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与钱学森、钱三强合称为“三钱”的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7月30日,为缅怀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先生,上海大学举行“钱伟长星”命名仪式暨钱伟长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
在命名颁证仪式上,钱伟长先生家属和上海大学收到了 “钱伟长星”国际命名公报、命名证书和照片。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今年2月5日,经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钱伟长星”,以纪念钱伟长先生杰出的科学贡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主任杨捷兴说:“老一辈的科学家爱国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对小行星的命名,引导我们年轻一代要热爱科学,努力地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
纪念活动上,《永远的校长》新书正式首发。1994年4月,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当年5月27日,举行成立大会,钱伟长任校长。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钱伟长先生以独特的眼光、超前的思想和果敢的魄力,将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办学实践紧密结合,进行了里程碑式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钱伟长教育思想。在钱校长的带领下,上海大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近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国内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钱伟长先生的科学精神、教育思想和爱国情怀,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教育改革和事业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钱伟长先生一生传奇,是一位终生不渝的爱国者。在钱老的众多身份中,他自己最看重的就是校长的身份。在上海大学的师生看来,对钱老最好的追思,就是将老校长的初心一直传递。
钱伟长先生曾说:“我没有专业,祖国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钱老一生有很多职务和头衔,他最看重“校长”之责。在他生命的最后27年博士,他的感情和心境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并以他的思想、才干和品格缔造了新上海大学。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鸿声乡。16岁他随在苏州中学任教的叔父钱母读书,学习到了数理化和西洋史。十八岁那年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1935年钱伟长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1940年钱伟长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不久,他就和老师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与爱因斯坦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刊登在一本文集里。1942年钱伟长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此后的4年中,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一起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领域成果卓著。
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做了一名教授。在科研上,钱伟长什么领域都去研究美国加州科技大学校长,致敬!以他命名的“钱伟长星”闪耀太空,上海大学“永远的校长”钱伟长逝世十周年,在什么领域研究都有收获,于是有人称它为“万能科学家”。一切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这一理念贯穿了钱伟长的一生在职研究生,因此也才有了周恩来把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三钱”的赞誉。
1982年底,钱伟长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他首先提出了破4道墙的口号,这就是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美国加州科技大学校长,破师生之间的墙硕士,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减轻学习负担,他提出推行短学期制、精简教学大纲。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了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被任命为校长。钱伟长先生曾说,他最关心的是三件事:一是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人才的培养,三是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自主创新。
“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结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是钱老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随着“钱伟长星”闪耀太空,上海大学将时刻仰望永恒星辉,继续实践和发展钱伟长教育思想,使之融入学校的办学实践和文化传统,成为凝聚一代又一代上大人的精神力量。
记者:孙子璎、仲昱峰
美国加州科技大学校长,北大学霸成加州教授,向大10岁法国女友求婚遭拒,生命定格在34岁
从建校之初到现在,北大一共出了多少学霸上海mba,恐怕谁也说不清。但无论怎么排,冯奚乔都绝对能位列其中。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物理系。虽然主修的是物理专业美国加州科技大学校长,北大学霸成加州教授,向大10岁法国女友求婚遭拒,生命定格在34岁,但冯奚乔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很好,大三时,北大举办了一次理科系英语竞赛,他拿了全校第一名。
同样是在大三这年,冯奚乔还参加了李政道教授主持的首届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试,结果全国共有126人获得了赴美留学的资格,冯奚乔的成绩是北大第一,全国第四,其中物理成绩为全国第一,最终他被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录取。在哈佛,冯奚乔成了尖子中的尖子,他可以在课堂上把老师讲的知识当场听懂消化,课下只需要花别人一半的时间来复习,考试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
由于成绩出众,冯奚乔被哈佛文理学院授予年度优秀研究生奖,这是一个极高的荣誉,全校只有很少几位杰出的研究生能够获得,并且每个人只能获得一次。学习上的轻松自如让冯奚乔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他常常去游泳,在学生乐队里拉小提琴并参加演出硕士,而且他的交谊舞还跳得非常好。成绩优秀、兴趣广泛且风趣幽默的冯奚乔很快成了哈佛物理系的明星人物。
研究生毕业后,冯奚乔又读了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其中有关凝聚态理论方面的文章至今还经常被人们引用。他的导师因此对他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称他将来会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27岁那年在职研究生,冯奚乔被加州大学聘请为助理教授,7年之后成为该大学终身教授。在凝聚态理论物理界,冯奚乔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就在大家期待他做出更大成绩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传来了,冯奚乔在巴黎出差的时候,从所住酒店顶楼跃下,生命定格在了34岁。当时巴黎警方给出的结论是冯奚乔结识了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法国女友,这次出差期间向女友求婚被拒,最终选择了轻生。消息传来,不少人都感到非常震惊和惋惜,李政道教授在唁电里写到“物理学失去了一颗明亮的新星。”,加州大学校长下令全校为冯奚乔降半旗一天,以示哀悼。
