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亮是1985年去美国芝加哥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的。1989年博士毕业后,他又去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谢晓亮被哈佛大学聘为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这是自1965年以来,哈佛大学聘任的博士,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此后,谢晓亮一直在美国做研究。后来,他先后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在美国获得三个院士谢晓亮,可见他是取得了各项杰出成就的。他甚至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不过,也就是2018年加州大学博士后回国,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美籍华人,为何离开美国,回中国任教,谢晓亮却回到他的母校北京大学任教。
我们知道,由于西方人的偏见,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工作研究的中国科学家,要想获得诺贝尔奖,是非常困难的。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是因为他们在国外。如果当年他们回到中国来,想获诺贝尔奖,肯定是很困难的。对于这一点,相信谢晓亮是非常明白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谢晓亮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放弃美国,回到中国呢?
谢晓亮的出身是非常好的。他于1962年6月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谢有畅和母亲杨骏英,都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因此,整个小学和中学期间,他都一直在北京大学的附属学校读书。一方面他得到了父母的悉心教导,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聪明好学,因此,他成绩非常好,一直就是班上的学霸。
不过,在他青年的时候,他遇到了国家取消高考制度,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与工农结合。所以,如果没有高考,就算是学霸,英雄也没有用武之地。
不过他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有很多的藏书。他一直都在读那些书,一直都在自学。所以,在高考之前,他其实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的。
1977年恢复了高考。1980年谢晓亮18岁。那一年他参加高考,非常顺利地就考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北京大学自然是全国顶尖的大学,大学的课程自然是安排得很丰富的。不过,对于谢晓亮这样聪明的孩子来说,显然一个化学系是无法让他吃饱博士后,无法满足他求知的胃口的。所以他在大学期间,还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利用暑假的时间,到实验室里去做实验。这些为他的知识储备,进行更高级别的科学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
1985年夏天,谢晓亮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1989年博士毕业后,他去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谢晓亮学成以后,并没有回国,而是留在美国工作,并加入了美国国籍。对于那些去外国留学,并加入美国国籍的海外学子,国人一向是没有好感的。觉得这些人占据着中国的好资源,被中国培养了,却没有回国效力,还加入外国国籍,为外国做贡献,这样的人就是白眼狼。
不过,谢晓亮之所以没有回国,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因为那时候,国外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尤其是实验室,都是高端的,而且非常完善。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起步不久,国内的实验室以及试验条件,都达不到美国这种先进国家水平。
如果谢晓亮在那时候就回到国家,他就不可能在美国那样先进的实验室里做研究。如果没有先进的实验室做研究,他就不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再加上那时候世界上的学术中心,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些国家里,不但有实验条件,还能见识到更多的世界上其他顶级科学家,和他们的交流,前途更广,取得的成就更大。
所以,我们对他们的选择,应该是能够理解的。
谢晓亮在国外,凭着他的聪明睿智和吃苦耐劳,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获得了美国在相关领域的多项最高奖励。1999年,他更是被哈佛大学聘为终身教授。这属于改革开放以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而且谢晓亮的研究,还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积极支持。2000年他提了六份研究申请,哈佛大学校方都全部接受,大力支持。可见,学校对他的重视。2009年,他获得美国生命医学大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历史上获得这个奖项的人,没有一个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所以大家才说,谢晓亮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不过谢晓亮虽然一直在国外,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一直是谢晓亮的一个梦想。虽然国家的研究环境,不如外国,在中国也许不容易获得诺贝尔奖加州大学博士后回国,但是谢晓亮依然回到了国内,2018年7月,谢晓亮回到北京大学,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当然了,谢晓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回来,除了他有一番报国之心外,也是因为我们国家逐渐强大,谢晓亮自己也讲过,他说,在近10年的时间里硕士,我国的科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对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投入日益加强,而且大力引进人才,为回国的人才创造了各种有利的条件。谢晓亮的许多同行,也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回国的,比如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物学家王晓东领导的北京科学研究所,通过设立新的体制和模式,就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回国。而且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在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大批高水平的论文。
所有这一切,都让谢晓亮对我国的科研环境充满信心。回国以后,随着祖国的强大,对科技工作的日益重视,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提高,相信谢晓亮教授,一定能够带着他的团队,取得更大的成绩。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申请要求,2024斯隆研究员揭榜!29位华人科学家当选占比超1/5,获75000美元科研奖金
刚刚,「2024斯隆研究员」最新名单出炉!
