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美国博士后几年,“人生有很多未必,有一种叫卵圆孔未闭!”学霸医生一段视频火了:杭州版董宇辉

美国博士后几年学霸医生做科普视频刷屏的这则“卵圆孔未必”科普视频创作最难的是文案。靠着零碎的休息时间,孙雅逊已经完成了15个科普视频,“收到了很多同事和病人的点赞和反馈。”这位被网友称为“有趣又有才”、视频风格有点“王家卫”的医生说,准备一直做下去:“其实不难的,有想法就记录下来,剩下的就是安排时间拍摄剪辑。

学霸医生做科普视频

1980年出生的孙雅逊是辽宁人,当医生15年,学医履历很“学霸”:本科在大连读的,硕士读的是浙江大学的心内科。博士在北医读的,美国博士后进修一年。

他老婆是山东人,和孙雅逊一样是理科生思维,平日两个人都是嘻嘻哈哈的乐天派,在一起总有很多话题可以聊。

医生这份职业对于孙雅逊来说,是他喜欢且热爱的,像每天在破案,还能帮助别人。

“做医学科普视频的目的之一是让更多人对医学、医生和医院更为了解。但医生永远不能代替患者做决定。”

当医生很忙,科普视频制作,孙雅逊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完成的。

“我自己写方案,自己录音博士,视频剪辑是我老婆帮我的。方案从构思到修改到写完,大概要一周左右的业余时间,录完音,剪辑需要半天左右。”孙雅逊的医学科普视频不定期发布,短的四五天一期,长的视频需要两周时间来准备。

把电影和科普结合起来,是孙雅逊自己的创意。

“我这个人日常生活中就是比较搞笑的性格,平常爱看一些脱口秀,算是爱好很广泛的,和门诊病人聊天也像拉家常一样的,医学科普,我想做的好玩一点,能够吸引大家看得下去。”

孙雅逊喜欢看电影,经典的电影,能重复看好几遍。有一次在视频网站上看到Up主用视频剪辑合成,给了他灵感在职研究生,“把电影和医学科普结合在一起,用电影的方式说一个科普故事。”

5月开始制作,至今已发布15期

会一直做下去,并且尝试不同风格

刷屏的这则“卵圆孔未必”科普视频创作最难的是文案。

“‘未必’两个字,从人生感悟引导到医学术语,这其中想了好久,最后突然想到人生的多种‘未必’这个谐音梗。”有时候,孙雅逊走在回家的路上想着一个点子,会赶紧记下来。

“特别感谢老婆的支持,都是她找的视频素材,剪辑合成之后我觉得很配。”孙雅逊说,他主要负责录音和文案。

孙雅逊的医学科普视频从5月份开始发布。

“门诊的时候,经常有病人会重复问同样的问题,比如问高血压能不能停药之类的,我就想做一个科普视频,能把这些遇到的重复问题告诉更多人。”孙雅逊发现,目前不少医学科普视频会比较严肃,他想尝试不同风格的:“轻松一点的,医学常识本身特性是晦涩难懂的,想让更多人有兴趣看并且看明白,就要花心思更接地气一点。”

买了剪辑视频的电脑和专业录音设备后,孙雅逊和老婆一商量,两人一拍即合并且做好了分工:视频剪辑由老婆负责,创意文案和配音由孙雅逊负责。

虽然是第一次开始视频制作美国博士后几年,“人生有很多未必,有一种叫卵圆孔未闭!”学霸医生一段视频火了:杭州版董宇辉,但孙雅逊没有压力。

“没感觉到很困难,算是我自己的爱好吧,和老婆一起探讨下怎么拍的想法,两个人的感情还比之前更好了,有了更多的话题。整个过程都很愉快。”

两个人的孩子还小,孙雅逊也正在经历着为人父的喜悦,关注着孩子一点点成长。

靠着零碎的休息时间,孙雅逊已经完成了15个科普视频,“收到了很多同事和病人的点赞和反馈。”