熟悉冯奚乔的同学和师生对巴黎警方的结论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不可能为一个44岁的法国女友轻生。当时冯奚乔才34岁,已经是加州大学的终身教授,待遇优厚,有自己的大房子和三台跑车,并且在凝聚态理论物理界有一定的权威,常常受邀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事业如日中天。
除此之外,冯奚乔还在用近红外散射光探测人体肿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准备把它做成小而便携的仪器,还准备把它商业化,投入大批生产。在前期的市场调研中,这个项目的前景非常好。而且他的同学还反应冯奚乔一直有从政的想法,已经想好了他的纲领平台,打算在几年之内竞选参议员。生前冯奚乔曾到内华达州的美国核实验基地去抗议核试验,主张禁止和销毁所有核武器。
虽然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但冯奚乔对生育养育自己的祖国还是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一次和同学聊天时,冯奚乔说:如果这两个国家打起来了,那我的心还是向着咱们祖国,在心理和情感上还是对祖国有感情。
在个人生活方面美国加州科技大学校长,年轻有为又多才多艺的冯奚乔很受女孩欢迎,经历过好几段感情。事业有成,经济优渥,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而且感情也不孤独,这样的人怎么会为一个44岁的法国女友轻生呢?他的同学们因此百思不得其解,但结果却已无法改变,一个物理天才就这样陨落了,他的生命最终定格在了34岁,令人唏嘘不已。
美国加州科技大学,科学巨擘|细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20位院士校友(附照片及简介)
“两院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是我国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他们是各自领域内顶尖的资深专家。各大学教育培养出的院士校友人数,大致可以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
日前有媒体统计了自1977年高考恢复40年来,我国各高校本科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人数。数据显示,高考恢复40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共8人成为院士(位列全国第13),本硕博毕业生共11人成为院士(位列全国第18),至此,西电共有20位毕业生或在校工作过的专家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各高校本科教育培养出的院士校友人数排名
* 统计数据包含外籍院士入选数;被合并的高校以合并后的大学统计;只展示培育院士两人及以上的高校
毕德显
毕德显(1908.12.21-1992.1.12),电子学家。山东平阴人。1934年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194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直在我军通信技术院校工作。在雷达理论、信息论及电磁场与天线理论方面都具有较深的造诣和突出的建树。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电子学界中最早进行信息论在雷达和通信中应用的研究者。为把信息论普及到通信、雷达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长期致力于国防通信的教学、科研的领导工作,培养出大批高级电子技术人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现代化和指挥自动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沛霖
罗沛霖(1913.12.30-2011.4.17),电子学与信息学家。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特荣誉级哲学博士学位。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前副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前成员。中国工程院六个倡建人之一。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负责引进、建设并参与设计我国电子元件生产的巨型企业华北无线电联合厂。指导并参与了我国第一台超远程雷达和第一组大、中、小型系列电子计算机联合研制的启动工作。对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建设做出重要带头及奠基性贡献。美国Sigma Xi会员和IEEE(国际)终身特级会员并被授IEEE建会百年纪念勋章。获授2000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
保 铮
电子学家。1927年12月1日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70年代初发明用以测定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供电部门的一大难题。70年代中期以来,在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和自适应信号处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研制出0.5μs和0.2μs的雷达动目标显示器、雷达天线自适应旁瓣相消器、雷达动目标检测器、可编程动目标检测器等,并推广应用于有关厂、所和部队,配置于多种雷达。致力于空间信号超分辨、雷达成像和时空二维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概念和方法。
王 越
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1932年4月1日生于江苏丹阳。1956年5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与通信系统运用工程研究。长期从事电子学与通信领域的科研工作。提出并建立了我国电子工程对抗系统的理论体系,主持研制出多部高性能的火控雷达。
孙俊人
孙俊人(1915.11.15-2001.06.19),电子工程专家。江苏省松江县人。193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去延安,参加组建通信工厂,克服困难,研制生产军事通信设备,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通信保障。1952年组建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创办全国第一个雷达工程系,制定通信、雷达专业的训练计划、教学大纲,并亲自讲课及参与其它教学实践,培养出大批学术带头人。通信兵成立时,担任科学技术部部长,为军队建立了包括通信、雷达、导航、电子对抗在内的装备研究体系,其指导思想及所制定的规划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1961年负责组建第十研究院,并任院长,建立了为开发军事电子信息科研的完整体系。在担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期间上海mba,参加重大决策,并提出了组建新的学院及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建议。参加创建中国电子学会,为促进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开展电子信息技术经济战略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主编《大百科全书》电子卷及《现代电子科学技术词典》获电子部特等奖。
郭桂蓉
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1937年10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1959年本科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系,1959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学习一年后,1960年进入苏联莫斯科筎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1965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先后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校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现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
主持并设计研制成功舰船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空中目标电磁特征提取与识别系统、宽带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舰船、装甲、飞机等目标自动识别综合系统、雷达抗干扰系统、雷达干扰自动识别系统。首次提出了目标特征三态划分和多种变换域特征提取的新概念、新方法,提出了空中目标全极化域结构特征描述和极化状态识别的独创性方法,提出了可实现对地面目标全姿态角高准确度自动识别的多散射中心分布式扩展目标的距离像识别新方法、新途径。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自动识别系统柔性技术,建立了动态目标模式识别理论框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
