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有许多朋友询问我的《南京深处谁家院》(修订版)何处有售,各大书店(包括先锋书店)都会陆续上架。因为这本书是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我把南师大出版社天猫网店链接发在这里,他们正在为读者搞年终特惠,请有心的朋友关注一下,谢谢你!
南京师范大学被称为“东方最美的校园”,我想还是要归结于它的古色古香、很中国的浓郁气息,还有就是这块地的不可复制。南师大的前身是金陵女子大学,再往前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园遗址,再往前有人考证就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的大观园。就凭这三条,我所说的“不可复制”是站住脚的。
人对美的认知是不断生长的,就像我十几年前刚来南京时,觉得南师大的门楼有点寒碜,似乎一点不“高大上”。而今天重新看到南师大那个门楼,你会觉得那种中式、简素、不张扬的建筑风格才更加耐人寻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职研究生,我从苏北小城来到南师大校园。记得我在中文系前面那个小水塘旁边逛了一圈,在树木丛中看到一群秀美的女生在水塘边安静地读书,这个画面正是八十年代王洁实、谢丽斯唱的:“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的诗意场景,令我无限的向往。记得那次我还找到一座楼里的办公室,花16元买了两本《研究生辅导资料》(上下册),带回那个小城……我始终认为,人的出身不容选择,但美好向往是可以选择的,正像那首歌唱的:野百合也有春天。
说起来很有意思,南师大前身是金陵女子大学,当年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但校园的建筑却是特别的古色古香。而南大的前身是金陵大学,是中国人办的,但校园的建筑却是中西合璧。如果说南师大是“大家闺秀”,而南大就是“留洋公子”,如果非要我说出形象代言人的话,应该是林徽因和徐志摩,呵呵!
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该校最初设于绣花巷李家花园。民国十一年(1922年)开始在宁海路现址建校,1932年建成。整个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按照东西向的轴线布置,布局工整,平面对称。比如我们走进校门沿着大道不远就可看见碧绿的大草坪,以及正面的古色古香的100号会议楼,其他那些宫殿式建筑物都是以宽阔的大草坪为中心南京师范大学马里兰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方最美的校园,这些古典建筑彼此之间都有古典外廊相通,下雨天师生从此楼到彼楼都不用打伞,现在看来,传统古典建筑设计确实很人性。
100号主楼建筑后面的人工小湖,就是我多年前曾经来过的地方。如今看上去眼前的画面更美,在午后的阳光照射下,那些参天大树垂挂下来的树枝,与湖中的曲桥、水中的睡莲形成很好的呼应,那种光影浮动的画面,真美。记得那天还有穿民国学生服的女生在湖边拍照,让人有一种回到民国的错觉。
从中心区域孔子像后面可以拾级而上,古典建筑风格的南师大文学楼就在最上面。记得有一年博士后,我陪外地朋友夜游南师大校园,在那个昏暗的文学院楼道里,无意看见一间紧闭的门写着“高教自学考试办公室”的字样,刹那间我有一种“山洞里遇喜儿,又是悲来又是喜”的感觉。
许多年前,我是南师大高教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记得那年省内有个马大哈考生,填的准考证号码和我的完全相同,结果通过电脑统计发现相同号码不计成绩,让我两门难度最大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成绩作废,在这件事上我其实比窦娥还冤,害得我来年又重考了一次。不过现在看来,其实是一件好事。
那天晚上,我们还看见文学楼外面有一群野猫,要有几十只,看上去像是猫在开会。据说,这些野猫,经常会有校内外的退休老人喂他们,难怪长得油光锃亮。其实,对动物的态度就是对世界的态度,慈悲虽然无形,但也是可以衡量的!
在南师大校园里走动,经常有意外的惊喜。比如朱赢椿老师的书衣坊,这个车棚改建的工作室,如今在圈内声名鹊起。我曾专门写过那篇《书衣坊:古朴清幽的夜晚》,然而几年不见,在高大古树的映忖下,朴素粉墙、篱笆藤蔓,更有一种古幽的风姿。那天,我们还看到一处挂着“随园书店”的牌子,虽然门紧闭着,据说这是南师大现存最老的房子之一。在另一处“随园书苑”里,里面都是南师大出版社的书,其中我也看到拙作《南京深处谁家院》,觉得特别亲切。
后来,我们还去了金陵女子学院,参观原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怡芳纪念馆。同样,我们也不要忘记在学院旁边的那座魏特琳的塑像。这位来自美国的基督徒,曾担任金陵女大文理学院教务主任,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积极营救中国难民,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师大)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比南京人民誉为“活菩萨”。
记得那天从金陵女子学院出来,在路上听到一位女高音的美妙歌声,于是我们被歌声吸引,来到了音乐学院楼。说真的,我们穿行在那些琴房的过道里,听到那些歌声和琴声,特别羡慕这些学生。后来我们还爬上楼,去了那个古色古香的音乐厅,听那位男孩在舞台上弹钢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行走在南师大校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有移步换景之妙,尤其是那种上下起伏的山坡,让你欣赏那些歇山顶的古典建筑,更有了不同的视角。其实南师大校园并不大,但给你的感觉却是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由让人从心里赞叹建筑设计师的才华。
当年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从规划到设计以及承建,可谓是豪华阵容。担任规划设计是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当时是国民政府首都计划的首席顾问。担任建筑设计的是墨菲的高足、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这位青年才俊不但设计了中山陵,金陵女大,还设计了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可惜这位杰出建筑师在中山陵即将完工之时,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让人非常惋惜。
而承建的陈明记营造厂也是大名鼎鼎,这个最初建在焦状元巷的南京近代首家华人营造厂,除了承建了金陵女子大学,像金陵大学(现南大)建筑群、金陵神学院(现南医大院内)建筑群、金陵女子神学院(前协和神学院)建筑群、基督教圣保罗堂和汉中堂(莫愁路堂)等建筑,都是陈明记建造。
不过提起南师大,还有一个绕不过的名字,就是随园,可惜现在似乎很难寻觅到随园的痕迹。
在清代文坛上,随园的主人袁枚是诗坛的领军人物。这位客居南京的浙江人,先后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县县令,不过,真正留下名声的是他的《随园诗话》和《随园食单》博士,以及修筑著名的随园。随园在袁枚死后,逐渐衰败,但对随园真正破坏最大的是太平军,这些没有文化的把硬把这个文人园林开垦成庄稼地,让我们现在一点随园痕迹都找不到。
我从朱偰所写《金陵古迹图考》,黄裳所写《金陵五记》中,知道袁枚的墓葬在五台山的百步坡,据黄裳在文中描述:“在上海路的转角处看见了两座用砖砌起来门楼,上面横折一个用洋铅皮作的门额,黑漆,白字,写着‘清袁随园先生墓’。”据黄裳在书中描述南京师范大学马里兰大学,这里除了袁枚和王夫人合葬的墓,左面的两个坟,全是袁公的侧室,每墓三人。在三墓之后,是袁枚父母的墓。
上世纪50年代,袁枚墓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没想到文革十年浩劫中袁枚墓地表面被毁,仅存有石牌坊。更难以置信的是,1974年3月,为修建五台山保龄球馆,有关方面竟对袁枚墓进行了全面挖掘。据南京黄强先生文章所记叙:“共清理墓葬三座。一座男墓,为袁枚所葬;两座女墓,为袁枚妻妾所葬。墓室长2.5米左右,皆为砖室。随葬品有金簪3枚,金耳环2副,玉带片20块,以及玉簪、铜镜、瓷罐等。随园仅留的袁子才墓地终于被铲除了,似乎不毁尽随园的痕迹不足解恨。袁枚留在南京仅有的一点物质遗存终于扫荡一空。”
也就在我写这篇文字的前几天,我和朋友专门去了五台山,发现坐落在百步坡的五台山保龄球馆其实就在路边,除了保龄球馆大楼,整个大院都是水泥路面,连一块绿地都未找到。后来只好去了后面楼下地下室,勉强算是接点地气,缅怀了一下袁枚先生。
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东南大学学校概况
东南大学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江苏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2017年,东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