有位病人按照孙雅逊视频里介绍的方法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病例整理,还把完成品带过来了,这些正向的反馈让孙雅逊很有成就感。

“后面15期的主题我也想好了。”这位被网友称为“有趣又有才”、视频风格有点“王家卫”的医生说,准备一直做下去:“其实不难的美国博士后几年,有想法就记录下来,剩下的就是安排时间拍摄剪辑。这样也不耽误工作,我会一直做下去的,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喜欢硕士,今后会试着尝试各种风格。”

在美国读个博士后需要几年,要不要读博,以及读博后如何顺利毕业并找到理想工作?五个最接地气的忠告

Too young, too , naive的我当年想读博的主要动机是被老友记里的Ross影响,觉得有一个Dr.的头衔十分酷炫!终身教职有寒暑假,有大把自由做研究,可以一辈子待在象牙塔里,还有,不会被炒鱿鱼,永远有工资拿,这么稳定、同时又受人尊敬、还有挑战性的工作简直闪闪发光!

纵观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除了学术界,大部分工作都是不需要博士学位的,因此大部分人读博的直接动机当然是找教职咯!博士是找大学教职的准入门槛,这大概是读博最现实的意义。

大部分人进了博士项目没多久,就会发现,神马博士后,原来现在找终身教职这么难?!如果你去找一些老教授聊天,他们大概会说出“倘若你不是出身富贵,教授大概是最完美的工作了,找工作并不难啊。”诸如此类的话。老教授不可以说不真诚,but times have ! 三四十年前找教职和今天几乎是两码事!博士的供应远远大于职位的需求!

最直观的反应是对博士毕业生发表的要求水涨船高。一个职位空缺有的是竞争者,各位博士们待价而沽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同时教授们的人均寿命也在延长,他们如果不退休,哪里来的职位空缺??这个当然也因学科和研究方向而异——总的来说,新领域比传统领域好一点,可迁移技能多的领域比可迁移技能少的领域好一点。

重灾区当然是人文学科。

靠谱点的老教授会推荐你和那些还没拿到的青年教授们聊一聊。如果你觉得他们的生存状态已经很不堪了(为了发论文鞠躬尽瘁、教学研究难以兼顾、几乎完全放弃家庭),那么你要做好准备,如果大学系统没有较大的调整,晚毕业的博士们倘若不是天赋异禀,在学术界未来一定更艰难!

所以强烈建议对做大学教授这件事没有执念的同学在申请前,一定要尽可能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再三权衡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以及读博这件事的收益。

了解这些对于有执念的人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影响——我只碰到过个位数为了学术几乎可以放弃一切的人,真正的热爱和钻研令人尊敬,但是他们可以放弃和忍受的东西在我等凡人可能是完全没法接受的,比如不谈恋爱,不社交,做无数个博士后,低收入,每隔两到三年跨国搬一次家等等等等。

人生很无奈的事在于,你不实际参与和上手很难提前预知和感受你到底热不热爱。一般比较好的项目里大部分学生刚入学都是默认自己对学术研究是热爱的,但还没有经历考验的热爱不值一提啊。

如果可能的话,读博前读个研究型的硕士试试水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也通常会延长你拿到博士学位的时间。我是先工作再读硕又工作再读博的,所以我比本科直博的小朋友都年长不少。

总的来说,读博对我是个不错的选择,上课轻松,考试不难,研究随缘,做出来能发表当然好,做不出来就换一个。和之前工作相比,读博的压力简直不值一提,考试挂了,那就再考一次,研究砸了,反正就砸我一个人。

和之前大项目里面工作,一错坑全组相比,博士生只需要为自己负责的生活简直太开心了。而且生活非常舒适,自由度很大,导师基本放羊,学校图书馆、健身房各种资源应有尽有,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然而在我对自己生活状态感到满意的同时,我周围和远方认识的博士生一个接一个被逼疯了,身体和精神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我打算总结一下我了解到的常见问题,以及完全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建议。

