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亚洲城市大学网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1997年10月回国进入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9年任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6、《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5,ISBN7-5608-2272-X/TU?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

经历播报

编辑

曾任沙市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室主任、院副总规划师等职。1997年10月回国进入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9年任副教授。

长期从事城市规划专业的理论研究、教学和工程设计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遗产保护,城市史,城市景观控制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有:参与“江南古镇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获2003年联合国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主要参与的“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课题”,获1993年度上海市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参加日本文部省科研课题“中国历史文化都市的保护规划手法研究”,主持教育部课题“国外历史环境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完成的“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规划项目,分别获2001年度、2003年度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

著作播报

编辑

出版著作有:《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国的历史都市——景观保存与街区再生之路》(合著、日本出版),《东方的塞纳河左岸》(合著)。参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城美的创造》《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论文有:“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博士后,“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 “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等。

附主要著书和参编书籍:

《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参编)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共著)

《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参编)

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参编)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译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999年以前发表论文

1、实验小区的模式语言初探,《南方建筑》,1991,No.1(1991年全国建筑论文竞赛二等奖)

2、理性的桎枯――城市规划中“红线”概念的反思,《新建筑》,1992,No.2,-3959

3、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城市规划汇刊》,1992,No.4,-3363

4、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汇刊》,1992,No.5,-3363

5、中国城市规划基础理论问题之我见,《城市规划》,1992,No.5,-1329

6、我国十年改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华中建筑》,1993,No.2,-739X

7、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ISBN7-112-02075

8、《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ISBN7-5629-0627

9、近代上海都市构造とその特性に関する分析,《日本建筑学会研究报告集》,1996,-4210

10、上海外滩歴史地区の景観保全计划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1997,No.496 -4210

1999年度发表论文

1、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No.1,-3959,B0976

2、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之比较,《城市与设计》(台湾)No.9/10,1999/9,-1207

3、历史性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城市规划》,1999/7,-1329

4、历史环境保护与都市景观创造,《城市规划汇刊》,1999/6,-3363

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法制的形成过程与特征,《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Vol.27S,1999年12月,-374X

6、日本文化财登录制度与近现代建筑保护,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ISBN7-302-03652-7/TU?149

7、城市设计思潮备忘录,《新建筑》,1999,No.6,-3959(译文)

8、城市是时间的艺术,《文汇报》,1999/07/27,CN31-003

9、公园绿地与阪神?淡路大地震,《城市规划》,1999/10(译文)-1329

2000年度发表论文

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建筑师》No.94,2000/6,ISBN7-112-04327-1

2、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建筑师》No.94,2000/6,ISBN7-112-04327-1,张松、吴承照、阮仪三

3、《城市规划法》修改的理论问题初探,《城市规划》,2000/3,-1329

4、作为图式描述的城市——《城市设计的系谱》一书评介,《城市规划汇刊》,2000/4,-3363

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Vol.40S1,-0054

6、《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参编),ISBN7-113-04272-0/TU?3670

7、日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时代建筑》,2000/3,2000.9,-

8、亚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动向——以日本为例,《时代建筑》,2000/3,2000.9,-(译文)

9、产业遗产:都市新话题——工业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文汇报》,2000/5/8第9版,CN31-003

2001年度发表论文

1、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挹略,《华中建筑》,2001,No.1,-739X,张松、阮仪三、顿明明

2、《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7,(共著),ISBN4-306-07231-

3、《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ISBN7-5323-6228-0

4、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政策与公众参与,《华中建筑》,2001/4, -739X

5、话说上海“万国城镇”的建设,《时代建筑》,2001/1,2001.3,-

6、《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5,ISBN7-5608-2272-X/TU?400(参编)

7、发掘工业厂房新价值、维系都市文化多样性——近代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上海画报》,2001/7,-2202

8、源于个性城市的特色设计,《规划师》,2001/5,朱晓明、张松,-0022

9、越南河内还剑湖历史地区的保护与再开发,《时代建筑》,2001/3,2001.9,-(译文)周瑾

10、破墙透绿看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

11、关注上海的花园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

2002年度发表论文

1、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硕士,《城市规划》,2002/12,-1329

2、城市之变——北京、上海、广州三城阅读杂记,《时代建筑》,2002/3,-

3、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时代建筑》,2002/4,-

4、我这二十年,《规划师》,2002/4,-0022

5、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董鉴泓、张松,《城市规划汇刊》,2002/4, -3363

6、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熊侠仙、张松、周俭,《城市规划汇刊》,2002/6, -3363

7、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张松、周旋旋,李百浩主编,《第二届中德现代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ISBN7-5629-1807-4

8、东京湾:“蓝”“绿”重于“金”,《解放日报》,2002/1/18,CN31-001

9、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2(参编),ISBN7-5006-3399-8/K?401

10、上海的“空间”遗产亚洲城市大学网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葛红兵主编,《城市批评——上海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1月,ISBN7-5039-2131-5/G?309

2003年度发表论文

1、营造从何开始,《时代建筑》,2003/1,-

2、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守特色,《城市规划汇刊》,周俭、张松、王骏,2003/2,-3363

3、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小城镇建设》,2003/4,-8439

4、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ISSN 1009-3036

5、“世界”遗产——超越文化民族主义(西村幸夫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译文),ISSN 1009-3036

6、南浔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何依主编,《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亚洲城市大学网址,2003/3,ISBN7-112-05475-3/TU?4794

7、一个城市规划专家对上海的忧虑(访谈),《上海文化》,2003/1,-989X

8、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张松、蔡敦达,《城市规划》,2003/10,-1329

9、“天朝上国”眼中的殖民建筑,《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第4版,CN31-0034

10、依法保护城市遗产、全面提升都市品质,《上海盟讯》,2003年9月博士,CN31-0068

2004年度发表论文

1、《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5.0万字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2.5万字

