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家文学奖得主
美国犹太文学奖得主
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入围者
翁贝托·埃科钟爱的以色列作家
亚伯拉罕•耶霍舒亚(A.B.,1936-)
以色列当代重要作家硕士,与阿摩司•奥兹、大卫•格罗斯曼并称“以色列文学铁三角”。1954年到1957年,他以跳伞兵的身份在部队服役,而后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文学与哲学上海mba,于1961年获学士学位,在中学任教。他的妻子丽芙卡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1963年到1967年,他随赴法读博的妻子一同来到巴黎,担任世界犹太学生联盟的秘书长一职。1972年,他回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在职研究生,诗人继续沉默的创作者,在海法大学教授比较文学和希伯来文学。1975年,他受邀成为牛津大学圣十字学院的客座作家。之后,他还担任过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在结束兵役后,耶霍舒亚便以短篇小说为开端,进行文学创作。他的第一本故事集《老人之死》出版于1962年,并由此成为“新浪潮”文学运动著名人物。他自称深受弗朗茨·卡夫卡、威廉·福克纳以及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的影响,迄今为止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已创作了《被解放的新娘》《曼尼先生》《友好的火》《回顾展》等十一部长篇小说,还有短篇小说、戏剧和散文等作品。他曾入围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荣获以色列国家文学奖、美国犹太图书奖、法国美第奇外国文学大奖等诸多奖项。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耶路撒冷书单:说不尽的圣城情怀,写不完的应许之地
2017年12月6日,白宫宣布,特朗普将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美国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在一年多以前的闭门会议中,特朗普曾表示只有巴勒斯坦宣布放弃暴力和仇恨,承认以色列为一个犹太国家,中东地区才能达成和平。 然而,特朗普的这一行为很可能造成中东形势的进一步紧张,使巴以冲突加剧。对于众多游客来说,很可能对耶路撒冷望而却步,近期只能从书上一览其风华。
自从《耶路撒冷三千年》中文版面市,国内出版业也开始了更多对于耶路撒冷书籍的尝试。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所在,更是二十四小时新闻秀场。
《耶路撒冷三千年》
“早期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及一些爱好者对少得可怜的材料进行榨取、编造和人为加工,以服务于他们信心十足地树立的每一种可能的观点。”而西蒙·蒙蒂菲奥里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故事。他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著,张倩红、马丹静 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1
世界若有十分美,有九分在耶路撒冷。公元前1350年,传出了耶路撒冷人最古老的声音,这个声音由迦南国王阿布迪西巴(Abdi-Heba)发出,他给埃及法老写信,请求派弓箭手帮助耶路撒冷抵抗攻击。这个最古老的声音被用楔形文字记载在泥板文书上……人们常说要建造新的耶路撒冷,而流奶与蜜的耶路撒冷,不管你来回不来,它就在那里,一直被人诉说。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犹太人称自己为“上帝的选民”,犹太人的建国之处是上帝的应许之地。一位出生在以色列的中东问题专家写了这样一本书:《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如果说《耶路撒冷三千年》是宏大叙事,《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则从个人的细微之事写起,试图以小见大,引起共情,触动人隐秘的灵魂。
【以色列】阿里·沙维特 著,简扬 译,中信出版社,2016-1
作者阿里沙维特曾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成为一名伞兵,并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研读哲学。他 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个体故事,试图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大西洋月刊》的记者如此评论:“一部文辞优美、富有魅力、道德纯正同时又引人思考的书。在我成人后的大部分时光里,我都在等待有一位以色列人能够探索他国家生存的最深层次奥秘,并分享他的发现。阿里沙维特完成得如此出色,他的文字既像一个诗人,又如一名哲学家。《我的应许之地》真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为什么是以色列》
