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建:一个用科学报国的外籍院士
你可能听说过钱学森,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曾经在美国留学,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和舒适的生活,回到祖国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你可能也听说过杨振宁,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也是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曾经在美国工作了几十年在职研究生,但在2003年回到中国执教,并在2015年放弃了美国国籍博士后在美国,重新成为一名中国人。
但你可能没听说过高华建,他也是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固体力学家之一。他曾经在西安交通大学和哈佛大学留学,但在1988年博士毕业后,选择了留在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
高华建为什么不回国?他是不是忘恩负义?他是不是不爱国?这些问题可能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但如果你仔细了解他的故事,你就会发现,高华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爱国方式。
一个25岁就拿下博士学位的天才少年
高华建出生于1963年12月,四川成都人。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和对物理的热爱。他在上学期间连跳几级,15岁就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因为年纪小上海mba,所以高华建在学校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甚至有人为了见他一面,还跑到他的宿舍去围堵他。
尽管高华建小小年纪就有了很大的名气,但是他从不把这些放在眼里博士后,一心钻研于科学研究。四年过去,大学毕业的高华建直接考取了哈佛大学工程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之后,他继续深造,又获得哈佛大学工程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这时,高华建不过才25岁。
放眼国际,25岁就能拿下博士学位的人,能有几个呢?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掌握科学技术的人,也就成为了所有人眼里的“香饽饽”。因此,高华建在毕业之后,同时接到了中国、德国、美国三个国家投来的橄榄枝,三国都给他开出了极为优渥的工作条件。
一个选择留在美国继续科研的理性决定
因为高华建是中国培养出来的天才,所以大家都一直认为他一定会选择中国。可是高华建在深思熟虑之后,却选择留在美国,还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为一名美国人。
高华建为什么不回国?他是不是忘恩负义?他是不是不爱国?这些问题可能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但如果你仔细了解他的故事,你就会发现,高华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爱国方式。
一个选择留在美国继续科研的理性决定
高华建选择留在美国,并不是因为他贪图美国的优越条件和高薪待遇,而是因为他想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有一天能为国效力。
高华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固体力学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纳米材料、生物结构、断裂力学等多个前沿领域。而我国在1988年高华建博士毕业之时,改革开放才刚10年,尽管经济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对于科研来说,各方面的研究资源和环境的确不如美国丰富。
回国搞科研,一来没足够的硬件设施,二来没有顶级的科研团队和平台。而这些,美国都能轻松提供。高华建想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突破性的贡献,所以选择留在科研资源和环境更好的美国。
1988年,高华建进入斯坦福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到了2000年,高华建就晋升成了教授。并且在2006年,他成为了美国布朗大学的终身教授。然而,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体现在这些职称的变化上。
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
高华建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做出了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创新。他主要有三项科学成就:
这些成果都极大地推动了固体力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并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赞誉。高华建已经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被引用了近2万次,在世界固体力学领域学者过去20年中的引用排名第一。
高华建的科研成就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赞誉。他先后获得了多个国际权威的奖项,如:
高华建是目前国际上60岁以下固体力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而且还积极与国内外的学者进行合作和交流,为推动科学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个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的爱国者
高华建虽然选择了留在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首先,高华建培养了很多中国的博士生和博士后,这些人才回国后都为中国的科研发展作出了贡献。据中国科学院2019年7月公布,高华建教授的博士生、博士后共20人博士后在美国,高华健:哈佛毕业加入美籍,不料坑惨美国,带领20位博士报效回国,其中7人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例如,2001-2003年,王翔博士随高华建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作博士后,并参加了中国航天技术公司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
其次,高华建积极与国内学者合作,在国内进行学术演讲和报告100余场,与国内合作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他还担任了多个国内期刊和机构的顾问或主编,如《中国力学学报》英文版、中科院沈阳界面材料中心、清华大学先进力学与材料中心等。
最后,高华建还为中国争取了很多国际上的声誉和资源。他利用自己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争取了很多国际上的声誉和资源。他利用自己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和人脉,为中国的科研项目争取了很多的资金和支持。他还为中国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很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视野。
高华建虽然选择了留在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他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而且还积极与国内外的学者进行合作和交流,为推动科学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科学家
高华建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科学家。他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才华,也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他在固体力学领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中国争取了很多的荣誉和利益。他是一个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的爱国者,也是一个用自己的力量造福人类的贡献者。
高华建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我们不应该用一种固定的标准来评判别人,而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和努力。我们也应该向高华建一样,勇于追求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祖国和人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章:
1 高华健( Gao)—-中国科学院学部.
