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西班牙塞万提斯大学的心理学,人民日报:人在低谷,坚持做好这9件事

今天,给大家分享《人民日报》推荐的9个好方法,陪你走过低谷期,遇见更强大的自己。正如心理学家张怡云所说:“要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心情不好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梁晓声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人生在低谷的时候,能有与之抗衡的勇气。有句话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副好身体、一份好心情、一个好心态。

文|风吹梧桐(富书作者)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到达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时的反弹力。”

遭遇生活打击时,有的人陷在谷底,苦苦挣扎;有的人迎难而上,绝地反击。

其实,谷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今天,给大家分享《人民日报》推荐的9个好方法,陪你走过低谷期,遇见更强大的自己。

保持规律作息

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说:“睡眠是对醒着时的苦恼的最佳治疗。”

人在失意时,难免会沮丧无力,焦躁失眠。

若能放空思绪睡个好觉,便是对自己最好的治愈。

作家林清玄年轻时有过一段低谷期,饭吃不下,觉也睡不好。

痛苦不堪的他去找禅师解惑。

禅师告诉他:“人,需要修炼,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林清玄不解:“吃饭、睡觉也需要修炼?”

禅师笑道:“凡人吃饭时,想这想那,睡觉时,梦这梦那。而修行者,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别无他念!”

林清玄听后醍醐灌顶,从此认真对待生活,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慢慢地走出了低谷。

很喜欢一句话:好好睡一觉,你会发现,即便有暂时迈不过去的坎,熬不下去的难,第二天醒来,一切宛若新生。

保持规律作息,好好睡觉,才有充沛的体力和心力,去解决当下的问题,走出低谷。

走出负面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效应,叫“赛里格曼效应”。

说的是,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时,就会被抱怨、自卑、愤怒等不良情绪裹挟,对未来心灰意冷,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要是一直为这些消极情绪所困,只会让自己活得心力交瘁。

正如心理学家张怡云所说:“要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心情不好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很多时候,打败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坏情绪。

这世上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总有那么一些时间硕士,处于低谷。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现实,就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抱怨,不纠缠,不患得患失。

学会与负面情绪影响说再见,才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寻到个人兴趣

有句话说:热爱,是奔跑者最有用的发动机,也是治愈生活最好的良药。

人生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在低谷时,找到自己的兴趣,排遣失意,重振信心。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41岁时遭遇从政生涯中的重大挫折,被排挤在政治圈之外。

郁郁寡欢的他,开始拿起画笔学习绘画。

沉浸在绘画中的丘吉尔,内心充满了向上的力量,生活也渐渐有了颜色,最终爬上政治生涯的高峰。

正如丘吉尔自己所言:“在很多难捱的时间中,绘画拯救了我。”

后来,每次在政坛上失落时西班牙塞万提斯大学的心理学,人民日报:人在低谷,坚持做好这9件事,他就重拾画笔画画。

我们的一生中,也会遇到至暗时刻。

与其在焦灼中挣扎,不如从现在开始,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起来。

比如阅读、写作、运动、旅游、做美食……

兴趣带给你的专注与成就感,足以抵挡低谷的漫长,重新开启新的人生。

学会独立思考

美国作家丹尼斯·勒翰在《夜色人生》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警察世家出身的乔·考克林,生来叛逆,不想走警官父亲安排好的路,误打误撞加入了黑帮。

但他始终遵循自己的规则和底线,当别人拉帮结派时,他洁身自好,即使遭到巨头势力威胁,他依然保持清醒与独立,拒绝被他人摆布。

最终,乔成为了很多人追随、尊重的精神领袖。

叔本华曾说过:“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被外界的信息洪流所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遇事不盲目相信,不轻易认同,也不过度依赖别人的态度,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实践,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

做自己人生的主宰,才是走出低谷最好的姿态。

乐于复盘总结

刘润曾说:“你想要达成任何目标,都要进行复盘。”

只有不断复盘,人生才会不断进步。

早年的曾国藩想考取秀才,结果连考六次都名落孙山。

第六次落榜后,曾国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开始反思考试失败的原因。

他发现自己虽读过不少文章,但只知道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写的文章逻辑不通,也没有大局气势。

