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2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开展 (高级财会人员专业会计学硕士)项目,致力于“培养国际一流的CFO”。
今年,是项目开办20周年。”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借此项目20周年之际,我们对项目的教授们进行访谈,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经历、体验,挖掘教学过程中的趣事或印象深刻的事;探究其对于项目的感倩、看法。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却不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出于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坚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丹青走上讲台已有三十多个春秋,陪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项目也近20年。
至暗时刻
也能孕育希望
如今,杨丹青在会计领域学术研究成绩斐然,但不了解她的人并不知道,她是半路出家“跨界”到会计领域的。1987年,杨丹青从复旦大学信息管理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1989年,她成功申请到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以下简称“康大”)经济学博士,还拿到了福特基金会奖学金。
回忆起当年的留学生经历,杨丹青坦言,作为早年出国的留学生,那时几乎没有选择地进入博士生项目,只因博士生可以免学费并有奖学金维持生活。
“我们那个年代生存是第一位的。考虑到读商学院就业机会好,就从经济学转读了会计学,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挺勇敢,竟敢‘零基础’去读会计博士。”
事实上,那时她对会计专业的认知,还停留在大学本科阶段学过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会计课”。这次“跨界”的难度可想而知。
随之,困难接踵而至。
刚从经济系转到会计系的第一个学期,两门博士生必修课就几乎把她压垮。面对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她觉得那是此生的“至暗”时刻。
“一门课的教授给了我们一本哲学书。我们需要在课前学习一章节的内容,而后在课堂上用哲学的观点讨论会计。哲学书晦涩难懂,加之语言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匮乏,这门课就成了教授和另一位同学的对话,而我就是另一个永远插不上话的‘旁人’。”
“另一门课也是我的噩梦,需要阅读大量会计论文,并对这些文章进行评价。最初,我连读都读不懂,更不要说评价了。”
但更大的麻烦并不是课程的学习,而是给本科生上管理会计课。
在美国,公立大学的博士生必须要给本科生单独开课,但杨丹青完全没有接触过管理会计,只能一边自学一边授课。
“这段经历,我永生难忘。开学前一星期,教授给了我一本管理会计的教科书。我这个‘门外汉’只能拼命地自学、备课。还记得第一次去上课,我感觉自己的腿简直有千斤重,一边深呼吸一边非常艰难地把自己‘挪’到了教室。”
那段时间她甚至连做梦都在上课,担心听不懂或者回答不了学生的提问。
但是,焦虑和无助没能压垮她,反而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蜗牛一样,不徐不疾往上爬。“一节1个半小时的课程,我起码要花费20个小时去准备!”
两个月后,她突然发现自己走向教室的脚步变得轻快了。到了学期结束时,除了那本哲学书,她已经可以很轻松地阅读其他英文书籍了。到了第一学年年底,她发现自己对会计研究也开窍了。此后,在读研期间写的两篇论文相继在世界顶尖的杂志上发表了,她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水滴石穿不是由于它力量的强大,而是由于它昼夜不舍地滴坠。从刚入学的茫然无措到奋起直追实现弯道超车,杨丹青将“自律”和“坚持”运用到了极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自认为也不是很聪明的人。我的诀窍就是在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咬牙坚持住。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以前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也许,正是因为经受过艰难的心性磨炼,不仅让她熬过了那一个个辗转难眠的夜晚,也令她在今后遭遇挫折时坚守初心。
“其实,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比如,某一门课不受学生欢迎,或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稿时被杂志拒绝……刚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时,我都会难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我逐渐明白,被批评和被拒绝都是教研工作的一部分,现在再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已经可以很快地从失败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一见钟情
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现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项目的港方负责人,她与该项目的缘分始于2003年。时任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院长的谢家正教授安排她给第二期项目班上课。正是这次相遇,让杨丹青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一见钟情,并结下不解之缘。
时光荏苒,20年转瞬即逝。如今,杨丹青虽然无法记住所有学员的姓名,但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对她而言,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看到学员们的成功。
“在这点上,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项目的大多数同学都发展得非常好。我常常能从不同的途径听到毕业生的一些好消息。真的为他们感到骄傲!”