一、财务压力

如果你有比较高的物质需求和攀比需要,不要读博!你还在过紧巴巴的穷学生的日子,你同届的同学本科毕业进了大厂或投行起薪就是十几万美元,一定会有落差。而一般公立学校的教职起薪还不到十万美元。读博的物质回报不高,甚至相较于智力付出来说,可能在某些领域非常低。

我觉得读博最大的收益都是精神上,能够享受探索的乐趣,能一直有脑力上的刺激和挑战,是大部分工作不能提供的。如果单纯看物质回报,很多工作或者专业学位(医法商)都是更好的选择。

即便是全奖读博,奖学金也只能维持一个人的体面生活。虽然学校一年账面上写着八万美金在职研究生,但是五万交了学费,所以基本上三万出头是学校奖学金的上限。不考虑有额外的奖学金,不考虑巨富家庭出身,三万美元一年是什么概念?

美国的家庭收入中位数大约五万美元一年,已经停滞不涨有段时间了,假如算平均一个家庭有三到四口人的话,三万是完全足够一个学生在美国物价比较高的城市还能体面生活的。像我一般节俭,那每月还有所节余,可以存点小钱。

但倘若你拖家带口,伴侣没有工作,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娃,那么一定是捉襟见肘的。在财务状况比较好以及对于学生教学任务要求不高的项目里,读博是完全不需要操心钱的,这也应该是读博作为研究工作的正常状态。

但是很多人文社科项目非常缺钱,给学生的极其糟糕,或者完全不足以覆盖生活必需,或者需要每学期教很多课补贴学费和生活费。这些项目见仁见智,可能除了 缺钱其他都很好,有你喜欢的教授,学校排名靠前,地理位置优越等等。

但是千万不要低估财务压力对你读博整个过程的影响,在研究没有进展,教学焦头烂额的时候,还需要考虑钱的问题,很难不被逼疯!尤其国际学生,在校外找工作有很多限制,所以在巨大的财务压力下在美国读个博士后需要几年,你的各种选择都会极其受限,还会占用你大量学术的时间。

从源头解决缺钱的问题,就是绕开这些项目,不要去!我认为的底线是,不要借钱读博!我想不出有什么博士项目值得你借钱读,毕业还欠一屁股债的。况且,如果你申不到全奖读博,也意味着你找教职的希望更渺茫了,不如另谋出路。

另一种状况在理工科比较常见,就是你的钱来自于你的导师。如果导师有钱又大方,恭喜你走了大运。我听说过有导师大方到请没投论文的学生去欧洲开会,酒店机票全包。一般导师没钱也不会招很多学生,所以更普遍的情况是导师有钱,但是抠门或者用各种方式剥削甚至压榨学生的劳动力。

二、导师

如果你的收入来自于导师,并且你们一起工作,那么导师是你的老板,你为TA打工。导师对你学术生涯的重要性,以及和你这种极其不平等的关系,是非常容易被滥用的。一个人和学生的关系,和他的学术能力、知识水平没有多大关系。有可能是性格原因,有可能是人品原因,有可能是各种你想得到想不到的TA的个人原因,都会给你造成巨大的压力。

所以选老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你做决定之前,一定要和TA当面聊过,最好和TA现在的学生聊,和同一个系不是TA的学生聊,以及TA带过的、和TA已经没有利害关系的学生聊,能得到各方面的反馈来权衡TA是否是个你能接受的老板。

对自己的忍耐和接受程度不要估计过高,刚拿到梦寐以求的Offer时可能像被打鸡血一样热情高涨非常理想主义,觉得自己能为学术献出一切。你大概率不能。选Offer的时候也许是你对学术热爱的高光时刻了,这个时候能冷静下来选一个靠谱的导师想想最坏可能出现的状况确实不容易。

比如听说带的博士生中有一半中途退学,那基本上就是一个巨大的Red Flag, 要警惕这些信号。在读学生通常不会那么直接地告诉你,但是当面聊天通常能感觉到他们对教授的评价和喜恶,这种感觉是比较直观的。

