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怎么样,清华经管学院2016级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举行开班仪式

2016年11月9日上午,由清华经管学院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联合举办的2016级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开班仪式在舜德楼418举行,来自航空系统各领域的28名新生齐聚一堂,开启他们的清华第一课。清华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业务发展部总监、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主任孙茜老师主持开班仪式

2016年11月9日上午,由清华经管学院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联合举办的2016级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开班仪式在舜德楼418举行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怎么样,来自航空系统各领域的28名新生齐聚一堂,开启他们的清华第一课。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高管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主任王勇博士博士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国际项目主任、航空管理硕士项目法方项目主任 先生,清华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谦老师,清华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副主任李静老师等一同出席了开班仪式。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高管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主任王勇博士致辞

“为更好的帮助中国航空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积累自己的核心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型,提升中国航空业的国际竞争力,清华经管学院和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大学依托在航空和管理学科的领先优势和深厚积淀于2013年共同开发了国内领先的‘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高管教育中心及EMBA教育中心主任王勇博士在致辞中表示,航空产业既是大国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标志,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上海mba,中国民航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航空运输大国,中国航空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管理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的现实。据王勇博士介绍,作为中国首个教育部承认的中外合作办学航空管理专业硕士课程,本项目由两所学校的名师与业内专家共同授课,清华经管学院承担工商管理基础课程模块,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大学负责航空管理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工作。

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国际项目主任、航空管理硕士项目法方项目主任 致辞

“欢迎大家成为2016级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学员,面试的时候有机会听到同学们的经历和故事,有机会多了解你们的品格。大家都希望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为此付出努力,你们却不同。”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国际项目主任、航空管理硕士项目法方项目主任 先生用流利的中文致辞,并称赞大家对未来的目标非常清晰,也愿意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付出努力,并表示在清华经管学院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的共同努力下,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并进展顺利,相信未来双方的合作会更加愉快。而大家来自不同领域,组成一个班级,可以一起组成一个美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

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校长Marc 视频讲话

“恭喜你们决心来开启这个对你们的人生有重大决定意义的旅程,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旅程。感谢你们对清华大学和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这两所学府的信任,并决定将你们宝贵的个人时间投入这一项目的学习,通过学习,不仅仅是让中国有所不同,而且也让世界变得有所不同。”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校长Marc 远程通过视频向航空管理项目第三期的学员送来祝福并指出,项目自六年前开始研究和规划,今天已经进入第三年,在这一过程中成功地将这一航空管理方面的硕士学位课程转变为卓越的航空业高级管理学位课程。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市场的转变,也更好地满足了当今社会追求成功的年轻人的思想形态。

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老生代表杜雪发言

“在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作为民航的一份子,在民航改革的过程中选择来清华民航管理硕士专业学习国外机场,航空公司先进管理经验,帮助自己正确认识相关问题和矛盾,为推动民航服务改革的顺利进行贡献一点力量,这是智慧的选择!”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老生代表杜雪发言并坦言,百战归来再读书不同于大学时代,大家摸爬滚打多年,在沉浮中得到过不同的历练,随着阅历的增长更感到知行合一的难能可贵,更渴望与好书相伴,结交良师益友,提升自我。而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到清华来学习感知到的是全球商业的脉搏和当下商业史的见证与实践。航空管理高级硕士更是整合了中国和世界航空管理领域的优秀资源,有助于满足中国民航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人才需求。

2016级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新生代表蒋蕾发言

“清华和ENAC的这个课程可以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望。另一方面,我也很高兴能够和大家成为同学,我们来自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的经历和经验硕士,可以一起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度过这1.5年美好的时光。”2016级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新生代表蒋蕾发言。从大学毕业就加入了空中客车公司的她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怎么样,清华经管学院2016级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举行开班仪式,从一个初出茅庐的企业资讯专员,一直到现在负责管理团队,负责空客中国公司所有的活动事务管理,越来越感觉到系统性、专业性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她决定来到清华进行系统学习,而这一学习不但是航空业的专业知识,也包括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念,经验和总结。

