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丽
在英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位女性像伊丽莎白一世那样,对英国乃至世界的局势硕士,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伊丽莎白女王与武则天十分相似。她们都曾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站在了权力的最顶峰,都曾为争夺权力杀害亲人,都曾为走向权力巅峰直接或间接牺牲了自己的孩子英国玛丽一世女王,430年来首次公开展示 3幅最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亮相英国,她们都曾用权力使国家繁盛,也都曾用权力让社会群体的一部分饱受压迫。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2020年2月13日至8月31日,“女王的尊容”主题展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皇后宫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3幅《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肖像画》。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画像之一、英国画家创作的最早的大型油画作品之一
,这3幅均绘制在英国大胜西班牙无敌舰队后不久的肖像画,在430年历史中,还是首次公开同时展示
。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几个世纪以来,《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肖像画》复制品和衍生品也有制作,但这三幅却是现存于世的唯一版本,也是仅有的三幅以描绘西班牙无敌舰队事件为背景的海景画
。
3幅《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肖像画》
作为多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英国开疆拓土、积累财富,改革宗教。在其45年的政治生涯中,不得不提的便是这场海战。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带着所向披靡的声誉及报复伊丽莎白对妻子玛丽一世的处决,向尼德兰驶去,计划在那里为入侵英国增派军队,然而英国海军使无敌舰队在格拉沃利讷海战失利,后来,无敌舰队在苏格兰附近海域遭到了暴风雨天气。最终,西班牙舰队惨败,出发时的130艘战舰仅剩下65艘船…
当时,英国国内正在推行宗教改革,扶持新教,与天主教并行发展。但改革受到阻力,这场海战中助英军一臂之力的暴风雨,被认为是上帝支持英国宗教改革的证据,因此在英国宗教史上十分重要。
《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肖像画》
©伦敦国家海事博物馆
此次展出的3幅《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肖像画》皆以上述历史为蓝本,分别来自于沃本修道院、伦敦国家海事博物馆、国家肖像画廊,其背景基本相同:女王身着华服,端坐中央。宽大的华服掩盖女性魅力,使她看起来与男性一样雄壮。纤细的手指,瘦削的面庞,都暗示着伊丽莎白的纤弱。她右手按着地球仪,好似在说“世界是我的”,其右臂侧边是显示其威严的王冠,身后两扇窗户内绘有海景,右边是风雨如磐的西班牙舰队左边是英国船只驶过平静的海面,暗喻双方的胜败成果
。
伊丽莎白一世右手按着的地球仪及局部
伊丽莎白一世宽大的华服
女王假发间的珍珠及珍珠耳环
女王项间的珍珠
女王华服上的珍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遍布伊丽莎白一世身上的珍珠。项链、耳环、华服…伊丽莎白一世几乎镶嵌珠宝的位置都绣上了珍珠。为什么女王会如此偏爱珍珠博士后,古典主义学者Mary beard如此说道:“在英国的传统中,珍珠是贞洁的象征。女王下体那一颗水滴状的珍珠,也暗示着其一生未婚的贞洁。
”
女王下体处的珍珠
画面中女王无暇的面庞
此外,已经55岁的伊丽莎白一世,在画面中宛然一位青春少女。伊丽莎白称之为“无时间感的自我感知”,人们将之戏称为“戴着青春的面具”
。
女王纤细的手指
伊丽莎白为何对年龄如此敏感?
