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开始,从医行者将陆续为大家推送考博的相关资讯啦。这是我们继保研、考研后的一个新板块!
预祝各位申博顺利,前程似锦!
往期: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说明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4年将继续招收以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申请人须按照我校博士生招生简章和我院的相关要求进行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经我院各专业招生专家小组对申请人的材料审核评估后确认是否给予考核资格,对符合条件者通过考核确定是否录取。具体办法如下:
一、招生对象及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品行端正,遵纪守法;
2.报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业水平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 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2) 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 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人员,可按照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者,须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已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5名));
3.身心健康状况符合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要求。
二、招生专业及相关要求
1.整合生命科学
1)招生单位: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
申请者应具有生物学、医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相关理工科专业背景,对脑科学和脑机智能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和科研创造力,并需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2)招生单位: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
申请者应具有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医学、材料和电子等相关理工科专业背景,对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在职研究生,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3)招生单位: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包括:先进生物医学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脑信息处理逆向工程与脑机融合(网上报名时不需区分研究方向);
申请者可以为理学、工学以及医学工程专业(如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电子信息工程、机电自动化工程、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影像、生物医学工程),对以上带有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强烈兴趣,具有明确科研探索和工程创新意愿。
2.纳米科学与工程
招生单位: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包括:纳米化学与材料
申请者应具有化学、物理、材料、电子、生物等相关理工科专业背景,对纳米化学与材料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对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3.数据科学与工程
招生单位: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与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和学科背景要求为:
1)机器学习的基础理论和算法(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数学或算法背景);
2)机器学习的科学应用(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力学等,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科学背景)。
4.科学技术史
招生单位: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研究方向包括(报名时不需要选导师,导师信息详见系网站)
1)中国科学技术与医学史:
现当代科技史,科技与外交的历史,科学传播史,医学史,中古与近代书籍史。
2)全球科学技术史:
信息史,科学知识史,19-20世纪技术史,计算物理学的历史北京大学前沿工程博士录取名单,医学考博通知35期|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历史,物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之间的计算方法的历史。
3)学科史
含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门类的历史。
申请者学科背景要求为:
申请者可以为科学技术史及医学史等相关专业,同时欢迎其它理、工、农、医专业对科学技术史与医学史有着强烈兴趣和科研创造力的考生申请。也欢迎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对科学技术史、医学史有兴趣并具有参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的考生申请。申请者需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兴趣,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5.外国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
招生单位: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招生方向包括:区域国别学理论;国家发展与现代化研究;区域整合与地缘关系研究;文明交流与互鉴研究
要求对区域与国别研究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报名申请
1.网上报名:
报名时间:2023年10月11日9:00-12月6日17:00
报名网址:
申请人应在上述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录以上报名网址进行报名并上传相关材料。网上报名的具体办法详见北京大学博士生报名公告(网址:)。报名费用为每个报考志愿 200 元,须于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在北大研招网在线支付;一旦缴费成功,报名费用不予退还。
申请人应当如实填写个人学习情况等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院系收到申请人报名材料或报名截止后,申请人的报名信息一律不作修改。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申请人本人承担。
2.纸质材料提交:
申请者须于2023年10月11日9:00-2023年12月25日17:00之间向各专业招生办公室寄(送)达以下申请资料。每份材料如超过2页纸,请自行装订。各项材料请按(1)-(9)的顺序排列,统一装入自备信封,请选择中国邮政EMS快递寄送材料。申请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请自行存底。
(1)北京大学202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网上报名并缴费成功后,方可在报名网站下载报考登记表,打印后须在第2页和第3页上签署本人姓名;
(2)身份证复印件;
(3)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名时须提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入学前须补交学历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到注册;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获得者,报名时须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4)毕业(在读)院校的正式成绩单原件(包括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
(5)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学位论文摘要和论文目录等)、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
(6)个人陈述(含对报考学科专业的认识、拟定研究计划,3000字左右,模板下载网址:
);
(7)两封专家推荐信,须分别密封并由推荐专家在封口骑缝处签字(专家须为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者,模板下载网址:
);
(8)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以下证明选择一种。复试时携带原件审核。请仔细查阅,严格依据报考专业提供外语水平证明:
A)整合生命科学专业:
①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PKU-GATE)成绩60分及以上(2015年12月-2019年1月参加考试);
② TOEFL成绩90分及以上(IBT)(2022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③ GRE成绩300分及以上(2019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④ 雅思成绩(学术类)6.5分及以上(2022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⑤ 国家英语四级考试525分以上、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450分及以上;
⑥ 国家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合格;
⑦ 在英语国家或地区使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并已获得学位;
⑧ 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期刊或会议发表(含已录用)的英文学术论文。
B)纳米科学与工程专业:
①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PKU-GATE)成绩60分及以上(2015年12月-2019年1月参加考试);
② TOEFL成绩90分及以上(IBT)(2022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③ GRE成绩300分及以上(2019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④ 国家英语四级考试500分以上、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425分及以上;
⑤ 国家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合格;
⑥ 雅思成绩(学术类)6.5分及以上(2022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⑦ 在英语国家或地区使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并获得学位;
⑧ 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期刊或会议发表(含已录用)的英文学术论文。
C)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
①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PKU-GATE)成绩60分及以上(2015年12月-2019年1月参加考试);
② TOEFL成绩90分及以上(IBT)(2022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③ GRE成绩300分及以上(2019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④ 雅思成绩(学术类)6.5分及以上(2022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⑤ 国家英语四级考试525分以上、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450分及以上;
⑥ 国家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合格;
⑦ 在英语国家或地区使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并已获得学位;
⑧ 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期刊或会议发表(含已录用)的英文学术论文。
D)科学技术史专业:
①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PKU-GATE)成绩65分及以上(2015年12月-2019年1月参加考试);
② TOEFL成绩95分及以上(IBT)(2022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③ GRE成绩305分及以上(2019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④ 雅思成绩(学术类)6.5分及以上(2022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⑤ 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500分及以上;
⑥ 国家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合格;
⑦ 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参加过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学位项目学习,学位论文使用英语撰写,并获得学位,学位需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注:对于申请科学技术史专业的考生,如有第二外语相关的成绩证明上海mba,可以一并寄送。
E)外国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
I:外语语种为英语
① TOEFL IBT(含家庭版TOEFL IBT)成绩95分及以上(2022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② 雅思A类(不含 IELTS )成绩7分及以上(2022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③ 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550分及以上;
④ GRE成绩300分及以上(2019年9月1日之后参加考试);
⑤ 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参加过英文授课学位项目学习获得学位,学位论文使用英语撰写,并已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⑥ 国家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合格;
⑦ 教育部考试中心举办的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的英语(PETS-5)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注:外国语言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专业认可的外语语种仅为英语。若考生能提供对象国或区域语言的其他相关成绩证明,请将材料一并寄送。其他专业认可的外语语种仅为英语。
(9)能证明本人的科学研究及学习能力的其他相关材料。
3.只在网上报名而未邮寄或未按时寄(送)达材料,或只邮寄材料未进行网上报名者,均视为报名不成功。
4.每个申请人仅限申请一个志愿,无须填报导师,录取后再确定导师。
5.材料寄送地址:
(1)报考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生物学专业的申请者请将材料寄(送)至:
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科路9号院3号楼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B座123办公室
收件人:杨老师 电话: 邮编:
(2)报考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生物学专业的申请者请将材料寄(送)至:
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18号院迈瑞北京园区A座西门三层
收件人:宋老师 电话:-1112 邮编:
(3)报考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生物学专业的申请者请将材料寄(送)至: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王克桢楼218室
收件人:席老师 电话: 邮编:
(4)报考纳米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申请者请将材料寄(送)至(接受顺丰快递):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A407
收件人:谢老师 电话: 邮编
(5)报考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申请者请将材料寄(送)至: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静园六号院203室
收件人:贾老师 电话: 邮编:
(6)报考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申请者请将材料寄(送)至: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静园一号院209室
收件人:俞老师 电话: 邮编:
(7)报考外国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的申请者请将材料寄(送)至: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燕南园66号院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收件人:曹老师 电话: 邮编:
四、选拔录取
1.初审
我院各专业招生工作小组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材料,结合申请材料,择优确定进入考核的候选人。
2. 复试
