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中心新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与海法大学学者到访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Stryar教授等一行8人到访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以下称“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中心副主任古学斌博士欢迎以色列社会工作界的到访同仁,并简要介绍了中心的建立历史。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2019年11月8日上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保罗·贝尔瓦尔德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学院与海法大学社会工作学院Mona -教授、Roni 教授等一行8人到访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以下称“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刘能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心联合主任马凤芝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高级顾问、中心联合主任阮曾媛琪教授等接待了以色列到访学者,并举行座谈硕士,友好交流。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刘能教授致欢迎辞,表达了对于以色列友人到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欢迎,并向客人介绍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建系历史和社会学、社会工作教学、研究以及师生基本情况。刘能教授也对于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与以色列高校同仁的未来合作表达高度期待。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中心副主任古学斌博士欢迎以色列社会工作界的到访同仁,并简要介绍了中心的建立历史。

马凤芝教授代表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对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保罗·贝尔瓦尔德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学院和海法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of Work at of Haifa)Roni 博士一行到访中心表示欢迎,向客人们介绍了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业重建3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构成与发展博士后,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师资队伍、课程特色与人才培养等情况。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中心副主任邓锁博士介绍了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的发展历史、中心的研究、学术刊物,以及中心在中国和亚洲社会工作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保罗·贝尔瓦尔德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学院院长Mona -教授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包括教育理念、研究领域、学生情况、及国际合作等。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高级顾问、中心联合主任阮曾媛琪教授介绍了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的使命和愿景,以及中心作为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 of of Work,简称IASSW)授权成立的大中华及东南亚区域第一家区域资源中心对该区域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新形势下,国际社会工作伙伴关系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此外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中心新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与海法大学学者到访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阮曾媛琪教授还提出面向“一带一路”社会工作教育实践的“包容性参与式行动研究模式”,阐述了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与其显著特征。

座谈增进了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与以色列社会工作教育界同仁彼此间的了解,大家还就未来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希望双方就中国和以色列共同关心的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专业角色展开合作研究,探讨学生交换的可能性在职研究生,基于两国的文化传统探索建构符合各自国情的社会工作话语体系,通过合作在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实务技巧、教育教学等多方面进行合作,推动中以两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学生之间的互访交流,以及探索两国社会工作教育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路径。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中国承认吗,光明日报刊载郑州大学张倩红教授文章——《我国犹太-以色列研究的新进展》

近日,光明日报刊载郑州大学张倩红教授文章——《我国犹太-以色列研究的新进展》,原文章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中以建交使犹太学在中国勃兴,以色列研究也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新世纪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建立,犹太-以色列研究成为我国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典型案例,其成长模式与发展态势值得总结与借鉴。

01

中国第一批犹太研究机构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的,有上海社科院上海犹太研究中心(1989年)、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中心(1992年)和山东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1994年),潘光、徐新、傅有德、肖宪等是我国犹太学研究的先行者。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社科院黑龙江犹太研究中心(2000年)、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2002年)、北京大学希伯来和犹太文化研究所(2009年)等陆续建立。伴随着区域与国别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强烈的现实关切推动原有的学术机构拓展研究领域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中国承认吗,或者进行结构性调整,如山东大学组建了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并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拓展了原有研究基础,成立了以色列研究机构。我国一些主要的中东研究机构如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等也逐渐成为以色列研究的重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顺应潮流,建立了一批新的犹太-以色列研究机构,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犹太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以色列中心、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等。

02

科研成果的快速增长、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并显现出热点纷呈的局面,是我国犹太-以色列研究最显著的特点。例如,犹太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也是比较深入的领域。肖宪的《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张倩红的《以色列史》和《犹太文化》、傅有德的《现代犹太哲学》、徐新的《犹太文化史》和《反犹主义:历史与现实》、潘光的《犹太文明》、徐向群的《沙漠中的仙人掌——犹太素描》等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新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有关犹太-以色列的立项超过了40项,其中潘光为首席专家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张倩红为首席专家的《犹太通史》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多视角、多维度研究以色列国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归纳如下:

第一,以色列的地缘环境、国家政治与安全问题。以色列特殊的地缘环境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围绕着阿以关系、巴以冲突以及中东变局、伊核问题对以色列的影响,中国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有见地的科研成果,如殷罡的《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及其相关成果被广泛引用。政党政治是以色列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以色列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学者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以色列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工党兴衰浮沉、利库德集团的政治轨迹、阿拉伯政党以及以色列共产党的政治参与等。近年来一些青年学者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色列的安全理念、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立法等问题。在面临中东地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威胁的情况下,以色列的反恐举措一直备受关注,中国学者研究了以色列的反恐机制、国家反恐战略、社会防控体系以及网络安全体系、网络犯罪的治理、涉毒问题的管制等。

第二,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创新体系研究。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经济的转型与现代经济体系的建立、水资源利用以及高效农业的培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的立足点不仅仅是介绍以色列经济发展的状况,还着力于挖掘以色列经济对中国的启示;有些学者还就两国的现代化之路、从内向型经济到外向型的转型以及沙漠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总结以色列在高科技产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水安全战略及对水资源的控制与分配、海水淡化处理、废水和污水的处理与再利用、农业物联网发展、荒漠化修复、食品安全问题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色列国关于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发布,以色列成为继瑞士之后第二个同中国发展以“创新”为标志的伙伴关系国家,中国也掀起了研究以色列创新的热潮。学者们认为,以色列在加大教育投入、提升研发能力、着力于技术转化、健全法治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国际合作、完善城镇治理体系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对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三,关于以色列外交关系及中以合作研究。长期以来博士后,学界一直重点关注美以关系,研究内容既覆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美以关系的演变、美以特殊同盟的形成等,也特别聚焦了美国中东战略调整对以色列的影响、奥巴马时期美以关系的裂痕与评估等。特朗普执政以来,中国学界持续密切关注美以关系的升温,尤其是美国大使馆迁馆事件以及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所引发的国际反应,并从不同视角分析了特朗普政策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关切。除了美以关系以外,学者们也关注以色列与伊核危机、以俄关系、以色列与欧盟的关系、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政策、以色列与土耳其的关系等。

近年来,中国与以色列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迅猛发展,学界在中以关系问题上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色列人的中国观、“一带一路”倡议在以色列的反响、以色列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以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的成立与工作机制、中以创新合作的成就与困难等主题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中国承认吗,光明日报刊载郑州大学张倩红教授文章——《我国犹太-以色列研究的新进展》,还探讨了中以创新发展模式的异同以及中以之间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机遇与挑战。

03

“弹丸之地”以色列能够成为中国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确实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作为区域与国别研究中的一道风景,中国的以色列研究既有国际视野,又不乏中国特色,其特点可概括如下:

第一,注重现状研究。犹太学初兴之时,中国学术界的聚焦点主要集中于犹太历史文化领域,如希伯来圣经研究、古代犹太社会研究、犹太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不同时期的来华犹太人等。新世纪以来,由传统的犹太历史文化向以色列国家的转向明显,更多的学者把研究领域聚焦于当今以色列国家的方方面面。从研究导向来看,现实意识与当下情怀明显上升;从成果内容来看,越来越多的人着力于探讨现实问题,描述以色列国家的特性与发展历程,挖掘以色列因素在中东地缘环境乃至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第二,注重从区域研究的视野中观察以色列个案。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世纪巨变,民族国家建构以及发展道路的选择是中东国家不得不面对的永恒主题。整体来看,当今中东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普遍受挫,经济现代化模式纷纷失败,威权政治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处于中东地缘环境中的以色列却因为历史传统的差异而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今天以色列虽然存在着“犹太国家”与“民主国家”的激烈博弈,政治碎化与族群分裂的现实依然严峻,但以色列的经济现代化模式以及政治文化的建构历程在中东地区独树一帜。因此,中国学者从中东大格局中观察以色列个案,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分析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第三,关注非主流及少数族裔的学术表达。中国学术界一方面聚焦于以色列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官方历史叙事,尤其是关于犹太复国主义的回归历程、以色列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篇章、移民社会的发展、创新型国家的成长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另一方面,对非主流的学术表达如后犹太复国主义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以色列国家的异质表达者也予以关切。从研究对象上看,既聚焦主体民族在以色列的发展历程,也关注少数族裔阿拉伯人、贝都因人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诉求与现实困惑。