陈太一
陈太一(1921.12.29-2004.05.06),通信技术专家。江苏省宜兴人。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军事通信和指挥自动化方面作了开创性、奠基性工作。坑道通信埋地天线、丛林通信等科研成果,解决了军事通信中的重大问题。1978年提出的“三网一系统”构想,在“七五”、“八五”军事通信科研与型号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指挥自动化工程中负责体制论证和总体方案设计,领导并研究了前期C3I系统集成中的关键问题。主持半导体战术电台系列、短波单边带系列、长距离海缆通信系统和数字保密通信系统的研制。在卫星通信、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网络管理、通信抗干扰等领域做了大量先导性工作。长期从事通信工程教育,培养了大量知名专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编写出信息论系列教材、出版《数字传输》、《程控用户交换机原理与设计》、《综合业务数字网导论》等专著。
张锡祥
雷达对抗专家。1933年5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信息产业部第29所高级工程师、所长顾问。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培养博士、硕士生数名及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曾获成都市、四川省、全国电子行业劳模和成都市优秀党员称号。
包为民
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960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82年8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专业。现任国家某两个重点工程总设计师,兼任总装备部精确制导专业组副组长和《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编辑委员会委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我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是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张尧学
计算机网络专家。1956年1月5日生于湖南省澧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89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早期研究人员之一,主持和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网络接入路由器的研制、提出和研制成功了扩展冯诺依曼结构的透明网络终端。获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EEE AINA 2007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郑晓静
女,力学家。1958年5月生于湖北省武汉,籍贯浙江乐清。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7年获兰州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硕士,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弹性力学、电磁材料结构力学和风沙物理力学研究。解决了大挠度薄板精确求解和近似解析求解的收敛性证明等难题,完善了板壳几何非线性问题的求解理论;系统建立了铁磁、超磁致伸缩和超导材料及结构在电磁场中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和有效方法,解决了原有理论的预测与各类典型实验长期不符的问题;在风沙环境力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及现场实测,研究了沙粒带电现象及其对风沙运动的影响,提出了风沙流和风成地貌(沙纹及沙丘)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理论预测方法,对一种工程固沙(草方格)方法给出了设计的理论公式。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王中林
美国国籍,材料科学家。1961年11月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物理师资班。1987年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研究。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于 全
无线通信专家。1965年9月7日生于江西九江。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1988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波传播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获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通信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某部第六十一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
长期从事军事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型号研制,先后主持研制了我军第一代战术互联网和第一部软件定义无线电台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突破了软件无线电、动态自组网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专著1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武向平
天体物理学家。1961年1月生于陕西省黄龙县美国加州科技大学,籍贯山东省沂水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
从事宇宙学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天体物理和观测宇宙学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较早建立了星系团的强引力透镜统计理论,提出了在星系团中心存在致密暗物质核的思想;正确解释了利用微引力透镜效应寻找银河系晕暗物质实验所发现事例的成因,为认识银河系暗晕的物质构成起了积极作用;利用光学、X射线和引力透镜三种方法联合测定了诸多引力透镜星系团的中心质量,发现传统方法之偏离;利用星系群和星系团的X射线和光学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其动力学特性,所建立的统计相关关系被广为采用;领导了在新疆天山地区建设用于‘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的大型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21CMA,成为国际上较早开启宇宙再电离探测的重大设备。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段宝岩
电子机械工程专家。1955年3月4日生于河北省冀州市。1977年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作博士后,2000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作访问学者。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电子机械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交叉学科―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研究,开辟了我国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大型天线电磁场与位移场场耦合理论模型,提出了反射面保型的系统优化设计方法;针对机械结构因素对雷达天线波束指向等电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结构与控制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典型电子装备电磁场、位移场与温度场的场耦合理论模型。成果应用于探月、神舟飞船、主力战舰及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