巴勒斯坦人的困苦、以色列国内的社会问题、世俗与宗教的冲突。为什么是以色列?为什么是耶路撒冷?以色列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它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它与犹太人的历史联系是什么?它对于世界而言有什么独特之处?它在怎样的层面吸引世人的目光和注意?《为什么是以色列》从历史脉络逐一梳理了这些复杂的问题,在提供众多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事件过程的基础上,从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剖析以色列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美】米切尔·巴德 著,文奕、荣玉、李佳臻、欧阳玉倩、徐新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巴以冲突如何形成?以色列是不是对于以色列之外的犹太人来说只是一个彼岸的国家和抽象的概念?大多数人谈起以色列,都会谈论其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然而,若不全方位考察这个小国,不了解其历史宗教的重要性,不了解其取得的科技成就以及考古方面的奇迹,便无法真正理解这些紧迫问题的来龙去脉。很多犹太人都自称犹太复国主义者。对有些人而言,这意味着所有犹太人都应该生活在以色列,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犹太复国主义者也可以居住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并在那里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支持以色列。一些基督徒也认为自己是犹太复国主义者,支持犹太家园的建立;还有人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以色列,但不自称犹太复国主义者……这些棘手的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或许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迪。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一座新城的缔造者们》
“没见过耶路撒冷之辉煌的人,终其一生也见不到一个合意的城市。没见过圣殿全貌的人,终其一生也看不到一座辉煌的建筑。”建造这座上帝之城的,是人。我们看不尽耶路撒冷三千年,只能看见建筑师们的杰作。
【美】阿迪娜·霍夫曼博士后,唐克扬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2
《直到我们建起了耶路撒冷:一座新城的缔造者们》由美国著名作家阿迪娜·霍夫曼执笔,唐克扬领衔翻译。描写了“一战”后1920—1940年代英国托管下巴勒斯坦重建过程中,三位不同背景的建筑师参与建造耶路撒冷新城的往事。脾气暴躁的天才、德国犹太建筑师埃里希·门德尔松1934年初到耶路撒冷,他是从纳粹手下逃出的难民,必须在建造时考虑中东复杂的新现实。而奥斯汀·哈里森,英国托管政府的首席建筑师,这位“最自我的公仆”发现他必须在托管地令人窒息和暴力频发的空气里工作。最后,作者亲身走访耶路撒冷的希腊社区,探寻名叫斯派罗·霍利斯的阿拉伯建筑师的事迹。虽然他精美的陶瓷建筑依然耸立,但他就像被世人遗忘的幽灵,见证了这座城市文化的流动性。
《耶路撒冷告白》
耶路撒冷如此美好,一个外地人生活在耶路撒冷将是如何?BBC的女记者利皮卡·佩拉汉写出了一段在冲突中探求接纳,在绝望中发现希望的异乡生活告白。她说:“为了达成更大的目标,我必须把自己的私生活公之于世。既然要诉说他人的故事,我也必须赤裸裸呈现自己的生活,否则就太伪善了。身为记者与纪录片工作者,我靠揭露他人的故事维生,在这本书里,我把这样的专业用在自己身上。”
【孟加拉】利皮卡·佩拉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2016年
一个人的视角虽然单调,却也能折射出整个世界。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细节开始,从她与丈夫里欧、女友人欧莉和女儿玛亚的言谈和关系中,展现巴以冲突中,犹太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较量,清洗与反清洗,驱逐与反驱逐。“这些生活细节更能反映出以色列以锡安主义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后的社会精神面貌,而耶路撒冷各占领区的街道面貌更能反映出这个在文化和宗教上分崩离析的国家到底是怎样建立的。”这种带着创伤的记忆,更能让人们叩问当下与期待未来……
《孤独星球》与《徒步旅行耶路撒冷》