这次共有126位学者当选,每人将获得75,000美元奖金,未来两年用于有助于他们的任何研究的开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名单中,入选的华人学者共有29人,占比超1/5。
其中,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7位华人,包括著名的华人计算机科学家杨笛一,还有多位北大清华校友。
自1955年以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申请要求,斯隆研究奖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那些具有创造力、创新性和研究成果的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
接下来,一起看看今年入选的华人学者都有谁?
计算机科学领域,7位华人当选
计算机科学领域有3位北大清华校友入选,还有著名的华人计算机科学家扬笛一,她还是上交大校友。
Simon Du (杜少雷),华盛顿大学
杜少雷目前是华盛顿大学Paul G. Allen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广泛地集中在机器学习方面,如深度学习、表征学习和强化学习。
在入职华盛顿大学之前,他曾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博士后,导师是 Arora。他还在CMU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是Aarti Singh和áS Póczos。
而在此之前,他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EECS和EMS,以及在西蒙斯研究所以及、谷歌和微软的研究实验室做过研究。
Nan Jiang(姜楠),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姜楠目前是UIUC的一名助理教授,也是一名机器学习研究员。他致力于建立强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函数近似设置方面。
他曾在2011年获得了清华大学自动化工程学士学位,并在2017取得了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Chi Jin(金驰),普林斯顿大学
金驰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电气工程系的助理教授。
他曾在UC伯克利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导师是 I. 。在此之前上海mba,他还获得了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并在Liwei Wang导师指导下完成了本科论文。
他的研究兴趣是机器学习理论、统计学、最优化和博弈论,旨在为现代机器学习开发合理的原理和理论方法论。
Yakun Shao,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Yakun Shao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助理教授和SK海力士研究员。
她的研究兴趣是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重点是专用加速器、异构体系结构和敏捷VLSI设计方法。
在此之前,她曾担任英伟达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并在2016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哈佛大学提名为ACM博士论文奖。
Li-Yang Tan,斯坦福大学
Li-Yang Tan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助理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理论计算机科学,重点是复杂性理论。
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是Rocco 。
Diyi Yang(杨笛一),斯坦福大学
杨笛一目前在斯坦福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一职。她的研究将语言学、社会科学与机器学习相结合,以解决少样本学习以及网络霸凌等社会问题。
她曾在20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ACM班,并取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此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申请要求,2024斯隆研究员揭榜!29位华人科学家当选占比超1/5,获75000美元科研奖金,她分别于2015年及2019年在CMU语言技术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她的论文工作中,杨笛一通过将机器学习技术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相结合,开发了与计算社会学相关的算法。
完成博士学位后,杨笛一成为了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助理教授,直到2022年9月入职斯坦福大学。
Yu,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Yu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科学系的一名助理教授。
他于201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导师是 教授。在2012年获得了清华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学士学位。
并曾在MIT CSAIL的数据库组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与 教授和 教授合作。
他目前的研究领域是数据库系统,主要关注三个方向:(1)云原生数据库,(2)数据库的新硬件,以及(3)事务处理和混合事务/分析处理(HTAP)。
其余5大领域华人学者
数学(4人)
Zhou Fan,耶鲁大学
Zhou Fan是耶鲁大学统计和数据科学系的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兴趣是数理统计、概率论和计算算法的交叉。
另外,他还对科学应用中出现的推理问题特别感兴趣,包括统计遗传学和计算生物学。
2018年,他获得了斯坦福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导师是 和Iain 。
Huang,宾夕法尼亚大学
Huang目前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统计和数据科学的助理教授。
他在2019年获得了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导师是Horng-Tzer Yau教授。2014年在MIT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并在2010-2011年取得了清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
此外,他还在纽约大学库兰特数学科学研究所从事过博士后研究。
Shen(沈俊亮),耶鲁大学
沈俊亮在2021年夏天加入耶鲁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教授。研究涉及代数几何及相关领域。
此前,他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C. L. E. Moore讲师。
