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我是未来》对癌症治疗手段研发引起强烈反响

俞德超博士和他的团队从2012年开始着手研究癌症治疗,时至今日,他们对PD-1抗体的研制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速度上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这要归功于俞德超博士团队的使命感,他们目睹了国外成品药的上市,也看到普通人无法承担医疗费用之重,因此创新研制我国自产的药物,将医疗成本降低到人民能够负担的水平。

湖南卫视《我是未来》在昨天播出的节目中,我国科学家对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治疗手段的研发引起了观众们强烈的反响,中科院分子遗传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信达生物董事长俞德超博士竟当场公开癌症测算公式,开启未来科技健康新攻略!

近年来,癌症已经成为十分敏感的健康话题,而俞德超博士的到来无疑是为观众打开一面重新认知癌症的大门!癌症不再是绝症,PD-1抗体的发现和使用让人类自身获得消灭肿瘤细胞的能力。不但如此,癌症竟然具有被测算的可能!俞德超博士现场公开了癌症测算公式,有4个因素与癌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在他的科普下,我们得知,肿瘤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病。而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细胞分裂,也就不免会有基因突变及其产生的异化细胞,只有免疫系统及时清除这些异化细胞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因此,如果能够得知一个人的细胞分裂速度、在细胞分裂中所产生的基因突变数量,辨别其中能够引起癌症的基因突变所占比例,再结合这个人自身免疫系统清除异化细胞的效率,便能够清楚的测算出一个人患癌症的概率!这一科研发现的公开无疑将癌症的治疗推向了更为明朗的境地,在未来上海mba,人们便能够防癌于未然,将癌症“扼杀在摇篮中”!

除了公开测算公式外,面对癌症年轻化的现状,俞德超博士还将矛头直指当下的环境污染!“基因突变会引发肿瘤,而基因突变是由环境和生活方式引起的,说白一点在职研究生,环境污染是癌症发病最主要的原因。”环境的污染会造成细胞分裂中基因突变数量增加,且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比例上升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从而让肿瘤细胞的产生数量增多,癌症也呈普遍化发展。但是,这并不是癌症高发的唯一原因。当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普遍增大,熬夜、饮食不规律等成为年轻人的“通病”,这也是癌症年轻化的重要原因。节目中也出现了一位特殊的“体验官”,年仅23岁的淋巴癌患者,和《滚蛋吧博士后,肿瘤君》中的熊顿一样,在花样的年纪,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威胁。体验馆梁田忍不住回忆起自己的好友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我是未来》对癌症治疗手段研发引起强烈反响,曾经担任2013年《快乐男声》总监的洁婷,也是因为血癌不幸去世。梁田透露,洁婷是一个工作特别认真的人,所有的熬夜都是因为工作。对此,俞德超博士也给出最中肯的建议:“好好睡觉!”

俞德超博士和他的团队从2012年开始着手研究癌症治疗,时至今日,他们对PD-1抗体的研制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速度上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这要归功于俞德超博士团队的使命感,他们目睹了国外成品药的上市,也看到普通人无法承担医疗费用之重,因此创新研制我国自产的药物,将医疗成本降低到人民能够负担的水平。从他们的工作中,观众们也深刻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性。俞德超博士没有对科研成果做绝对的保证,因为在研制抗体的过程中存在无法预计的变数。他也客观地承认了我国在生物制药技术上的不足,以及PD-1还没有上市的事实,正是在如此的认知之下,他和团队能够始终保持一种“追赶者”的斗志和激情,为了成为“领跑者”而全力以赴!

每周日晚20:30,湖南卫视《我是未来》,领略未来科技,感受科学魅力!

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唯论文”为何国外少见?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作者 | 田辉

来源 | 光明日报

当前高校教师业绩评价和职称评聘过程中,“唯论文”现象非常突出。然而,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师是个职业,教师也需要晋升,世所皆然。

美、英、德、日、韩等国均有各自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从各国的经验看,基于大学的办学目标树立正确评价观,依据院校特色、岗位需求确立多元评价体系,实施适当的同行评议,加强对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组织支持,构建人才有序流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至关重要。

教师职业晋升之路

“论文”作为衡量大学教师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在各国大学教师职称评聘过程中都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然而“唯论文”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却较少发生。

日本国立大学的教师职称晋升采取教育业绩、研究业绩、管理业绩、社会贡献的“四维度”综合评价。

其中,研究业绩以提交学术著作和论文的同行评议为依据判断是否达到所申报职称的学术水平,以过去三年获得的委托研究、专利申请、基金资助等综合评定候选人科研业绩,不以论文发表篇数和期刊等级划定“硬杠杠”。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学术人员的任命、晋升的考核内容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参与公共服务能力四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是教师任命、职称晋升考核的首要因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始终认为高水平的教学才是一所大学享誉世界的基础,科学研究应为教学“服务”,教师聘用和职称晋升不以科研成果显示度划定“硬指标”。

