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逸凡
2022年4月10日晚8点,和君商首席管理学家、和君管理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丛龙峰,以及知名领导力教练张伟俊做客中企视讯周日晚8点第92期直播间,张伟俊是中国大陆首位把企业一把手领导力的提升作为全职工作的“总裁教练”,他们与《周日晚八点》节目联合发起人、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客席副教授、北京世纪鹏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王欣一起,共论“自我觉察: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与重终点”。
领导者需要指明方向、影响众人、以身作则
“领导力是指有能力引领众人去往他们没有去过的地方。”节目伊始,张伟俊便概括了领导力的定义在职研究生,并提出领导者应具备指明方向、影响众人和以身作则的能力。
丛龙峰认为,领导力往往伴随着领导者本身的英雄情结。在探讨领导力之前,他先提出了被领导者需要“领导”的时刻——没有方向时、信心不足时和领导者要求这么做时。这三种“需要被领导”的时刻正对应着张伟俊所提出的领导者能力——指明方向、影响众人、以身作则。丛龙峰认为,领导者是诗人,能给员工描绘远方风景;领导者也要当修理工,保证公司齿轮的运转。
在现实情况中,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往往并非管理学科班出身,领导者究竟是否需要懂得管理?从0-1与从1-100的领导力和管理偏重在哪里?王欣在节目中抛出疑问。
对此,张伟俊认为,领导力和管理就像太极中的阴和阳,0-1偏重方向,即企业的业务和文化;1-100则偏重于管理经验。领导者需要基于对自己的认识港大中国商业学院,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客席副教授王欣主持周日晚8点:领导者真正成功样式,才能成为精明的领导者,这一认识则需要自我觉察。
领导者需要“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为何如此重要?王欣提出,有企业家在阅读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的理论、著作时表示:“德鲁克验证了我的想法,德鲁克说的就是我的亲身感受。”这一想法是自我觉察的一种,但其中却忽略了觉察自己没能做到的事。
“很多领导认为自己的影响力很大!”王欣指出,真正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与人相关,而非权位。德鲁克心目中“好经理”的标准是,他的同事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他培养,并成为他这样的人。领导者的“以身作则”不是简单的说什么、做什么,还包含着方向的正确性和对他人的关怀。
那么,如何帮助企业的“一把手”做到自我觉察?张伟俊表示,要从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三个能力出发,对“一把手”进行提问:
在“指明方向”方面,一把手是否能清晰说出公司的战略、公司里的所有人是否知道公司的战略;
在“影响众人”方面,员工是跟着一把手的职位权利走港大中国商业学院,还是跟着其个人能力走;
在“以身作则”方面,一把手是否不怕分钱、分权、分感觉,是否在创造年代具备自由精神,公司里的“学霸”、“海归尖子”是否愿意跟着走?
张伟俊认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扪心自问”,来完成其在管理中的自我觉察。
“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领导者?你心目中的自己像什么样的人?”节目最后,张伟俊向收看节目的管理者们提问,并希望管理者们牢记“指明方向”、“影响众人”、“以身作则”三点上海mba,在追求卓越自我的路上,能够成为被员工认可并追随的人。
“周日晚8点”由《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出品,于2020年4月12日正式上线博士,每周日更新,是一档管理者共创的直播系列节目。此次周日晚8点第92期由和君咨询、伟事达中国、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瓴麟科技、创课群落、鹏信咨询、善郡科技共同支持。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委任周林教授为中大商学院新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校董会一致通过委任周林教授出任商学院院长,任期五年,计划于今年十二月履新,接替于十一月三日卸任的中大伟伦金融学教授陈家乐。大学对陈家乐教授在过去五年领导商学院及对大学作出的贡献和辛勤服务,深表感谢。
周林教授现职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他在该校任教十载,管理经验丰富。2008年参与该校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创建工作,并出任创院执行院长;于2010至2018年担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其间带领同仁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高度国际化的商学院。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前,周教授曾于美国耶鲁大学、杜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全职任教近二十载,并曾到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本、西班牙的多间大学担任访问教授。
