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简称“莫斯科大学”)三方合作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路1号,占地面积33.37万平方米,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投资20.43亿 元兴建。校园紧邻神仙岭和龙口水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共有21栋单体建筑, 包括主楼、两栋实验楼、三栋教学楼以及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 宿舍、教师公寓等建筑。矗立于中心广场的主楼与莫斯科大学主楼造型非常相似, 是校园的地标性建筑。主楼高156米,顶端的五角星被誉为“深北莫之星”。 学校以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致力于开 展精英教育以及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2016年10月,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 式设立。2017年学校招收首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2018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 2020年获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1年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4个学科入选省重点建设学科;2020—2021年,4个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广东省一流 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现开设16个本科专业,主要采用基于高考成绩的“6+3+1” 的综合评价录取方式。
截至10月31日,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数量为3333人(不含与国内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23-2024学年,学校第四届本科生毕业莫斯科国立大学硕士就业,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 24届就业、深造、简况: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授予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俄语7个专业相应的学士学位。高校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开展自我评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途径。近期,学校发布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3.9~2024.8),(注:报告数据截至2024年8月,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到了年底,年终就业率、升学人数,还会有明显提升。)详情如下:一、基本情况学校依托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优势和北京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科强项,坚持 服务中俄新时代战略协作、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市科技产业重大需求,紧跟教育 部关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政策部署,遵循“冲一流、强特色、重交叉”的发 展思路,根据《三方合作办学协议》及学校章程,突出高起点、国际化和综合性 的办学特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合理布局。截至9月30日,学校共设置16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文学、 管理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理学专业5个,占31.25%, 工学专业3个,占18.75%,经济学专业3个,占18.75%,文学专业2个,占12.50%, 管理学专业1个,占6.25%,艺术学专业2个,占12.50%。
其中俄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数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应用经济学4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截至10月31日,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数量为3333人(不含与国内其他高校联合 培养研究生),其中本科生2920,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7.6%。全校有中国籍 本科生2578人,硕士生259人,博士生63人,国际学生本科生342人,硕士生78 人,博士生13人。2024年博士,学校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面向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 在提前批次按照考生的综合评价成绩排名,择优录取;普通高考录取模式招生面向13个省份,在一本批次(合并本科批次的省市为本科批次)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排名,择优录取;艺术类专业面向广东、山东、湖南共3个省份招生,在生源省份规定的录取批次,按照生源省份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办法择优录取;另外,学校面向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招生,根据教育部对外 语类保送生录取相关规定择优录取。2024年学校共录取中国籍本科新生937人,招生人数较去年稳步增长,其中 采用“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742人,艺术类专业本年度首次招生,共录取30人,2024年学校在港澳台招生取得突破,共招收70名港澳台学 生。
本年度招收本省学生数257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始终把建设高质量的教师人才队伍作为提升教学育人 水平的重要支撑,努力打造中俄人才高地。学校在引进莫大和北理工优秀教师资 源的基础上,面向全球以不低于莫大和北理工的标准开展人才招聘,已逐步建立 起一支科研实力强大、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分布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9月30日,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8人、外聘教师119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427.5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32:1。按中国籍本科生*1+硕士生*1.5+博士生*2+国际学生*3的算法,我校折合标准学生数为4391.5人,全校综合生师比为10.27。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8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9.73%;具有高 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5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9.29%;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367人硕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9.73%。2023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9739.18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371.59万元, 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56.2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59223.46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272.57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92.47元,毕业年级生均实习经费1000元。
