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访华是成功之旅”“德国产业界有充分理由不与中国脱钩”“德国的亚太战略:在推动多元化,但不与中国脱钩”……17日,国际舆论场关于德国对华政策的话题仍在持续。无论在欧洲,还是世界,德国的地位都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当下,它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关系牵动世界。在德国国内,今年以来也出现有关德中关系的大辩论,支持对华合作的理性声音力压其他杂音。其中最受关注的人物之一就是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首席执行官薄睦乐(马丁·布鲁德米勒)。
“我在中国生活了10年”
薄睦乐1961年出生于斯图加特。他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薄睦乐加入巴斯夫。而巴斯夫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85年。“从那时起,巴斯夫就是中国忠实的合作伙伴。”薄睦乐曾在公开场合表示。
薄睦乐与中国“交情”匪浅。德国《南德意志报》称其为“中国的理解者,卓越的中国解释者”。出于工作需要博士,薄睦乐在中国香港工作了近十年。他常常提起自己的这段工作经历,并对中国赞不绝口。他曾表示,那里的人活力无穷,积极向上。
常被媒体提到的一点是,薄睦乐还曾担任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成员,并获得“重庆市荣誉市民”称号。时任重庆市外事侨务办副主任王雯称,薄睦乐自200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巴斯夫集团在重庆投资,使西部地区最大的外资项目——MDI一体化项目顺利落户重庆。此外,期间,薄睦乐还就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薄睦乐看来,巴斯夫集团的经济福祉取决于中国。即便薄睦乐成为巴斯夫的“掌门人”后,薄睦乐在中国的重要事务上也一直亲力亲为在职研究生,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可见一斑。2018年,薄睦乐陪同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出访中国;今年9月初,薄睦乐专程从德国赶赴中国,参加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投产仪式;前不久朔尔茨到访中国时,他又第二次争取到了随总理到访中国的机会。
“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石化市场之一”
作为中国化工领域重要的外商投资企业,薄睦乐领导下的巴斯夫始终活跃在中国市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石化市场之一,也是巴斯夫在全球重要的战略市场。”
目前,中国是巴斯夫全球第二大市场,但薄睦乐仍带领巴斯夫在中国寻找新机遇。2019年9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李昊东,薄睦乐,为中德经济合作鼓与呼,德媒:他是“卓越的中国解释者”,巴斯夫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签约重点项目,借助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尝试离岸转口贸易新形态;巴斯夫还升级了上海设计中心,将其建成共创中心;今年9月,巴斯夫更是计划2030年前在广东投资100亿欧元,建设一体化基地项目,这也是德企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
巴斯夫的决策透露着薄睦乐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中国市场的高盈利和稳定性。即便是在疫情反复和国际局势不确定的背景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李昊东,巴斯夫在中国的盈利状况也相当可观。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薄睦乐说道:“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依然强劲,巴斯夫也从中国不断扩大的市场准入政策中获益。”
“我们愿意离开中国吗?我们能够离开中国吗?”
德国《世界报》称,德国政界和商界的不安情绪越来越高。就反对中德经贸交往的声音,薄睦乐表达了不同观点,他在10月26日公布巴斯夫第三季度财报时表示:“我们的结论是,扩大在那里(中国)的投入是有利的。”
薄睦乐对“抨击中国”不满,并呼吁德国政府制定“弹性战略”。据德国电视一台网站报道,薄睦乐表示,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以及最具活力的市场,“与中国的关系对德国经济至关重要”,退出中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他希望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并继续投资。
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他也曾称,中国是许多德国工业的重要市场。如今中国在全球化工行业中约有45%的份额。到2030年,中国有望占据全球化工市场的半壁江山,届时全球化学品产量增长的大半都将来自中国。“我们愿意离开中国吗?我们能够离开中国吗?”他反问道。
11月10日,薄睦乐等8位德企高管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署名文章“退出中国将令我们失去机会”,文中写道,合作共赢才是德中经贸的主旋律硕士,政治因素不应该成为阻碍。继续利用中国的活力来促进欧洲发展,才符合德国的根本利益。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申请难度,985博士盲审未过痛失学位!学界泰斗喊冤后带他去港科大重读博士
近日,电子科大一学生因博士论文盲审未通过而被取消博士学位的事件引起了学术圈大佬的热议。
这位博士生的导师,也就是计算机学界的大牛,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的马毅教授。
他自6月29日起便在微博上接连发声,称这位博士生「科研能力优秀」,且已经是他的CTRL论文的第一作者,本打算将其收入门下,给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offer,结果学生学位被取消还毕不了业。
值得庆幸的是,这位学生现在已经拿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offer。
7月8日,马毅教授发文表示祝贺,并称自己将与沈向洋教授共同进行指导。
对此陈怡然教授表示:「虽然需要再多读几年,但是能做沈老师和马老师的学生上海mba,也是件好事。」
科研人才被清退?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
首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会在每年的6月和12月进行博士的授位。
由于,论文外审起码得一个月的时间,而且就算是非常好的文章,专家组多少也会给点意见。
学生修改后,学校负责修改格式的老师再对论文进行审核,再加上其他论文答辩组的意见,一套流程下来,可能就要两个多月了。
所以,学校给的建议是,想要6月拿到学位的,就在3月15日提交答辩申请;同理,12月拿学位,就在9月15日之前提交。
此外,根据「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中的具体规定,如果专家反映学位论文中有较多低级错误的,暂停答辩申请程序3个月;评阅意见中有1份「修改后重审」或「不同意答辩」的,暂停答辩申请程序至少3个月。
而最近,有一名博士生却在将要毕业的节骨眼上,因为上述的规定被清退。
刚才提到的马毅教授,便是这名博士生在美期间的导师,一共带了他三年。
对于这名学生,马教授的评价也非常直接:「该生科研能力非常优秀。」
然而,在6月29日的微博中,马毅教授表示,校方以外审有意见等原因为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申请难度,称这名学生错过了校内学位评审时间,无法再拿到博士学位。
马教授补充道,所谓外审不通过完全是因为一些误会,以及格式上的小问题。
此外,即使从现在到九月还有三个月,结果校方却推脱没有任何方法,甚至还推给教育部外审制度。
显然,因为时间问题,卡掉申请校内答辩的机会,予以清退的处理,并不利于人才的保护和培养。
外审该如何审?