清华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李静老师为新生做入学导向

“一进清华门,便是清华人。因此,我们就要时刻以清华大学学生的身份来要求自己。” 清华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副主任李静老师为新生做了入学导向,并分别向同学们介绍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及项目的情况。清华经管学院一直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商学院,而这需要在座的共同努力。因为一所好的大学、好的学院不仅要有好的老师,还要有好的学生,李静老师同时借用朱镕基总理的一句话为同学们鼓劲儿,“朱镕基总理曾经说过,每个人做好一个企业,中国的经济就有了希望。而我要对在座的各位说,你们每个人都做好今天的自己,我们中国的航空业就有了希望。”李静老师同时对项目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和最优秀的民航大学合作的项目,授课教师们将与学员深度分享企业管理精髓和研究成果,以及航空业管理实践与心得体会。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项目还将采用创新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为学员提供与国内外一流航空领域相关企业近距离接触,交流互动,对话学习的平台。

清华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业务发展部总监、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主任孙茜老师主持开班仪式

入学导向活动结束后,2016级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的同学们一同来到楼下参加项目启动仪式。大家在庭院内放飞系有心愿卡的气球,并集体合影。

开学仪式结束,同学们开始了拓展训练的考验。拓展训练不仅是个磨炼心志的过程,更让同学们回归校园、找回初心。平均年龄35岁,大家在社会和职场打拼多年,却在拓展的过程中放下了心中的包袱,绽放出了最青春的笑颜。

飞得更高是航空人心中的愿望。祝愿2016级航空管理高级硕士项目的同学们经过系统学习,能够飞的更高!

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管理高级硕士,清华经管学院举行2016级TEE-EMBA项目开学典礼

2016年9月21日,由清华大学与法国国立路桥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联合举办的2016级TEE-EMBA项目开学典礼在清华经管学院舜德楼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97位优秀企业家齐聚一堂,开启他们的清华第一课。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教授,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大学校长Marc 教授,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商学院国际事务院院长谭素芳教授,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邓丽曼处长,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高建教授,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高管教育中心主任、EMBA教育中心主任王勇博士以及清华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学术主任程佳惠教授等一同出席了开班仪式并致辞。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教授致辞

“今天各位在清华大学汇聚一堂,令人感动和欣慰。感动在于各位不满足于过往,仍怀有奋发进取、追逐梦想的初心;欣慰在于各位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寻求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道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东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始终是清华传统的治学理念。中法三校各取所长、交叉融合,为各位同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使大家有机会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未来领导者。杨斌教授还将校歌中的诗句——“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十六字送给同学们,这是指引着一代代清华学子不断探索真理、完善自我、奉献社会的精神所在,并期待2016级TEE-EMBA项目同学可以承载着中法三校的殷切期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塑造厚德品格,成为更加优秀的商业领袖和社会栋梁。

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高建教授致辞

“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法国国立路桥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联合开办的TEE-EMBA项目是三所院校的首次合作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管理高级硕士,是中法两国在科技界和教育领域的一项创举,也是中法两国建交五十周年的见证。” 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高建教授发表致辞并表示,TEE-EMBA项目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三期,2016级的课程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利用清华经管教学资源大平台的优势,将项目涵盖的工商管理类课程与清华大学EMBA教育进行整合,借鉴EMBA教育“天、地、人、通”的教学理念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管理高级硕士,清华经管学院举行2016级TEE-EMBA项目开学典礼,与EMBA项目资源共享的同时,发挥国际合作项目的优势,充分将中西方管理理念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建立全球化的视野,从国际视角聚焦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发展。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高管教育中心主任、EMBA教育中心主任王勇博士致辞

“T代表清华大学(),两个E分别代表法国国立路桥大学(ENPC)和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TEE-EMBA项目是三校联合启动的面向中国企业家和企业高管的EMBA项目。学员在全球视野、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可以共享三校校友资源,丰富的课程设计以及独享法国学习体验。”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高管教育中心主任、EMBA教育中心主任王勇博士则主要介绍了项目概况,并与同学们分享了清华大学、清华经管学院以及清华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的历史渊源。除了独特的历史传承、深厚的历史底蕴、严谨的学术氛围,清华经管高管教育及EMBA教育中心还在师资阵容、课程体系、学生来源、国际合作、教学管理、教学网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大学校长Marc 教授致辞