于是,曾国藩学习大量优秀文章,找到科举考试的写作诀窍。

最终,他成功敲开了科举的大门,正式步入仕途。

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低头奔跑,却忘了抬头看路,以至于不断踏进同一个坑里,跌得头破血流。

复盘能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养分,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下一次问题。

学会复盘总结,摆脱无效的努力,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设立长远目标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实验。

调查结果发现:

目标清晰的人,大多生活在社会中上层,成为创业者或行业的专业人士。

目标模糊或没有目标的人,大多生活在社会中下层,没有突出的成绩,甚至工作生活不尽人意。

实验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差距,都是从设立目标开始拉开的。

不管当初你多么优秀,如果没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最终都将一事无成。

而有长远目标的人,一直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走上成功的概率就会更高。

爱默生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去哪里,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人生迷失方向时,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它会像灯塔一样,引领着你走向未来的路。

提高做事效率

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它做好,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别的问题;

而有的人,接到任务就会拖延、抱怨,看似忙碌不已却收效甚微,一直无法进步。

TED演讲者梅尔·罗宾斯,曾经也是一个做事拖延,效率很低的人,甚至连起床,她都要经历一场自我斗争。

直到她偶然产生一个想法:当做一件事情的需求出现时,屏蔽掉自己的感受,倒数5个数,立刻去做。

这个“5秒法则”大大提高了梅尔的做事效率,很快,她的生活回到正轨,成为了著名的演说家和畅销书作家。

当你觉得太累,不想运动时,强迫自己走出门,开始跑起来;

当你还未完成工作,却想刷手机时,把手机放下,让它离开视线。

把那些“改天再做或等会再做”的事情,转变成“今日事今日毕”。

当你一次次高效地完成工作时,内心的掌控感,会使你更有信心去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战。

尝试阅读名著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那些经典的名著像一个个智者,用它的智慧和力量,鼓舞你走过人生低谷。

如今事业风生水起的樊登,曾经在工作初期在职研究生,遇到过巨大的职场挫折。

当时,他进央视不久,能力得不到领导的肯定西班牙塞万提斯大学的心理学,策划的很多节目被“毙”掉,以至于常常无事可做。

事业上的挫败,生活上的捉襟见肘,如两座大山齐齐压向他,使得他焦虑到整夜睡不着。

直到有一天,樊登无意中翻开《论语》,当他读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你,要担心的是你的能力够不够时,他顿时豁然开朗。

原来博士后,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实力不够。

从那以后,樊登不再痛苦,而是努力充电,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快他就从困顿中摆脱了出来。

梁晓声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人生在低谷的时候,能有与之抗衡的勇气。”

陷入泥潭时,不妨尝试读读名著,生活中的困惑,也许在书中早已有答案。

坚持锻炼身体

有句话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副好身体、一份好心情、一个好心态。”

而这一切,恰恰是运动能给你的。

疫情之下,居住在上海的刘畊宏夫妻,直播燃脂健身操火遍全网,被网友们戏称是“疫情中最大的快乐源泉”。

网友们跟着直播“云健身”,一边挥洒汗水,一边治愈居家隔离的苦闷心情。

有研究表明,运动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这些“快乐因子”可以缓解焦虑,减轻抑郁等负面情绪,让你的状态焕然一新。

所以,越是低谷的时候,越不要闲着。

与其在颓废中耗尽心力,胡思乱想,不如多去户外运动,用流下来的汗水,冲刷掉此前的疲惫和坏心情。

人生变好,大多是从坚持锻炼身体开始的。

丰子恺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如果不幸陷入低谷,与其苦苦等待暴风雨过去,不如学会在风雨中用力起舞。

当你熬过低谷所有的磨难,朝前走的每一步,都是奔向更好的自己。

塞万提斯大学硕士是真的吗,转发到头条

北方人笑话那些假医生,特意送他们一个尊号“蒙古大夫”,我不知道这个称谓的出处。同理,要是别的方面造假的,是不是也可以引用一下这个称呼呢?

