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欢迎本科推免生报考
研究所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简称BEBC)是卢天健教授和徐峰教授围绕“力学基础理论-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的学术思想,以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为目标组建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BEBC通过理解和探索人体组织/细胞的力学行为和力学环境,将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与工程学、生物医学等领域进行交叉融合,通过“临床问题(BED)- 实验室研究(BENCH)- 临床应用(BED)”的研究策略,分别从组织、细胞和分子层次,系统开展了多尺度生物热-力-电耦合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药物筛选、疾病诊治和航天医学等生物医学领域,为公共卫生领域制定干预措施供了多元化新思路。
BEBC已形成了具有从事高水平学科交叉研究能力的研究创新团队,获批“陕西省创新团队”以及“陕西省国合科技合作基地”。目前有骨干教师21人(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助理教授8人)、博士后25人、博士研究生42人、硕士研究生43人、临床医生30人、工程师1人、科研秘书1人。
BEBC成立至今已承担科研项目120余项,总经费达1亿元。已出版专著4本、图书章节20余篇、受邀为 of the Royal A等国际期刊编辑特刊7本,在Nat Chem、Nat Mater、Chem Rev、Prog Mater Sci、Mat Sci Eng R、Adv Mater、Sci Adv、ACS Nano等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以及J Mech Phys 、Appl Mech Rev、Adv Appl Mech、J 、J Fluid Mech等国际著名力学期刊发表等国际期刊发表发表SCI论文39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项;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国际会议7次。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团队联合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世界名校的研究小组,实现跨越式发展,旨在短期内建设成为“中西融合”的国际一流学科交叉研究团队。
团队介绍
徐峰教授
先后于2001年和2004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工业工程专业双学士学位和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取得剑桥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哈佛医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任博士后、研究员。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生命学院副院长。围绕生物多尺度多物理场的共性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按照“生物力学基础理论-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的系统性研究思路,系统开展了多尺度生物热-力-电耦合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清华大学美国天普大学,并将成果应用于药物筛选、疾病诊治和航天医学等生物医学领域,为公共卫生领域制定干预措施供了多元化新思路。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先后获“中国力学青年科技奖”、“陕西青年科技标兵”以及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等个人荣誉。
Guy Genin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应用力学系博士,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布朗大学博士后。现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 荣誉教授、美国NSF for (CEMB)主任、 for and (AIMBE) 、BEBC讲座教授。曾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职业奖,并获得美国NIH与NSF联合资助重大项目等。
李菲教授
英国华威大学化学系博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美国天普大学博士后,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方法与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交叉研究,包括单细胞原位电化学显微成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和柔性电化学即时检测芯片的研发与应用两方面研究。在Chem Rev、Adv Funct Mater、Mater Horiz、Nano Lett、Small、 & 、Anal Chem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
林敏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力学系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通过细胞膜和与微环境发生力学作用的力学生物学机制及其在干细胞分化、肿瘤侵袭、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迄今已在 、 、 、Soft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黄海水特聘研究员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与热流科学的交叉融合,主要包括:细胞热学微环境、生物微器件及器官芯片、生物保存。最近5年来,在 、等生物医学微器件和生物保存等领域的顶尖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共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
魏钊特聘研究员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后。主要从事功能生物及组织工程材料的研发以及揭示细胞-材料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工作。近5年来,在Chem. Soc. Rev., Adv. Funct. Mater.及等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8篇,其中两篇ESI高被引论文。
靳国瑞副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新加坡科技发展局材料研究与工程所博士后,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影像探针、再生医学、纳米医药等交叉科学。迄今已在 、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许夏瑜副教授