如果不幸还是碰到了奇葩导师怎么办?我觉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换!如果不能同系换导师, 可以考虑换项目,有些专业跨校换项目也是可以接受的。再不济就是退学找工作,或者重新申请。

很多决定做的时候很痛苦,会感到命运多舛,时运不济,但是过段时间回过头来看,这种机遇未尝不是一种幸运,把你推向了更适合的人,项目或者工作。

为什么我不推荐找导师沟通改善关系?因为经验来看,基本上没有用。这些奇葩导师大多不是奇葩一年两年了,而且总是有忍得下去的学生。而这些人即便风评再差,也总是能招到学生,一是利用学生的信息不对称,二是他们可能很能发文章或者确实是学术大牛。

忍得下去的学生或者是抗压能力极强,或者是想清楚了牺牲什么换取什么,这是他们的个人禀赋和个人选择。你如果不是受虐狂,没有那么强大的动力支撑,忍不下去,不要硬忍,没有什么比你的健康和神志正常更重要。我想不出什么研究是需要把你逼疯才搞得出来的。

现在的学术体系对这样的权力关系规范还不够,某些大牛仍然能够技巧性地性侵学生还get away with it。所以假设很不幸,你遇到了一些严肃的极端情况(比如性侵,盗窃学术成果等等),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最好能够向学院、学校和有关机构报告这样的状况,这对于其他学生、未来的学生、整个学术界的都特别重要!

现在学校在这方面的求助资源、教育和匿名保护上也在不断改进。有些小规范,比如在工作时间和导师见面,单独相处尽可能开门聊天,既是保护你也是保护TA。

在和导师相处过程中,经常要和周围人沟通,让自己能够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这段关系。分清楚压力的产生到底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导师的问题,我见过很多十分优秀的学生,遇到奇葩导师,常常会把导师的问题误认为自己的问题,不断伤害自己折磨自己。毕竟你处于权力关系的弱势,要说NO,要保护自己的时间,维持自己的界限可能是很难的。

但你仍然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 , 学会拒绝,学会承受这可能带来的代价,因为忍受和纵容也是一种选择,也有代价,毕竟你们的关系是两个成年人间随时可以终止的雇佣和合作关系。

如果你的不来自某个特定导师,来自系里或外部的奖学金,那么你和导师就仅仅是合作关系,你们的关系应该能够更平等。如果出现了矛盾,完全可以换另一个;如果某个导师在一个小系的话语权过大,那么解决的方法同上,换系或者换学校。

三、找教职

这基本上是很多博士生的死结。之前提到了,在教职空缺稀少而博士大量产出的今天,这种供求关系下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Job 上的博士不仅仅是在和同届毕业的博士竞争,还是和所有之前毕业没找到教职又读了若干个博后发表量可能远超过你的博后竞争。

不要只听找到教职的人给出的建议!青教的幸存者偏差可能会给你带来过于乐观的预期。他们往往可能天赋异禀,非常努力,或者非常幸运。他们觉得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你来说可能难于登天。我周围有只投了一个学校就拿到藤校的教职,有投了一百多所拿了几个面试最终中了一个,有投了几十所一个都没找到的。

一切皆有可能,可能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或许是你学术水平确实不够,研究质量不高,发表太少;或许是竞争太过激烈只有出类拔萃者才有机会;或许Job talk出状况搞砸了;或许仅仅是运气不好;或许是和目标系气场不对等等等等。

就算找到教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学术界的阴暗面在读博前是看不到也想不到的。比如,除了大量的研究和教学任务,发文章的压力外,系里还有各种政治斗争,意见不合,派别挤兑。在几个Ego爆表的学术大佬之间如何选边站,一不小心就成为炮灰在美国读个博士后需要几年,要不要读博,以及读博后如何顺利毕业并找到理想工作?五个最接地气的忠告,想中立都不让你中立。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终身教职固然是稳定的饭碗,但是如果里面混满了沙泥,你还吃不吃得下?除非学术成果斐然,不然如果卷入系里的纠纷,想换地方换工作,依然十分艰难,没有缺啊,倘若能找到往往又意味着举家迁徙。