对此,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高级艺术馆长Sue 说道:“在长达45年的政治生涯中,她清楚地知道,随着年龄的增加,她作为君主的统治权威将越发减弱。因此,她不得不维持一种幻觉—她的年龄与权威将恒久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3幅画图案基本相同,但每幅画都包含微妙的差异,
暗示着其背后独特的创作故事及不同画家对画面的不同处理。
《伊丽莎白一世的旗舰肖像画》©沃本修道院收藏沃本修道院的画像是3幅画中唯一保留绘制于16世纪的
完整海景的版本,
但海面上的亮蓝色颜料已出现褪色。这幅肖像由贝德福德公爵和公爵夫人所有,已在家族中收藏了数百年。
《伊丽莎白一世的旗舰肖像画》©伦敦国家海事博物馆
这幅肖像曾由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的后裔所有,由于公众的强烈呼吁,在各方捐助下,德雷克爵士的后裔在2016年将此画交由国家保存。该肖像画一经获得,专业技术人员便对其进行了复杂的保护工作。在去除了几层旧清漆之后,绘画的复杂细节和鲜艳的色彩得以更充分地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绘画分析表明,此版本的海景画于18世纪初,原始的海景仍然与沃本修道院肖像中的海景有相似之处。
《伊丽莎白一世的旗舰肖像画》©国家肖像画廊
国家肖像画廊的旗舰肖像画自1765年以来一直为公共所有。与其他两幅肖像不同,该作品已被裁剪掉了两侧
,背景中截断了海景,下边缘也可能遭遇过裁切,这都使画幅更加垂直,也使伊丽莎白一世的肖像得以凸显。作品于何时,为何会发生这种更改,仍然是谜。该画曾由戴维·斯图亚特·厄斯金(David )拥有。他于1765年将其赠送给大英博物馆,并于1879年移交给了国家肖像画廊。
电影作品中的伊丽莎白一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3幅作品的意义远超过具体事件本身,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最能代表英国文艺复兴
。其创意、理念以及所包含的整个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抱负,皆体现出“黄金时代”的风格。这3幅作品通常出现在3门看似独立实则密切相关的学科的课本和教学大纲中:历史、艺术史和英国文学。最晚从20世纪早期开始,这幅肖像激发了无数以伊丽莎白一世为原形的舞台剧作、电影及电视作品,也使她本人成为了当今辨识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
三幅舰队肖像画的重重迷雾:创作者是谁?为什么会有三个版本?哪幅是原始版本?
作为伊丽莎白一世最知名的肖像画,尽管很多人都知道这幅《旗舰肖像画》,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标志性作品并非只有一个版本。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三幅旗舰肖像画为什么要用同一女王肖像?这三幅画是原件与副本的关系吗?如果是,哪幅才是原始版本?是由同一画家绘制还是分别由三位画家绘制?
3幅《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肖像画》中的女王肖像
如前所述,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影响深远:促进英国宗教改革,巩固了伊丽莎白一展宏图的雄心。因此,围绕这一题材,委托创作多个版本不足为奇。至于为什么会有三幅相似的作品,还要从伊丽莎白一世的绘画习惯说起。
伊丽莎白一世为数不多的肖像画之一
非此次展览展品 图片来自网络
乔治·高尔画笔下的女王
非此次展览展品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这3幅肖像画的创作者曾被认为是16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两位艺术家:乔治·高尔、尼古拉斯·希利亚德。前者是当时英国最主要的肖像画家之一,也是1581年伊丽莎白女王的“御用画师”。后者则是1573年左右女王“微型肖像画”的御用画师,创作了包括“ ”在内的许多女王像。此外,希利亚德在1584年设计新的“大印章”时,还为女王制作了全身肖像。这幅画作展示了一个穿着与伊丽莎白在舰队肖像中穿着极为类似的女人。
尼古拉斯·希利亚德笔下的伊丽莎白一世
钢笔微型肖像画 非此次展览展品