“欢迎2016级TEE-EMBA项目的百位新同学,恭喜你们从此踏上一段改变之旅和终身学习之旅,并感谢你们对清华、法国国立路桥、法国国立民航三校的信任,投入宝贵时间以期在中国甚至全世界寻求改变。”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大学校长Marc 教授不远万里来到开学典礼现场并表示,感谢一直以来清华经管学院对法国两所高校的信任,该项目六年前开始筹划,目前已经进入第三期,该项目不仅涉及航空工业,还覆盖高端制造、转型升级、管理创新等方面,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及中国企业管理者的需求。

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商学院国际事务院院长谭素芳教授致辞

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商学院国际事务院院长谭素芳教授代表法国国立路桥大学校长Armel de La 向同学们表示欢迎并带来Armel deLa 的致辞。

“今天不是普通的一天。今天是一个转变之旅的开始博士,这一旅程与你此前经历的任何一次转变都不同。这一项目将改变你,并为你打开充满机会的崭新世界。”法国国立路桥大学校长Armel de La 通过远程视频向同学们送来祝福,“这是一个世界级的EMBA项目,是独一无二的三方合作的结晶。这意味着你们将从这三所世界知名学府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中获益,这三所精英大学的学术造诣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

TEE-EMBA项目2015级学生刘启宏作为老生代表发言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有一个清华梦,所以才会在商场打拼多年后重新选择来到清华深造上海mba,完成自我的提升,寻求企业的发展。”TEE-EMBA项目2015级学生刘启宏作为老学员代表发言并表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非常便捷,但思想的创新却是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老师们在对知识进行梳理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思维方式的创新,引领我们不断挑战惯有的思维模式,不断挑战自我,从而适应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的需求。”除此以外,刘启宏表示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常被作为行业精英却仍谦虚好学、积极向上的同学们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今年6月赴法国参加为期两周的海外模块学习也让他收获颇多。

TEE-EMBA项目2016级学生郭宏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站在清华经管学院EMBA平台上,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眼界更加开阔,认识更多的企业家朋友,也有更多的互助合作契机。”TEE-EMBA项目2016级学生郭宏则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对于从事国际教育的他来说,清华一直是他的一个梦。“对我们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一名企业领导人,仅仅靠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管理公司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百年清华的校园中、在经管学院EMBA的平台上,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博士后,增进学识,广扩人脉,融合资源,借助资本的力量,带领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壮大。”

2016级TEE-EMBA项目同学们在开学典礼上

三校领导及嘉宾一同参加启动仪式

在开学典礼现场还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三校领导及嘉宾一同上台, 伴随着音乐声,共同举起双手,点亮TEE-EMBA。全场灯光闪烁,掌声响起,2016级TEE-EMBA项目百位同学自此开启清华学习之旅。

清华经管学院成立于1984年,首任院长为朱镕基,在三十二年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的学院使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国际交流等方面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法国国立路桥大学成立于1716年,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研究生工程师学校和法国精英教育的杰出代表,也是法国最顶尖的工程师学校之一。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成立于1948年,是法国唯一一所培养与民用航空相关的所有专业和职业人才的学校。正是由于三校的共同努力, TEE-EMBA项目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和良好的口碑。

2016级TEE-EMBA项目全体同学主楼前大合影

课程链接:清华大学—法国国立路桥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航空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管理高级硕士,电子科大老科协老教授协会

熊光泽教授在教授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下午好

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出席成电教授墙揭幕仪式。

首先,让我代表校老科协老教授协会向展现在教授墙上

教授先辈们鞠躬敬礼。

在电子科大誉满全国名扬海外的今天,电子科大教授墙的揭幕

再次唤起了我们对建校教授群体功劳的回忆:

六十前是他们响应党和国家召唤,放弃沿海大城市的优越环境,

举家来到偏僻的成都博士,在刚从稻田中建起的主体校舍

开动仪器,登上讲台,开启了成电纪元;是他们言传身教

,用三校严谨认真的学术风范造就出求真务实的成电精神;