东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学校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在12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南大学始终心怀天下、心系祖国,为科学进步、民族复兴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和“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铸就了“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
东南大学现有34个院系、87个本科专业,有3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有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有全日制在校生38419人,其中本科生16785人,研究生21634人;在校留学生1994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689人。学校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占地面积5888亩,其中九龙湖校区3752.35亩,总建筑面积约89.54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面积6.69万平方米,藏有各类纸本图书资料469万册,可访问数据库检索平台149个(二级数据库233个)。学校还设有无锡校区和苏州校区。
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学校1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位列全国第八位;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学位居全球第16位,稳居ESI世界前万分之一行列,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化学均位居ESI世界前千分之一行列。
学校牵头建设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共建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级文科平台、2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
东南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3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08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431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525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803人。有两院院士16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大全球学术影响力的杰出人才约500人。东南大学正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深入落实人才工作“一号工程”,加快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东南大学教育教学声誉卓著。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硕士,一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8万各类优秀人才,涌现了一大批建功立业的精英翘楚,在东南大学工作或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200多位。学校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全国12个),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共有5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36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8年以来博士,51人次入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主任委员3人次、副主任委员10人次。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获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0个。东南大学连续四届(每四年一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三位。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1项(并列全国第九)。东南大学在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继承优良传统、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东南大学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辐射的重要基地。学校坚持产学研结合,2022年科研经费到款36.01亿元,中国发明专利申请3480件,PCT专利申请120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997件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东南大学学校概况,位列全国高校第二位,有效发明专利13146件,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SCI、EI论文收录均列全国高校前列。2011-2021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3项,其中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学校参与了“探月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京副中心、港珠澳大桥、高铁技术、南极科考、无线充电等国家重大工程。近五年共牵头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当前,东南大学正着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格局,以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东南大学是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截至2022年末,学校已初步建成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共与来自18个国家或地区的47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里兰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利兹大学、伯明翰大学,瑞士苏黎世高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法国巴黎高科,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上海mba,日本大阪大学等。2017年,东南大学发起成立了“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是中国与英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和华威大学等9所英国著名高校加入联盟。2021年,东南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为全球首个聚焦碳中和领域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世界大学联盟。学校还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雷恩一大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雷恩一大研究生学院。东南大学正以“全球高端、实质合作、引领发展”为方向,加快形成全方位、有重点、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
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和践行“止于至善”校训,树立一流意识、围绕一流目标、贯彻一流标准,坚持瞄准前沿、服务国家、师生为本、人才为先,推进多学科融合、理工文医综合、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联合,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争取早日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东大气质、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卓越贡献。(2023年3月3日更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7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