稿中心近年来“文章与书艺兼顾,还原、阐释、鉴赏并重”的学术追求的反映。上海交通大学符杰祥教授论述鲁迅笔名与文体政治的关系,虽属个例研究,但不乏史论意义。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阅览部副主任邱俊平从馆藏实践出发,提出了手稿整理与研究中的方法论与伦理学问题,独立学者、东师手稿中心兼职研究员温加等不少学者不约而同提出手稿传播、文图关系等问题,凡此都对以往的理论命题有所拓展或深化。
在个案研究和利用手稿进行历史还原方面,书信日记手稿的发掘探讨仍然占有突出地位,易彬教授、徐强教授、杨华丽教授、石娟教授、陈越副研究员、孙连五副教授、邵部副教授、寇凤凯研究员、陈宏宙副研究馆员、战玉冰副研究员、马杰博士、顾振辉讲师、赵志军讲师等的报告均在此方面有独到探掘与发现,其中不少涉及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老舍、沈从文、丁玲、朱自清、闻一多、熊佛西、龙榆生、舒新城等现代作家稀见史料,也有一些涉及浩然、彭燕郊、孙中田、陈忠实等当代作家学人的手稿,显示手稿作为独特史料类型在当代人文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海外中国学者作家手稿也引起了较大关注,苏州大学季进教授的大会报告《夏志清手稿的整理与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邓如冰教授的大会报告《中国作家海外手稿的发现、整理和研究——以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为例》均在个人考察整理基础上,用第一手材料翔实描述还原对象,从世界文化高度揭示华文文化走向世界的境遇。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及其团队(孔刘辉教授、朱洪涛副教授、曾祥金副教授、黄立斌副教授、张智勇讲师、林洁伟讲师、米兰讲师、童一菲助理研究员、李晓晓讲师、杨炀博士、史峻嘉博士、佟杨博士等)的多篇报告均从档案文献角度有所发掘并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依据。独立学者、东师手稿中心兼职研究员徐自豪近年在近现代重要人物图片研究方面探索独到,此次报告细致考索与鲁迅有关的厦大人物图像,实现了新的突破,其过程与结论均饶有趣味。本次会议特意邀请一些古代、近代文史研究者加入,旨在搭建不同断代领域的对话平台。东北师范大学唐田恬讲师有关杨衔《梦花轩存稿》、北京大学张剑教授有关《宝熙日记》、浙江社科院郑绩研究员有关《李慈铭日记》等的手稿研究,都从近代文献领域与主流的现当代手稿研究形成了很好的呼应。
青年论坛是本次会议为博硕士研究生特设的专场,共有近50名研究生发表报告、参与研讨,其中涌现出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理论研究方面例如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刘竺岩的《网络时代的手稿传播:双重矛盾与未完成性》,应用手稿学方面如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张晓昱《〈子夜〉的命名演变——作者与时代的选择》、段佳妤《手稿修改与作家心迹:〈骆驼祥子〉的发生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唐媛媛《发动机·联通体·加工厂——从〈长江文艺〉40余封编通信札看当代文学编辑的文艺实践》、复旦大学硕士生张宝元《路翎晚年小说手稿探赜》、吉林大学硕士生王川《又是新波绿,潮回梦可通——从程千帆的佚诗说起》等,在选题、方法、文章等方面大都可圈可点,这显示了手稿研究正在勃发的后进力量。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以团队规模参与,还有不少来自各校的研究生都是连续几年参加研讨会,说明手稿研究的稳定队伍正在形成。来自历史学、文献学、戏剧学、美术学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也预示着作为多学科交叉地带的手稿学具有广阔的前景。
东师手稿中心在研讨会上发布了《中国手稿及手稿学年度发展报告(2024)》,这是该中心自2022年首次发布年度报告以来,第三次以全景方式综述中国手稿界前沿动态的年度报告,对于业界和学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讨会设置了手稿展陈专区,供与会人员茶余会后观览摩挲。展品包括特邀藏家的现代作家稿本、书信数十件及东师手稿中心自存手稿资料若干,其中不乏蒋锡金手书手绘的精美同人诗刊《行列》、戴望舒《西班牙的一小时》译稿、汪静之《亚当以前》译稿、徐调孚《木偶奇遇记》译稿等珍贵稿本,也有顾颉刚、卞之琳、赵清阁、师陀、李健吾、施蛰存、孙犁、张兆和等人的亲笔信札。“手稿摩挲”环节有效营造了氛围,与会人员怀着浓厚兴致品鉴前贤手泽,碰撞见解、交流心得,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
13日举行的闭幕式,由会议联合主席、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符杰祥教授主持。会议联合主席、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徐强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此次会议议题之广泛、方法之多样、作者背景之多元,令会议从不同方向聚焦手稿现象,很好地演绎了“跨学科视野下的手稿研究”这一主题。他从学术的收获、交流的收获、友谊与情怀的收获等几个方面总结会议成就,称本次会议使得已有四届历史的手稿学系列国际会议法国昂热大学怎么样,又续写了灿烂的一页。
在新媒介条件下,人类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手稿正濒于消失。但存量手稿仍然为数甚巨,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发掘、保护、整理、研究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同时,作为典型的多学科交叉地带,手稿研究跨越文学、语言学、艺术学、历史学、翻译学、教育学、编辑出版学甚至多门自然科学等广泛学科门类,在国家大力提倡新文科的背景下,正在成为重要的学术增长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