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书 的 方 法
这一篇<读书的方法>是为所有爱好哲学的同学写的。
我们的私塾班,
是以读中国哲学经典为主的课程,
我把我自己读经典的方法写出来,
供同学参考,
它就是我形成我的经典讲授内涵的
成长历程与用功的方式。
采取其中的一些大家自己用得上的方法,
结合同学自己的现实条件,
就能对大家的读书有帮助了。
壹丨我的人生前后阶段
我的人生前后阶段:写论文来写日记,讲经典来写日记。
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是我进哲学系读书以来的志向,当时在读政治系的时候,意识到从政或许不是我的性格所适合的道路,但是关切中华民族的未来肯定是我人生的道路。
于是我想到研究中华文化,阐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就是我可以做的事情,在文学院的几个科系的课表中仔细研究了一番,虽然历史系和中文系有些东西是我要的,但也有不少东西是我不想花力气下去的。
但是哲学系的课表中,就算是西方哲学的课程,也没有不是我愿意花力气去了解的,于是我知道,研究中国思想,就到哲学系去吧。
为了进哲学系,我必须自己研读逻辑、哲学概论,参加转学考试,所以进台湾大学哲学系,我可是用考试考进去的。
大学本科考进政治系,读了三年,又用转学考试的途径考进哲学系,后来再考硕士班、博士班,后来又申请台大教职,进台大,我可是扎扎实实考了四次。
本科入学就不讲了,那是考高中生的东西,哲学系大学部、硕士班、博士班的入学考试的准备,这是要有读书的方法的。但那究竟是怎么个读书的方法呢?
现在一时也说不上来。总之驰骋思辨,硬着头皮读进去,勾勒重点,找到思想的线索,把一家一家的理论纲要地系统地建构起来,考试时就能洋洋洒洒。
这当然是需要一些天份的,但我也必须说,这个时候的读书,是只有哲学理论的知识,却谈不上有哲学理论的问题意识与哲思辨的独创性的。
就是今年的一两个月前,我陪同我的指导教授张永儁先生从台湾的嘉义搭高铁回到台北,路上他告诉我,我进哲学系的时候,他看到我的学期报告,心理上起了私心,想要引导这位学生来读中国哲学,过去有不少优秀的学生,结果都跑去读西洋哲学了。
听到这件事情,心中真是温暖,其实,我从台大政治系转进台大哲学系,就是为了读中国哲学而去的,感谢上苍,这么多年我没有走上别的道路,而是坚持下来了。
就这件事情而言,等于就进入了我这篇文章的主题,我说学习报告被老师觉得这孩子可以引导来读中国哲学,将来好好发扬中国哲学,那么我究竟写了什么样的学期报告呢?很抱歉。我也不记得了。哈哈。
但总之。我要告诉大家。在我硕士、博士以及刚开始教书的阶段,写文章,那可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苦差事,至少我记得,我就是坐在书桌前,拿了几本书,翻来翻去一直读一直读一直想一直想,想破头皮,想出一些道理,找出一些思路,然后定主题、定小标题,然后一节一节写去,当时还没有计算机,必须像古人一样下笔成书,在稿纸上规规矩矩地写报告,也就是一篇一篇的小论文。
我记得多少次的白天夜晚,我坐在书桌前,深深吸了好几口气,说我要写了,文字阿!文字阿!你赶快跑出来吧。四年硕士、四年博士的每学期的学期报告,以及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就这样诞生了。
教书以后,几乎都是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式地写作,有时候依会议主题而写,有时候依自己的研究进度而写。
我写的学术论文,通常都是针对哲学家的理论一家一家地写的,写作的目的就是建立我自己对这位哲学家的理论的掌握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的写作就通常必须读完这个哲学家的所有重要哲学专著之后才能下笔,如何下笔呢?其实是要有方法的。
于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越来越用心于建构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这也就是我的中国哲学方法论专书之所以出版的缘由,因为我一边写哲学家的理论,一边研究如何写的方法问题,当时的任务就是确定下来所有的国哲学家的理论究竟是在面对什么问题而有的理论创作的。