关于这3幅画的创作者,英国国家肖像馆资深策展人 表示,学界一度认为这3幅画作由同一名画家绘制。但最新研究推翻了这些结论,认为画作很可能以英国王室画家尼古拉斯·希利亚德的一幅微缩画像为原型,由3名画家分别创作,最初可能是由热衷于向女王效忠的朝臣委托制作。因此,3幅旗舰肖像画并不存在原作与副本的关系。
《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肖像画》背后:捐赠、专业保管及技术分析
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画像之一、英国画家创作的最早的大型油画作品之一,现藏于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的《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肖像画》原由英国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最著名的水手之一,在航海远征中为女王赢得了很多财富)的后裔所有。鉴于该画作的重要性,公众呼吁将此画交由国家保管。
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画像
2016年,在公众的呼吁下,由艺术基金和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共同为此画筹集了1030万英镑,包括遗产彩票基金会赞助的740万英镑,100万磅艺术基金赠款以及其他主要资助。同时吸引了8000人次的个人捐赠及其他大额拨款,款额共计150万英镑。此外,遗产彩票基金会还拨款资助了一项为期3年的国家级外延项目,探索画作更为广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伊丽莎白·汉密尔顿-埃迪对画面进行修复
国家接受这幅来之不易的杰作后,便交由伊丽莎白·汉密尔顿-埃迪进行专业保养英国玛丽一世女王,埃迪是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高级画作保管员,在该领域已有40余年的经验。
X光照射下的伊丽莎白一世的头像
X光照射下的女王左手边的海景
除该画之外,现藏于国家肖像画廊的《伊丽莎白一世的旗舰肖像画》也被除去了画作的几层旧颜料和装饰,更充分地展现了其复杂精致的细节和明亮鲜艳的色彩。专家技术分析同样为两幅背景是海洋的女王人像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并证实这两幅作品曾于18世纪早期重新绘制过,原始版本皆绘有16世纪的船舶种类。
X光照射下的女王右手边的海景
伊丽莎白·汉密尔顿-埃迪在画面涂上清漆,保证原始油料不受侵蚀,使画面颜色饱和,恢复其活力
修饰前的画面
修饰一般是在隔离层上进行,使用原料通常为与原画面基本相同的合成树脂和干颜料。该树脂不会像天然树状树脂那样变色,并保持可溶于石油溶剂油中。修饰仅限于丢失,填充和损坏的区域。完成后,再次使用合成树脂进行最后的喷涂。
后记: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很难评价伊丽莎白一世与武则天的是非功过;从普通人的角度看,我们也很难知道在权力的漩涡中,她们是否快乐,是否也曾为所作出的牺牲,感到不值得。但可以确信的是,在她们所处的时代,一定有很多女性上海mba,从她们身上获得了力量,明白原来女性也可以这样生活。
注:如无特别注明,本文图片所有图片均来自于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
英国玛丽一世女王,玛丽·安托瓦内:法国最后的时尚女王
在这幅由让-巴蒂斯特·戈蒂埃-达戈蒂创作于1775年的油画中,玛丽·安托瓦内特身上雍容华贵的蓝色礼服有着宫廷大礼裙的宽圈环裙(垫臀衬裙)和紧裹在身上的紧身上衣,再套上一件完美无瑕的王室衣物:一条貂皮镶边的拖曳长裙,上面绣着金色的百合花。百合被藏在裙子的皱褶中,给了它一种意外的鲜嫩清新之气。
玛丽·安托瓦内特1791年6月与家人一起逃离杜伊勒里宫时,她的装扮包括一件低调的深棕色连衣裙、一个大披肩和一顶礼帽。然而在这幅由革命派艺术家勒·叙厄尔创作的版画中,逃亡王后却穿着她标志性的白色长裙,头戴草帽。在八年前维杰-勒布伦的《身穿高勒裙的王后》引发的丑闻中,愤怒的公众将乡村化的装束解读为玛丽·安托瓦内特不守王后礼节的证据。通过重提这条裙子,勒·叙厄尔再度唤醒大众对王后恶名的关注。
玛丽·安托瓦内特最后的时尚姿态,意味深长地将她一生错综复杂的服装历史浓缩在了能够引发不同联想的单一颜色中:白色。