2 天才高华健:一个科学家的爱国方式,用实力证明没有白留在美国.
3 天才高华建加入美籍后,被骂忘恩负义,如今将20名博士带回中国.
[4] 高华健教授获得2017年冯·卡门奖.
美国留学博士后要读几年,厉害了我的国!八位哈佛博士后留美十几年后,集体归国!
8位美国哈佛大学的青年博士后,在美国打拼了十几年后,最终相约一起回国。他们说:“我们只是千千万万归国留学人员中普通的8个人,在美国待了十几年后,决定集体回国。”
即便是在经历最大 “海归潮” 的当下中国,这也是一个罕见的归国故事。
王文超、张欣、张钠、王俊峰、刘青松、刘静、林文楚、任涛(从左至右)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新华社记者郭晨摄
王俊峰:“那么多年过去终于不用再漂了”
王俊峰是触发连锁效应的那个人。但他不想“拔高”这次选择:“所谓放弃国外的优厚生活——那不是真实的情况。”
8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职研究生,王俊峰来到合肥科学岛。他见到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匡光力,这是被他们8人称作“不像领导的领导”——没有官腔,惜才,实干。
和匡光力的一番谈话,成了改变他们8人命运的起点。
王俊峰至今还记得,当时匡光力非常兴奋和激动,向他介绍了强磁场科学中心的规划,那时强磁场中心刚起步,相当于一张白纸,渴望优秀的人才加盟。而对王俊峰来说,面前似乎展开了一张巨大的科研蓝图,这是他在美国从未见到过的样子——“一个属于‘未来’的样子”。
他坦陈,当时美国的科研条件更具优势。在很多人看来他此次回国有些“仓促”,但有更多的朋友让他先“探探路”。
王俊峰老家在山西,读大学是在北京,后来去美国深造,也换了几个城市,待的时间长则六七年,少则三四年,他说:“这么多年过去,我很难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准确定位。”这种感觉就是“漂泊”,他说自己以前一直在“漂”。
连锁反应:八剑下哈佛,齐聚科学岛
“王俊峰回去了!”还在哈佛的刘青松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些按捺不住了,对他这个一直在寻找回国机会的人来说,“身边人的回国”就像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比任何名人效应的冲击都要大。
在王俊峰回来的第二年,32岁的刘青松就飞了回来,到合肥科学岛“考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岛上的“美”:郁郁葱葱,四面环水,环境怡人,在那之前,刘青松从未到过合肥,也从未考虑把这个地方当作“归处”。
但看到眼前的一切,他开始有了一丝好感:这里美得“好安静”。
那是2010年,匡光力接待了他。匡光力的一句话打动了他,“青松,你今年也是32岁,我32岁的时候,刚从德国学成回来,就是来到这里,科学岛,抱着创业的决心,为科学岛打开了新的天地”。
刘青松出了门美国留学博士后要读几年,厉害了我的国!八位哈佛博士后留美十几年后,集体归国!,就给妻子刘静去了电话,电话里刘静没有任何反对。她相信他的选择。
多年过去博士后,8个人在一起聊当年的情形,他们中很多人对刘青松的回来并不意外,但对刘静义无反顾的同意,却是吃了一惊。
刘青松在美国的华人朋友多是如此:男性喜欢“在自己地盘”做事业,往往希望回到国内,而女性则会考虑更多生活层面的问题,舒适度,孩子上学等等。
刘静是北京人,父母也在北京,对她来说,即便回国,首选也是北京,或者上海、广州,而不是和他们8个人无论是祖籍,还是求学都没有任何关系的合肥。当时,他们甚至已经谈好了一家北京的单位。
在看到丈夫刘青松描绘的蓝图之后,刘静却放下这一切,决定支持他,也给她自己的科研事业一个新的开始。
王文超、张欣是8人中另外一对夫妇,不过相比刘青松、刘静夫妇的选择,他们的回国之路就显得慎重许多。
在美国,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硕士,生活稳定,科研顺利。张欣说,当时女儿7岁了,已经完全融入了周边的环境,回国面临很多考验。
她至今记得,一天中午,刘青松在午饭时向她和丈夫发出了邀约,“我回国后希望组建一个团队,需要做细胞生物学的,你和文超可否考虑下?”