在她看来,项目的授课与其他类型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和Macc项目的学员绝大多数没有工作经验,所以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什么学员听什么。MBA项目中,绝大多数的学员没有会计专业基础,对会计也不太感兴趣,所以教起来特别辛苦。只有项目的教学是双向的,我在授课的同时,也向学员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很享受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授课的过程。”
杨丹青的课程名称为“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主要介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除此之外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名师论道 |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杨丹青教授:潜心教育无悔为师,这门课还会介绍一些会计理论以及会计理论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以及一些在中国尚未使用但未来会使用到的会计方法,比如资产的重估模型和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以及一些需要做重大判断的会计准则,比如企业合并。因此,这门课能增加学员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会计实践的了解。
教学相长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课程中能够充分体现,来自天南海北、不同行业的学员们在会计课程中进行头脑风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加之老师的专业点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课堂的时间往往成为老师、学员们共同享受的时光。
“很多学员特别优秀,我和不少学员毕业后还保持着联系,渐渐地就成了朋友。”
学不停步
给自己一个终身学习的机会
如今,内卷一词风靡网络。工作“卷”,简历“卷”,孩子的教育同样在“卷”。面对这样的现状,一个好的可执行的‘“破圈”模式就变得尤为重要。
身处不断变革的大环境中,如果不想被时代抛弃,就要不断地学习。在杨丹青看来,现在已经不是年纪越大学识越渊博的时代了,而是中老年要不断向年轻人学习新知识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一旦停止学习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以我的观察,爱学习的人心态年轻,遇事从容不迫,身上充满正能量。这也是很多学员希望通过读书来逃出内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真的是一个能够帮助你改变和提高的渠道。”
在杨丹青看来,加入项目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好机会。“即使学习结束,上国会依然为大家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平台。同学之间仍然在交流。我看到有些班的微信群,一个同学在工作上碰到了难题,其他同学都会积极讨论,帮助他解决问题。我希望的学员和校友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步伐。”
杨丹青至今还记得李扣庆院长的话,“当年的黄埔军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我们这个项目则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顶尖的财务人才。项目就是财务领域的黄埔军校。”
“20年来,我们已经为国家输送了一千多位优秀的毕业生,他们不少人现在是国家财会行业的顶梁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博士,我们实现了当年的初心。当然,我们还有更远更长的路要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入这个大家庭对学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帮助也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项目的价值当然不仅仅在于它的校友资源。
“人生的提升,光有校友资源是不够的,还要有真才实学。很多学员在工作岗位上打拼若干年,取得了一定成就后,会觉得以前学的东西不够用了,需要‘充电’才能更上一层楼。项目就为这批人提供了机会。回到校园,静下心来,学点国内外的新知识。在项目学习中,学员必须要上课、做作业、考试,都得来真的。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两年后,你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站得更高了,看得更远了,心态更开放了,有能力向更高的山峰攀登了……”
除此之外,上国会项目还能够帮助学员放松心情、降低压力。这是在创立项目时未曾想到的意外收获。“我们的很多学员已人到中年,需要一个释放压力的地方。有不少学员告诉我,他们上过几次课后,就特别盼着下一次的课,一想到和同学见面一起上课,一起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就特别开心。所以参加这个项目还有助于学员的身心健康。”
青春正好
充满无限可能
“20岁是青春正好,开始走向成熟,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年纪。20岁的项目也是一样,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