复试前,申请人须提交身份证原件、学历学位证书原件以及外语水平证明原件等材料,供招生院系核验。 持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者,还须同时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原件供核验。 如院系对申请人的学历学位证书或外语水平证明等材料有疑问,申请人须按照院系要求提交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复试。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须加试(笔试)思想政治理论和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复试采取面试或“笔试+面试”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各专业的具体复试形式届时另行通知。复试考察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养、操作技能、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申请人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综合能力等。笔试(含同等学力加试)和面试均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笔试或面试任意一项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申请人须向招生专家小组作报告,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复试时间由各招生专业确定,预计安排在2024年3月中下旬硕士,具体安排见学院网站通知。
3. 录取
对于各项考核及格的考生,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经学校审核后公示 10 个工作日。
申请人的初审和复试成绩仅对本年度招生有效。未于本年度规定时间内参加初审、复试者,不予录取。
已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应在入学报到当日将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原件提供给录取院系进行核查,无学位证书者不予报到注册。持国(境)外学位证书者,须同时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原件供核查。已录取新生的入学资格只在当学年有效。
五、违规处理
1.申请人须承诺学历学位证书、个人信息、其它报考信息以及提交资料等的真实性。 凡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专业伦理、诚实守信等方面问题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取消报 考(申请)、录取等资格。
2.考生应自觉树立遵章守纪、诚实考试的意识。复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我校考场规则及考生所签署的《诚信复试承诺书》等内容,在复试工作结束前不得对外透露或传播复试试题内容等有关情况。对在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 33 号)严肃处理。构成违法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我校工作人员发现有考生伪造证件时,将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4. 严禁学校内部任何部门和工作人员举办或参与举办考试招生辅导活动,在校生不得举办或参与助考作弊、虚假宣传等涉考违规违法活动。招生有关人员,如有直系亲属或者利害关系人报考当年博士研究生的,应当回避相应的招生工作。违反规定的,将追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责任。
六、信息公开与监督
1.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研究生院、院系将通过网站公布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相关说明、考核程序、复试名单和拟录取名单。
2.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与学校有关部门全程监督各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情况。申请人对院系博士招生环节有异议的北京大学前沿工程博士录取名单,可向院系以书面形式具名提出,院系应当受理并予以答复; 申请人对答复有异议的,可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出复查。
七、其它事项
1.学习年限、毕业就业、学费、奖助学金、学生住宿等信息见北京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
2.请及时关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网上通知,获取各环节具体安排,不另行单独通知。
3.若上级部门在2024年招生年度出台新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学校、学院将做相应调整,并及时予以公告。
4.本说明由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负责解释。
八、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教务部
电 话:
邮 箱:
地 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科路9号院3号楼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B座123办公室
邮政编码: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网址:
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办公室
电话:-1112
邮箱: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18号院迈瑞北京园区A座西门三层
邮政编码: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办公室
电话:
邮箱: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王克桢楼218室
邮政编码:
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
电话:
邮箱: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A407
邮政编码:
北京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办公室
电话:
邮箱: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静园六号院203室
邮政编码:
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网址: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办公室
电话:
邮箱: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09室
邮编:
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网址: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办公室
电 话:
邮 箱:
地 址:北京大学燕南园66号
邮政编码:
北京大学前沿工程博士2024,2024年北京大学“整合生命医学+”全国前沿交叉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2024年北京大学“整合生命医学+”全国前沿交叉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2024年12月7日,北京大学“整合生命医学+”全国前沿交叉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作为2024年北京大学“学科质量年博士生论坛”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博士后,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的指导下,由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学科交叉中心联合主办。论坛面向全国拔尖高校研究生,旨在为其提供宽松、活跃、便捷的学术交流和展示平台,帮助其快速了解前沿论题、拓展学术视野、加强科研合作,推动生命医学类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37所高校300余名优秀学子的报名参加,还受到科研院所、企业公司等参会代表的大力支持。
论坛签到现场
本次论坛包括上午的主论坛和下午的分论坛,分论坛涵盖了临床与基础医学、医学与化学交叉、医学与工学交叉和医学与计算交叉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方向。国内多所拔尖高校的师生参与其中,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王初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以及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鹏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王初院长主持论坛开幕式