于是我建立了以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为主轴的四方架构,做为所有的中国哲学理论的解释架构,渐渐地,在面对新的对象的时候,我就会找到他的理论创作的主要面向是在哪一个问题或哪几个问题上,这样就让我的一篇篇针对各家哲学的文章有了我自己的观点,也同时让我找到了面对不同学家或不同哲学学派之间的理论攻击的解消之道,那就是厘清不同问题,解消理论对立。
在这个长远的过程中,我处理过了周易、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列子、中庸、董仲舒、河上公、严君平、王弼、郭象、天台宗、华严宗、楞伽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六祖坛经、大珠慧海、永觉元贤、藕益智旭、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胡五峰、朱熹、陆象山、陈白沙、王阳明、戴震、梁漱溟、熊十力、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劳思光、印顺。
其中许多哲学家的著作还不只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系列文章地处理国外哲学博士,也有几位哲学家就是专书式地写作了,所以我常常讲我自己是以写论文在写日记的,翻看我的学术会议论文发表史,就是我人生日记史。
迄今,一部分的论文已经整理成为专书出版,但尚未整理成书的论文还更多,有待我自己找时间落实。这个写作的阶段也不会停下来,但是,这几年,我的学术重心不再是写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了,而是讲课。
尤其是讲经典,讲哲学家、哲学学派的理论,奠基在这无数的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我的讲经更让我有不同的成长,就是落实我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各家都有道理,只是要找到适用范围,于是,我的经典课程有了一些特色。
总是深入文本,字句解读。
总是对比各家,排难解纷。
总是成一家之言,又不限于一家。
总是找到应用模式,而不是空中楼阁。
总是使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而不硬套西方哲学的理论模型。
在讲经中打通思想的血脉,让中华国学有现实的生命。
贰丨讲经典的读书方法
既然我是要做中国哲学研究的,既然我是要讲授中国哲学经典的,我就有我自己的读书方法,也就是我要跟同学们讲的读书方法。
叁丨问题意识、研究方法、解释架构
读书是要有问题意识的。
有问题意识的意思是我们读的经典都是在讲大智慧的,但什么是智慧?肯定是解决某种问题才叫做智慧。否则无意义的呻吟也是一堆的文句的累积,当你知道经典的智慧的时候就是你知道他回答了什么问题而讲出什么道理的时候,也就是说你可以重述这个思路讲述这个理论的时候。
当然,当你相信了,要实践了的时候,你可以不再申论,而是实践,这就是圣默然,第一义不可说,但绝不是说,你的实践是没有道理或不需要理由的。
所以我们读经典就首先需要知道经典在面对什么问题,依据我的研究方法,中国哲学的理论不过就是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这四大哲学问题,每一句话你读进去了以后,你就要知道这是属于哪一个问题下的观点。
然后当你整体性地把握到了这部经典的理论体系的时候,你就是在这套四个问题的解释架构下的理解,这一点,以后大家慢慢深入慢慢体会认真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清晰的了解了。
一开始肯定有些艰难,但慢慢读进去,一定会越来越纯熟的。
肆丨相应、身历其境
以好的研究方法、解释架构来读经典,其实也就是为了要能够身历其境,准确其说。
读书要能相应,你要办大事却觉得佛经太消极,你要跟人家争是非却觉得老子太谦卑,你要追求自由却觉得儒家太固执。
这就是不相应,不能身历其境,不在经典本身的脉络下读书。
你若因此否定经典,其实就浪费了经典里头的智慧了。
你可以不读这部经典,但你不要再不相应的情况下去否定这部经典里面的道理,因为,里面的道理总有一天你会需要用到它,你不需要它也总会有人需要它,所以,一定要相应地读它,你才会真正地得到它。
现在,我们正式来谈读经典。现在,你面前有一部经典,可能是四书,可能是佛经,可能是理学,可能是心学,可能是道家经典,那么,你要如何读它呢?