对于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财会人才”这个话题,杨丹青认为在职研究生,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教学员会计知识并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基础打结实了,又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会计知识是与时俱进的。比如30年前,会计知识中并没有公允价值的概念,或者说这个概念在当时至少不是重要的,而现在,它是会计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杨丹青看来,当今世界变化太快,没人知道20年后的会计是什么样的,所以也不可能在今天教授学员们20年后会用到的会计学知识。但是,杨丹青认为,“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成为未来的财会人才。”
杨丹青坦言,希望将来这个项目的定位会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立足于中国的同时,引进更多国际化的课程和知识,使我们的同学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CFO。
“在课程的安排上,除了‘香港周’以外,我们还希望有‘北美周’或其他周,邀请国外一流的学者为学员授课。同时,也希望能对现有的课程做一些调整,引进一些更新更先进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
在师资方面,杨丹青告诉记者,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这几年招了一批年轻的教授,在港中大磨炼七八年后,就能够胜任这个项目的教学。这些年轻的教授们一直与世界一流的学者合作,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相信他们的加入能为项目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并使我们的项目水平更上一层楼。”
回忆过往,有太多印象深刻的故事、片段和场景。“记得有一年我的生日是和十二期同学一起度过的上海mba,那温馨的场面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和九期班在海南三亚的经历也是我和李院长难忘的,那天我们都笑到筋疲力尽;我还参加了十四期以及十七期班的英国行,每天都是开心的节日;当然还记得上课时热烈的讨论;记得各班的班长和班委们费心费力地组织的各种活动;记得同学们多才多艺的表演;记得每一次的开学和毕业典礼……”
“回想起来,过去的20年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眼前闪过,在此不能一一尽数,但都在我的记忆中!希望学员们前程似锦,生活幸福!”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名师论道 |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杨丹青教授:潜心教育无悔为师
编者按
2002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开展 (高级财会人员专业会计学硕士)项目,致力于“培养国际一流的CFO”。
今年,是项目开办20周年。”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借此项目20周年之际,我们对项目的教授们进行访谈,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经历、体验,挖掘教学过程中的趣事或印象深刻的事;探究其对于项目的感倩、看法。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却不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出于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坚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丹青走上讲台已有三十多个春秋,陪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项目也近20年。
至暗时刻
也能孕育希望
如今,杨丹青在会计领域学术研究成绩斐然,但不了解她的人并不知道,她是半路出家“跨界”到会计领域的。1987年,杨丹青从复旦大学信息管理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1989年,她成功申请到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以下简称“康大”)经济学博士,还拿到了福特基金会奖学金。
回忆起当年的留学生经历,杨丹青坦言,作为早年出国的留学生,那时几乎没有选择地进入博士生项目,只因博士生可以免学费并有奖学金维持生活。
“我们那个年代生存是第一位的。考虑到读商学院就业机会好,就从经济学转读了会计学,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挺勇敢,竟敢‘零基础’去读会计博士。”
事实上,那时她对会计专业的认知,还停留在大学本科阶段学过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会计课”。这次“跨界”的难度可想而知。
随之,困难接踵而至。
刚从经济系转到会计系的第一个学期,两门博士生必修课就几乎把她压垮。面对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她觉得那是此生的“至暗”时刻。
“一门课的教授给了我们一本哲学书。我们需要在课前学习一章节的内容,而后在课堂上用哲学的观点讨论会计。哲学书晦涩难懂,加之语言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匮乏,这门课就成了教授和另一位同学的对话,而我就是另一个永远插不上话的‘旁人’。”
“另一门课也是我的噩梦,需要阅读大量会计论文,并对这些文章进行评价。最初,我连读都读不懂,更不要说评价了。”
但更大的麻烦并不是课程的学习,而是给本科生上管理会计课。
在美国,公立大学的博士生必须要给本科生单独开课,但杨丹青完全没有接触过管理会计,只能一边自学一边授课。
“这段经历,我永生难忘。开学前一星期,教授给了我一本管理会计的教科书。我这个‘门外汉’只能拼命地自学、备课。还记得第一次去上课,我感觉自己的腿简直有千斤重,一边深呼吸一边非常艰难地把自己‘挪’到了教室。”
那段时间她甚至连做梦都在上课,担心听不懂或者回答不了学生的提问。
但是,焦虑和无助没能压垮她,反而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蜗牛一样,不徐不疾往上爬。“一节1个半小时的课程,我起码要花费20个小时去准备!”