更丧的消息是,有人已经在提出取消终身教职这个制度,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最终实现,但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出现大量non- track的职位了。这份职业的稳定性可能也并不如你想象的这么好。另外对于不喜欢教书的人,教职可能不如单纯的研究型工作。

四、找非教职工作

反观业界的工作,虽然稳定性差,随时可能被炒鱿鱼,但是选择多啊!做得苦恼了,你也可以开掉同事和老板,并且在同一个城市再找一份可以糊口工作。如果你有足够多的可迁移技能,那么收入完全可能相比学术界翻倍。

这个选项,不少博士生是不屑一顾的,他们或许觉得自己做的研究更纯粹更高尚更有趣,或许觉得找其它工作违背了自己读博的初心,或许根本不想踏出象牙塔,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一个天资聪颖,勤奋努力的学生,申到一个好的博士项目,遇到一个好导师,顺利毕业,拥有可观的发表,在重重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了教职,顺利度过六年,没有出啥幺蛾子,系里氛围还和谐融洽,终于拿到终身教职。

这样的概率有多低?一个人需要有多少运气才能把这条路走通?我觉得对于一个资质一般,努力程度一般,项目一般,导师正常,发表一般的博士生,对于自己在学术界的大概率预期,应该是预设自己找不到教职。

所以找非教职工作不应该是在最后一年才被提上日程的问题。你在申请项目,选择项目,接受项目,开始读博的时候就应该要想到这个大概率会出现的问题,没有找到教职的你接下来做什么?刚开始读博的人可能会一口咬定,自己一定会坚定地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接受教授们给的建议,开始读两年三年的博后,隔年再上Job 。

如果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定呢?如果你发现自己并不享受做研究呢?如果你发现自己对研究没有真正的持久的兴趣呢?如果你开始羡慕早早工作的同学已经买房生娃开始稳定的生活,你还是两年打包搬家一次,对象还不知道在哪里?……

这都是很常见的情况,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上海mba,调整自己的期待,去了解自己可能的选择,才能往下走,而不是陷在其中。老实说,不管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多么悲惨了,也很少有人会同情博士生,因为能够读博仍然应该说是一种。你可能都抑郁地都忘记了自己有多幸运。

你能开始博士生涯,意味着你的生存状况好过社会里绝大部分人了——你身体足够健康,头脑足够机敏,至少顺利完成了本科教育,还没有养活除你之外的其他人的负担,没有大量需要还清的贷款……很多博士项目的资金来源是政府拨款,校友捐献等等,你读博的过程就占用了不少公共资源。

拿一个硕士找工作退学是一种比较决绝的选择,如果你读博读得很痛苦早点退出无可厚非,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免费读硕士的心来申请博士项目那基本就是诈骗。读博不是负担不是折磨,是一种选择一个机会。

大部分人需要为生计操心做一份重复无聊的工作,而你却能够拿着一份收入自由地学习想学的知识,有多幸运。教育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生产和创造,教育也教人如何更精细地消费,提高品位。人文学科可能对于意义的拷问更为痛苦,研究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读那么多书到底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所学提高了你个人的品位,也可以说是一种意义。但如果你读博目的单纯仅限于此,那么也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纠结那么多不甘了。博士生都觉得自己的研究应该更有意义,但是倘若没有能力产出有质量的知识,很多人会在发表的压力下加入学术垃圾的生产大军中。

纯粹个人观点——在你学术能力不够的时候,除了大量积累的同时,应该适当花时间学习一些可迁移和专业外的技能和知识。我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去当码农,我只是觉得人文学科的学生需要对当前的技术发展有更好的了解,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拓宽道路。