他于2018年6月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师从Rahul硕士,并在2009-2013年取得了「北大疯人院」的数学学士学位。
Song,加州理工学院
Song于2022年加入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此前,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并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他又在UC伯克利进行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
他的研究领域是微分几何,目标是深入理解最小曲面,即那些在其所处局部空间内具有最小总表面积和最低能量的几何形态。
物理学(9人)
Dong,波士顿大学
Du,佐治亚理工学院
Du目前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助理教授。
她曾在2015年获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并于2015-2019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她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发先进的量子感测和成像技术,目标是在极小的纳米尺度上探索量子材料的多种特性,如自旋、电荷状态和热传导性质等。
除此之外,团队还在设计和改进一种称为混合量子设备的技术,旨在为量子信息处理领域提供更加高效的量子比特控制方法。
Ke Fang,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Chao-Ming Jian,康奈尔大学
Chao-Ming Jian自2020年起担任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
他于201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基础科学学士学位。并在微软的 Q做了两段时间的博士后研究(2017-2018年和2019-2020年)。
他的研究团队对于在强相互作用的量子系统中,如何形成具有特殊拓扑性质、奇特的临界状态、高度纠缠的物态以及普遍的动力学行为特别感兴趣。
为了深入理解这些现象,团队致力于开发新的理论框架,来描述这些复杂的集体行为,并设计简单但有效的模型来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Jin,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Jin目前是UCSB物理系的助理教授。
此前,他在UC伯克利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许多前沿科技,包括二维材料、莫尔超晶格、自旋系统、强相关材料、拓扑系统,以及这些领域的交叉研究。
Zhen Liu,明尼苏达大学
Zhen Liu是明尼苏达大学目前是物理与天文学院助理教授。
他曾在2015年获得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在2011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取得硕士学位,并在2009年取得了浙江大学学士学位。
他目前的研究重点是理论粒子物理在职研究生,特别是在高能对撞机上的现象学。
Xiao Luo,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Xiao Luo目前是UCSB的助理教授。
她曾在2015-2019年期间在耶鲁大学做博士后,并在2015取得了波士顿大学博士学位,在2009取得了南京大学学士学位。
她是一名粒子实验学家,研究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规定它们相互作用的物理定律。
Xu,哈佛大学
Yahui Zhang,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Yahui Zhang在2022年加盟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物理与天文学系,任职助理教授。
他于201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物理学的博士学位学习,之后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
Yahui Zhang专注于凝聚态理论研究,特别是强相关物理领域。他近期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多个前沿话题,包括空穴掺杂的铜氧化物中的伪能隙金属和奇异金属、在含有一价自旋空穴的t-J模型中探索新物理、莫尔系统中的自旋液体与拓扑相、量子霍尔多层结构,以及伴随着规范场出现的各类奇特量子临界现象。
化学(7人)
Chong Liu,芝加哥大学
Liu,韦恩州立大学
Z. Long,斯坦福大学
Wang,密西根大学
Xiao Wang,麻省理工学院
Xin Yan,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Yang Yang,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神经科学(1人)
Meng-meng Fu,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地球系统科学(1人)
Ching-Yao Lai,斯坦福大学
参考资料: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盘点:华人纳米大牛及其Nature/Science代表作
1、杨培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简介:197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9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本科学位;1997年获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开始先后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1年杨培东当选为汤森路透集团依据过去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确定的“全球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的首位博士,“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 榜单的第10位;2012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6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太阳能转化燃料用纳米线、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等离子体、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合成和操控、低维纳米结构组装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领域中的应用等。
课题组主页:
代表作:
[1] K K, Wong A B, Yang P. Self- of for solar-to- [J]. , 2016, 351(6268): 74-77.
[2] Dou L, Wong A B, Yu Y, et al. thin two- – [J]. , 2015, 349(6255): 1518-1521.