两个月后,她突然发现自己走向教室的脚步变得轻快了。到了学期结束时,除了那本哲学书,她已经可以很轻松地阅读其他英文书籍了。到了第一学年年底,她发现自己对会计研究也开窍了。此后,在读研期间写的两篇论文相继在世界顶尖的杂志上发表了,她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水滴石穿不是由于它力量的强大,而是由于它昼夜不舍地滴坠。从刚入学的茫然无措到奋起直追实现弯道超车在职研究生,杨丹青将“自律”和“坚持”运用到了极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自认为也不是很聪明的人。我的诀窍就是在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咬牙坚持住。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以前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也许,正是因为经受过艰难的心性磨炼,不仅让她熬过了那一个个辗转难眠的夜晚,也令她在今后遭遇挫折时坚守初心。
“其实,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比如,某一门课不受学生欢迎,或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稿时被杂志拒绝……刚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时,我都会难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我逐渐明白,被批评和被拒绝都是教研工作的一部分,现在再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已经可以很快地从失败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一见钟情
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现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项目的港方负责人,她与该项目的缘分始于2003年。时任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院长的谢家正教授安排她给第二期项目班上课。正是这次相遇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让杨丹青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一见钟情,并结下不解之缘。
时光荏苒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名师论道 |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杨丹青教授:潜心教育无悔为师,20年转瞬即逝。如今,杨丹青虽然无法记住所有学员的姓名,但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对她而言,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看到学员们的成功。
“在这点上,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项目的大多数同学都发展得非常好。我常常能从不同的途径听到毕业生的一些好消息。真的为他们感到骄傲!”
在她看来,项目的授课与其他类型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和Macc项目的学员绝大多数没有工作经验,所以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什么学员听什么。MBA项目中,绝大多数的学员没有会计专业基础,对会计也不太感兴趣,所以教起来特别辛苦。只有项目的教学是双向的,我在授课的同时,也向学员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很享受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授课的过程。”
杨丹青的课程名称为“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主要介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除此之外,这门课还会介绍一些会计理论以及会计理论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以及一些在中国尚未使用但未来会使用到的会计方法,比如资产的重估模型和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以及一些需要做重大判断的会计准则,比如企业合并。因此,这门课能增加学员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会计实践的了解。
教学相长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课程中能够充分体现,来自天南海北、不同行业的学员们在会计课程中进行头脑风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加之老师的专业点评,课堂的时间往往成为老师、学员们共同享受的时光。
“很多学员特别优秀,我和不少学员毕业后还保持着联系,渐渐地就成了朋友。”
学不停步
给自己一个终身学习的机会
如今,内卷一词风靡网络。工作“卷”,简历“卷”,孩子的教育同样在“卷”。面对这样的现状,一个好的可执行的‘“破圈”模式就变得尤为重要。
身处不断变革的大环境中,如果不想被时代抛弃,就要不断地学习。在杨丹青看来,现在已经不是年纪越大学识越渊博的时代了,而是中老年要不断向年轻人学习新知识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一旦停止学习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以我的观察,爱学习的人心态年轻,遇事从容不迫,身上充满正能量。这也是很多学员希望通过读书来逃出内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真的是一个能够帮助你改变和提高的渠道。”
在杨丹青看来,加入项目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好机会。“即使学习结束,上国会依然为大家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平台。同学之间仍然在交流。我看到有些班的微信群,一个同学在工作上碰到了难题,其他同学都会积极讨论,帮助他解决问题。我希望的学员和校友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步伐。”