美国爱荷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辅助的疾病诊断/筛查/监测等交叉学科。迄今已在IEEE on 、 of IEE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马玉菲副教授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生物力学-干细胞力学微环境构建及应用研究,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迄今已在 , , ,,Acta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杨清振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微纳器件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微流体;微液滴操控;器官芯片等。迄今已在 in 、 、 Small、 ACS & 等国际期刊和高水平国际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
张鹏晖副教授
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聚合物、纳米探针、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迄今已在 、 、 、ACS Nano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引论文3篇 ),被引1000余次。
冯上升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系博士,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仿生多孔材料热/力一体化设计理论,并应用于生理输运和纸基即时诊断,以期改进疾病治疗方案和开发新型生物医疗器械技术。迄今已在 in 、 of Heat & Mass 、Lab on a Chip、 of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李昱辉讲师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法国原子能总署访问学者,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涉及细胞力学微环境体外平台的开发、微环境中多种力学刺激信号对细胞行为的影响规律及调控机制、功能性微组织及三维疾病模型的体外制备。迄今已在 、NPG Asia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何晓聪讲师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访问学者,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的传热与传质机理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肿瘤微环境中纳米粒子的传输、纳米粒子蛋白质冠冕的形成及调控、纸基微流控芯片的流动反应特性等。迄今已在ACS 、Drug Today、 of Heat & Mass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李泽东助理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纸基即时检测和数字化核酸检测。迄今为止在 and 、 、 in 、 in 、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0余篇。
游民黎助理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快速核酸扩增技术的研发与数字化及时诊断。迄今已在ACS Nano、 in 、 in 等国际知名杂志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曹雷助理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液滴微流控、数字PCR技术以及分子诊断。迄今为止在 and 、 in 、 、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0余篇。
韩斐助理教授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化学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柔性电子可穿戴传感器。迄今为止在 、、 of C、ACS Macro 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6篇。
程波助理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上海mba,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力学微环境依赖的细胞力敏感行为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迄今已在 、Nano 、 等国际知名杂志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董宇卿助理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表征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性能行为变化、设计微流控芯片研究细胞力学微环境、合成响应性功能材料用于载药控释等方面。迄今已在ACS and 、Acta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刘含工程师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器官及疾病模型的体外构建、心肌纤维化及其逆转以及植物仿生等方面。迄今已在Nano 、NPG Asia 、ACS and 、The Plant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学生培养
总体情况
近几年,BEBC已培养出诸多优秀学生/学者,包括硕士毕业生38人,博士毕业生32人清华大学美国天普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西安交通大学考研信息网,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博士后出站5人。目前有博士后25人、博士研究生42人、硕士研究生43人。
获奖情况
BEBC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西安市表彰奖励,其中包括: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陕西青年科技新星、西安市青年科技人才奖、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国家奖学金、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学术新人”等。
合作交流
BEBC长期与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保持科研合作,打造一个国际化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已有近百位教授来访,10余名留学生来访,并累计有20余名优秀学生在国外深造。2019年,BEBC师生共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60余人次,做大会主旨报告()1次、主旨报告()2次、特邀报告()15次,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5人次。
就业情况
近五年毕业的研究生一部分目前任职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所,如西安交通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牛津大学、航天五院钱学森实验室、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等,一部分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著名高校继续深造,还有部分毕业生就职于迈瑞医疗、开立医疗、华大基因、贝卡尔特公司等知名企业。