3、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4,(第二作者)

4、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艺术当代》,2004/4

5、上海の近代建筑保存の现况,日本与中国:历史城市的保护再生国际研讨会(京都),2004年8月

6、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

7、整治历史环境、重现遗产价值,《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

8、历史景观保护与城市风景营造,《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

9、从历史保护教育看当前的热点话题——青年学子的认识与观点,《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汇编)

10、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得与失,《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秋季号2004年9月

11、长安广场,《理想空间》(世博会特辑),张松、王骏,2004/10

12、论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建设,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

13、上海城市遗产的基本状况和保护对策初探,亚洲近代建筑网络第四次国际会议,2004年10月

2005年度发表论文

1、《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张松、蔡敦达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ISBN7-5323-7737-7

2、《上海的水城——青浦的文化记忆》(编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

3、留下时代的印记 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城市规划汇刊》,2005/3

4、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张松、周瑾,《建筑学报》,2005/7

5、传统城市消失的N种理由,《城市中国》,2005/3

6、从“建筑实验”到“建设实践”,《时代建筑》,2005/5

亚洲城市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日本建筑学会荣誉会员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

俄罗斯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保加利亚国际建筑学院院士。

学习工作经历:

1. 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

2. 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获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硕士

3. 1946至今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其间先后受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分校、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联邦德国卡塞尔大学等机构的客座教授等。

主要工作成果:

主持参与多项重大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研究项目,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江苏省南通市城市历史与发展研究、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徐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常武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江苏省无锡县县域规划、江苏省无锡市空间发展规划、江苏省苏州市及苏州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等。此外还参加北京、秦皇岛、北戴河、邯郸、保定、唐山、北海、厦门、桂林、酒泉、张家港、苏州 、无锡、柳州等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

主持参与多项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项目,如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博物馆、江苏省南京市金陵红楼梦博物馆、江苏省南通博物馆、山东省济南市城市设计、北京白塔寺地区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曲阜孔子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及美院附中校园规划、中国历史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前期方案、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新四合院工程、海南省三亚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广西桂林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北京长安街规划设计、北京汇通祠修复工程、北京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为中选方案的五位建筑师之一)等。

主持参与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如中长期规划(科技部研究课题)、中国城市化与文化发展(子课题: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研究,中国工程院科研项目)、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建设部重点项目)、中国住宅2000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基本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项目)、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东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新途径研究、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作)、亚洲城市研究网(加拿大国际开发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居研究中心合作)等。

长期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教育工作,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参与创建中国建筑学会等多个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顾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并担任国内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刊物的主编。此外,曾经任职多个国际性学术组织,如曾任世界人类聚居学会主席、副主席、理事,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理事,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家学会理事等。

主要出版著作:出版著作16部, 此外还参与编纂书籍多套,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

1.《中国院士书系,建筑·城市·人居环境》博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五种文字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吴良镛画记,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

5.学术文化随笔,北京:青年出版社,2002

6.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亚洲城市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2001;

7.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博士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英文),温哥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9;

10.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1.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2.我国建设事业的今天和明天(与周干峙、林志群合作),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13.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台北:地景出版社(繁体),1992;

14.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15.中国古代城市史纲(英文),卡塞尔:西德卡塞尔大学,1985;

16.城乡规划(全国通用教材,清华大学与同济、南工、重建工四校合作)上海mba,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61;

主要获奖情况:

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及附属中学新校园规划设计获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

2003年,著作《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获第11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002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授予2002年度克劳斯亲王奖;

2001年,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0年,国家建设部授予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1999年,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1996年,国际建筑师协会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

1995年亚洲城市大学北京,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2年,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度的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在联合国总部获世界人居奖(英国住房和社会住宅基金会);

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其著作《广义建筑学》科学进步一等奖;

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其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科学进步一等奖;

此外还获得有国务院、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北京市政府等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特殊贡献奖、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奖项。

通信地址:北京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电话: -10-(O)传真: 86-10-(O)

电子信箱:

亚洲城市大学申请,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24年项目资助申请指南

为了繁荣南开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亚洲城市大学申请,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24年项目资助申请指南,亚洲研究中心在韩国崔钟贤学术院的支持下,继续资助我校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

一、课题资助申请

设20项课题,每项资助3万元人民币。课题的完成时间(从立项开始算起)为2年。

(一)研究课题类型

请申请人将申请的如下课题类型填写在申请书首页“课题类型”。

1.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性研究;

2.中国式现代化相关问题研究;

3.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硕士,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4.国家治理、区域治理和城市治理相关问题研究;

5.全球治理相关问题研究。

以上各类课题面向我校所有文科院所及部分相关理科院所。

二、著作资助

2024年度亚洲研究中心将资助2本学术著作出版,每本资助40,000元。获资助的著作必须在正式立项后6~12个月之内正式出版,均应在显著位置注明“本书的出版得到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

三、会议资助

2024年度亚洲研究中心将资助学术会议2项在职研究生,每项资助30,000元,需由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与校内单位合办。

四、申请人资格

申请人必须是南开大学在职教师(不包括博士后),资助范围为文科各学院(系)所、中心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理科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申请交叉学科类课题。

五、申请程序

1.申请者需提交电子版1份、纸质版3份,电子版发送到亚洲城市大学申请,纸质版提交到亚洲研究中心办公室(津南校区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444)。申请著作者还需提交书稿的纸质版一份。申请书在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网站上下载

2. 申请时间:纸质申请材料递送时间为2024年4月24日至2024年4月30日。递送地点为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大楼444亚洲研究中心办公室。电子版申请材料请于2024年4月30日之前发送到博士,过期不予接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8083.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2月 10日
下一篇 2024年 12月 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