杨丹青至今还记得李扣庆院长的话,“当年的黄埔军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我们这个项目则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顶尖的财务人才。项目就是财务领域的黄埔军校。”
“20年来,我们已经为国家输送了一千多位优秀的毕业生,他们不少人现在是国家财会行业的顶梁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实现了当年的初心。当然,我们还有更远更长的路要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入这个大家庭对学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帮助也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项目的价值当然不仅仅在于它的校友资源。
“人生的提升,光有校友资源是不够的,还要有真才实学。很多学员在工作岗位上打拼若干年,取得了一定成就后,会觉得以前学的东西不够用了,需要‘充电’才能更上一层楼。项目就为这批人提供了机会。回到校园,静下心来,学点国内外的新知识。在项目学习中,学员必须要上课、做作业、考试,都得来真的。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两年后,你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站得更高了,看得更远了,心态更开放了,有能力向更高的山峰攀登了……”
除此之外,上国会项目还能够帮助学员放松心情、降低压力。这是在创立项目时未曾想到的意外收获。“我们的很多学员已人到中年,需要一个释放压力的地方。有不少学员告诉我,他们上过几次课后,就特别盼着下一次的课,一想到和同学见面一起上课,一起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就特别开心。所以参加这个项目还有助于学员的身心健康。”
青春正好
充满无限可能
“20岁是青春正好,开始走向成熟,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年纪。20岁的项目也是一样,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
对于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财会人才”这个话题,杨丹青认为,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教学员会计知识并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基础打结实了,又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会计知识是与时俱进的。比如30年前,会计知识中并没有公允价值的概念硕士,或者说这个概念在当时至少不是重要的,而现在,它是会计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杨丹青看来,当今世界变化太快,没人知道20年后的会计是什么样的,所以也不可能在今天教授学员们20年后会用到的会计学知识。但是,杨丹青认为,“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成为未来的财会人才。”
杨丹青坦言,希望将来这个项目的定位会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立足于中国的同时,引进更多国际化的课程和知识,使我们的同学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CFO。
“在课程的安排上,除了‘香港周’以外,我们还希望有‘北美周’或其他周,邀请国外一流的学者为学员授课。同时,也希望能对现有的课程做一些调整,引进一些更新更先进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
在师资方面,杨丹青告诉记者,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这几年招了一批年轻的教授,在港中大磨炼七八年后,就能够胜任这个项目的教学。这些年轻的教授们一直与世界一流的学者合作,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相信他们的加入能为项目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并使我们的项目水平更上一层楼。”
回忆过往,有太多印象深刻的故事、片段和场景。“记得有一年我的生日是和十二期同学一起度过的,那温馨的场面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和九期班在海南三亚的经历也是我和李院长难忘的,那天我们都笑到筋疲力尽;我还参加了十四期以及十七期班的英国行,每天都是开心的节日;当然还记得上课时热烈的讨论;记得各班的班长和班委们费心费力地组织的各种活动;记得同学们多才多艺的表演;记得每一次的开学和毕业典礼……”
“回想起来博士,过去的20年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眼前闪过,在此不能一一尽数,但都在我的记忆中!希望学员们前程似锦,生活幸福!”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名师论道 |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郭永清:财务的三重境界
读人间词话的人,最深刻的印象是王国维三种境界之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在职研究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对于大多数公司的财务来说,也存在着三种境界:
第一境,业务驱动,财务为辅。第二境,财务驱动,业务优化。第三境,业财融合,相得益彰。
业务驱动,财务为辅
“业务驱动,财务为辅”是绝大多数公司的常态。
财务的这一境界,是由一般公司的发展经历所决定的。公司初期,一定是先有业务需求,才会开展公司的运作,然后在运作中考虑对财务的需求。因此,我们说业务驱动公司的发展,财务起到辅助的作用。但是,多数公司一旦形成了公司初期的管理惯性后,很难随着公司的发展改变业务和财务的思维惯性,“业务驱动,财务为辅”就成为了常态。在多数公司管理层的观念中,业务创造价值显而易见,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优先毋庸置疑,而财务除了可怜的理财收益外并不创造价值,只是业务的附庸而已,重要的是为业务做好服务工作。在业务部门眼中,虽然表面上都认为财务很重要,但是从内心来说,并没有认识到财务的真正意义,甚至有时候认为财务是“业务部门的寄生虫”。确实,在这一境界的财务,本身并没有为公司带来增值,而只是具有简单的“记账、算账”的功能——不管你记不记,企业的资产就这么多;不管你算不算,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就这么多。
那么,财务是否真地不创造价值呢?
