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初次踏上了英国这片土地
来到了威尔士卡迪夫
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其实一般般
因为觉得除了蓝天白云以外这里没什么特别的
后来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爱小卡村
爱这里热情的人儿
爱这里威尔士语与英语并存的所有标语
爱这里的威尔士饼
爱这里的甜品
爱这里卡大和卡村融为的一体
········
爱这里的一切
也在尝试着去爱这里冬天凛冽的海风hhh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段特别火的话:
“ 当你老了 回顾一生 你会发现:
什么时候出国读书
什么时候决定离职
什么时候选定对象恋爱
什么时候决定放弃 什么时候结婚
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 眼见风云千樯
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
在日记上 相当沉闷和平凡
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现在虽然还没到回顾一生的年纪
但是还是想记录下来了卡迪夫3个月的感想
也想向更多的朋友安利“卡迪夫大学”
(此图来自友人驰儿)
(原本想用五月天的《如果我们不曾相遇》当bgm,可惜QQ音乐没有版权233)
Ysgol
来到卡迪夫的第二天就和小伙伴们迫不及待的到学校参观(踩点)
当然第一个在谷歌地图搜索的就是商学院
那一天天气很好,拍照都不用加滤镜
在蓝天映衬下的红砖商学院格外有岁月沉淀的味道
第一周的pre-课几乎都在这里面
后来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对面的
Hodge Hall的大教室上
但是也会经常到这里面去上QM的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我或许也不会爱上红砖外墙的建筑色
Hodge
一周五天有四天都会在这里上,
说不上什么是情感
但就是对这里产生了感情
或许是各种很优秀很牛的教授授课
或许是习惯之后的依赖感在职研究生,
也或许是400多个人每天都在抢位置带来的习惯感卡迪夫大学图片硕士,【卡迪夫大学】如果我们不曾相遇,hhh
还或许是经常下课从二楼出来能看到
落地窗外不同美景的新鲜感
可是自从11月后进入冬令时了
每天下午4点左右就天黑,所以窗外都是不变的黑夜
还有JBH一楼的小餐厅和costa
课间可以去买一杯咖啡或是热可可提神
还有实在没有吃的时候可以在这里买一份也不算难吃的三明治
(此图来自春哥)
以及三楼24小时的通宵图书馆,
马上到的期末复习周这里可能也需要抢位置了
PTC
上面两张图也是初次逛卡大校园那天拍的
后来大部分的课都在这里面上的
这里面不仅有N多小教室,还有高大上的机房
以及让人又爱又恨的考试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我或许也不会遇见PTC和JH中间这种不经意间的美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或许你也不会在PTC大厅交流时不经意间落入他人记录的镜头成为风景
还有圣诞前夕很有氛围的圣诞树
(此图来自Lynn)
Hadyn Ellis
那天在PTC上完课然后去JH去上
不经意抬头,然后收获了一片蓝天美景
卡迪夫有如下专业名列全英前五:
综合医疗保健与研究;建筑;凯尔特研究;
土木工程;传播与媒体研究;牙科;新闻学;护理学;药剂学;
物理理疗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社会学;城市规划
of
口腔医学院
虽然从这里路过过博士,可是也从来没有进去过
“医学院其实就是很大的医院,没有正式的大门
口腔医院和临床医院分开的”
一直觉得医生护士是伟大的职业之一,
很辛苦但很值得
就像学种植学的朋友Jim说“很忙很累···但是还能接受”
Brain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我不会以卡大学子的身份为我们学校这个迄今为止
欧洲最先进的脑成像中心感到自豪
而且还是英国女王今年9月来这里亲自揭幕的
Jonh
在这里上了快一学期的西语课
虽然每周只有2个小时,但是因为我的西班牙语老师Ester es muy bien
爱屋及乌,喜欢她的西语课,所以也喜欢这里
Arts & & Law
第一次来这里是我们ELS小组的讨论
很喜欢这里有 zone,方便大家探讨学业
而且这里的座位有些是一个人一个小箱子
有一种穿越到以前做交传同传练习的错觉
(此图来自@paris大王)
还有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的彩色书架
(此图来自 Qin)
‘ Union
卡迪夫学联
从最开始注册报道领学生卡brp
到这里晚上开展的各种的活动
还有去市中心的必经之路
学联已经成了超级熟悉又喜爱的存在
当然还因为这里的美食超级大汉堡和big
Main
虽然好多人各种吐槽这里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里有一种历史沉淀的美,
晚上偶尔晃眼一看还有点像迪斯尼呢,哈哈哈
main 里面也很美
(此图来自友人驰儿)
main 里还有一个
(此图来自友人驰儿)
很多细节等待着我们用心去发现
(此图来自友人驰儿)
卡迪夫大学,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我们也不会时常在步行漫步校园时
驻足观察校园里出现的各种雕塑
然后去想象和寻找关于它们的故事
(此图来自友人驰儿)
下面这张张图是今天好友熹在学联拍摄的
“刚好是每年一次主教挂旗的时候卡迪夫大学图片,今天挂的是校旗,
市政厅那边是威尔士旗,主教这边是卡迪夫校旗,
东北方向是欧盟的旗”
(图片来自好友熹)
of Music
音乐学院
第一次去音乐学院是因为看一个四重奏的演出
卡迪夫大学建筑,大学与建筑的随想
邬大光
韩国成均馆大学
布里斯托大学
帝国战争博物馆北方分馆
主讲人:邬大光 地点:英国卡迪夫大学
我没学过建筑,对建筑也从没有过太大的兴趣博士后,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近些年来,虽然走访了国内外许多大学,包括一些世界著名大学,却从来没有想过把大学与建筑联系在一起。2008年5月,我有幸与我校建筑学院的几位老师一同赴英国参加“城市规划国际研讨会”,这是厦门大学和卡迪夫大学为纪念厦门与卡迪夫两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25周年而举行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两天会议之后,顺便走访了英国的几个城市和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喜欢欣赏建筑,我愿意了解大学;我陪他们看建筑,他们伴我看大学;我给他们诠释大学之道,他们给我讲解建筑之美;我的镜头对准校园风光,他们的镜头聚焦楼宇亭榭。不停地观看,不断地交流,就在这种有意与无意之间,我突然发现,大学与建筑之间不仅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而且有着共通的话语体系。
扭曲的建筑与大学的扭曲