反观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和职称评审过程中片面追求以论文为标志的“成果显示度、科研量化值”的“唯论文”现象突出。

有研究者对我国20所“985工程”高校职称评聘细则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学校对于申报副教授和教授职称的教学工作要求标准较低,阐述简单,合格即可。

但对于科研则有非常具体的考核要求,对于专著和各级别(SSCI/CI/EI/A&HCI/CSSCI等)期刊应发表的论文篇数以及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的数量给出了明确规定,对论文发表篇数达不到规定数量的申请人进行“一刀切”淘汰,使“唯论文”成为职称评定的基本导向。

分岗分责避免单一性评价导向

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各级各类大学的教师任职标准和岗位职责,并且在教师评价和职称评聘中贯彻执行“基于目标”的评价原则,以突出各级各类大学办学特色和教师的主责、主业使命担当。

其中,大学教授必须承担教学、学生指导、科学研究以及教育管理等相应职责,大学教授任职目标必须与所在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和教育目标高度一致。“论文”是代表大学教师科研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但是“发论文”不是大学教师唯一的岗位职责,因此“论文”也不可能作为大学教师职称评聘的唯一指标。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根据教师工作重心的差别,将教师职称序列划分为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三种类型,进行分类评聘,每一类岗位都结合实际工作内容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

美国高校虽然普遍实行“非升即走”的评聘制度,但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在教师的考核期限、评价内容等方面有不同的制度设计,因而教学型大学的终身教职比例远远高于研究型大学。

例如,麦克拉斯特学院作为一所四年制文理学院终身教职占比62%上海mba,是斯坦福大学的3倍;纳苏学院作为两年制社区学院45%的教师为终身教职,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2倍多。

这种基于院校特色和岗位需求进行的分类评价符合高校功能定位和核心使命,避免了单一化的评价导向,有助于院校特色发展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维目标的达成。

多元化评价体系分散单一指标权重

科研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英、美、德、澳、日等国的高校教师评价中,科研业绩都是最主要的考核指标,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很多研究型大学中普遍存在。

但是,各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评价不完全依据论文的发表数量、刊物级别和影响因子等简单计数的量化标准,普遍采取代表作和同行评议制度,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考察,避免走向“唯科研”“唯论文”的极端。

美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的标准主要涉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此外,是否能够与同事进行良好合作也是重要的隐性标准。

在实践中,不同学校不同院系教师评价看重的内容会有所不同。

例如,加州伯克利大学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业绩,《加州大学学术人员手册》强调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必须要“以证据为基础”,需要做到有证可查、有据可循。

韩国高校在职称评定中针对教师的教育及研究经历制定了详细的认定标准。

将教师在不同类型、不同学历教育层次院校的任教经历以及在国家机关、企业或社会团体工作的经历按照不同的百分比折算成相应的年资,通过量化方式对教师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定。

日本国立大学尤其是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七所“旧帝国大学”一直延续讲座制、科目制的教育研究责任体系,每一个研究领域(研究室)只设一名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责任人,副教授原岗位晋升教授的情况基本没有。

因此,日本国立大学的教授必须具备学术和行政双方面的管理运营能力,综合计算教师的教育业绩、研究业绩、社会贡献、运营管理服务(医学部教授增加临床医疗)的贡献“绩点”,按照“贡献优先”和“年功序列”原则综合评价,教师的“累计教育成就”得到充分肯定,仅凭论文数量和各种荣誉头衔“破格晋升”的情况较难产生。

日本“2016年独立行政法人等科学技术活动统计调查”显示,2015年日本86所国立大学共有2.15万名教授,60岁以上教授人数占总数29%,50~59岁占54%在职研究生,40~49岁占17%,全国仅有1人39岁晋升为国立大学教授,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确保任职年限与职称晋升必要的对应关系。

同行评价切实认定专业成就

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校外专家同行评审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施有效的同行评价,尊重学术个性和学科差异性,不搞“一刀切”成为认定专业成就确保学术公平的重要手段。

英国高校通常以院系为单位,为每一位申请晋职的教师组建由4至6位专家组成的校外专家评审团,对申请人的学术成绩做出评价,供院系和学校评审委员会作为最终评价结果的参考。