赵某健何许人,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也没必要知道。我先前也不知道,假如不是一条95后的博士获得研究员职称,估计大家都不知道。

前几天,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聘任研究员信息公示,其中有位95后的赵某健引起了网络的关注。按理来说,95后当研究员也不构成新闻要素,因为不到30岁的著名大学教授都有,研究员也就是相当于正高职称。赵某健引发关注的,主要还是因为,他拥有两个博士后、四个博士头衔。这个年纪,这么好的学问,值得别人关注一下,也是正常的。

后来一查,赵某健本科就读于四川传媒学院2013级播音主持专业,四川传媒学院是民办高校,赵子健2017年在该校获得本科毕业文凭。随后的七年,他在多个国家获得多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具体如下:加图立大学,表演艺术专业,获艺术学哲学博士学位;莱西姆大学,心理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于萨拉戈萨大学正念心理学专业博士,获正念硕士学位;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专业,获佛学硕士学位;香港浸会大学,中国文学语言及文化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塞万提斯米格尔欧洲大学,心理健康专业/精神病学评估与护理专业,获双硕士学位等。

以上大学中,西方的我不知道,香港的那两所大学我知道,看看他选择的专业,具体的就不用细说了,明眼人估计已经知道真相了。

当年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也写过方鸿渐博士学位的事,时光虽然过去了一百年,现实还是那个样子。方鸿渐开始的时候也怕人问及他的博士学位的来历,可时间长了,被人叫方博士习惯了,他也就自认为是真的方博士了。换句话说,他骗着骗着,自己把自己就给骗了。

赵某健之所以被发现了,那是因为他搞大发了,假如他稍微懂得收敛一点,假如就放1个博士学位出来,再加上所谓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申请个研究员真的不是难事,可偏偏他不懂得含蓄,一下子把家底子亮出来,结果导致狐狸的尾巴很快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事不仅在赵某健身上,在很多人身上,甚至很多行业,都有这样的情况。远的不说塞万提斯大学硕士是真的吗,就拿每年都高居赌博榜靠前的中国作家残雪上海mba,每年一到诺奖评选前夕塞万提斯大学硕士是真的吗,转发到头条,她就成了国内的名人,她说,诺奖评委之一的专家,称呼她为“中国的卡夫卡”,难道专家是说她跟卡夫卡一样,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学历教育?

年前记得她还获得了“美国文学奖”,上网一查,好像就没有“美国文学奖”一说,美国文学最高奖项叫“普利策奖”,就像中国的最高文学奖叫茅盾文学奖,而不是中国文学奖一样。按照通常的认知,头衔越大的,虚假的可能性越大,比如世界华人作家大奖,或者世界华人文学奖之类的,这都是骗子不知道在哪个大西洋群岛国家注册的组织。一个在中国都不知名的作家,都没有称得上是代表作的人,怎么能享誉世界呢?

赵某健的学历事件,估计可以解释残雪在海外的“知名度”。

以前一直觉得西方人或境外比国内人做事靠谱,事实上,哪里的骗子都是一样的,世界上到处都有要钱不要命的人,只要钱到位了,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国内读者都不看或看不懂的东西硕士,怎么国外的读者就能读懂?那是翻译给译错了吗?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句话是真理。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看下赵某健的履历,就能知道事情真相,可世界上就真的那么多糊涂蛋吗?还是因为利益驱使,不愿意去做得罪人的事?就像残雪,有没有可能有些人碍于她哥哥的面子,最后大家相互吹捧一下呢?我觉得完全不排除这个可能。

任何一个专业确实都可以出状元之才,但不可否认的是,状元之才也是有成长轨迹的,成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假如后天没有一点超常的付出,仅仅靠所谓的天生禀赋就可以成名成家的,这十有八九都是扯淡。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赵某健被人一眼就可以看穿,他为什么不知道收敛一点呢?

答案其实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家自认为有权有势,根本不用收敛,他即便吹牛,也没人敢去质疑他;二是也许他已经收敛了很多,身上不知道还有多少水份呢,这些爆出来的都是已经筛选过的;三是世界上这样的假货太多了,赵子健冒出来也许是偶然的,但是,赵某健之类的有人被曝光那是必然的。

(图文无关。图片来自网络,存谢!)