伟大的公司,一定会意识到财务的价值;或者说,意识到财务的价值,才能够成为伟大的公司,从而进入财务的第二重境界。
财务驱动,业务优化
“财务驱动,业务进化”是从一般公司发展为优秀公司的过程和状态。
在经历过初创期的成长后,很多公司一直无法长大,甚至还有部分公司死亡,只有少量公司可以不断进化成为优秀的公司。这其中的区别,就是公司的财务能否从初创期的辅助职能,进化为管控职能,驱动业务的不断优化。
在这一境界,财务需要从整个公司发展的角度,建章立制,树立规矩,优化公司的业务规划(波士顿矩阵),梳理公司的业务流程(通过内部控制实现效率和风险的平衡),为整个公司的进化夯实基础,根据公司的资源,跟公司管理层一起,“有所为有所不为”(SWOT分析),该舍的砍掉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名师论道 |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郭永清:财务的三重境界,该重点发展的强力支持。确定业务重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许这些工作的具体价值不像研发一项专利技术、开发一个新客户那么直观易见,但是在同行业同领域公司,其实是一目了然的。这就像我们在评价两个美女的气质一样,气质是无法量化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但又是实在能够感受到的。
这一境界的财务,已经不可多见。但是这样的财务还无法支撑卓越的公司。财务的最高境界是:业财融合,相得益彰。
业财融合,相得益彰
卓越的公司,一定需要有卓越的业务运营和卓越的财务管理。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模式,因此也许我们无法对“卓越”进行定义,但这些公司都会具备一个相同的特征:“业财融合,相得益彰”。
业务带来财务的结果,财务可以从结果的角度反过来支撑和改进业务,两者毫无违和感的自然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打个比喻硕士,商场如战场,那么业务就是冲锋陷阵的将士,财务则是出谋划策的军师,关羽、张飞厉害,但诸葛亮神机妙算可以锦上添花。再打个比喻,业务是被体检人,财务是体检医生,被体检人自身决定各类指标,但体检医生可以告诉被体检人如何更加健康长寿的生活,只有被体检人和体检医生互相配合,体检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我国大多数公司的财务尚处在第一境界,部分已经进入第二境界,在第三境界的则少之又少。
活动预告
SNAI-CUHK 第九届CFO论坛:中国经济的风险与机遇
2018年,个税改革、资管新规和去杠杆一系列举措、全年450余次的楼市调控政策和年末最后一刻的松绑、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的隐退、中美贸易的摩擦……一些列因素影响着我国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
2019年博士,面对短期与长期、周期性与结构性、对外贸易摩擦等诸多问题,经济走势将如何演绎?将会出台哪些关乎你我、影响宏观经济的政策?抱着一系列的疑问,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到著名经济学家哈继铭博士为我们解析2019宏观经济形势。香港中文大学顾朝阳教授主持。
时间
2019年3月30日,周六,上午9:00-11:30
地点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150人报告厅(近盈港东路777号)
议程
13:45 –14:00 报到
14:00 –14:30 课程介绍
14:30 – 15:30 学长分享
15:30 –16:00 提问与交流
主讲人
哈继铭博士
哈继铭曾任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2010年加入高盛,任董事总经理。
加入高盛前,哈博士于2004至2010年在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任首席经济学家。在此之前,哈博士于1993至2004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高级经济学家,2001至2003年借调香港金融管理局,1999至2001年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印尼代表。
哈博士于1993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还持有复旦大学学士与硕士学位。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
EMBA: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的EMBA项目,自2003年正式招生,是中国大陆首个以金融财务为特色的EMBA项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致力于为中国社会培养造就精通金融与财务管理、善于引领现代服务运营管理的精英人才。
联系我们:吴老师:,;钟老师:,;江老师:,。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与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硕士()项目硕士,自2002年合作办学,是中国首创、至今唯一的CFO“黄埔军校”。项目坚守“培养国际一流CFO”的办学宗旨,持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端财会管理人才。
联系我们:董老师,;刘老师,;刘老师,。
MiM: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办学MiM项目,聚焦会计和数据分析的融合与应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旨在培养洞悉数据商业价值上海mba,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技术解决会计和财务领域商业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联系我们:刘老师,;吴老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