社会生产,社会资源分配,哲学和文学,该如何应对如此迅猛发展的技术进步甚至技术滥用?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该如何应对?人文社科在当下有很多很迫切的问题需要分析和提出新颖见解的。我认为科学史走在了很多人文社科领域的前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可能是科学史的学生都有不错的理工科训练。

而工科生在忙不迭生产的空隙,不妨去听听文史哲,去去博物馆,提升一下自己的消费品位。研究生院似乎有一种错位,消费品味经过打磨越来越刁钻的人,是将来最消费不起的博士;而生产力爆表未来收入可观的博士,消费品味原地踏步。人文学科将来的就业前景,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匹配的消费需求。

如果时间允许,我很希望人文的博士生在空闲之余可以做做类似于科普的艺普,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例如 Art ),提升大众的消费品位,也是在为自己热爱的学科铺路。

现代学科细致的分类可能缩小了我们的视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的知识很可能带来新的冲击和新的角度。想出成果,钻研是必须的。爱因斯坦都有时间拉小提琴,读博一定也有闲暇去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去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感受,去给自己非教职的工作选择创造不同的机会。

哪怕你最终发现自己并不热爱自己选的研究方向、研究专业或者整个学科,你也拿到了博士学位,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完成了该做的研究,收获了很多可迁移的技能。这一切的努力和尝试都是有意义的。

哪怕研究失败了,传递失败的经验也是有意义的。公共演讲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献分析的能力,写作能力,更笼统的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这些可迁移技能都会在各种工作派上用场。尤其教书,能把复杂的概念讲清楚是很重要的可迁移能力。

如果把目光只盯在终身教职上,路很容易越走越窄,尤其对资质一般的博士生来说几乎几乎是赌博。但如果把对工作的选择放开,去了解各种职业的可能性,意识到自己这些可迁移技能可能派上的用场,我相信凭博士生的智力条件和知识水平找到一份非教职又喜欢并且收入过得去的工作不是一件难事。

而且现在业界回潮学术界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研究不仅仅限于大学了。由于教授们对博士找非教职工作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可能会因此改变对你的态度和支持。如果你的导师表达过类似不希望你们去业界工作的想法,建议不到完全确认自己的意愿,不要事先和导师表达心意。每个人的看法都是有偏见的,你完成该做的研究,为自己的未来作其它打算,不需要导师的应允。

@墨明棋妙小神兔指出教职拿美国绿卡更容易,非教职拿绿卡更难。我没有经验,也不在乎一定要留在美国。如果身份对你很重要的话,可以参考回复里@墨明棋妙小神兔的经验 ——“对中国博士来说非教职的身份风险大,是做决策时的重要参数,我感觉多少应该提一下吧。”

五、孤独

要健康地拿着博士学位走出研究生院,你很可能需要很多他人的帮助。在异国他乡,没有亲近的朋友,没有伴侣,没有家人,如果语言不够流利,那么孤独很容易把人逼疯。学校的资源要利用起来,如果发觉自己抑郁了,该做咨询还是要做,该吃药还是要吃。在国外看病,要用外语和医生沟通,可能都是一件很费劲的事。

如何交朋友?如何找伴侣?

首先,要有意愿。想找人说说话、聊聊天、吐吐槽,或者想谈恋爱想做爱都是很正常的需求。尤其压力大的时候,你需要有社会支持,需要有倾诉的地方。主动去交朋友,可能会被拒绝,可能会很尴尬,但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除非和老朋友的线上交流能让你感到满足。

人这种社会性动物,除了少数一些人,都是需要社会支持的—— 和他人的交流,肢体接触,情绪,激素分泌这些都是互相关联的。觉得寂寞难耐,就要出门,就要去找人说话,就要想方设法排解,不要骗自己催眠自己说享受孤独。如果孤独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无奈,你通常不会真正地享受孤独。独处的时间要有,与人交流的时间也要有,比例因人而异。