张欣并没有立即答应。回家和丈夫王文超交流后,王文超却说,“可以考虑啊!”
最终让这对夫妇下定决心的,是一次偶然的聚会。
张欣带女儿参加孩子小学举办的“国际日”活动,每个孩子都要拿自己国家的国旗,但在当时,她的女儿连五星红旗是哪一个都不知道,这深深地“刺痛”张欣的心,“孩子已经完全西化,我们跟她说中文,她回答的却是英文”。
2012年,他们结束了哈佛医学院的课题,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科学岛。
8人中,还有3位男科学家:张钠、林文楚和任涛,相比之下,他们作出选择的过程则要干脆一些。
那时,刘青松刚刚定下回国意向,就开始向他们发出邀请,不停地“骚扰”他们,跟他们讲“那个岛”究竟有多好。
最终八个人终于在合肥的科学岛聚齐,开始他们的“共同事业”。
越出国越爱国,越比较越自信
越出国越爱国,越比较越自信,这是他们回国后的切身感悟。
“我们用5年时间,最近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刘青松说,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外科学团队的“警觉”。
“在做科研的同龄人中我不是最优秀的,但赶上好时候的我,以创业的心态回来了。”他说,人才是有聚集效应的,现在回国的人越来越多,这是趋势。在其所在的近70人药学团队中,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有25人。
来合肥科学岛8年得到的最大肯定是身份的定位——“我是强磁场人”,这是很骄傲的。而且,这种骄傲自信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后来,在和另一归国青年交流中,王俊峰说了这样的话:祖国就是一个强磁场,对这个国家没信心的人,是不会选择主动回国的,“‘三十年河东美国留学博士后要读几年,三十年河西’,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
2013年的一天,刘青松接到一位父亲的电话,说自己的女儿才10岁,得了急性白血病,在医院接受化疗十分痛苦,想咨询一下专家有没有办法。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针对这位小女孩病情的药物,令刘青松十分遗憾。
“长期以来,我们做科研工作,就是做做研究写写论文,希望得到学术共同体的承认,但常常忽略了社会现实需要。”刘青松说,“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掉,这就是科技工作者价值的体现,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是多位归国博士在谈到未来时提及最多的话。“并不是只有回国才爱国,我们只是在不同位置,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表达爱国不一定要多么高大上,真诚而简单,热切而实际,尽心尽力把本分的事情做到位,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贡献。”王俊峰说。
“我佩服那些归国更早的科学家,那个时代科研条件差得难以想象,他们完全出于对祖国的热爱而选择归国,和他们相比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王俊峰说,“如今国内的研究条件在逐步改善,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舞台已经搭建好,就看我们如何发挥了。”
网友:回来真好!
@双木DNA:前段时间,王俊峰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小型演讲,他是真的很自豪的感觉,和我们这些学生讲述他所从事的科研领域
@蓝星家的兔子:学成报国,衣锦还乡!
@天灵气象:哈佛八雄的感觉,有种武侠小说的意思…
@松爷早:支持他们 ,他们应该舍弃了很多 ,中国需要这样的人才
@慢点福外呼王小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梦需要你们,欢迎回国!
@一杯笑点低:这八个人怕是科研界的扛把子!
从钱学森到杨振宁,
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为他们的拳拳报国心点赞!
为我们越来越好的祖国点赞!