二、学习效果&就业每学期的学生评教工作是学校获取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情况的最重要方 式之一。2023-2024学年,我校评教总人次达到47492人次,学生评教积极性有较 大提升,评教质量较高,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校教学教育的质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学期综合评教得分的平均分达到 了96.86分博士后,学生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满意度较高。2023-2024学年,学校中国籍应届本科毕业生253人,总体就业率达92.49%。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升学,占75.89%。其中出国(境)留学78人,占30.83%。出国(境)留学毕业生多进入全球QS排名前100名的著名高校,包括:新加坡国 立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香港大学、伯明翰大学、杜伦大学、格拉 斯哥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大学、美国东北大学、米兰理工大 学、海德堡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悉尼大学、莫纳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 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境内升学的去向高校多为双一流高校,包括:香港 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郑 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选择就业的中国籍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国企、 互联网大厂、行业龙头企业,包括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 易有限公司、深圳市供电局有限公司、广东省计量科技研究院、深中南山创新学 校、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中国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四川空分设备集团等。
——附录:上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校第三届本科毕业生 183 名莫斯科国立大学硕士就业, 截至 2023 年 11 月,164 名中国籍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 93.3%。其中 142 人选 择升学深造,去向包括:莫斯科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 院、曼彻斯特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阿姆 斯特丹大学、悉尼大学、京都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深圳)等。11 人就职于华为、国家电网、 北汽集团、深圳中小学等企事业单位。
——申明: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4届就业质量报告目前正在陆续整理中。
莫斯科国立大学硕士读几年,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专业发展计划
莫斯科国立大学诞生了13位诺贝尔奖得主博士,6名菲尔兹奖得主。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莫斯科国立大学硕士读几年,莫斯科国立大学位列世界第87位;2022年度泰晤士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位列 35 位;QS新兴欧洲和中亚地区大学排名位列第 1 位;俄罗斯国家大学综合排名始终稳居第 1 位。
一、项目介绍
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国家管理学院宣布为中国和外国学员发布《管理科学博士后专业发展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旨为知识密集型行业、科研机构、大学的专家学者提供管理科学领域的专业发展机会(如: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层、企业决策人、优秀学者、医院院长、学校校长、政界官员等),为俄罗斯和其他友好国家的管理人员创造更多相互学习和研究交流的机会。
该计划邀将请俄罗斯联邦国家以外的外国公民加入,申请人员需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科研机构、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专家人群,必须是已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并取得了博士学位的人员申请加入管理科学博士后专业发展计划莫斯科国立大学硕士读几年上海mba,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专业发展计划,完成该计划可申请获得博士后证书及博士后研究员证书。同时,可以接受已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申请加入博士后专业发展计划在职研究生,完成该计划可申请获得访问学者证书。
二、学校世界排名
三、著名校友
四、项目优势
五、研究方向
更多资讯观祝恭重号——“清培商领院”。我院目前主要承接:在职硕士、博士、博士后、院士、客座教授申请工作。
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硕士申请,莫斯科国立食品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 of Food Production)
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莫斯科国立食品大学成立于1930年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硕士申请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硕士申请,莫斯科国立食品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 of Food Production),初名为莫斯科面包制作工程技术学校博士,经过70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俄罗斯在食品制作、微生物和维生素工业领域培养人才的大学之一,学校已经成为俄罗斯食品制造、生物技术、化学食品、食品制造机械、机械和食品生产管理、生产流程工业话等领域的*中心。
学校现在有4个学院:生产管理和技术学院、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生态管理学院、设备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学院、经济和企业管理学院,在4个学院共有7个方向和28个专业在培养学士—硕士和*,学校共有46个教研室在职研究生,1个食品科研中心,1个食品研究实验室,学校现在共有学生7000多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23个俄罗斯科学院院士,85个教授、博士硕士,280个副教授、副博士。
学校从1948年就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在留学生培养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
学校地址
Волоколамское шоссе, 11, г. Москва, Россия
入学条件
学历要求:*毕业
其他条件
1.个人申请(指明所选专业和受教育类型— 全日制或是函授)。
2.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3.同等学历*。
4.通过学校自主组织的相关考试。
5.护照原件及其复印件。
费用参考
生活费:60000-俄罗斯卢布/学年
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硕士申请,黑龙江大学学科风采 | 法学
学科带头人寄语
法律需要敬畏,正义需要信心,司法需要善意。黑龙江大学法学学科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找准定位,锐意进取,走出一条地方高校独具特色的法学教育之路,为共和国法治的明天做出黑大贡献。
——学科带头人:董玉庭
学科建设与发展
黑龙江大学法律系始建于1980年,1996年系改院上海mba,成立法学院。1986年获民商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法学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法律史、刑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民商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开设刑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点;2015年开设法律史、经济法学、法与经济学(目录外学科)博士点。2009年获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法学一级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硕士申请,黑龙江大学学科风采 | 法学,2018年获批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法学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档,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稳定。