其次,学校是个交朋友的好地方。工作了如果同事都有家庭,你单身就比较难建立起友谊。但是一起上课一起教课一起做项目这些共同经历都是交朋友的起点。校友会、老乡聚会这些地方也可以遇到新朋友。新生接机、服务新生之类的活动热心一点,年纪比你小的学生未必比你幼稚,新生带给你的能量和希望可能超出你的想象。学生也是,他们的热情、认真和乐观真的会感染我。

再而,我周围有不少通过社交软件找到对象的,所以除了线下约的一些活动,线上的一些APP也可以尝试。运动,参加各种活动,你一旦拓宽了你生活的纬度,遇到不同人的机会也就多了。与其藏藏掖掖,不妨大方让周围人帮你介绍对象,拓宽自己的社会网络, 有缘成恋人,没缘做个点赞之交也可以。

年龄一大,要交交心的朋友当然是更难了,但是交心的朋友大多也是从普通朋友一步步做起的。交心是需要耐心建立信任,是需要勇气暴露自己弱点的。如果你真诚、友好,交几个普通朋友应该不是难事。在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向他人求助,不要不好意思,要给别人表达善意积福报的机会。大部分人都是乐意帮助朋友的。

最后的建议就是,不要轻易妄自菲薄,一定有比你聪明的人,一定有比你勤奋的人,一定有好多好多比你幸运的人,但是你能走到这一步,在这个混乱浮躁的世界里,愿意为学术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对某些知识还有纯粹的好奇,在压力下保持神志清醒,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是时候,要对自己说够了,我足够好了,要对自己感到满意,然后去休息,睡饱觉,吃健康食品,照顾好自己,爱自己。读博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不是全部,你有选择翻篇,有选择退出,有选择结束。无论什么选择,都是对的,都是对的,你体验了你不曾体验的,你得到了不曾得到的,你失去了你注定失去的。Just stay sane, !

(完)

在美国读几年博士后,“在中国,博士后是可以买的” | 还有多少翟天临正在把黑手伸向学术圈?

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已经和流量明星刷榜一样,丢人丢到了国外。

在微博,有个网友在美国读博。

他每天把神经绷得比弓弦还紧,熬夜肝论文到疯,甚至过年都回不了家。

骨子里那份对学术的执拗和较真,让师友无不敬佩。

即使如此,都不一定能顺利毕业。

结果这几天,翟天临事件传到外网,导师开始对中国学术产生怀疑。

聚会时拿着一个国内学生的申请材料在美国读几年博士后,和他对峙:

中国高校水分原来这么严重?

一个每天在剧组拍戏,连知网都不知道是啥的演员,居然就能顺利毕业了。

他在师友面前的学术形象,从此打上了问号。

你看,一颗老鼠屎,真的可以坏了一锅粥。

这绝不只是翟天临一个人的耻辱,而是今后中国学子申请海外硕博,都将面临的无端猜忌与质疑:

这个人简历这么完美,是不是因为在中国买通了关系?

有时候,内部的人再努力都是白费。

外部来一个脑残,马上就能毁了你多年来的全部努力。

而且这个脑残还有一批脑残粉,反过来骂你是脑残。

我几乎可以预测,因为翟天临造假,导致中国留学生被戴有色眼镜看待的事情,这些天还会不断涌现。

还因为他是一个明星,由这个身份所带来的高传播性和黑色幽默,导致中国国家形象受损,影响非常深远。

翟天临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但无数留学生的求学之路,已经埋下了重重阴影。

学术造假金腰带,埋头科研无骨骸。

可叹,可悲。

相比较之下,国外对待学术造假,到底有多严格?