郝 跃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58年3月21日出生于重庆市,籍贯安徽阜阳。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199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宽禁带半导体高功率微波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在高质量材料生长、器件结构创新、工艺优化实现及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稳定性的研究中取得创新性和应用性成果。发现了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生长中气相预反应、表面吸附原子迁移及晶格应力的关键物理机理,提出了一种反应气体脉冲式分时输运原理与方法;发现了二维电子气在高压、高温下迁移率退化与晶格应变驰豫的物理机制在职研究生,提出了无应变背势垒和多沟道新型氮化镓异质结构,以及新型高K堆栈的介质栅MOS-HEMT器件结构,成功实现了高效率氮化物微波功率器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及何梁何利科技奖。
杨小牛
信号处理技术专家,1961年6月17日生于浙江衢州市。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8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
总装电子对抗专业组组长、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电子学会电子对抗分会副主任委员,通信信息控制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数字接收机,解决国防信息安全领域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电子信息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了《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信息对抗技术》等专著。2012年度获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是通信对抗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
王永良
雷达技术专家。空军预警学院教授。1965年6月生于浙江嘉兴市,籍贯浙江嘉兴。1987年毕业于空军雷达学院,1990年和1994年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雷达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在空时信号处理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提出了复杂信号空时滤波的创新理论与方法,解决了空时信号处理雷达应用遇到的主要挑战性问题;突破了机载雷达空时自适应杂波抑制和相控阵雷达空时自适应抗干扰等核心关键技术。理论与技术成果获得了广泛应用,为我国预警机、歼击机和侦察机等系列重点型号雷达反杂波、抗干扰和运动目标探测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
范国滨
高能激光技术与工程管理专家。1958年4月23日生于北京市。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2005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我国高能激光工程科技领域主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在高能激光技术攻关、系统工程化和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的、创新性成就,对我国高能激光技术和工程领域取得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做出了重大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美国加州科技大学,科学巨擘|细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20位院士校友(附照片及简介),获“高新技术装备建设发展工程”重大贡献个人奖及金质奖章、“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及“周光召技术创新奖”等。
杨孟飞
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62年10月生,湖南湘阴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
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总体、控制系统和高可靠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研究和开发。提出了空间飞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统方法,突破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发明了一种复杂卫星姿态控制方法和装置,解决卫星甚高精度、强适应控制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空间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法,创建动态可重构容错体系结构。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奖11项(其中一等奖8项)。
以上简介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官网
美国科技大学,祝贺!华中大校友明国莉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10月21日,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 of )在2019年年度会议上公布了新当选的90名成员和10名外籍成员,华中科技大学1989级校友、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的明国莉当选。据悉,明国莉是继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主任胡丙长教授之后,我校同济医学院培养的第二位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明国莉是原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1989级妇幼专业学生,1994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于2002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她曾长期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工作硕士,后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任终身教授。
明国莉长期从事成年神经干细胞生长、发育分子机理、功能和神经疾病研究。她在研究寨卡病毒(Zika)感染后的胎儿小脑综合症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明国莉实验室的研究重点是神经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发育性神经障碍。实验室课题范围很广上海mba,从神经元的迁移、轴突和树突的发育、突触的形成、电路的整合到发育中的神经元可塑性,以及成熟神经元的功能再生等。该实验室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小鼠遗传学、影像学、电生理学等多种实验方法研究神经发育,已使用两个互补的模型系统:转基因小鼠系统和患者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模型系统。
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长 J. Dzau表示:“这些新当选的成员无疑是最杰出的学者和领导人美国科技大学,他们卓越的工作促进了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医学和健康…… 他们的专业知识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最紧迫的健康和科学挑战,以及为造福我们所有人的健康和医学的未来提供信息至关重要。我很荣幸地欢迎这些受人尊敬的人加入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
据明国莉的老师、公共卫生学院杜玉开教授回忆说美国科技大学,祝贺!华中大校友明国莉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明国莉很聪明,性格开朗,学习工作都很认真。
辅导员杨腊桂老师说:“明国莉集体荣誉感很强,班级组织的活动她都踊跃参加,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好学生。”
明国莉的同班同学黄睿回忆说:“明国莉不是那种学霸型的刻板印象,她很聪明,学习也很轻松,长得也非常漂亮,多才多艺且性格也非常好,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图为明国莉(右二)参加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拉丁舞表演
同学安晓汾回忆:“她在湖北小姐第一届入选决赛,但决赛阶段她自动退出了。她参选的服装是街头购买布料后自己手工缝制的,真的是多才多艺、心灵手巧。”
基础医学院院长鲁友明教授在美国工作时,和明国莉在工作中有所交集。他说:“明国莉长期从事成年神经干细胞生长,发育分子机理博士,功能和神经疾病研究,她非常聪明,思维敏捷,特别容易沟通交往。”
为优秀的华中大校友点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