[3] Chen C, Kang Y, Huo Z, et al. with three- [J]. , 2014, 343(6177): 1339-1343.
[4] A I, Chen R, R D, et al. of rough [J]. , 2008, 451(7175): 163-167.
[5] Y, P J, A, et al. probe[J]. , 2007, 447(7148): 1098-1101.
2、夏幼南(佐治亚理工学院)
简介:1965年出生于江苏靖江;198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本科学位;1993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无机化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师从 M. 教授);1997年-2007年博士后,任教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先后分别担任化学系任助理教授(至2002年)、副教授(至2004年)、教授(至2007年);2007年-2011年,受聘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任生物工程系James M. 讲席教授;2012年至今,受聘于佐治亚理工学院,任生物工程系和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纳米医学领域Brock Chair及 杰出学者。
研究方向:纳米晶体合成,纳米医学,再生医学,药物控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生物材料,组织工程,自组装,胶体学,催化剂和静电纺丝等。
课题组主页:
代表作:
[1] Zhang L, L T, Wang X, et al. -based with -thick walls and well-, [J]. , 2015, 349(6246): 412-416.
[2] Lim B, Jiang M, P H C, et al. Pd-Pt with high for [J]. , 2009, 324(5932): 1302-1305.
3、彭笑刚(浙江大学)
简介:湖南长沙人;1983年-1987年,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学士;1987年-1990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师从李铁津教授和沈家骢院士);1990年-1992年 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师从李铁津教授和沈家骢院士);1994年-1996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师从教授);1996年-1999年,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1999年进入美国阿肯色大学,2005年被提升为该校教授、讲座教授;2009年辞去阿肯色大学教职,全职加盟浙江大学化学系,同年入选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
研究方向:量子点。
代表作:
[1] Dai X, Zhang Z, Jin Y, et al. -, high- light- based on dots[J]. , 2014, 515(7525): 96-99.
[2] Peng X, Manna L, Yang W, et al. Shape of CdSe [J]. , 2000, 404(6773): 59-61.
[3] A P, K P, Peng X, et al. of’ ‘ using DNA[J]. , 1996, 382(6592): 609-611.
4、王中林(佐治亚理工学院)
简介:1982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于同一年考取中美联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1987 年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 从师于国际电子显微学权威 John 教授。王教授现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终身讲席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盘点:华人纳米大牛及其Nature/Science代表作,工学院杰出讲席教授和纳米结构表征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和首任所长。王教授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他是世界上在材料和纳米技术论文引用次数最多的前五位作者之一。王教授在当今世界最杰出的科学家排名榜上第25名。
研究方向:纳米能源技术和自驱动纳系统技术;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生长机理和应用。
课题组主页:
代表作:
[1] Wu W, Wang L, Li Y, et al. of –layer MoS2 for and [J]. , 2014, 514(7523): 470-474.
[2] Wu W, Wen X, Wang Z L. Taxel- of – for and [J]. , 2013, 340(6135): 952-957.
[3] Li J F, Huang Y F, Ding Y, et al. Shell- – Raman [J]. , 2010, 464(7287): 392-395.
[4] Qu L, Dai L, Stone M, et al. with shear -on and easy -off[J]. , 2008, 322(5899): 238-242.
[5] Qin Y, Wang X, Wang Z L. – for [J]. , 2008, 451(7180): 809-813.
[6] Tian N, Zhou Z Y, Sun S G, et al. of with high-index and high – [J]. , 2007, 316(5825): 732-735.
[7] Wang X, Song J, Liu J, et al. – by waves[J]. , 2007, 316(5821): 102-105.
[8] Feng X, Sayle D C, Wang Z L, et al. ceria into – [J]. , 2006, 312(5779): 1504-1508.
[9] Wang Z L, Song J. based on zinc oxide [J]. , 2006, 312(5771): 242-246.
[10] Gao P X, Ding Y, Mai W, et al. of zinc oxide into – [J]. , 2005, 309(5741): 1700-1704.
[11] Kong X Y, Ding Y, Yang R, et al. – by self- of polar [J]. , 2004, 303(5662): 1348-1351.