当然,如果你是在私塾班跟着老师的课程读书,以下的这些功课,老师都会自己做好了先,但你就是好好学习这套方法,因为你总是会有自己读经的时候。
伍丨下标题
一部书一段文字在你面前,哪怕是简短如菜根谭或是论语的句子,你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去给它下标题,当你把一段文字下了标题之后,当下,你就掌握到了它的问题了,例如,孟子谈人性论,张载谈工夫论,工夫次第论中的渐修说,本体工夫中的顿悟说,教育哲学中的人性理论,个人修养上的明心说等等。
下标题,不要下名字性的标题,材料性的标题,而是要下问题性的标题,或是主张性的标题,当然,如果是一篇大文章的问题式的主标题下,你需要下一些次级性的标题时,就可以说孟子、孔子、老子、张三、李四等等名字性的标题了。例如就人性论问题而言,次标题就可以是人名了。以问题式的文字做标题,更能让你掌握理论的意旨,这是第一步掌握了经典。
陆丨写要点
一篇文章写完了要写摘要,这是作者的任务。就读者而言,一篇文章读完了,一段文字读完了,你要去说它说了什么,这就是写要点,当你把一部经典的很多段落都写了要点之后,你就会知道这部经典都有些什么主张了,这样你才学到经典里面的东西。
人们常常读经典讲经典,却讲不出什么道理出来,却还是说了一大堆东西,这就是因为没有经过读书的专业训练,其实你说东西都是自己原来的东西,你读了论语讲了这些话,读了老子之后讲的也是这些话,甚至你读了易经、读了佛经之后你还是体会到这些道理,讲出这些话,听起来很有深度很有道理,但是这跟经典的东西没有关系,只是你自己的联想,感想,甚至幻想,你可以想很多,好像读了很有收获,并没有,很抱歉,这就是民间哲学家跟专业学术殿堂的区别,经典所面对的哲学问题不是你平常在想的问题,不要轻易地想当然尔。
当然也不需要一定要搜罗古今所有的批注才去理解,你自己依据经典一段一段对着它、跟它讲话、让它告诉你它讲了什么,盎它自己的话和它自己的话形成系统,这样,你就不会自以为是想当然的自说自话了。所以,写要点,累积你自己的理解,就能慢慢掌握经典了。
我的硕士论文,写刘蕺山,针对他的长篇垒牍,我把它切成一小段一小段,他直接讲观点,我替他下标题,再写要点,做了大量的卡片工作之后,这位哲学家的所有议题所有观点我就掌握到了,我就吃下了他。
柒丨做分类
当一部经典的讨论问题很多的时候,你要学习把它的观点做分类,也就是指到同样的主题的文字把它们放在一起,这样他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相关的文字就被你集中了,前后重新排序,找握观点的脉络,这个议题你就可以写观点了。
分类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要耐烦,读书是要耐烦的,你把生命放在读书上,是值得的。这个工作做完了以后,一些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纲要就出来了,更何况是私塾班的小论文,小篇的学习报告。
会不会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分类呢?会的,这就要再度回到问题意识的推敲中,只有一定程度学会了哲学基本问题,你的分类才会是一套有效的分类,当然,学习基本哲学问题可能是一趟更为艰巨任务,但是没关系,我们是要到第三学期才开始建议同学这样地读书这样地写作的。
捌丨做疏解
前面写要点是写对文字的意见的要点,现在写疏解是写你自己的观点,你对这段文字的深度的分析,效度的分析,替它展开来,对于它所涉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你就更加深入地掌握它了,因为你不只知道它,你还有自己的观点了。
玖丨作对比、作辩论、做沟通
在疏解的写作中,更进一步的任务是做对比,读了孟子的仁义内在之后再对比一下董仲舒的义内仁外说,读了韩非子墨子对儒家对孔子的批评之后你自己替孔子辩驳一下,可以做这样的工作时,你的读书就进入了有乐趣的阶段了,你可以为古人排难解纷,你自己就在做哲学思辨了。
我个人在讲经典的时候,绝对不允许古人任意互相批评,如果接受了这套批评的观点,是否另一家就不对了呢,但是另一家还是对的啊,那么怎么办?
我们的思维就要运作了,我们的任务就出来了,好好分析,认真讨论,想办法解消,找到论述的切入点,这时候,基本哲学问题的工夫就必须用上了。你可以辩论,可以沟通,说自己的话,你就变成哲学家了。
拾丨实际应用
经典是指导人生之用的,没有哪一部中国哲学的经典与人生无关,儒家道家佛教甚至法家都是有理想的人写出来的人生指导原则,虽然很大不同,但都是有用的学问。
读它就是为了要用它,当然你不一定用得到位,也甚至不一定想要用它,因为一用就成了圣人,圣人很苦的,你未必做得到,但是,总有在你的人生发生障碍的时候你需要有东西来指引你,这时候你因为有了相当的经典的学养,所以你知道方向,去处,抉择的原理,结果你还是需要去使用它的。就去用吧,这是你自己读下来的武功,没甚么好客气的。
只有一点,不要去说你在用它,至少,私塾班着重于经典学习,谁也不说自己在实践,但聪明的人谁也都是在默默地实践,更聪明的人一看你就知道你的功底了,不用说,就是去做就好了,而就在做的过程中,你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经典,认同经典,相信经典,信仰经典,相信中国,振兴中国。
拾壹丨结语
这篇读书的方法,是要跟所有私塾班的同学共同使用的方法,配合另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是我为了感谢私塾班同学在第二学期认真学习以及认真发表的产物,也是我为了感谢李耀南老师、王立新老师用心为我们评论后的产物。
我希望,私塾班有源源不绝的新同学加入,而进入第三学期的同学,可以真正展开读书人的生活,待你们完成了六年的学习之后,我可以自豪地说,你们都可以成为中华国学经典的教学人员了。
END
如果你对文中内容有想法、有问题、有建议国外哲学博士,欢迎留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8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