欧洲塞万提斯大学怎么样,《十几岁》名家读经典|湖南大学教授李群谈《堂吉诃德》:反骑士的骑士小说

【编者按】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绕不过去,一个是莎士比亚,另一个就是塞万提斯。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李群深耕世界文学、东方文学及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本期,他和我们谈谈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

我的服装是甲胄,我的休息是斗争,我的床是硬石上海mba,我的睡眠是长夜的清醒……

许多人读《堂吉诃德》,是笑着翻开,哭着合上的。海涅、歌德如此,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李群亦是如此。

这个哭丧着脸的高瘦骑士,在四百多年的时间里,逗笑了许多人,照亮了许多人。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在欧洲所有一切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庸俗与伟大、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确实如此。

十几岁:塞万提斯提到,创作《堂吉诃德》的目的是“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他为什么要批判骑士?骑士精神是什么?

李群:骑士的本源是战事、权利与贵族的交织。早期的骑士起源于日耳曼习俗的重骑兵。11世纪以后,骑士逐渐演变为“基督教的战士”,成为一种身份(职业),后来约定俗成形成了绅士风度和骑士精神。

骑士精神在中世纪有一套完整的体系。骑士信条、骑士荣誉、骑士风度共同构成了骑士精神。骑士信条包括忠君、护教、行侠、尚武、见义勇为;骑士荣誉往往表现为勇敢追求荣誉、追求女恩主(情人);骑士风度则外化为对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比如说女士优先。中世纪时,欧洲多国是政教合一的,故归结起来,骑士精神就是信仰上帝,信仰国王,为了王国的利益赴汤蹈火。

塞万提斯生活在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转型的时期,那时骑士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骑士小说盛行。骑士小说把代表理想主义精神的骑士文化引向了狭隘的爱情至上小说文化。

塞万提斯批判骑士小说,实质上是在反对低俗化、世俗化的骑士文化,讽刺变异的骑士小说,追寻消失的骑士精神。有趣的是,塞万提斯选择用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来清除骑士小说,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缘于此,《堂吉诃德》面世了。

当然,骑士小说成为当时的众矢之的,也与资本主义思潮上升,新的权力阶级想扫除传统,走上政治舞台分不开。

十几岁:西方的骑士传统和中国的侠客文化有何区别?

李群:西方骑士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后来与宗教产生联系。骑士身份一度是成为贵族的前提条件,骑士文化则象征了上层的贵族文化。我国的侠客则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侠客文化代表的多是草莽文化。它根植于民间,有根深蒂固的草根性。

两者虽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却存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譬如两者都武功高强,有锄强扶弱、侠肝义胆的豪侠精神。但骑士精神重在“忠”,侠客之风则执着于“义”。

西方骑士尽忠行侠,忠于君主,忠于基督教,忠于爱情。一个优秀的骑士,不仅是优秀的战士,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是女恩主的信徒。他们为荣誉而战,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一生可以忠于多个君主。

中国的侠客则仗义行侠、快意恩仇、重义轻利。爱情于他们可有可无。他们若跟定了某个主人(君主),便追随一生,有强烈的契约精神。

十几岁:有人评价《堂吉诃德》是第一部现代文学作品。这是基于哪些角度说的?

李群:这部小说涵盖了诸多人类、人生共通的主题,比如关于理想与现实、正义与公平、爱情等。它的现代性主要是从叙事手法来说的。它最大的现代性是在写实与虚构、现实与理想等界线上的模糊性。

塞万提斯虚构了一些人物欧洲塞万提斯大学怎么样,还虚构了很多场景。但哪些是虚构欧洲塞万提斯大学怎么样,《十几岁》名家读经典|湖南大学教授李群谈《堂吉诃德》:反骑士的骑士小说,哪些是写实博士,却令人难以分辨。因为它具有一种现代性,将内容的真实性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这与现代小说是一致的。

书中的虚构不一定是虚构,写实不一定是写实。书中的人物走进作品,作者走进作品,作品中的人物来评论作者。书中的人物,同时也是书的阅读者和评论者。比如说,第二部的人物有模仿堂吉诃德的行为,并评价塞万提斯。

同时,书中也有许多不确定性。比如堂吉诃德头上戴的帽子究竟是头盔还是盆,灰驴被窃后是怎样回来的。作者没有预定精确的写作计划,是一面写,一面创造,情节随时发生,人物逐渐成长。