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有这样一幕,在巴士底狱窗边一个身穿红衣捧着头颅的无头女人在吟唱,她就是法国大革命前的最后一位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这身看似“血腥玛丽”的疯狂模样只是文学艺术的加工,围绕在玛丽王后周围有着真真假假很多故事,这也让玛丽王后在西方世界可谓家喻户晓,究竟她是个怎样的人?哪些故事是真哪些故事是假?文化学者卡罗琳·韦伯另辟蹊径以其著作《时尚女王与法国大革命》,从服装政治的独特角度英国玛丽一世女王,深入剖析了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自14岁踏入法国至38岁被革命者处决的传奇一生,同时重新勾勒了法国大革命的宏大背景及其波澜壮阔的进程。
《时尚女王与法国大革命》
[美]卡罗琳·韦伯 著 马睿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玛丽不仅引领了法国的时尚潮流,更对当时法国乃至欧洲在服饰与礼仪上的保守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然而,她对时尚的执着追求,加之其“奥地利公主”的身份,却使她成为众矢之的,最终导致了其悲剧性的命运。作者指出,在王室血脉延续的忧虑、法国民众对奥地利的猜忌,以及法国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玛丽身陷孤立无援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服装、头饰与珠宝这些时尚的“外在标志”,成为玛丽彰显乃至攫取权力的独特工具。
书中通过细致入微地审视玛丽的生平与装束所引发的社会政治动荡,揭示了其背后惊人的连贯性与力量。通过对玛丽人生起伏背后的衣装政治的深入考察,为读者提供一条理解这位已被反复剖析,但仍充满魅力的历史人物的新线索。
谢幕的黑与白
其实“白色”才是法国末代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留给世人最后的印象,只不过白色所代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会美化玛丽王后的形象,因此在很多反对者的眼中刻意弱化了这一段记忆,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共和派国民公会代表、艺术家达维德所做的画,玛丽王后只是一个失了权势的彪悍干瘪老太婆,完全一副丧家犬的模样。
实际上在断头台前,在上万名法国民众前,玛丽王后精心打扮了自己,她穿着最爱的乌梅色鞋子,一条洁净的白色衬裙,崭新的白罩衫,素雅的白色便袍硕士,颈间围着她最漂亮的一条平纹细布三角巾。她一改之前为了给路易十六守丧而穿的全黑素装,穿上了一身全白的服饰,在她的侍女罗莎莉的回忆中,关在监狱中的玛丽王后,一直保存着一件白罩衫,似乎就是为了处决这一天而准备的。
在这之前,玛丽王后在监狱中一直都是一身黑色,那黑色既是为了给路易十六守丧,又是她母国奥地利的代表色,还是已故的玛丽亚·特蕾西娅的标志性服饰,这套服饰让讨厌她的人看不顺眼。他们攻击她英国玛丽一世女王,玛丽·安托瓦内:法国最后的时尚女王,说黑色丧服是其罪恶心灵的外化标志,黑色正好是她罪恶灵魂的完美体现。玛丽王后加黑色,成为人民谴责的解读素材,她的外在一直是人们的焦点,无论赞美还是恶评。而在她人生的最后一幕中,她穿上了一身白
色,与之前妖魔化的黑色服饰完全相反。一身朴素的白衣是人们对她最后的印象,在刑场上血红与洁白,带走了这个“臭名昭著”的时尚女王。
玛丽王后是奥地利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最小的女儿,出生在欧洲王室的女性政治婚姻是她们必然的宿命。当玛丽14岁时,她便被送往法国,与路易十五的孙子、法国太子路易·奥古斯特成婚,以结束奥地利与法国之间多年的战争。
对于这样一个身份特殊的女人,玛丽王后虽然不喜欢路易十六,但从奥地利的宫廷到法国的宫廷,她始终在享受王室带来的财富与惬意。在法国宫廷,玛丽王后迅速成为时尚的引领者。她不仅引领了当时法国的时尚潮流,还通过服饰和打扮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她的衣橱里充满了奢华的服饰,从精致的胸衣到夸张的裙摆,每一套服装都经过精心设计,成为贵族们竞相模仿的对象。她的时尚品位不仅冲击了当时法国乃至欧洲在服饰和礼仪上的保守落后,也让她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女王”的项链