招生信息
热烈欢迎各高校相关专业优秀本科生申请参加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举办的2020年夏令营活动,报考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
一、夏令营活动时间:
网上申报日期:2020年6月24日- 7月8日
活动时间:7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活动方式:线上
二、申请条件
1.政治态度端正,思想意识健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学风端正,品行优良,无任何学术不端行为记录,无任何违纪行为记录;
2.全国高水平大学且有意愿报考我校生命学院的大三学生(2021年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具体要求如下:
(1)所在学校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科期间总评成绩排名在年级前25%,科研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
(2)对于其他高校成绩排名必须在专业前5%;
(3)英语通过4、6级;
(4)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并有团队协作意识的应届毕业生;
(5)本科阶段在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或获科研成果奖励、或在全国重大竞赛中获奖者,优先录取;
3.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未受过任何处分;
4.欢迎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物理,化学博士,医学在职研究生,材料,电子信息类等专业大三学生踊跃报名;
5.欢迎本校相关学院、相关专业的应届生积极报名,并与其他高校的营员们共同探讨、交流。
三、夏令营活动内容
1.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科发展现状、科学研究成果,师资队伍、科研创新实验平台等;
2.知名教授关于科学研究,职业规划等精彩报告;
3.与生命学院各系、所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座谈;
4.学院组织专家对参加夏令营营员进行综合能力考核;
考核内容:个人基本情况、专业知识、科研创新能力、外语能力、综合素质等,专家中、英文提问,同学们可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四、表现优秀营员政策
凡在面试中表现优秀,获得夏令营提前面试合格证,且获得所在高校推免资格的同学,可进入我院2021年接收外校推免生的预录取名单。最终录取的推免生第一学年将获得特等或一等学业奖学金;新生奖学金覆盖比例达到100%。
具体申请流程及所需材料请登录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查看:
有意报考BEBC的本科生可与张鹏晖老师联系:
清华天普大学法律硕士,26考研 | 清华大学法学考研择校分析
一、院校介绍
清华大学法学院是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清华天普大学法律硕士,26考研 | 清华大学法学考研择校分析,设有法学一级学科所涵盖的除军事法学外的所有专业。清华大学法学学科在2024年度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第33位。
二、研招政策
(一)招生目录
(二)推荐参考书目
(三)报录分析
1.法学硕士
2.法律硕士
(四)复试须知
1.复试内容
第一部分为专业综合考核,各研究方向考查内容见附件《法学院 2024年硕士研究生法复试综合考核内容》;
第二部分考查专业综合知识、综合素质及外语听说能力。
两部分均以面试提问形式进行。
2.总成绩计算:
总成绩(满分 1000)=初试成绩(满分 500)+综合考核第一部分成绩(满分 100)*1+综合考核第二部分成绩(满分 100)*4
3.排序规则:
法学硕士分研究方向,按总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总成绩并列,初试成绩排名在前的优先),其中专项计划单独排序上海mba,择优录取。
三、择校建议
(一)报考难度
清华大学法学专业,作为热门学科之一,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考生报考,尽管报名人数持续增长,但复试入围与最终招生规模并未显著扩张,且录取分数线保持高位,体现出该专业的热门程度与高度竞争性。然而,考生需明确,录取分数的高低仅是评估标准之一,反映的是相对难度,低分并不意味着备考压力减轻,每位考生都需充分准备,以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
(二)考情分析
清华法学专业不追求偏题怪题,而是聚焦学科核心与基础,强调稳健与扎实。清华出题风格倾向于考察常规重点,如民法中的意思表示解释,法理中的法律与道德关系,同时重视历年真题中的高频考点。简而言之,出题遵循“重者恒重”原则,强调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三)备考建议
清华法学教育强调专业深度,深入专业课及特定小语种的考察。学校依据不同研究方向,全面衡量学生的专业底蕴与知识广度。因此,报考清华法学的考生,除基础知识外博士后,还需针对个人兴趣方向,广泛学习并深入研究,做好充分且有针对性的备考硕士,以匹配清华高要求的专业选拔标准。
观察历年复试情况,竞争也尤为激烈清华天普大学法律硕士,大部分考生在初试成绩相近,复试成了决定最终录取与否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有志于清华法学的考生而言,不仅要注重初试的备考,更需提前规划复试策略,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与应试能力。
清华大学美国天普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2019年清华-约翰·霍普金斯SAIS全球政治与经济双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项目简介
中美首创:清华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合作的全球政治与经济双硕士学位项目(以下简称双硕士学位项目)是中国与美国高校首次开设的全球治理双学位项目,实行共同招生,采用国际化标准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
4G理念:本双硕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胜任全球层面的政策分析、设计与实施的国际治理人才清华大学美国天普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将教学与政策训练相结合,塑造国际化的高端4G人才: 即 Reach全球接触清华大学美国天普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2019年清华-约翰·霍普金斯SAIS全球政治与经济双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Match全球对接, 全球变革, 全球共同体。
学科交叉:双硕士学位项目课程设置强调跨学科领域、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和世界关键区域的概况,由两校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授课,能够为学生深入了解国际事务与法律提供机会。
决策实践:项目使学生深入了解实际的政策决定过程,真切体会影响全球社会的各类行为体功能及其具体工作方式,为其学成后从事国家治理或全球治理工作提供充分的职业锻炼。