此次访英看建筑和走访大学,最令我难忘的建筑是位于曼彻斯特市的帝国战争博物馆北方分馆(The War North),这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设计的一个博物馆。设计者是英国的丹尼尔·李伯斯金教授,他以设计战争博物馆在世界闻名,人们把他设计的战争博物馆看成是世界建筑中的另类。
“战争改变人类”(War Lives),是这个战争博物馆的宣传词。当你一走近这个战争博物馆,即使你不懂建筑设计,但设计者用建筑所营造的空间气氛,也能够使你在心灵上获得战争的体验。博物馆的外部颜色为黑色,第一眼看上去,在色调上就给人一种凄凉沉重的感觉。博物馆内有一部观光电梯,电梯一启动,就开始颤动起来。开始时,我们还以为是电梯坏了,不由得紧张起来。过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这是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它是让参观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一走进这个博物馆,就能够体验到战争带来的恐惧。
每一位走出战争博物馆的参观者,心情都格外沉重,似乎自己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战争的洗礼。出来之后,我们环绕着整个博物馆走了一圈卡迪夫大学建筑,最后默默地站在这个“异类的建筑物”前。仔细地看着这个扭曲的建筑,我开始揣摩设计者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以及与大学的联系。大学的使命不也是改变人类的命运吗?难道历史和今天的大学不存在扭曲的行为吗?建筑师用最直观的方式:色彩、线条和空间结构向人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扭曲,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
在今天的中外大学中,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愿意承认自己是扭曲的。可在许多人看来,今天的中外大学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扭曲行为。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面对不断攀升的大学学费,就曾发出了“大学何价”的诘问。而面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不出版就死亡的潜规则”,他又发出了“大学教了没”的感伤。在我国,大学的行政化和官僚化,导致学术权力的不断弱化;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扭曲,导致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和教学地位低下;教师考核的“工分制”和所谓的“绩效制”,导致教学和科研的浮躁;无序的大学排名和竞争,导致大学的相互攀比;雷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趋同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导致大学的千校一面;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导致创新和拔尖人才的缺失,等等。这难道不是大学的扭曲吗?面对这些,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会感觉到大学扭曲的存在和危害,进而直面现实,对大学的扭曲提出“警示”?
说今天的大学尤其是我国的大学有些扭曲,似乎是一个有些言重的话题;把这座战争博物馆与大学的扭曲联系起来,也有些牵强。但毫无疑问,今天每一个在大学里工作和学习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我国今天的大学缺少了什么,却很少有人从扭曲的角度去思考大学的行为。对于战争带来的扭曲,建筑设计师已经找到了一种非常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对于大学的扭曲行为,我们显然很难用建筑的语言来表达。问题的关键是,大学的扭曲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更复杂、更隐蔽、更久远、更广泛,也更难以纠正。
建筑的理念与大学的理念
其实,无论是建筑还是大学,体现的都是一种理念。建筑理念要求任何一个好的建筑都应该是艺术和功能的完美结合,而一个好的大学则是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完美结合。建筑理念在设计中的价值我无法判断,但在我看来,理念对大学来说,却极为重要。大学没有了理念,也就没有了根基。
当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论是建筑还是大学,在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间,都面临着理念的嬗变和缺失。此次访英博士,同行的教授告诉我,建筑过去讲的是“建筑作品”,而今天的许多建筑成了“建筑产品”。这些“建筑产品”不断地被烙上商品的痕迹,并从艺术的范畴转向消费的范畴。今天的大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们曾经要求大学走出“象牙塔”,并为大学走出象牙塔欢呼雀跃。如今大学走出了象牙之塔,但体现大学理念的精神却日趋式微。大学似乎失去了方向,并没有达到它的理想彼岸。今天的人们对大学的怀旧情结愈发强烈,其实是对昔日大学理念和精神的一种怀念。
此次访英,建筑系几位教授考察的重点之一就是旧城的保护和改造。为此,我们特意去了曼彻斯特、利物浦、布里斯托等几个英国的老工业城市。漫步在这些老工业城市的街道,踏着数百年的斑驳之路,时常会看到许多历史久远的建筑物处于修缮之中,但这种修缮多为修旧如旧,以求更好地恢复或者保留它的本来面目,以至于你会在一些新的建筑物中,看到特意保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虽然我是建筑的门外汉,无法像建筑学院的老师们那样卡迪夫大学建筑,大学与建筑的随想,能够在旧城的改造中发现建筑理念的传承,可我从他们兴奋的脸上和不停地拍摄中,可以看出他们一定是找到了传承建筑理念的真谛。面对西方国家对老工业城市改造和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职研究生,我们今天的大学也同样面临着保护和改造的话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如何保护精英教育,就像旧城改造一样,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新中国建设初期,我们对北京老城的改造,在动机上急于求成,改变外在形态的冲动大大超过改变内在实质的需求。北京城变新了,但它永远失去了传统的风格和一些延续了几百年的建筑文化。这种失去,已经无法弥补,只能留下物是人非的感叹。这可以说是我国当下大学的一个隐喻:大学外在形式的变革是不是多于内在的理念和制度的构建?
【1】【2】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