一些高校甚至允许申请人参与提名校外评审专家人选,其核心是选出与申请人研究领域最接近、最了解其研究主题的专家,以达到同行评价的目的。

同时,为了保障评审的独立性,院系评审委员会通常会对校外专家与申请人的关系进行核实,避免与申请人有师生、亲属或重要合作伙伴等密切关系的专家参与评价。

美国高校职称评定中对于候选人教学业绩的评审主要在校内进行,但是科研业绩的评审则包括校内评审和校外同行评审两个环节。

同行评审除了看申请人论文发表的期刊层次,更重要的是评价其成果的影响,以及研究连贯性和聚焦,强调申请人在特定主题领域持续、深入和独立的研究。

美国各大学的新聘教师要通过严格的评审才能升为副教授并且获得终身聘任,评聘过程中同行评议对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贡献的认定发挥决定性作用。

由系主任将候选人的申请材料寄送给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同行专家,请其评阅后写出对申请人学术水平和研究贡献的客观评价,所在大学的评聘委员会根据同行评议结果进行投票表决。

德国高校教授席位甄选过程中通常都会要求有至少一名国际专家作为评审,并且要求候选人进行公开学术讲演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就校内外评审专家的提问进行公开答辩,以公开透明的方式,体现同行评价的质量和学术专业责任的落实。

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论文的长短与学术含量从来就不成正比,而研究课题的难度越大成功的概率就越小。

因此,同行评价在学术创新和学术价值的认定上显得极为重要。

完善“非升即走”保障机制

支持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国多所高校推进“非升即走”的人事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对新进教师采取预聘制度,规定年限内职称评定“非升即走”。

该制度旨在甄选优秀人才,促进人才流动,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

但当前很多高校“非升即走”的制度规定与职称晋升中论文、课题、成果等量化指标紧密捆绑,使得“一刀切”的量化评价机制更加极端化,导致“唯论文”现象愈演愈烈。

类似情况还有一些高校的师资博士后制度,也为博士后人员设定了短期内论文发表和课题申请的量化指标作为留任教师岗位的硬性条件。

“非升即走”制度的异化源于功利主义的评价观。

高校出于提升科研绩效的目标,以职称晋升和岗位去留为条件,促使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后人员在短时间内迅速发表成果博士,争取课题,忽略了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经验积累,也无视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关键期所需的组织支持,不利于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起步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和学术观,导致他们提前产生职业倦怠或者急功近利地追求短平快的科研成果,“功利性评价观”助长了“唯论文”的顽瘴痼疾。

其实,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非升即走”制度起源于美国。“非升即走”制度设计的原初目的是保护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自由不受院校行政权力侵犯,深远意义在于利用6至7年的时间,甄别和筛选出“货真价实”、适合学术工作的优秀人才赋予其终身教职,以保障其相对稳定、不受干扰的职业发展环境。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制度目标,美国高校有一整套配套的保障机制,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和专业成长提供组织支持。

例如,美国75%的院校都设有支持教师成长的组织机构;

再如,很多高校对于尚未获得终身教职的“预聘制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要求要少于终身教职教师,以便为他们投身科研工作留出更多时间。

此外,很多高校根据教师发展和成长的实际情况,在“非升即走”的刚性制度之外,还会对延长预聘期限的具体情况作出灵活的补充规定。

例如,斯坦福大学根据教师在不同学术发展阶段和家庭生活阶段可能遇到的困难,规定了若干种可延期试用的情况,并辅之以相对完善的工资和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保障。

因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甄别,而非简单的“一刀切”式的淘汰,其中,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尤为重要。

各国大学教师职称评聘的典型案例研究表明,构建以具有博士学位为入门基础,以科研学术成果为基本条件,以教书育人业绩为核心指标,以参与运营管理为服务保证,以综合社会贡献为权衡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对破除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唯论文”的弊端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唯论文”为何国外少见?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抵制功利性评价观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合作事宜:

投稿事宜:

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读两个博士,是种什么体验

不知不觉,我们发现,身边多了许多双博士的超级学霸。感觉他们的才华会满满地溢出手机屏幕,一个博士学位都承载不了。

例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现任院长白重恩,他既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数学博士,也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白重恩1963年出生于南京的一个教师家庭,1983年获中国科技大学数学学士。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报道称,大学毕业后,白重恩考入中科院数学所读研究生。当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访问中科院时,在老师的安排下,丘成桐和白重恩进行了一番交流。后来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尽管研究生还没念完,白重恩便在丘教授的推荐下出国留学。

之后,白重恩分别于198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博士,199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先后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学院、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2004年加入清华经管学院。其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发展、公共经济学、金融、公司治理以及中国经济。

还有医学、理学双博士,长江学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曾凡一,近年来荣获了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及第六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等奖项。登上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谢谢了,我的家》节目的嘉宾曾凡一,也具备着“一心多用”的超凡技能。