小新推荐
来源:中国新闻网综合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安在线、微博等
记者:吴兰
国外读博士后,哈佛八名博士后“集体归国”记:放弃国外优厚生活?不是那样的
邱晨辉/中国青年报
8名青年科学家找到了“共同事业”。截屏图
即便是在经历最大“海归潮”的当下中国,这也是一个罕见的归国故事。
故事主角是8名青年科学家:王俊峰、刘青松、刘静、王文超、张欣、张钠、林文楚、任涛。在科学界这8人可能都称不上“鼎鼎大名”,但简单勾勒他们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现,他们所依赖的并非个体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式的“共进退”。
8人都曾在美国打拼十几年,并因为在哈佛大学“同一个楼道”里共事,而有了命运轨迹的第一次交集,这也让他们彼此熟悉,磨合出作重大选择时的信任和默契;而后,一人率先离职回国,触发连锁效应,另外7人接连离职回到中国,命运轨迹再次交织。这一次,他们找到“共同事业”。
正如其中一位女科学家张欣所说,他们只是普通的8个归国留学人员,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决定集体回国,相约到一处打拼”,优势是“相互之间不必再磨合”,于是只念一个目标:认真踏实做好科研。
在讲究团队合作的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博士后,这种“集体式的回归”显得弥足可贵。因为他们8人曾经的共同身份——哈佛大学博士后,以及现在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的所在地——合肥科学岛,外人在形容他们的经历时,有了一个颇具武侠色彩的说法: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
那么多年过去终于不用再“漂”了
王俊峰是触发连锁效应的那个人。但他不想“拔高”这次选择:“所谓放弃国外的优厚生活——那不是真实的情况。”
20多年前,王俊峰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开始到美国闯荡,2004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药理学系从事核磁结构生物学的博士后研究,其间他的多篇文章登上了《自然》等国际一流科学杂志,在外人看来,他的科研事业可谓风生水起。
搞科研的人经常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探索未知”,这需要他们练就一个很强的本领,就是“看得见未来”国外读博士后,至少“看得见未来的方向”。王俊峰觉得看见了自己在美国的“未来”——上面有一层触手可及的“天花板”。
一来,没有属于自己的大科学装置平台,二来,没有如今这么兵强马壮的作战大团队,他很难想象在美国再往前走一步是什么样。
8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俊峰来到合肥科学岛。他见到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匡光力,这是被他们8人称作“不像领导的领导”——没有官腔,惜才,实干。
和匡光力的一番谈话,成了改变他们8人命运的起点。
王俊峰至今还记得,当时匡光力非常兴奋和激动,向他介绍了强磁场科学中心的规划,那时强磁场中心刚起步,相当于一张白纸,渴望优秀的人才加盟。而对王俊峰来说,面前似乎展开了一张巨大的科研蓝图,这是他在美国从未见到过的样子——“一个属于‘未来’的样子”。
他再清楚不过强磁场装置的意义:强磁场与极低温、超高压一样,可为科学研究提供极端实验环境,是科学探索的“国之重器”,而自1913年以来,19项与磁场有关的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一旦属于中国的40特斯拉的稳态强磁场建成,将跻身世界一流。
探索未知的敏锐嗅觉很快上线,王俊峰心动了。
这一年是2009年,距离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落户科学岛还不足一年。因为这场谈话,这个大装置还没抬头之时,就已经和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的8名中国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王俊峰老家在山西,读大学是在北京,后来去美国深造,也换了几个城市,待的时间长则六七年,少则三四年,他说:“这么多年过去,我很难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准确定位。”这种感觉就是“漂泊”,他说自己以前一直在“漂”。
如今回国已八载,他既看得见强磁场建成世界最高水平的未来,也看得见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中国强磁场人——这种身份国外读博士后,哈佛八名博士后“集体归国”记:放弃国外优厚生活?不是那样的,让他感到“踏实”。
后来,在和另一归国青年交流中,王俊峰说了这样的话:祖国就是一个强磁场,对这个国家没信心的人,是不会选择主动回国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
夫妻还家一起干事业
“王俊峰回去了!”还在哈佛的刘青松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些按捺不住了,对他这个一直在寻找回国机会的人来说,“身边人的回国”就像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比任何名人效应的冲击都要大。
在王俊峰回来的第二年,32岁的刘青松就飞了回来,到合肥科学岛“考察”。首先映入眼帘的岛上的“美”:郁郁葱葱,四面环水,环境怡人,在那之前,刘青松从未到过合肥,也从未考虑把这个地方当作“归处”。
但看到眼前的一切,他开始有了一丝好感:这里美得“好安静”。
那是2010年,匡光力接待了他。匡光力的一句话打动了他,“青松,你今年也是32岁,我32岁的时候,刚从德国学成回来,就是来到这里,科学岛,抱着创业的决心,为科学岛打开了新的天地”。
刘青松出了门,就给妻子刘静去了电话,电话里刘静没有任何反对。她相信他的选择。
多年过去,8个人在一起聊当年的情形,他们中很多人对刘青松的回来并不意外,但对刘静义无反顾的同意,却是吃了一惊。
刘青松在美国的华人朋友多是如此:男性喜欢“在自己地盘”做事业,往往希望回到国内,而女性则会考虑更多生活层面的问题,舒适度,孩子上学等等。
刘静是北京人,父母也在北京,对她来说,即便回国,首选也是北京,或者上海、广州,而不是和他们8个人无论是祖籍,还是求学都没有任何关系的合肥。当时,他们甚至已经谈好了一家北京的单位。
在看到丈夫刘青松描绘的蓝图之后,刘静却放下这一切,决定支持他,也给她自己的科研事业一个新的开始。
王文超、张欣是8人中另外一对夫妇,不过相比刘青松、刘静夫妇的选择,他们的回国之路就显得慎重许多。
在美国,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生活稳定,科研顺利。张欣说,当时女儿7岁了,已经完全融入了周边的环境,回国面临很多考验。
她至今记得,一天中午,刘青松在午饭时向她和丈夫发出了邀约,“我回国后希望组建一个团队,需要做细胞生物学的,你和文超可否考虑下?”
