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斯坦福博士读几年,清华姚班、斯坦福博士、普林斯顿NLP组创始人 陈丹琦 获小诺奖之称的斯隆奖!

其中,计算机领域一共颁给了20名全球科学家,其中包括5位华人,而华人获奖者中,最多的是来自清华的校友,除了陈丹琦还有:

我选斯坦福的时候其实不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后来选了 group才定的方向。

去普林斯顿是因为我认为对我来说这是个机会,一个成长和承担的机会。

因为普林之前没有NLP,能在这边能建立一个自己的group。

算法以她的名字命名

每次提到清华姚班,一定都少不了陈丹琦的名字。

事实上回顾她的整段经历,如今的成就少不了她自身的努力和周遭的支持。

她出生于湖南长沙,高中就读于长沙市雅礼中学。

这所学校是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强校,历史上一共9名学生获得过IOI(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比以“信息学竞赛第一校”著称的绍兴一中还要多一名。

陈丹琦就是在2008年——高三的时候拿下了第20届IOI金牌,也成为了湖南省首位金牌女选手。

并以此保送到清华姚班,与马腾宇、余佳俊等成了同学。

据雅礼中学报道斯坦福博士读几年,清华姚班、斯坦福博士、普林斯顿NLP组创始人 陈丹琦 获小诺奖之称的斯隆奖!在职研究生,陈丹琦的父亲陈擎是国防科技大学数学系的副教授。

他在陈丹琦很小的时候就发现女儿对数字很敏感,且做题速度、思考问题的全面性都比同龄孩子厉害。

于是,父亲就对她进行了有意识的培养:她从三年级就开始练奥数,初一参加全国数学联赛就获得了湖南赛区二等奖,初三获得了特等奖,并开始接触信息学。

奥赛圈耳熟能详闻的“CDQ分治算法”就是这位学霸在集训期间提出来的,并以她的名字命名。

还有著名的插头DP,也是她在集训队时的成果。

基于这个工具,她还发表了篇论文《基于连通性状态压缩的动态规划问题》。

据当时报道博士后,在学习之余,她也很会放松自己,最爱看《名侦探柯南》,还练得了一手好行书。

也正是在这一段奥赛征程中,她遇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俞华程。还在博士毕业论文中狠狠秀了一波恩爱。(手动狗头)

嗯,就是下图最右边这位帅小伙。

陈丹琦在致谢部分表示硕士,她从15岁(上高一时)就认识了他,从高中的竞赛到清华的本科四年,再到一起去斯坦福读计算机博士,最后在博士毕业前四个月结婚,俞华程一直都是他最好的朋友、最敬佩的人。

而俞华程本人,也很厉害,他在斯坦福大学读博期间,因为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而提前2年毕了业,随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关于理论计算机,最后也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助理教授。

除了这些经历之外,陈丹琦还不止一次呼吁女性也要更多参与到理工、计算机学科建设当中来。

她曾在“叉院学姐”采访中表示:

不要刻意强调女生不擅长学工科、计算机这个事情。

男女之间的GAP会越来越不存在。

计算机领域还有多位华人获奖

本次斯隆奖一共有118名来自化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领域的科学家获得。

其中,计算机领域一共颁给了20名全球科学家,其中包括5位华人,而华人获奖者中斯坦福博士读几年,最多的是来自清华的校友,除了陈丹琦还有:

07级清华电子工程系本科、现CMU助理教授方飞。

她博士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博弈论和机器学习。

03级清华自动化专业本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现UCLA助理教授顾全全。

他的研究方向为统计机器学习,重点是开发和分析用于机器学习的非凸优化算法,ICML 2021年他有8篇论文都被接收。

还有两位华人获奖者为:

港科大校友宋舒然,现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技术。

以及现UIUC教授Li Bo,她的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及其安全、隐私和博弈论。

而在计算机科学方向之外,本次斯隆奖有6名华人学者获数学奖,其中2名来自北大数院,另有3名获物理奖。

参考链接:

[1]

[2]#%E6%A6%82%E5%86%B5

[3]:/-.pdf

[4]

[5]

下载一:中文版!学习TensorFlow、PyTorch、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数据结构五件套!  后台回复【五件套】下载二:南大模式识别PPT  后台回复【南大模式识别】

投稿或交流学习,备注:昵称-学校(公司)-方向,进入DL&NLP交流群。

方向有很多: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情感分析、意见挖掘、句法分析、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知识图谱、语音识别等。

记得备注呦

整理不易,还望给个在看!