周教授表示:“我非常荣幸获委任为中大商学院院长。学院享负盛名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有深厚学术和人才基础。我十分期待与学院同侪、学生及校友紧密合作,推动中大商学院成为全球顶尖的商学院,为社会培育更多致力创新、具企业家思维及重视社会责任的人才。”
周教授于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9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颁授经济学博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委任周林教授为中大商学院新院长,研究领域涵盖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当中包括博弈论、机制设计、社会选择和福利经济学。周教授曾于多份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博士后,并担任编委,教研成就卓著,屡获殊荣在职研究生,2009年当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成为大中华区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学者。他亦曾获颁美国斯隆基金会博士论文奖及研究奖。
周教授积极投身商管教育培育人才,他曾任国际精英商学会协会(AACSB国际)理事会理事及其亚太地区顾问委员会主席硕士,现任其认证标准修订小组成员。目前,他担任欧洲管理教育基金会EQUIS授证委员会委员,并为全球多所商学院担任国际顾问。在内地,他现任教育部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并于2013年获上海市政府向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外籍人士颁发的白玉兰纪念奖。
大学早前根据遴选和委任学院院长的指引和程序,成立商学院院长遴选委员会,展开全球公开招聘。遴选委员会经严谨甄选后,推荐周林教授为商学院院长。按遴选和委任程序,周林教授早前已与学院负责教研和行政工作的职员及学生会晤,就学院的发展交换意见,再由校董会委任为商学院院长。
原文于中大网站刊登。
关于清华大学 – 香港中文大学金融财务 MBA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商学院。FMBA项目是双方发挥各自专长合力打造的国内首个金融方向的MBA项目。课程设计既着眼飞速发展的全球金融市场,又紧密贴近变革和发展中的中国资本市场实践。项目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培育出两千余位掌握金融财务理论及管理专长并具有金融实践的毕业生。
点击查看完整版招生简章
课程学制
2020年秋季入学,学制两年,每月两到三次周末授课,时间为周六、日两天
授课方式
授课采用中文教学,辅以英文原版教材案例,毕业需要修完培养计划要求的48学分
招生人数
北京班70人
授课地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授予学位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MBA)硕士学位
清华-香港中大FMBA
2020级招生说明会
我们诚邀您参加12月11日在三元桥地区和12月12日在金融街地区举行的招生说明会,与招生老师面对面咨询,获取课程全面信息,了解最新招生政策,把握2020年入学机会。
三元桥地区:12月11日(周三晚上)19:00-21:00
金融街地区:12月12日(周四晚上)19:00-21:00
请复制此链接至浏览器报名参加:
%E5%BE%AE%E4%BF%A1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潘天佑博士:透过微软视角来看数字化转型
潘天佑博士 Dr. Tim Pan,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CISSP认证信息安全专家,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校董
随着中国数字化进程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不再是一项单独的学科,它与各行各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字化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人工智能更是随处可见,医院的智能指引机器人博士后,餐厅无接触送餐机器人,商场里四处可见的清洁机器人……生活中人工智能的出现仿佛是一瞬间,而数字化转型却早已出现。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说:“数字化转型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旅程;通常是破坏性的刷新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潘天佑博士:透过微软视角来看数字化转型,利用技术是必要的。”
近日,港大ICB有幸邀请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潘天佑博士,进行了主题为“数字化转型——微软视角”的精彩演讲。此次讲座,潘博士以风趣幽默的方式从人工智能、数据等方面切入,通过经典案例和微软公司自身的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了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是数字化转型,让本就难理解的计算机科学变得不再枯燥。
一、智能是什么?
“常识并非那么平常”潘博士引用了伏尔泰的一句哲理,承上启下他所要诠释的人工智能。在理解人工智能前( ,简称AI),首先要了解什么叫智能,数字化转型来自人工化智能,而智能是被人工化的,所以智能是什么?潘博士以微软亚洲院长洪小文博士展示的智能金字塔图形解答这个抽象又令人深思的概念。