双学位:在同时完成两所学校学位要求后上海mba,学生将获得两所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即清华大学法学硕士( of Law)学位证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文学硕士( of Arts)学位证书。清华大学同时将向毕业生发放毕业证。
二、招生计划
双硕士学位项目面向已取得学士学位的优秀中外学生。申请者需在2019年7月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欢迎理工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等各专业学生报名。
时间:
2018年8月 清华开始接受中国大陆学生申请材料。
2018年9月1日 中国大陆学生申请截止日,申请材料必须到达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2018年9月上中旬 中国大陆学生面试(具体日期个别通知,下同)
2018年9月17日 通过初试的大陆学生向SAIS提交网上申请的截止日
2018年9月24日-28日 SAIS视频面试中国大陆学生
2018年10月中旬 清华大学国关系向中国大陆学生发放入围通知,有推免资格学生签署推免协议
2018年12月底 清华大学国关系与SAIS发放预录取通知
2019年8月下旬新生入学。
分两轮进行招生。第一轮招生时间为2018年8月1日至10月中旬,只针对中国大陆地区学生(以所持护照为准);第二轮招生于2018年9月开放,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国家与地区的学生,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本部的硕士生招生过程同时进行。具体时间可能按当时国家规定相应调整并做进一步通知。
三、项目申请材料
中国大陆地区的申请人须在2018年9月1日0时之前向清华大学提交申请材料。持境外学历/学位的申请者在申请时应已获学位,并通过(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经过初选后,申请人须在9月17日前向SAIS提交网上申请。根据SAIS要求,申请人在申请时需选择专业方向。清华、SAIS两校将根据本校的标准分别录取,清华大学国关系在10月中旬前将两校的初步入围决定通知申请人。学生需在2018年12月底同时收到两校的预录取通知才能确认进入双学位项目,正式录取通知以学校签发的录取通知书为准。
清华申请材料:(所有材料都以英语书写或需要英语翻译)
1.个人简历 (中英文)。
2.2019年清华-约翰·霍普金斯SAIS全球政治与经济双硕士学位项目申请个人陈述。(不超过600英语单词。)
3.分析性论文。(就一个国际事件做评论分析,不超过600英语单词。)
4.大学出具的本科成绩单。
5.推荐信两封。
6.有效的GRE或GMAT成绩。
7.有效的托福成绩。(英语非母语的申请者。)
8.其他补充材料。(如出版物、研究计划及主要表彰情况等。)
9.注意:
材料请通过电子邮件寄至或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明斋313国际关系学系办公室收。请在邮件和信封上注明“双学位项目申请”。材料需在2018年9月1日0时之前到达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申请材料包括:(所有材料都以英语书写或需要英语翻译)
1.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网上申请表。
2.申请费。
3.个人简历。
4.2019年清华-霍普金斯SAIS全球政治与经济双硕士学位项目申请个人陈述。
5.分析性论文。
6.大学出具的本科成绩单。
7.推荐信两封。
8.有效的GRE或GMAT成绩。
9.有效的托福成绩。(英语非母语的申请者,IBT托福100以上。)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申请过程请详见其硕士研究生申请指南。click here.
四、面试
清华大学将组织校内专家对申请人申请材料进行评审。清华大学将对大陆地区申请人进行面试,面试的人数视当批申请人数目和质量决定。具体要求及面试时间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另行通知。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硕士研究生项目将在9月24日至9月28日之间与通过初试的申请人进行视频面试。
五、录取
收到预录取通知后,学生仍然需要向两所学校出示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向两所学校分别提交由大学出具的本科成绩单才能正式注册入学。
在进入SAIS学习前至少以良好成绩完成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托福在104分以下的学生必须在进入SAIS前参加暑期附加英语课程,托福在105-109之间并且写作或口语低于25分的学生也要参加SAIS附加英语课程。但可以在通过SAIS语言学习部门的口语考核后免除附加课程。录取还可能基于其他条件和要求。
六、学习方式
整个项目为全英语授课。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研究生课程包括包括全球安全机制设计、世界政治与中国、国际能源与环境治理体系、公共外交:全球和比较的视角、全球化中的伦理争议、发展政治经济学、中国金融发展、公共政策分析等。
约翰·霍普金斯SAIS课程要求学生自选专业方向、完成国际经济专业课程、定量分析方法、两门核心课程/考试、语言能力测试以及研究生结业项目。
学习期限为28个月(五个学期),第1-2个学期在北京清华大学就读在职研究生,第3-5个学期在华盛顿约翰·霍普金斯SAIS就读。学生也可选择延期一学期,延期学期既可在清华也可在约翰·霍普金斯SAIS安排学习或实习。
项目提供多种形式实习实践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组建模拟智库,针对环境、能源、核安全、国际发展、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热点问题研发全球政策性产品,并策划政策营销战略,向中美等国政府、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G20、APEC、BRICS等国际峰会建言建策,在国际社会中产生影响。学生也将有机会在中美政府部门、智库或国际组织参加实习,或与这些机构的领导者近距离接触。学生还能参与跨国实践调研项目,真实感受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
本项目设有专门的校园生活规划与管理,中外学生结成一个共同学习与生活的集体,密切交流,分享美好的同窗光阴,结为事业的良朋益友。往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清华约翰霍普金斯SAIS双硕士项目”。
七、学习费用
1. 在清华就读学期,学生按国家规定研究生收费标准交纳学费(2018年6月规定为中国大陆地区及港澳台学生学费8000元/年博士后,其它国家与地区的学生为3万元/年)。在华盛顿就读学期,所有学生按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收费标准交纳学费。
2.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将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学生也可按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规定提出奖学金申请。
八、证书授予
按照清华大学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内容。在同时完成两所学校学位要求后,授予两所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即清华大学法学硕士( of Law)学位证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文学硕士( of Arts)学位证书。清华大学同时将向毕业生发放毕业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