在《时尚女王与法国大革命》中,作者指出,玛丽王后的服饰与时尚选择并非仅仅是个人爱好的体现,它们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在法国宫廷,服饰不仅是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政治权力的体现。玛丽王后虽然是法国国王的妻子,但背后依靠的是奥地利,玛丽王后通过她的时尚选择,向外界传递出她对权力的掌控和对政治局势的理解。
法国王室脱离民众的奢侈生活,人民积攒的不满,就隐藏在玛丽王后高调的时尚炫耀背后。较为突出的就是“项链事件”。1772年,路易十五为了讨其宠爱的情妇杜巴利夫人的欢心,命令巴黎珠宝匠打造一条价值连城的钻石项链。这条项链镶嵌了数百颗完美无瑕的钻石,其华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路易十五突然去世,项链也就成为无主之物。
路易十六曾想让这条项链成为新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礼物,但玛丽拒绝了这一提议。她认为,这样一笔巨款用于军舰装备更为合适,或者她根本不想佩戴为其他女人设计的首饰。这条项链被尘封多年,直到一个名叫让娜·德瓦卢瓦-圣雷米的女人出现。
让娜构筑了一个计划,谎称是玛丽王后的闺蜜,利用这条项链来获得财富、潜在的权力及王室赞助。让娜编织了一系列谎言来骗取红衣主教罗昂的信任,她谎称王后想买这条项链,但不愿公开购买,希望罗昂作为秘密中间人。罗昂信以为真,前去商讨购买事宜,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了款项。然而,项链并未出现在王后手中,而是被让娜及其丈夫秘密带到伦敦拆散出售。当罗昂无法支付尾款时,珠宝商冲进王宫找玛丽王后对峙,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罗昂被逮捕并关入巴士底狱,让娜也被捕入狱。然而,由于让娜的逃走,她的丈夫被判终身在桨帆船服役。舆论因此次审判变得十分激动,玛丽王后的声誉严重受损。许多人坚信王后利用让娜作为工具来打击她所厌恶的罗昂,这进一步加剧了王后形象的恶化。
钻石项链事件在法国民众眼中严重损毁了波旁王朝君主政体的声誉。玛丽王后因此更加不受欢迎,各种恶毒谣言四起,使她成为丈夫的负担。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几年里,这一事件成为推翻波旁王朝的重要导火索之一。尽管玛丽王后可能并未直接参与这一阴谋,但她终究未能摆脱公众认为她奢靡及犯有欺诈的印象,加剧了民众对王室的不满和愤怒。
成为革命符号
玛丽王后,自踏入凡尔赛宫的那一刻起,便对那里繁复至极的宫廷礼仪心生厌倦。她的日常生活,每一个细微举动都仿佛舞台上的表演,时刻处在贵族与平民的审视之下,这让她感到窒息。登基后,她对这些礼节的蔑视更是肆无忌惮,公然挑战着历史悠久的王室规矩——为君主服务者须隔绝外界商业往来。她破例允许自己的供应商在巴黎继续营业,服务于其他顾客,这一行为使得王室的衣服款式,普通贵族也能接触到,也能拥有。这个举动扩散了她在时尚方面的影响力,并引领了全巴黎乃至全欧洲的时尚风潮,她享受着这份瞩目。
玛丽王后的时尚服饰在普通民众心中却引发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她的奢华与张扬让普通民众感到羡慕与向往,他们渴望能够拥有与王后相似的服饰,体验那份高贵与优雅。另一方面,她的时尚选择也被视为腐败与奢侈的象征,让普通民众对贵族阶层产生了不满与反感。在大革命的浪潮中,玛丽王后的时尚服饰更是成为攻击的目标,被视为导致社会动荡与不平等的根源之一。
当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玛丽·安托瓦内特试图重新拥抱那些曾被自己厌弃的宫廷传统与权力时,或许她的心中会回荡起母亲昔日的警告:“你将后悔,但那时悔之晚矣。”她或许未曾预料到,自己早年对时尚界的影响,悄然间已为大革命的浪潮铺垫了道路,那场革命最终终结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而她,也成了这一变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革命期间在职研究生,她的服饰与时尚选择成为革命者攻击的目标。他们指责她挥霍无度、不顾民众疾苦博士,将她视为旧制度的象征。在革命中,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角色复杂而矛盾。她既是时尚的引领者,也是政治的牺牲品。在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她始终是一个边缘化的存在。尽管她努力通过时尚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但她的努力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在革命期间,那些她曾努力彰显的东西,成为她的罪证,又或者是一种符号,让她和王室的糜烂与腐败牢牢地连在了一起。