十几岁:堂吉诃德、桑丘两个人物,相辅相成,推动故事发展。请您分析一下他们的人物形象。

李群:有人说,堂吉诃德代表着理想,而桑丘代表着现实。有评论说,他们两个人加起来等于生活的现实,一个活生生的人。借助他们两人的游侠经历,我们可以看到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西班牙在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生活层面的广阔现实。譬如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官僚衙门的贪污受贿、下层人民的苦难。

堂吉诃德显然是典型的人文理想主义者,是疯癫的骑士,不食人间烟火。只要不涉及骑士的事情,他都是清醒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慧、善良、纯洁、高尚。桑丘则是纯粹的农民,精于计算。在堂吉诃德的影响和感染之下,他从小我走向大我。

两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个严肃,一个诙谐,一个疯癫,一个清醒,像小品或者相声的捧哏、逗哏。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让整个“行侠”过程不至于单调,使小说充满了故事的张力。

我想,塞万提斯设计堂吉诃德这样一个疯癫的形象,是想借助他或者给他戴上这样一个面具对当时的宫廷、教会、皇权等制度进行反抗和讽刺。

十几岁:为什么说《堂吉诃德》是一部喜剧中的悲剧?

李群:堂吉诃德是一个悲剧人物,采取的却是喜剧的写作方法。这也是塞万提斯非常高明的地方。

说它是喜剧,因为堂吉诃德行为滑稽,让人发笑。他总是用骑士小说中骑士的行为规范自己。他觉得骑士需要盔甲和长矛,他就做了头盔。他认为受苦受罪是对骑士的考验,就义无反顾地去搏斗。

他一路搏斗的“妖魔鬼怪”却多是他臆想的。他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羊群当成魔法师的军队,与狮子战斗。为此,他受尽了皮肉之苦,他却仍然接受这一切。但他的理想还遭到了平民(如旅店老板)、权贵(如公爵夫妇)的戏弄与嘲笑。堂吉诃德理想的纯洁性遭到了毁灭。

可以说,堂吉诃德的身体和灵魂在他的三次出游中,已变得残破不堪。这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是理想在现实环境下的破碎。在笑的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深深的悲剧性、失落感。

十几岁:堂吉诃德虚构了魔法师弗瑞斯冬、意中人杜尔西内娅。这两个人物是缺席的,又似乎无所不在。这样的设置有何目的?

李群:这两个人物是一种隐喻。它触碰到了塞万提斯的写作核心——反抗。

爱情是骑士的标配。书中写了许多爱情故事,但没有一件发生在堂吉诃德身上。堂吉诃德认定邻村的村姑是他的情人,并给她虚构了一个名字——杜尔西内娅,认为她是美丽的公主,冰清玉洁。他在冒险途中遇到过无数个美女,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和杜尔西内娅相媲美。堂吉诃德战斗前,失意时,寂寞时,特别是遇到危险时,都会想起杜尔西内娅。

魔法师是堂吉诃德最大的对手。堂吉诃德觉得不是妖魔鬼怪战胜了他,是魔法师战胜了他。在这里,魔法师站在妖魔鬼怪的身后,支持这些妖魔鬼怪与他战斗。

全书洋洋洒洒近百万字,在堂吉诃德的精神世界里,上帝是缺席的。作为骑士小说,这不合常理。可见在职研究生,塞万提斯是反基督反宗教的。

十几岁:堂吉诃德的结局让人唏嘘。他的疯病好了,为何又忧郁而死?

李群:小说的结尾引人深思。结尾符合塞万提斯的创作初衷——讽刺当时粗制滥造的骑士小说。事实上,《堂吉诃德》出版之后,骑士小说便销声匿迹。

从小说而言:堂吉诃德饱受骑士文学的毒害。几次远行,让他受尽了辛酸困苦。他立遗嘱时,要求外甥女“嫁个从未读过骑士小说的人”。这遗言是对自己前半生所做的蠢事的讽刺,也是一个决断。

当神父请公证人证明“称为堂吉诃德·台·拉·曼却的善人阿隆索·吉哈诺已经善终去世”时,世上再无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死前的长吁短叹和忧郁,何尝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忧郁呢?他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理想的死亡,理想的没落。

本刊记者/杨丽芳

原文刊登在《十几岁·高中生阅读与写作》杂志2021年3-4月刊(总126-127期)。

附杂志版面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1919.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2月 26日
下一篇 2024年 12月 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