[12] Pan Z W, Dai Z R, Wang Z L. of [J]. , 2001, 291(5510): 1947-1949.
5、戴宏杰(斯坦福大学)
简介:1966年出生于湖南邵阳;1984-1989,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9-199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1-1994,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2002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终生教授职位;2007年受聘为湖南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碳纳米材料的生长合成、物理性质研究上海mba,纳米电子器件研发,纳米生物医学和能源材料。
代表作:
[1] Lin M C, Gong M, Lu B, et al. An -ion [J]. , 2015, 520(7547): 324-328.
[2] M J, Gong M, Li Y, et al. High- with films for water [J]. , 2013, 342(6160): 836-840.
[3] Wang X, Li X, Zhang L, et al. N- of with [J]. , 2009, 324(5928): 768-771.
[4] Jiao L, Zhang L, Wang X, et al. from [J]. , 2009, 458(7240): 877-880.
[5] Li X, Wang X, Zhang L, et al. , [J]. , 2008, 319(5867): 1229-1232.
[6] Javey A, Guo J, Wang Q, et al. field- [J]. , 2003, 424(6949): 654-657.
[7] Zhou C, Kong J, E, et al. of [J]. , 2000, 290(5496): 1552-1555.
[8] Kong J, N R, Zhou C, et al. wires as [J]. , 2000, 287(5453): 622-625.
[9] T W, Zhou C, L, et al. of under local-probe [J]. , 2000, 405(6788): 769-772.
[10] Fan S, M G, N R, et al. Self- of and their field [J]. , 1999, 283(5401): 512-514.
[11] Kong J, Soh H T, A M, et al. of – on [J]. , 1998, 395(6705): 878-881.
[12] Dai H, Wong E W, C M. in : of [J]. , 1996, 272(5261): 523.
[13] Dai H J, J H, A G, et al. as in probe [J]. , 1996, 384(6605): 147-150.
[14] Dai H, Wong E W, Lu Y Z, et al. and of [J]. , 1995, 375(6534): 769-772.
[15] Dai H, Yoon S, Liu J, et al. of and flux lines in high- [J]. , 1994, 265(5178): 1552-1555.
6、崔屹(斯坦福大学)
简介:199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师从 M. 教授);2003年-200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以及应用于能源存储、太阳能电池、催化、水和空气净化;二位层状材料;拓扑绝缘体;纳米生物学。
课题组主页:
代表作:
[1] Cui Y, Wei Q, Park H, et al. for and of and [J]. , 2001, 293(5533): 1289-1292.
[2] Cui Y, C M. using [J]. , 2001, 291(5505): 851-853.
[3] Hsu P C, Song A Y, P B, et al. human body by [J]. , 2016, 353(6303): 1019-1023.
7、范守善(清华大学)
简介:1947年生于山西晋城;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3-1975年在清华大学固体物理研究班学习;1981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获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二等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纳米材料与低维物理,碳纳米管阵列、薄膜和长线的控制合成、性能表征和应用探索。
代表作:
[1] Fan S, M G, N R, et al. Self- of and their field [J]. , 1999, 283(5401): 512-514.
[2] Han W, Fan S, Li Q, et al. of a – [J]. , 1997, 277(5330): 1287-1289.
8、李亚栋(清华大学)
简介:1964年出生于安徽宿松;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1991年、1998年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8年首批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曾先后于2001年、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无机纳米材料合成化学,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结构及其催化反应。
代表作:
[1] Wang X, J, Peng Q, et al. A for [J]. , 2005, 437(7055): 121-124.
[2] Li Y, Qian Y, Liao H, et al. A — of [J]. , 1998, 281(5374): 246-247.
声明:本排名不分先后,由于篇幅和笔者学识有限,未列举穷尽者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补充。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小小供稿,材料牛编辑整理。
如果您想参与纳米话题讨论或了解纳米学习小组招募详情,请加入材料人纳米学术交流群()。
材料牛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这里汇集了各大高校硕博生、一线科研人员以及行业从业者,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编辑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