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厉害吗,1997级院友姚宏荣获2023年科学探索奖

7月17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48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我院1997级院友姚宏荣获“数学物理学”领域奖项。

“科学探索奖”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硕士,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博士后,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这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也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奖项秉持“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科学“无人区”,探索社会支持基础研究人才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

科学探索奖5年248位获奖人,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的获奖人30岁;其中超过75%的获奖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附:

姚宏教授

办公电话:电子邮箱:(AT)

教育背景

09/.D.斯坦福大学,导师:Prof..

博士论文:

09/2004M.A.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导师:Prof.

07/2001B.S.南京大学,导师:龚昌德院士

工作履历

12/2017-至今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08/2019-08/2020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

08/2012-12/2017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09/2011-08/2012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张首晟教授

08/2009-08/201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合作导师:李东海教授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兴趣是具有强关联效应或具有拓扑性质的量子体系中的理论问题,包括高温超导理论、超对称、严格解、拓扑序、有效场论、量子相变、量子纠缠、量子计算、量子动力学。这类量子体系包括高温超导体、量子霍尔效应体系、量子自旋液体、非费米液体、拓扑绝缘体和超导体、量子计算机等。

奖励与荣誉

2007年获斯坦福大学()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获香港大学崔琦物理奖2021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

学术成果

已正式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厉害吗在职研究生,1997级院友姚宏荣获2023年科学探索奖,包括2篇、4篇、26篇Phys.Rev.Lett.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厉害吗,其中以通讯作者在发表一篇综述论文。被引用6500余次、H-index为41,被引用9200余次、H-index为48。

全部论文:@arXiv,@,@.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金力任复旦大学校长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学术重镇复旦大学迎来新校长。

教育部11月8日发布消息:11月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复旦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金力任复旦大学校长(副部长级),许宁生不再担任复旦大学校长职务。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小新,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诸葛宇杰出席大会并讲话。

接棒掌舵复旦大学之前,金力已经担任该校常务副校长满两年。

图片来自复旦大学新闻网 资料图

公开资料显示,金力,男,1963年出生于上海,浙江上虞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博士后,复旦“浩清”教授。

金力1985和1987年分获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生物医学和遗传学博士学位。1994-1996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金力于1997年被聘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2005年起全职回国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8年参与创建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并任副主任,2003-2007年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5-2010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并任共同所长,2007-2012年担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理事。

金力于2007年6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19年11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中国遗传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会副会长,先后担任 等10余家国际杂志编委。金力还曾担任“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前沿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十三五”国家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

作为学者,金力主要从事人群的遗传结构、人群的起源和迁徙、人类复杂遗传病和计算生物学等方向的研究。金力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及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迄今,在、、Cell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60篇,被引30,000多次。

此番卸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许宁生是广东人,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硕士,金力任复旦大学校长,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许宁生2010年12月起任中山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14年10月起任复旦大学校长。

本期资深编辑 邢潭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几年毕业,南大校友鲍哲南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学术人生堪称传奇

当地时间2021年4月22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of Arts and ,简称AAAS)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的名单,共有来自数理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人文、公共事务、商业与行政管理学领域的250余人当选为2021年AAAS院士(或外籍院士),以表彰他们在各自领域所做出的杰出成就。

其中,南京大学校友鲍哲南当选。

鲍哲南教授出生于江苏南京,1987年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在学完三年本科基础课之后,移民美国进入伊利诺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系学习,1995年,鲍哲楠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她便直接进入了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任职,长达8年。2001年,因其在科研上的积极性和创造,她还获得了贝尔实验室杰出研究人员称号。2004年,鲍哲楠进入现在所在的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职。

公开资料显示——

2009年,鲍哲南获得皇家化学学会奖章和奖项。

2010年,鲍哲南作为创办人之一的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

2011年,鲍哲南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13年,鲍哲南获得美国化学会创意聚合物化学奖。

2015年,鲍哲南被评为《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

2016年,鲍哲南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7年硕士,鲍哲南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颁发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17年11月,鲍哲南升任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是第一个在斯坦福当院长的华人女性。

同学们心中的“智慧女神”