曾凡一带领的“诱导多能干细胞”项目,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她开过个人演唱会,出过唱片;她可以一连泡在实验室许多天,也能够弹琴、跳舞、作曲。一面是严谨的科学思维,一面是自由的艺术灵魂,曾凡一立体而多面,每一面都折射出她人生的五彩缤纷。

卡内基-梅隆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张千帆,作为北大法学院教授和我国著名宪法学家,曾回忆道当时“弃理从文”从物理学博士转向政府学博士的原因:

“以前的工作与成功只是一种自我陶醉,和中国的现实离得太远了。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或许不是这些传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尽管他从来没有否认过它们的重要性),而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新思想、新知识博士后,至少对于像他这样身在国外的留学生是如此。因为中国从来鼓励自然科学研究,中国人也很聪明,不会缺乏这类人才;但社会科学却很不一样,国内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另外,如今作为国内第一名也是唯一图灵奖获得者,物理、计算机双博士姚期智,自2011年起担任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读两个博士,是种什么体验,如果你了解他的学术造诣,也会知道这一奖项也是实至名归。

姚期智生于上海,迁居香港,又移民台湾,姚期智在台湾大学完成了物理学学士学位后,赴哈佛大学就读物理学博士,师从 1979 年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 。随后上海mba,他只花了两年时间就拿下了伊利诺伊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双博士学位获得者,可能非音乐双博士王力宏莫属。王力宏因为他帅气的外貌、低沉的嗓音以及音乐上的创作天赋,在娱乐圈圈粉无数,堪称是娱乐圈的常青树。但其实他不仅光有颜值他还有才华,王力宏是伯利克里音乐学院和威廉姆斯大学毕业的博士,妥妥的一枚专注音乐世界的学霸。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一个博士学位都够呛了,那么这些具有双博士学位的男神和女神,可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读双博士到底值不值得?

对于科研工作者和正在读博士的学子们,如果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结合实际(年龄、精力、金钱、发展)觉得没有问题的话,再读一个博士博士学位是有帮助的。特别对于硕博连读,具有很大的年龄优势。

一般来说,读双博士的人才,一般是出于几种目的:

其一,国内读了一个博士,再去国外同一个学科的另一个方向读第二个博士;其二,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读完一个换一个不同的专业读第二个;其三,可能想研究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有点交叉,其背景是由几个学科组成的,有了这个研究兴趣,换了学科读另一个博士。

但是先要想明白的是,为什么要去读第二个博士,再权衡一下自己各方面的考量:时间、家庭、经济、职业规划等。不建议读两个相同专业的博士,不如直接申请本专业的博士后。对于当前学位转硕士同时申请下一个博士学位来说,可以放弃当前学位申请下一个博士。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能申请到好学校的博士,那说明你的成果已经足够多了,那应该也够你当前博士毕业的了。

在自己精力、时间、金钱等主观与客观条件允许下,读两个博士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不过建议的是:一个博士学位为工作而读;一个博士学位为兴趣而读。

读博士其实主要就是学研究方法,假如你已经有一个博士学位在手,说明你的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储备已经很完善了,那么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得心应手的。

总之,要不要读两个博士学位主要还是看个人爱好与兴趣。如果是出于求职心态,可能双博士的性价比一般,除非十分有把握第二个博士学位能提前毕业,否则去读个博士后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做博士后而不是做双博士学位,可能与专才比通才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应社会需求有关。

即使拥有多个博士学位,但是工作也只能大概专注于一个领域,而所读的其他学位是否就是一种对自己时间精力的浪费,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呢?即使以后从事交叉领域的工作,也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

做博士后是对博士专业的拓宽和延伸,可以增加专业竞争力。博士后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半年到两年一站都是有可能的。

鉴于双博士和博士后本质上是不同的,要是喜欢博士期间的工作,决心以后要走科研这条路了,那就可以从博士后开始职业生涯。要是不喜欢博士期间的工作,但是以后还是想做科研,也可以从博士后开始你的职业生涯。所以博士,对于双博士学位的人才来说,做不做博士后,不是取决于读几个博士,而是取决于终生想要从事的职业。

最后不得不说,由于国内学位法不承认副导师和双重学籍,所以双博士一般只能毕业后再申请另一个。考虑到现在年龄具有巨大的的现实机会成本风险及时间成本,除非有把握在找工作时有较大的优势,不然,在国内读双博士需要慎重选择。

无论如何,双博士也好,博士后也罢,最重要的还是尊重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工作需求,以及兴趣爱好。

而对于那些具有双博士的男神和女神,两个不同博士学位交织的生活,在别人眼中也许很难很累,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双博士如同DNA的双螺旋一样,是天然相合的互补,在生命中不可分割,并驾齐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8405.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2月 12日
下一篇 2024年 12月 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