黑龙江大学法学学科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学科门类齐全、学术传统优良、综合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的建设格局。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8个学科方向;拥有民商法学、法学理论、经济法学、刑法学4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拥有民商法学研究中心、法学理论与法治发展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设有黑龙江省地方立法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心3个省级共建研究基地;设有俄罗斯法研究中心等校级特色研究机构,以及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哈尔滨法制史研究中心、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日韩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2019年,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在黑龙江大学设立中俄法律研究中心。
2007年创办《北方法学》,自2011年起,《北方法学》连续被遴选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期刊博士,已跻身全国有影响力的主流法学期刊行列。
师资队伍建设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3人,包括教授20人,副教授27人。其中,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省高校国家级人才后备支持计划1人,黑龙江“六个一批”人才2人;具有俄罗斯学习背景、涉俄司法实务经验的教师10余人。
科研成果及获奖
2011年以来,法学院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0余部,其中,法律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3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700篇,其中CSSCI论文250余篇。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重大专项1项、重点项目2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及教学成果奖50余项,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同时,法学学科在中俄法律比较研究领域形成特色,成果突出。近十年,共出版学术专著7部,译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欧洲乌利希国际检索期刊、俄罗斯国家核心期刊20余篇。承担中俄比较法研究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8项(包括首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18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为对俄投资及对俄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在国内俄罗斯法研究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人才培养
法学学科突出价值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新时代德法兼修、特色发展的育人新机制。近五年,获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1项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硕士申请,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导学思政高质量建设项目6项,省级研究生精品课高质量建设项目1项。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五年,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等省级以上竞赛奖励20余项,获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青年学者研究项目”1项。
法学学科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涉外(涉俄)法治人才培养,不断增强国际化法治人才培养要素,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社会及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助力。同时,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法治人才储备,形成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拔尖法律人才培养,及涉俄法律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依托我校俄罗斯法研究优势、地缘和生源优势打造了“法学+俄语”的新文科培养范式博士后,形成“法律+俄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引领和培养学生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俄战略合作发展服务。2020年与黑龙江省司法厅、教育厅共建东北亚仲裁学院,培养仲裁法律实务人才。2022年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并与哈尔滨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大连仲裁委员会、上海仲裁委员会签署联合培养协议。2022年成功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23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特色高校专项。2023年黑龙江大学(海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正式落户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
社会服务
依托学科优势,法学学科在国家和地方立法活动、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法学院民商法团队承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专家建议稿)总则篇中的代理、法律行为两章的起草工作,起草了人格权编、继承编、婚姻家庭编的专家建议稿。同时,作为省内法学专业的领军院系,近十年为黑龙江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安全厅等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类智库报告100余份,为省人大人事委提供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第三方评估报告10余份。其中,2项智库成果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5项智库报告获省委书记、省长等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27项被省级专刊转载或上报、决策采纳。
国际交流与合作
法学学科立足中俄战略合作,结合地缘优势和生源特色,发挥“俄语+法学”的学科队伍优势,成为国内研究俄罗斯法的重要平台和培养涉俄法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2001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0届“俄罗斯法制与法学”国际研讨会,有来自俄罗斯2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00余名俄罗斯专家、学者通过研讨会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承办两届中俄法学院院长论坛,中俄两国近50所高校的近80位法学院院长通过论坛发表加深两国法学教育、法律研究合作的意见、建议,为中俄两国法学领域的多元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俄罗斯法制与法学” 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是对俄法学研究的重要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在东北亚地区拥有一定的国际声誉。法学院高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法律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远东联邦大学、日本新潟大学、韩国高丽大学,以及我国台湾东吴大学等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
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将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继续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做强一流法学学科专业,以法治思维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法治精神,主动适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新任务、新要求,培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法治人才,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图文来源 | 法学院
排版 | 陈书洋 周大伟
审校 | 邵明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