极少数的华裔女教授之一

鲍哲南现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终身教授,美国最著名的女化学家之一,入选全球顶尖100材料科学家名人堂榜单。据统计,在数以十万计的中国留美女学生中,能最终成为美国知名学府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的博士,还只是极少数。可以说,鲍哲南为华人女科学家树立了榜样。2016年初,鲍哲南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鲍哲南是美国最优秀的女化学家之一

“我叫鲍哲南,哲学的哲,因为我的父母希望我有智慧。而南是南京的南,因为我出生在南京。”数十年后,鲍哲南的同学都仍记得当年班上这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孩的自我介绍。

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马劲松说,“鲍哲南人如其名,就是当年我们男生心目中的智慧女神。”

1970年11月,鲍哲南出生于南京,成长于一个科研之家,父亲鲍希茂、母亲陈慧兰均是南京大学的教授。1987年,鲍哲南如愿考取南京大学,进入化学系学习。凭借出色的成绩和实验能力,升入大三前的暑假她就进入南京大学化学系薛奇教授的高分子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后移居美国,学习、深造并继续开展科研工作。

鲍哲南在清华大学演讲

鲍哲南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院年报》、《美国化学会志》、《先进材料》、《应用物理通讯》等杂志发表论文300多篇,申请专利60余项(其中获准30多项);担任美国材料学会的执委,美国化学会聚合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分会执委和程序委员会成员,《先进功能材料》、《材料化学》和《今日材料》杂志编委以及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委等。鲍哲南在制造用于柔性薄型显示器的全塑晶体管的新型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方面有突出贡献。她在有机薄膜晶体管领域发表的文章在1997-2007年得到2226次引用,在被引用最多的20名作者中排名第4。2015年当选《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鲍哲南展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杯

攻克人造皮肤的难关

人类永葆美丽就看她了

在鲍哲南取得的所有研究成果中,于2010年公开发表的人造皮肤研究,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一只苍蝇或蝴蝶停在脸上,轻微的触感会让人类马上有所察觉。要想让人造皮肤也拥有这样的灵敏度,这是不是天方夜谭?鲍哲南给了世界一个答案:让人造皮肤也拥有和自然皮肤一样的触觉,这并不是无法攻克的难关。

2010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几年毕业,南大校友鲍哲南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学术人生堪称传奇,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材料》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公布了鲍哲南和研究小组的最新成果——一种能够感知微小压力的人造皮肤,这让同领域的研究者和普通大众都觉得耳目一新。鲍哲南和小组共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实验,最终使用一种称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弹性物质研制出了具有超强灵敏度的人造皮肤,经实际测试表明,这种材料能清晰地感知一只苍蝇或蝴蝶停留在其表面所造成的“触觉”,而且作出感应的速度极快。

所谓的人造皮肤,是由敏感度极高的电子感器所组成,当感应器连成一片时,就形为“皮肤”。这种模拟人类皮肤的柔软塑料电子传感器件—人工电子皮肤,有望在假肢、机器人、手机和电脑的触摸式显示屏、汽车安全和医疗器械等诸多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在鲍哲南看来,人工电子皮肤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一开始,我们做这个就是考虑用在机器人身上,灵敏的电子皮肤让机器人也拥有了触觉,它们可以做一些非常细致的动作,比如扶病人的时候能够掌握力度而不至于弄疼或弄伤他们。但这都只是电子皮肤一方面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触觉的传感器,可适用范围非常广。比如现在的皮肤移植,还有改进没有感知力的假肢,都可以运用这项技术,有了灵敏的‘触觉’,未来的假肢会更像病人本来的肢体。还有一个可能的地方,就是驾驶的方向盘,如果安置了触觉传感器,在驾驶员很累没有扶住方向盘的时候,方向盘可以自动感知驾驶员的非正常行驶,然后发出提醒,这样也能减少交通事故。”

因在人造皮肤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鲍哲南获得由凤凰卫视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评选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这是当时的颁奖词:这个星球是美丽的,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数十亿不同肤色的人,更加美丽的是那些为人类保持美丽皮肤的默默奉献的并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鲍哲南女士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没有把得诺贝尔奖作为做学术的目标”

很小的时候鲍哲南就表现出对自然界的好奇。鲍希茂教授引导她:先自己找问题找答案,然后做实验证实。这其实就是一种探索发现的思路,后来鲍哲南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对她走向科学研究很有用。