在计算机还没有出现前,记忆力好、计算快的人都称之为聪明,而在计算机被发明后,它的功能就是用来储存记忆以及计算数据,然而,人不能与计算机比较“聪明”。再把“智能”往上看,在认知层面,计算机是很难推理判断并帮人做决策的,认知层面,是以人为准。人类拥有创造力,所以创造出了计算机,但在金字塔顶尖的“智慧”是人拥有的,但不是所有人拥有。潘博士提及到释迦牟尼,伏尔泰等名人拥有智慧,但无法想象到计算机可以蹦出像伏尔泰说出富有哲理与智慧的话。
随后,潘博士简短介绍了微软全球研究院,全球拥有1000余位科学家,微软亚洲研究院北京分部位于中关村。企业研究院跟前沿的大学一样,为中国培养了不少人才,进入阿里等知名企业。
比尔盖茨在1991年曾说:“计算机有一天要能够看,能够听,能够说,并且能够了解人类。”随即,潘博士通过计算机视觉的突破讲解了计算机“能够看”的过程。斯坦福几位教授收集了几百万帧的图片,选择了最好的计算机算法随机取样进行了计算机视觉测试。一只蜘蛛的图片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硕士,人的错误率 5.1%,而152层神经网络错误率为3.57%。计算机视觉是沿袭了几十年的主题,为何现在仍被人提出来讨论,因为终于有了突破,超越了人类,这是人工智能的概念。然而,潘博士反复强调,人类无法被AI取代,AI只是一种工具,而工具可以被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在某个地方超越人类。
潘博士表示人是万物之灵,让计算机真正的了解人类是很困难的,因为人类拥有自己的语言与感观。但潘博士以亚洲研究院赋能的小冰(AI机器人)为例,通过听、说、读、写来讲解计算机是如何逐步的“了解人类”。小冰在与人类对话时,不仅可以感受到人类悲伤的情绪,同时进行抚慰。潘博士发给小冰一张台北夜景照片,小冰随机作出全新的一首诗。此时会有人质疑,计算机不是不会创造吗?但追随至根源分析,将每一句诗拆分解读,小冰根据夜景以及著名的台北101大厦,通过大数据分析,经过人的“训练”,根据几个关键词抓到了夜景的美丽与忧愁和著名景点的特质,“创作”出一首诗。潘博士又表明,这样的人工智能不代表真正的“了解”人类,因为并非在自然下的接触与了解。
二、新一波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化转型
在解释完智能、人工智能后,潘博士分享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新一波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他引用了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乔治·韦斯特曼的一句话:“数字化转型如果做得好,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如果做得不好,你得到的是一只速度很快的毛毛虫。”潘博士表示现在很多大企业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数字化,认为IT就是数字化。而IT与AI结合起来,才能加速生产力,得到一只蝴蝶。潘博士用“人工智能结合人的智能”一张图以及一个苹果的例子向大家展示并解释说明:人在物理世界中看到桌子上有一颗苹果,大脑传达了饿感博士,人做出决策→执行伸手拿苹果。而计算机就像人一样,收集信息,通过执行器传达至物理世界,再通过传感器,在数据的筛选下进行分析,而算法可以将有意义的大数据挑选出来,帮助人做决策。潘博士再次表明AI就是工具,工具可以改变人类却无法替代人类,一个美好的世界一定是AI与人的智能结合。
而后,潘博士表示,数字化转型已经经历三次了,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大约四十年前,从最初的个人电脑出现——个人电脑所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方便了人类的现代生活。再追溯至约二十年前互联网、手机所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以及现在的人工智能所驱动的数字化转型。而人工智能所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又是什么,潘博士接着用上图向大家诠释说明。此图代表了一个物理世界,随着第一波与第二波的数字化转型,将真实世界中的数据“反射”到虚拟世界中,帮助人类做决策。
紧接着,潘博士谈及了微软公司转型经验,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说:“我们的产业尊重创新,而不是传统。”这是在他上任时提及到的。潘博士以微软的股票持续上升情况证明了微软的转型很成功,说明选择正确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方向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有多么重要。
三、成长型思维
潘博士提及,无论是人还是企业,都要有成长型思维:
1、我们对于失败要有正确的态度。
2、你可以从固定性思维改变为成长性思维。
3、若相信脑子能够成长,你的行为将会不同。
4、成长型思维需要成为一种文化。
疫情当下,微软公司对新事物做出了快速的响应,在疫情常态化下做出了改观,让大家发现进办公室已经没有那么必要,妥善地利用IT的能力以及工具,在家照样可以轻松办公处理公事。
潘博士又以宜家家居举例:改善厨具购买体验,使用模型驱动的应用管理店内厨具销售预约、B2B销售渠道,并加快客户支持请求的处理(由合作伙伴构建)。
潘博士又以“AI/MR给维修带来新视野”举例,人类既可以看到真实世界,也可以看到虚拟世界。以电梯维修为例,人们戴上VR眼镜,服务请求、电梯的三维立体图像近在眼前,超前且高效的准备工作,数据定制化处理;历史数据尽在指尖,一触即达;三维模拟图积分截图,让症结无处躲藏;又可以远程呼叫各领域专家,共享全息图像;不仅大幅提升生产力,电梯维保完成速度提升了四倍。
一场疫情,让我们再一次发现数字化转型是多么的重要。最后,潘博士仍强调道,合理使用工具并与人的智能结合,提升生产力,人类不会被AI替代。
本次港大ICB开放日,潘博士的分享可谓是言必有物,收获满满。未来,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将继续邀请更多行业领袖传道授业,输出自己的精彩洞见和宝贵经验,满足更多中高层管理者的学习深造需求,助力中国经济的高效健康发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