在他们看来,学术不端早已不只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律问题。

往小了说,用欺诈行为骗取科研经费和荣誉头衔,浪费的是纳税人的血汗钱。

往大了说,如果一个国家接受过最良好教育的一群人,还在带头造假,那这个国家的国运,可谓堪忧。

因此博士,面对学术造假,没一个国家眼里能揉进沙子。

2006年,美国佛蒙特大学副教授艾里克·波赫尔曼,因为使用虚假数据,被伯灵顿地方法庭判刑1年零1天。

2013年,韩国生物医学教授韩东杓,因为在实验中把人血加入兔血在美国读几年博士后,“在中国,博士后是可以买的” | 还有多少翟天临正在把黑手伸向学术圈?,就被校方辞退,学术生涯尽毁。

不仅如此,韩东杓还被公诉,数项重罪并罚,罚款720万美元,获刑57个月。

出狱后,还要面临长达3年的管制。

2014年,日本学术界认定小保方晴子存在“研究不正”行为。

最终,小保方晴子被机构开除,博士学位取消,勒令退还科研费用数千万。

连同与其工作相关的科学家,均被严惩。

博士论文导师被停职,实验室面临重组,理事长辞职。

上司笹井芳树自杀。

在国外学术造假的后果,我再总结一遍:

一旦发现学术不端,个人会被取消博士学位、教授资格;

机构会被警告、降级;

各大基金会、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大门,将对他们永久性关闭;

已经获得的荣誉会被取消,所有研究项目会被禁止申请。

再回到国内翟天临这次学术造假,比以上所有案例还要魔幻。

在没有任何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上海mba,竟然能从硕士一直通关到博后,世所罕见。

他这个注水博士的程度,比注水猪肉还要深。

而且造假行为查证属实,主观恶意明显,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北电和北大两所高校对翟天临的处理结果,势必成为学术界一个经典案例。

对未来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将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到这时,我们还不建立严厉的惩罚机制,就是在变相鼓励学术造假之风的蔓延。

既然翟天临能买通博士,那么李天临、王天临们,都可以。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在微博,网友们还提出了三个问题:

北电只有翟天临一人这样吗?

北大只有翟天临一人这样吗?

北电还有资格办博士点吗?

事到如今,答案已经非常清晰。

如果翟天临这种三无博士能够得到严肃处理,我们还有机会,还学术界一个清朗空间。

如果最后不了了之,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

那么中国的理论科研环境,仍将如浑水十丈,不可捉摸。

2018年,是娱乐圈变幻莫测的一年。

从崔永元平地惊雷,揭穿阴阳合同开始,

娱乐圈的“十万个假人”,就接二连三在每个观众面前裸奔。

只是谁也没想到,继数据造假,公益造假,纳税造假之后,还会有人把触手伸到学术圈。

教育公平,无小事。

这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上升通道,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奉献努力。

如果你不为自己投票,为你喜欢的一切投票,那么世界迟早会被送到他们手里。

一个个权利,就像一个个上甘岭高地。

如果你不去占领,那里就会成为敌人的打靶场。

高地下的人,注定成为靶子。

劣币驱逐良币,只会成为常态。

马丁·尼莫拉牧师在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写下的那段话,至今读来依旧如雷贯耳: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党,我不是共产党,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

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但我是新教教徒,我还是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当你看到数据造假,偷税漏税,阴阳合同,都觉得和自己没关系,做一个冷漠的看客时,未曾想正中他们下怀。

学术圈的人怎么会想到,翟天临会把手伸到他们那里呢?

寒门学子苦读十年,怎么会想到一个北大光华博士后,竟然变得如此廉价了呢?

更可笑的是,事情发展到现在,还冒出来一堆理中客,鼓吹社会本就如此,存在即合理。

你们这么努力维护公平的样子,真蠢!

有这时间,还不如接受现实,跟着一起同流合污!

社会真的就该如此不堪吗?

我想起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悲叹: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我希望那些人记住。

面对黑暗,不做选择,本身就是在做选择。

你丢弃光明,就是在委身黑暗。

你不把命运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就是交由别人肆意玩弄。

他们手握300%的利润,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这时还不为自己的权利鼓与呼博士后,真的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不信,你且看这世界如何变化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9163.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2月 13日
下一篇 2024年 12月 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