鲍哲南曾就读于南京十中(现金陵中学),中学时代的她就对理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了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这为她在科学道路上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鲍哲南在1987年进入了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凭借着在实验课上的出色表现,鲍哲南在大二暑期时进入薛奇老师的科研实验室,薛教授在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是高分子复合材料。她生平第一次接触到正式的科研项目,开展了高分子材料和物理化学课题研究,并在薛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三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为鲍哲南之后在科研道路上的冲刺,积蓄了充足的力量。

大三时,鲍哲南全家移居美国,进入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当时她不到二十岁,一边学习,一边打两份工维持生计。她用20天的时间复习了GRE考试,并考出了令人惊异的分数。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委员会,看了她本科三年在南大的优异成绩后,决定破格录取她为研究生。

“父母工作很忙,但他们一定会抽出时间陪伴我和姐姐。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玄武湖玩,我当时在吃冰棍,父亲问我,冰棍落到水里是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我想当然回答:肯定会沉下去。父亲就鼓励我自己验证一下。我把冰棍扔到水里,看到冰棍分明是浮在水面!为什么?父亲笑而不答,让我自己去研究,我后来才搞清楚,原来冰的密度比水小。”

“很幸运,父母从小启发我的科学思维:大胆假设、踏实求证。这让我终生受益。现在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孩子、激发我学生的科研热情。”

鲍哲南明确地表明想要跨学科做研究,她选择了华裔高分子化学家于鲁平为导师。她接触到了学科交叉领域最前沿的研究,鲍哲南遨游于科学的奇妙世界,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科学研究,于1995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同年她申请贝尔实验室的博士后。

答辩的时候,鲍哲南充分表现了自己深厚的科研底子和对学科前沿的不懈探索,她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聚合物材料化学领域的文章作了精彩的分析。答辩委员会的教授在第二天告诉她“我们接受你了”,并且免掉读博士后的过程,直接聘请她做研究人员,这是贝尔实验室历史上少有的。她省去了做博士后的两年时间,直接进入了这个领域的最高殿堂。在贝尔实验室的八年中,鲍哲南先后成为首席研究员、杰出研究员,在其领域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

2004年,鲍哲南放弃了许多大学给予的优厚待遇和正教授的职称,选择了斯坦福大学。

鲍哲南自认不是一位天才,认为通向成功更多地是需要后天的努力。从事科研,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决不放弃,永远乐观。”

在斯坦福,她坚持走路上班。斯坦福大学为了减少校园内的汽车停车位的紧张状况,提倡步行、骑自行车或公共交通上班。由于鲍哲南长期坚持走路上班,她被评为斯坦福大学校园“走路英雄”,为此,还将她的照片和留言制成明信片,并悬挂于斯坦福的校车之中。

作为一个女性,势必要为家庭和孩子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鲍哲南指出自己也正是因此获得了快乐和激励。她认为:女性科学家较少,会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回首南大求学往事,鲍哲南说,“对高分子化学的兴趣,最初始于南京大学薛奇教授的实验室。”

鲍哲南教授办公室一角

在鲍哲南的办公室里,美国工程院院士的证书,被低调的她放在书柜下面最不起眼的角落,而她的学生为她制作的萌萌的手绘却被她“高调”地挂在醒目的墙上。她和家人的合影,则在办公桌上陪伴她度过忙碌时光。她告诉记者:“尽管很忙,但是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为家人做早餐。家庭和工作都很重要啊,所以一定要平衡好。”

据媒体报道,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一书作者阎康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几年毕业,1998年拜访贝尔实验室总部时博士后,与鲍哲南有过交谈。

阎康年问:“你的目标是什么?”

鲍哲南理所当然的回答令他感到惊讶:“当然是诺贝尔奖。”

不过,鲍哲南教授认为这是个误会。她坦言:“我从来没有把得诺贝尔奖作为做学术的目标,如果说做学术为了一个荣誉,一个奖励,那会很辛苦。我觉得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一件事情,会做得开心,最后也会觉得很有价值。回看自己的经历,我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然后不知不觉接触一些人,这些人、这些经历使我随着兴趣一步步、自然而然地往前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4531.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1月 25日
下一篇 2025年 1月 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