英国女王玛丽大学,英国女王90岁大寿,谁为王室作曲
昨天是伊丽莎白女王90岁的生日,全伦敦的人为女王举办了华丽而盛大的庆典。女王总是在温莎城堡过生日。但每到重大节日庆典、皇室成员的婚礼葬礼中央的日子,英国人总是要好好奢侈一把的。
而一切活动的专用配乐照例都是由“女王(/国王)御用音乐家”负责谱写的。
生日颂歌
玛丽二世女王备受英国人民爱戴。
青年作曲家亨利·普塞尔怀着对女王的崇敬在1694年女王生日时为她写下了名为“Come Ye Sons of Art”的生日颂歌,音乐充满灵气英国女王玛丽大学,旋律饱满而华丽。
玛丽二世
杜伦大学音乐学教授迪布尔介绍:“这首歌完全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格,华美而充盈。其中包含了独唱、大合唱、竖笛、小号和各种弦乐。”
作曲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过去许多个世纪以来,像普塞尔和亨德尔这样的音乐天才,靠赢得了写宫廷音乐的工作,才获得了“国王御用音乐家”的称号。而那些慧眼识人的人,则干脆像更有才华的音乐家下订单,然后把他们的作品整合起来。
所以宫廷音乐的作曲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15世纪的亨利六世起,这些宫廷音乐家就有自己的办公机构。
迪布尔教授猜测,那个时代的国王想把职业音乐家们都网罗麾下上海mba,因此他制定了某种音乐家工会。“今天的我们可能更偏向‘协会’或者其他形式。”
尼古拉斯·拉尼尔
而第一个“国王御用音乐家”——1626年担任此职位的琉特琴演奏家、画家尼古拉斯·拉尼尔,就是有特权代表和掌握这个音乐家集团的人。
皇家职业危机
“女王/国王御用音乐家”是一个流动性机构,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音乐家。有些人负责行政,有些人负责音乐品质,有些人专注于音乐时间。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宫廷乐队招募了非常多的音乐家。由于人数实在太多,这份皇家的差事也出现职业危机了。从1820年大量招募颂歌作曲家,到1901年逐渐解散宫廷乐队,各种呼声纷纷杂杂,最终“御用音乐家”的职位被取消了。当然博士后,有非常执着于这份工作的人: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
爱德华·埃尔加
埃尔加的野心很大。——迪布尔教授
迪布尔教授认为,埃尔加的重点在于社会认同:“埃尔加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一生都坚持在职研究生,他不是属于上层社会圈子的。人们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局外人。他总是这样写他的地址:‘爱德华·埃尔加爵士,住在英格兰。’”
第一位女性
埃尔加通过努力最终在1924年获得了“国王御用音乐家”的称号。此后他便不再接太多任务,但是身在体制中还是要有所贡献英国女王玛丽大学,英国女王90岁大寿,谁为王室作曲,他谱写了著名的圣歌“Land of Hope and Glory”。
在他之后,20世纪还有许多著名英国作曲家获得这一称号,如亚瑟·布利斯爵士、阿诺德·巴克斯爵士。自从彼得·麦斯威尔·戴维斯爵士2004年成为“女王御用音乐家”后,该机构进行了结构转型,每任御用的任期不可超过十年。
2014年朱迪斯·维尔女爵成为第一位提名该称号的女性音乐家。
历任王室御用音乐家:
, 1626–1666
Louis Grabu, 1666–1674
, 1674–1700
John , 1700–1735
, 1735–1755
Boyce, 1757–1772
John , 1772–1786
, 1786–1817
, 1817–1829
, 1829–1834
Franz , 1834–1848
, 1848–1870
, 1870–1893
, 1893–1924
Elgar, 1924–1934
, 1934–1941
Bax, 1942–1953
Bliss, 1953–1975
, 1975–2003
Peter , 2004–2014
Weir, 从2014年起
喜欢就点赞。
欢迎在文末评论,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7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