是他们带来的电讯基础专业和数理功底为我校发展现今多门类

电子信息学科扎下牢实的根基,也为日后大气大为增添了底气。

他们为此俸献了自己一身积累智慧和最精华岁月,

而且牺牲多多……,值得后世代代铭记。

学校筹备甲子校庆之初,校领导及时批复了老科协和老教授协会

关于建立开校教授群体印象展的动议,

今天,成电教授墙终成现实,这体现校领导和我们

老成电人心心相映,也是宣传部,图书馆和离退办协同实施的成果。

成电教授墙不仅是纪念成电开拓者的一个校庆场所,

更是是宏扬电子科大《求实求真,大气大为》校训精神的有效手段。

我们期望,学校能不断对她维护和充实,

将教授墙作为我校教育一代代成电人和向世人展示的神圣平台。

谢谢大家

电子科大老科协老教授协会

二0一六年九月十八日

建校初期教授群体展在清水河校区图书馆二楼三品堂展出:

陈湖,192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并留校任教。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任无线电技术系系主任等职。陈湖是我国著名的有线电通信专家,对自动电话的基础研究有较深的造诣。1947年,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电话专著《电话学》,1958年他领导研制了全国第一台五门全电子交换机。

陈俊雷,1937年获浙江大学学士学位,194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曾任厦门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上海电力公司业务处工程师,国营南京电工厂技术课工程师、课长。1957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器件系电子管教研组任教,1958年任该系504教研组主任。

陈茂康,1914年获美国康奈尔机电系学士学位,1915年获美国协和大学电工系硕士学位。1953年调入华南工学院电讯系任教授,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主讲电工原理、电力实验、无线电实验、电磁波学、雷达学等课程。

邓光禄,1921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 1948-1949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院研究图书学。解放后,先后任华西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校图书馆馆长。1957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图书馆馆长。邓光禄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致力于英文、图书馆学、世界史的研究。

龚绍熊,1934年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45年留学美国。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任教研室主任兼院工会主席。译有《无线电发讯设备》等著作, 主讲收讯设备、课程设计等课程。

洪道揆,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52年调到华南工学院电讯系任教授。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有线电技术系,主讲电话技术基础、无线电技术基础等课程,随后又转入外语系主讲专业英语等课程。

童凯1904-1984, 1928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电机工程无线电专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无线电公司任工程师, 与美国RCA公司合作在中国建立商用广播电台,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上海中国公学, 湖南大学,华南工学院任教授, 30 年代参与资源委员会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厂湖南电器公司(南京无线电厂前身)的建厂工作。抗战时在资源委员会所属的中国兴业公司任工程师,参与策划中国的雷达工业。 56 年从华南工学院调成电任无线电系系主任和图书馆馆长, 于1956-1961在成电工作4年。文革后去香港和美国养老。

黄亦衡,获中山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曾任陆丰一中校长,中山大学工学院副教授、电工系主任,广州华侨大学、广州大学、华南联合大学教授。1952年调入华南工学院,1953年被聘为教授。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主讲电机设计、电工学、电工原理、交流电路等课程。

姜友于,1932年获国立四川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曾在乐山技术专科学校、察哈尔工程学院、天津第一军医大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任教,1957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任教期间编著多部数学讲义。

蒋葆增,1930年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建国后,蒋葆增历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教授、光电子系主任、教务长。他还参加筹建了南京、杭州无线电工业院校,曾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授、院长。

林为干在职研究生,1939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林为干长期从事电磁场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著作有《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电磁场理论》,主讲微波电波学、电讯网络、定时电路、电工原理、电工数学等课程。

柳瑞轩,1937年就读于苏联塔什干中亚大学行政法系,由于精通俄语及经济业务,为中央有关部门决策经济建设和外交事务提供了有利的依据。柳瑞轩先后在民航局、北京航空学院工作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管理高级硕士,1957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外文教员、教研室主任。