随着北京、上海直飞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航线的开通,国内去往耶路撒冷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孤独星球在2016年推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本指南由经验丰富的作者深入这片古老文明与宗教交融的土地实地调研,有图文并茂的彩色章节和翔实的地图,带读者更好地发现、探索这片还不太为国内旅行者涉足的土地。从耶路撒冷的哭墙和圣殿山来到伯利恒的主诞教堂,从现代的特拉维夫海滨来到内盖夫沙漠中的贝都因村落,全面解读当地人民的信仰与生活。
有时候,大百科类的书就像是田忌赛马:和历史学术书比猎奇,和旅游书比文化,和地理书比艺术……《徒步旅行耶路撒冷》则像个“全能型选手”。作者巴蒂亚·科恩博伊姆和阿维格多·科恩博伊姆说:“当我们看见图书馆的书架都快被几十本有关耶路撒冷的书籍和旅行指南压塌,还是觉得缺少这样一本书——缺少一本书记载着最真实、最完整的耶路撒冷。”于是,这两位老耶路撒冷人穿过大街小巷,反复考察,多方请教,对话建筑师、考古学家、记者、历史学家、传教士、餐馆老板…梳爬考证了历史的细节、记下了对每个地方旅游体验的个人印象。
【以色列】巴蒂亚·科恩博伊姆,阿维格多·科恩博伊姆,东方出版社,2017年
作为一本旅行指南,作者规划好了线路与时间,提醒如何穿衣、哪里有卫生间。超越一本旅行指南,作者用一整章来讲以色列博物馆,一整章来讲苦路,一整章来讲锡安山……路程很短,故事未完。该书还将AR技术引入社科书,纵使不去旅行博士,也可以不隔岸观火,打开AR软件,仿佛身临其境。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
然而,踏上以色列这片自由与爱之地,究竟感受如何?作者云也退以他在以色列的一所集体农庄(基布兹)劳动的一个月为主线,穿插叙述了他在以色列各地行走的见闻和思考。在高度发达的以色列,基布兹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土地亲密接触的农民生活。他们的生活简单、平淡、稳固、静默,这个独特的体验,给身在其中的人带来很大的心灵冲击和对生活的重新思考。
云也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9
作者感受到以色列是一个充斥着矛盾的地方,既安全又危险,既贫瘠又富裕,时而保守时而开放,以色列人的头脑以顽固著称,但又能向创新敞开各种可能。有一群表面上非常“不思进取”的犹太人,他们安于村庄劳动,坚持修行、冥想、过集体生活、讨论一些似乎毫无意义的问题,然而,这些“农民”的形象却折射出了以色列这个国家一再成功的奥秘,而他们积极的生活实践也蕴含着改造社会、创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动人抱负……
以色列的标志可以理解为一个所罗门之印,一个正三角和一个倒三角,一个代表男人一个代表女人,再简单不过。然而,这注定涵盖了整个世界复杂的相与色,纠缠交织所有的理智与情感、和平与冲突。作为以色列宗教之都,耶路撒冷也被描写得太多,也总有书要写尽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有人朝圣,有人批评。“耶路撒冷是什么?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耶路撒冷三千年》中说:这里美得极致,又俗得丑陋不堪。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上帝的所在。但对另一些人,耶路撒冷是有史以来对宗教最好的反驳。耶路撒冷的神圣,使他成为历史上征战最频繁的地方。一个又一个世纪,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在这里殊死争斗,以求霸占这里的历史和神圣,但伴随着争斗的激化,神圣也得到升华。
《为你,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总是让人深情,以至于有人由于访问耶路撒冷城而触发一系列精神现象,包括一些宗教主题的激烈的思想困扰、错觉或其他类似精神病的体验。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宗教或教派,犹太人和许多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都受到影响,这就是耶路撒冷综合征。除了《耶路撒冷告白》,也有人深情写下《为你,耶路撒冷》。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著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耶路撒冷书单:说不尽的圣城情怀,写不完的应许之地,晏可佳、晏子慧、姚蓓琴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铁葫芦图书,2015-7
这本书大概可以算作口述史或是纪实文学,两位作者用长达两年时间,采访了大量历史参与者,从国家元首到普通一兵,并披阅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以及第一手珍贵资料,在此基础上,再用三年时间写成本书,详实记录了以色列建国前后,围绕耶路撒冷发生的一次次战争与博弈。正如豆瓣评论所说:“作者再现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清明上河图》般细密的描摹,惊人地还原历史现场,呈现了最真实生动的细节。没去过耶路撒冷的人们上海mba,以及买了《耶路撒冷三千年》没看下去的人们,不要懊恼,可以先看看这套书。虽然读上去像‘侦探小说’,但这部经典之作却是‘句句有出处,事事有依据’的纯粹纪实文学作品,借用一句话概括,这部作品‘会让你无限接近耶路撒冷’。”