乔杰院士首先预祝本次研究生论坛的顺利召开,对国内外专家的参与表示感谢。随后强调,目前学科交叉是解决医学领域复杂问题的关键,跨学科研究范式对于医学创新至关重要。北京大学在医学交叉研究领域取得进展,通过整合多学科形成了“医学+X”的研究范式,推动了大健康研究的深化。北京大学从事医学类交叉研究起步较早北京大学前沿工程博士2024,2024年北京大学“整合生命医学+”全国前沿交叉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于2006年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并且在医学交叉领域逐渐搭建起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多个交叉研究平台。2021年率先自主建立了整合生命科学交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旨在培养跨学科的医学创新人才,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最后希望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诸位研究生学子能够在本次论坛上展示风采获得收获。
乔杰院士致视频开幕辞
陈鹏教授对论坛的参与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随后他介绍到,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和基金委对交叉学科的重视,北京大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先行者,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成立比国家层面的行动早了约15年,显示了北大在该领域的前瞻性和领导力。当前,北大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北京大学学科交叉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整合和打通如临床医学+X、区域国别研究、碳中和核心科学与技术以及数智化+等校级交叉平台,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此次北大的学科质量年博士生论坛系列活动,强调了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的重要性,旨在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这些活动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博士,也为学术共同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陈鹏教授致开幕辞
特邀专家报告
来自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陈兴教授及团队在生命体系中对糖类分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在医学领域如血型决定、器官移植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的研究突破了传统依赖DNA、RNA和蛋白质的框架,通过生物正交反应和化学生物学方法,实现了对糖链结构和功能的可视化,为癌症早筛和神经科学研究带来新视角,推动了对糖链在疾病中作用的理解,为新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陈兴教授作报告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院长李海涛教授从技术医学角度探讨了表观遗传学在健康中的重要性,强调组蛋白修饰的多样性对生命信息建立的影响,并揭示了表观遗传学改变在肿瘤和衰老中的作用。他的研究还发现了调控特异性的分子机制,以及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发展中对免疫反应和转移的影响,为新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方向。
李海涛教授作报告
香港城市大学的于欣格教授从医工交叉角度探讨了电子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从早期的真空管到现在的软电子器件都体现了小型化和柔性化带来的革新。他还讨论了人形机器人、健康监测设备、人机交互技术,以及“元宇宙”中的沉浸式体验。他介绍了其课题组在可穿戴电子器件和触觉反馈技术的研究北京大学前沿工程博士2024,以及这些技术在虚拟现实、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突显出医工交叉的创新潜力。
于欣格教授作报告
特邀专家报告后,与会学子与专家进行了积极踊跃的交流在职研究生,现场气氛热烈。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
主论坛现场精彩瞬间
分论坛主题会议与海报展讲
本次论坛设有四个主题的平行分论坛,共计有来自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的30名报告人进行了精彩的口头报告,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学子的学术风采。分论坛专家组及参会人员就报告人的口头报告内容进行了积极提问和精彩点评。
博士生作主题口头报告
专家精彩点评交流
分论坛一:临床与基础医学
分论坛一由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俊宇老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乳腺专业主任医师赵红梅老师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刚老师担任评委。7位来自不同高校、领域的发言人和在场听众一起就脑池造瘘术在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创新应用及其对脑脊液代谢影响的研究、m6A修饰的在癌细胞着色粒稳态中的作用机制、脾脏内痛觉神经在调节体液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性、乙二醛酶2的SLG诱导L-/D乳酸化在调控炎症免疫应答中的作用、IgE高亲和力受体FcεRI复合物结构的分子机制见解、双阴性T细胞通过脂肪酸β氧化增强免疫调节功能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改善作用以及DNA甲基化测序在无创胚胎诊断技术中的应用和进展等多个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促进了学术界对临床与基础医学交叉领域的深入理解和合作。
分论坛一会议现场
分论坛二:医学与化学交叉
分论坛二聚焦于医学与化学的交叉研究,探索了包括卡宾辅助的苯环开环反应、抗菌机理设计新策略以及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等多个前沿话题。评委老师分别为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陈知行研究员、清华大学药学院的秦为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药学院的洪森炼研究员。8位研究生报告人的精彩分享,不仅展示了化学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未来的药物开发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论坛二会议现场
分论坛三:医学与工学交叉
分论坛三围绕医学与工学的交叉融合展开讨论,涉及近红外纳米探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骨关节炎早期干预策略以及3D打印技术在骨修复中的应用等关键议题。评委老师包括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于欣格教授、北京大学的孙赫研究员和刘贝研究员。8位报告人带来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工学在医学领域的创新潜力和应用前景。
分论坛三会议现场
分论坛四:医学与计算交叉
分论坛四着眼于医学与计算科学的交叉领域,8位不同背景的报告人与听众一起讨论了基于黎曼几何的运动想象脑电信号解码方法、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和表观遗传学研究以及肿瘤内皮细胞异质性的整合分析等议题。评委老师分别为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李默教授、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助理教授李志远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钱珑副研究员。一系列精彩的报告彰显了计算科学在解析医学数据和提升疾病治疗效率方面的重要价值。
分论坛四会议现场
在海报展讲环节中,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2名研究生参与其中,展示和分享了自己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和与会专家以及参会人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互动。
海报展讲
论坛闭幕与颁奖仪式
论坛闭幕式由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肖俊宇教授主持。经论坛评审委员会对各位博士生的学术报告和海报进行评选,共选出以下同学获得口头报告学术风采奖(12名)和海报展讲一、二、三等奖(24名),获奖名单如下:
口头报告学术风采奖
宋广平 邓梅洁 康自红 陆盼睿 梁恬田 刘宇
程玘轩 李爽 张源 李金虎 刘振宇 刘畅
海报展讲一等奖
程玘轩 刘心怡 朱瑾 谢岗
海报展讲二等奖
陈昕枫 陈一铭 李扬 李博文 王宏云 孙学 赵婷 晏雨婕
海报展讲三等奖
陈为哲 陈依东 陈宗贵 翟诗怡 郭雨晴 韩武言
侯宇 张新艳 赵淦 陆宇星 吴广中 邢玉琪
肖俊宇副院长主持论坛闭幕式
论坛颁奖仪式
最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李默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总结,指出每位报告人的内容富有新意带来启发,对他们坚守的科研精神表示感谢,并期待所有科研人员在未来取得更多成就。论坛圆满结束。
李默副院长进行论坛总结致辞
论坛合影
论坛评委嘉宾与组委会工作人员合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