说到外审这件事,「科学网」在尽日的文章中指出,现在各高校院所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查越来越严:
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就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均送校外单位专家评阅」。而盲审又往往被放在论文答辩之前的最后环节,如果审议情况不佳,学生就可能要面临「延毕」、「不授学位」等结果,指导老师和学院也会受到相应惩罚。
但到底该如何执行,也确实是个难题。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裴健表示,外审专家如果选的不好,有时候确实会遇到对小专业科研前沿不太了解的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乔中东在其科学网博客上在职研究生,在去年也曾发表博文「博士论文的盲审专家不要当成了砖家」,揭露了一些非常离谱的「瞎审」行为。
乔中东教授指出,论文评审关系到每一个研究生的前途和命运,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假如送给你的论文不是你的专业,或者不熟悉,你可以将论文退回去,让更熟悉的专家去评审。假如你没有时间仔细阅读送审的论文,你也可以退回去让有空的专家去做这件事情。
对此,也有网友积极献策表示:「其实去掉一个最低分就行了。」
陈怡然:只要学术质量够硬,无需匿名外审
针对这次电科大博士生学位被取消一事,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陈怡然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陈教授表示,网友评论说「外审制度太过死板、六年必须毕业这个年限卡得太死,需要改革」确实有道理,但规定没有完全理想的,总是需要不断地完善。他坦言,之所以要搞论文外审,主要防范的是「博士生的导师或者学校内部玩猫腻」,制造出一堆「水博士」出来。
早在2002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几位老师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谈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的文章,详细说明了盲审制度的由来。
现在的学生可能不知道,90年代初,社会上有过一段时间,很多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跑回学校挂名在职读博士以求职务晋升的好处,加上有些学校的领导立场也不大坚定,拿博士帽送了好多人情。
于是,清华从1995年便开始「对申报校级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同行专家隐名评审」,之后这种评审方式逐渐推广至每年随机抽样检查约10%左右送审的博士学位论文。有了盲审制度,博士论文的质量有了把关人,但同时问题也来了。
如何去邀请真正专业背景合适的外审专家?外审专家不认真怎么办?(尤其是匿名,因为不用负责)
外审专家不专业,外审就成了瞎审,而圈子太小,又成了透明审。
目前,国内论文外审几乎是「必选项」,而外审又往往放在论文答辩的最后一项,一旦外审被毙,
学生就可能面临延毕,不授学位等后果。
相比之下,陈教授说,美国的高校里似乎并没有论文外审这一环节。
也就是只要高校自己的学术质量信得过,导师和学校负责自己颁发的学位证书,好的学校自然会有学生来报考,这也就是依靠于「自由市场监督」。
但自由市场监督的缺陷也很明显,前提是教授和学校都真的看重自己的名声。
如果遇到一两个不要脸只要个人好处的主,或者只打算当几年官给自己捞点政治资本就跑的领导硕士,不在乎拿学校的名誉送人,那劣币驱逐良币,这种建立在荣誉系统(Honor )的机制就算完蛋。
他认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申请难度,985博士盲审未过痛失学位!学界泰斗喊冤后带他去港科大重读博士,匿名外审之所以学校不敢放开,并不是学校不明白这里的弊端,而实在是只能在「不管就乱,一管就死」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
其实说白了大家各自背景不同,出发点和立场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情。
「希望以后我们的毕业生的质量我们自己把控,不需要搞什么匿名外审,也不需要搞什么量化指标,只要我们颁出的学位,就一定金光闪闪,走到世界各地都认」,陈怡然说。
「到了那时,才真真正正是世界一流」。
参考资料: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北京多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莫某博士(「某博士」),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主要负责本集团的整体战略规划,业务方向把控及管理。俞博士是中国科学院遗传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是他的理想。
某博士从事生物制药创新研究逾20年,是发明三个“国家1类新药”并促成新药开发上市的科学家。俞博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肿瘤溶瘤免疫治疗类抗肿瘤药物“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开创了利用病毒治疗肿瘤的先河;他共同发明和领导开发的中国第一个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新药“朗沐®”(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改变了中国眼底病致盲患者无国产药可治的历史;他共同发明和领导开发的 “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于2018年12月24日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r/r cHL),是目前国际上具有一线治疗临床疗效证据最多的PD-1抑制剂。
某博士曾先后担任美国生物制药公司新药研发副总裁,美国Cell 制药公司(后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份代号:CEGE)首席科学家,美国 (后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份代号:AGTC)研发副总裁,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董事、副总裁。
某博士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浙江大学客座教授,苏州大学产业教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北京多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官网硕士上海mba,华人抗体协会董事会主席,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药物研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在职研究生,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某博士为60多项专利的发明人,曾发表50多篇SCI科学论文及专著。俞博士曾先后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创新人物”,2015年度“安永企业家奖”,2016年度“江苏省优秀企业家”,“2016年度国家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7中国医药经济年度人物”及“2017中国生命科学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2018年度“第七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