张欣并没有立即答应。回家和丈夫王文超交流后,王文超却说,“可以考虑啊!”
最终让这对夫妇下定决心的,是一次偶然的聚会。
张欣带女儿参加孩子小学举办的“国际日”活动,每个孩子都要拿自己国家的国旗,但在当时,她的女儿连五星红旗是哪一个都不知道,这深深地“刺痛”张欣的心,“孩子已经完全西化,我们跟她说中文,她回答的却是英文”。
2012年,他们结束了哈佛医学院的课题,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科学岛。
一条完整的研究链蓄势待发
8人中,还有3位男科学家:张钠、林文楚和任涛,相比之下,他们作出选择的过程则要干脆一些。
张钠是北京人,从1996年到2012年,16年的时间里他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去酒吧找朋友聊天,每周3次网球等。
有一次,几个美国人在酒吧讨论竞选,张钠侧耳听后发现,一些政客为了竞选,会刻意贬低中国,“我很不高兴,身为中国人不能容忍有人不分青红皂白,抹黑中国,我会跟他们辩论”。
但那是别人的地盘,这次辩完了还有下一次。在外时间越久,张钠越想回国。
那时,刘青松刚刚定下回国意向,就开始向他们发出邀请,不停地“骚扰”他们,跟他们讲“那个岛”究竟有多好。2012年张钠冲着岛上的王俊峰和刘青松,以及这里的大科学装置,选择了回来。
林文楚是为了一个“独立实验室”的梦想回来的:“这在美国是很难实现的,基本是给别人打工。”
任涛则一直从事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在刘青松的邀请下,基于“对老朋友的信任”硕士,以及“想回国为中国人的新药创制做点事情”,也回来了。
至此,8位哈佛博士后悉数回来,一条依托强磁场大科学装置与技术,开展以重大疾病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网络的“学术链”完成组合——
王俊峰、张钠研究结构生物学;张欣研究磁生物效应;林文楚研究动物模型;刘青松、刘静、王文超、任涛则研究肿瘤药物 。
“这正好是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可以直接制药的应用研究,完整的研究链条。”王俊峰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在美国“梦寐以求”想要达到的一种团队组合。如今,实现了。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安徽省“百人计划”……这些国家、地方的人才政策,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必为资金、项目或者人员操心。
今年2月,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混合磁体工艺通过国家验收,40特斯拉稳态强磁场,磁场强度居世界第二。匡光力说,8年间中心从“一无所有”成长为“世界第二”,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这背后,人才的力量不可小觑。
前段时间,刘青松的美国朋友来科学岛参观,看到他在带领50多人的药物学交叉研究团队,还拥有一流的实验设备,不禁发出惊叹:“没想到中国现在对人才如此重视,在美国,这也是很难得的!”
4年前的冬天,当林文楚从美国来到合肥,正式“加盟”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时,有媒体报道,3年来,先后有6位哈佛大学博士后登上科学岛,组成了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哈佛团队”,林文楚则成为“最后一块拼图”。
如今,这个所谓的“最后一块拼图”博士,被任涛2016年的“最新加入”,打破了。
这一次,没有人再用“最后一块拼图”这样的表述,因为,没有人知道,还会不会有下一位哈佛博士后,下一位海外华人的加入。
本期编辑 彭炜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