《爱与黑暗的故事》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说:耶路撒冷历经沧桑。这座城市历经多次摧毁、重建的轮回。征服者前仆后继而来,称霸些许时日后,徒留几座墙与塔、几道石上裂缝、少许陶器碎片与文件,就此如丘陵间的晨雾般,消散无踪。耶路撒冷是为性爱成瘾的老妪,不断压榨一位又一位情人,至死方休,而后一个哈欠便将对方从自己身上抖落;耶路撒冷是黑寡妇,趁着交欢之际将伴侣一一吞噬。
【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著,钟志清 译,译林出版社,2007-8
而人的一生,不过是消费自己的梦想。行迹所至,心之所向。有一个喜欢得不得了的人,有一件一定要完成的事,有一个非去不可的彼方……“世界好比人的眼睛,眼白是海洋,眼珠是大地,瞳孔是耶路撒冷,瞳孔中映出的人脸就是圣殿。”徒步旅行耶路撒冷,触及灵魂的旅程,可以有一场。去感受瞳孔中圣殿的一扇窗,感受金色云层中倾泻的一束光。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清华大学王国维学术讲座开启全球直播
清华新闻网9月29日电 9月25日下午,清华大学王国维学术讲座第32讲在蒙民伟人文楼441室举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尤锐(Yuri Pines)教授应邀主讲“从出土文献的新发现重新考察中国早期史学史”。讲座由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主持,采取线下讲座与“学堂在线”全球直播相结合的形式展开,线下60余位师生以及线上820余人共同聆听了本场报告。
尤锐教授作讲座
尤锐认为,新出土先秦文献为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史特征提供了新契机。他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有两种趋向:一是以who、when、where、what为核心,包括许多细节的“信息类”历史;二是以对历史解释和教训为核心,强调“why”的“解释类”或“教训类”历史。前者最初是为记录祖先功勋,需保存重要信息。后者应起源于天命观在职研究生,重在解释缘由,而非记录信息。
春秋时代,列国有许多“信息类”资料,如类似《春秋经》的编年作品、类似清华简《系年》的历史概述作品、类似清华简《楚居》的礼制教学作品。但当时“国史”已有史官编造的虚构内容。迨至战国,教训类作品流传广泛,这或与诸子“以古事今”论辩方式有关。直到司马父子融合两类历史,历史作品才恢复了可靠性,史学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黄德宽在总结中指出,尤锐教授从“信息类”历史和“教训类”历史的二分趋向入手上海mba,对先秦时代史学史进行了分析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清华大学王国维学术讲座开启全球直播,指出了春秋战国之际史学写作的转变,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讲座现场
其后,尤锐与线上线下同学进行了交流互动。最后,黄德宽向尤锐赠送王国维讲座纪念证书和讲座精装海报。
清华大学王国维学术讲座是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高层次大型学术活动,旨在通过定期邀请海内外顶尖学者公开讲学的方式,传承与弘扬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清华人文精神,推动清华人文学科的复兴与发展。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与“学堂在线”合作启动该系列讲座的全球直播,并将推出慕课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联动校内校外共享优质学术资源,着力打造清华人文学科的国际学术品牌。
主讲人简介:
Yuri Pines(尤锐),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及学术带头人。曾任希伯来大学人文学部副部长、亚非研究院院长、亚洲学系系主任等职,目前担任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史学史以及比较帝国学等,出版了八部英文和希伯来文学术专著,另主编了七部学术论文集及杂志特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博士,并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集中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供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0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