黄席椿上海mba,1936年获清华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38年至1940年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习,获特许工程师学位。1956年参与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筹建工作,曾任科学研究部主任。黄席椿长期从事工程电磁理论、无线及电波传播方面的教学和理论研究,译有《微波引论》、《电磁场实验导则》等著作。

唐翰青,1937年获清华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广西大学任教授,1953年调入华南工学院电机工程系。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长期担任电工基础教研室主任。主讲天线工程、声频网络等课

王端骧,1930年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毕业后的七年先后在上海的三个无线电厂担任技术骨干。1942年,王端骧作为全国选派的工业界选派31名技术骨干赴美国学习,

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雷达、微波等技术。1958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在无线电材料与器材系任教,著有《高频电热》等著作。

吴敬寰,1927年获燕京大学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曾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院、燕京大学物理系、济南齐鲁大学物理系、山东大学物理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工学院任教。1953年调入华南理工大学任教授。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61年出版教材《无线电设备元件零件结构设计及制造工艺》。

吴兴吾,曾在交通大学任教,1956年-1980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教,从事模拟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随后调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著有《人工电话学》,译有《滤波器》等著作。

谢立惠,1931年获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58年后历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院长顾问、副院长。谢立惠长期从事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我国雷达技术最早的研制者之一。他积极从事工程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许德纪,获学士学位后赴德国留学并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工作,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教。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有线系任教授,并筹建学院电子自动化设备系,并成立筹备组。1958年后任电子自动化系主任、教授。1978年调入同济大学,曾任全国人大代表。

张铣生,1933年获中山大学天文数学系学士学位,1937获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电器工学部硕士学位。1956年8月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历任学院有线电设备系、无线电设备系主任,主讲电讯网络、交流电路、有线电原理、电工数学等课程。1979年担任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张煦,1934年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36年-194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教,1978年调回上海交大任教。张煦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我国通信界元勋、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一生共编、译著作和教材56部。

周玉坤,1924年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后留学英、美,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及英国曼布雷研究所任研究员。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参与了建校工作。建校后被任命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有线电设备系主任,1957年调离。译有《电路》、《实用电工学原理和与故障诊断》等著作。

管致中,1944年获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56年至1957年兼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教务部副主任。管致中对电工学、电路分析、网络与系统等理论有较深研究,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国际IEEE高级会员。主编《无线电技术基础》《信号与线性系统》《电路、信号与系统》。

卢文,1933年获中山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研究学院和法国里昂大学硕士学位。1956年-1959年任教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基础系,随后调入中山大学。卢文主要从事泛函分析和数理方程的研究和教学,主讲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泛函分析在数理方程上的应用等课程。

冯秉铨,1930年获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5年7月至1956年7月兼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筹委会委员及教务部主任。著有《电声学基础》、《无线电发送设备》等著作,主讲物理学、电磁学、理论力学、近代物理学、应用电子学等课程。

陈章,1921年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2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1955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学院的筹建工作。陈章十分注重电信人才的培养, 力倡革新,创建了电信和电力两个研究所,译有《无线电工程》等著作。

建校初期副教授

冯志超,1945年获中山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教授、基础理论系副主任、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冯志超长期从事激光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在研究二氧化碳激光大气传输和通信技术方面获得了多项成果,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激光物理》,译有《专门物理实验》等著作。

顾德仁,1946年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历任电子工程系主任、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顾德仁专于电路理论与电视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网络理论及电视,高清晰度电视。1979年他编著的《脉冲与数字电路》再版了10次,共发行17万册,被全国高校理工科专业采用十年之久。

毛钧业,1942年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士学位。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同年10月受学院委托组织筹建了我国第一个无线电零件系(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前身),1958年任该系系主任。毛钧业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著有《电报学》、《微波半导体器件》等著作。

沈庆垓,1942年获浙江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43年受教育部公费选派赴英国留学。1958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电真空工程系系主任, 1981年调回浙江大学无线电系任教授。沈庆垓是我国电子光学领域先驱者之一,编译了《摄像管理论基础》《电灯》《电子光学》《氧化物阴极》等著作。

唐棣,1941年获武汉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先后在有线电技术系和无线电技术系任教,曾任市话教研室副主任,在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教室工作。唐棣长期从事市内电话设备的设计与制造的专业教学,参与过“电子交换机”项目研制,主编了《电磁继电器讲义》。

吴文华,1942年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56年8月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1957年晋升副教授,多年担任电机教研室主任。翻译编著了《工业企业的电气安全》、《电报原理》等教材,编著了著作《电源设备》。

徐秉铮,1946年获厦门大学电机系工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岭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教,1961年调回华南工学院,1984年起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徐秉铮一直致力于无线电相关接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管理高级硕士,电子科大老科协老教授协会,著有《无线电接收设备》《信号分析与相关技术》《数字通信原理》等著作。

许启敏,1926年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历任上海工专、南京工学院、苏南工专副教授。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物理教研组任副教授,长期从事物理教研组的教学工作。

张宏基,1942年获中山大学电机系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丹弗大学数学系硕士学位。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学院管理工程系的创始人,并任第一任系主任。张

宏基长期从事数字通讯,信息论和数字处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国信息领域的学术先驱,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信息理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奠基人。

张志浩,1937年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西南联大、湖南大学电机系,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任通讯系副系主任、自动化系副系主任、雷达系副系主任、计算机系系主任,高教研究室副主任。张志浩先后负责国家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创建了计算机学科领域中的许多重要专业方向。他参与了学院筹建工作,先后为学院自动化、雷达、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处图片为本网老师所拍。有的图片避不开日光灯的影子,影响了效果,抱歉!

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管理高级硕士2024级,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院

欧洲排名第一的航空精英大学

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于1949年始建于巴黎,1968年校址被迁至图卢兹,直属于法国民航局(DGAC)。

该校在欧洲可谓独树一帜,他培养的学生几乎遍布了空中交通领域的所有行业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管理高级硕士2024级,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院,其中包括三大支柱专业:航空工程硕士,交通管制和驾驶飞行。

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每年招生近2000名学生博士,分为专业方向30余个,同时招收超过500个中国学生在位于天津的中国民航大学就读,另外博士后,学校开设继续教育课程,招收学员近3500名。为达到国际化办学目的,ENAC与中国知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承担科学硕士学位培养和MBA研修课程。

得益于其地缘优势- 位于欧洲航空中心,ENAC参与众多国际合作项目,合作者多为航空企业,如:欧宇航,泰雷兹,赛峰,空客直升机等。

同时,ENAC还是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主体清华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管理高级硕士2024级,并于多个科研机构合作,如:ONERA, IRT AESE, GIS Micro-, DGAC/DTI。

专业设置

ENAC(国立民用航空学院)工程师课程;空中交通管制工程师课程;民航飞行员;专业硕士课程,等等。

培养大纲

ENAC的培养大纲

ENAC专业方向分为:

· ENAC工程师(IENAC)

· 航线飞行员 (EPL)

· 空中交通管制 (ICNA)

· 航空电子与安全体系工程师 (IESSA)

· 高级航空技师 (TSA)

· 航线开发技师(TAE)

科学硕士学位

科学硕士,又称DNM,是5年制硕士学位,由工程师学校颁发并由法国高等教育部认证。科学硕士培养包括2年全日制培养大纲,对接本科三年级(bac+3)。科学硕士学位全部由英语授课。

ENAC的科学硕士学位培养方向:

– 航空航天- 国际空中交通运行管理(MSc IATOM)

– 航空航天系统- 导航与通信(MSc AS-NAT)

– 国际航空运输运行管理(香港)

– 人机界面(IHM)

专业硕士:

专业硕士属于硕士后培养(在获得硕士学位或获得本科学位及三年工作经验后)。专业硕士由商校和精英工程师学校培养,由精英大学校会议(CGE)认证,面向有意从事相关专业或希望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业的学生或在职人员。

ENAC提供的专业硕士:

· 空中导航系统工程与运行

· 机场管理

· 空中交通管理

· 空中交通管理/机场管理 (中国)

· 航空安全试航

· 航空航天项目管理

· 航空安全管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7502.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5年 2月 6日
下一篇 2025年 2月 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