总体来说,中国的犹太-以色列研究兴起得较晚,但在学界同仁的努力下,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它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习惯于某些套路式的观点博士,深入的个案分析不够,富有学术深度与创新性的成果不足等。因此,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且与国际学术界深度接轨的犹太-以色列研究体系仍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张倩红,女,汉族,1964年9月生,河南灵宝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mba,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从辽宁大学获史学硕士学位;1999年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获史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9月,在南京大学、以色列巴-伊兰大学(Bar-)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做博士后研究。2002年4月至2008年10月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院长;2008年10月始任郑州大学副校长。曾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世界史)专家、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河南史学会会长等职。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主要研究领域为犹太—以色列史、中东史。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等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了《犹太史研究的新维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以色列史》《犹太文化》《以色列经济振兴之路》《犹太文化的现代化》等学术著作,主持翻译了《耶路撒冷三千年》(获中国文津图书奖)《通向奥斯维辛之路》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哈达萨医学院,中国驻以色列大使一行到访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近日,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蔡润首次来到了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进行访问,希伯来大学校长Asher Cohen教授、副校长Amb. Yossi Gal、副校长Oron 教授等接待了来访客人,并对大使先生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

大使一行首先来到 J. Safra校区参观爱因斯坦档案馆。希伯来大学的前校长、物理学教授、爱因斯坦专家 教授为大使先生及参访团做了精彩的题为“爱因斯坦与中国”的演讲硕士,演讲后双方关于爱因斯坦以及希伯来大学建校历史进行了愉快的交流。了解到希伯来大学对以色列发展的卓越贡献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哈达萨医学院,中国驻以色列大使一行到访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大使表示,希望希伯来大学继续发挥在中以学术交流中的引领性作用。

教授(左)与蔡润大使(右)

随后博士,蔡润大使一行来到了Mt. 校区,副校长Amb. Yossi Gal热烈欢迎了大使及参访团成员,并带他们来到杜鲁门研究所的顶层俯瞰耶路撒冷。在Mt. 校区,蔡润大使一行会见了希伯来大学校长Asher Cohen教授、国际事务副校长Oron 教授,以及副校长Amb. Yossi Gal。Asher Cohen教授向蔡润大使及参访团成员介绍了希伯来大学在学术、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绩,双方还就进一步扩展希伯来大学与中国高校间的学术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使先生希望希伯来大学继续加强与中国高校的校际交流,开展更多合作办学项目,尤其是希伯来大学的哈达萨医院可以与中国的医学院和医疗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开通国际诊疗服务。此外,希伯来大学在创新技术落地应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大使先生鼓励希伯来大学关注中国市场,中国欢迎希伯来大学的创新技术能够在中国市场落地应用。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将积极支持中以双方的学术和创新交流。为此,希伯来大学校长表示,感谢使馆对推动中以学术交流和高校合作所作出的贡献,作为以色列顶尖学术机构之一,希伯来大学也将一如既往地欢迎更多中国留学生和学者来校访问学习,为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提供更多帮助。

希伯来大学校长Asher Cohen教授(左)与蔡润大使(右)

会见结束后,大使先生一行还参观了孔子学院,并希望孔子学院继续发挥平台作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哈达萨医学院,积极促进中以双方在人文交流上的友好合作。

对于此次大使先生一行的来访,希伯来大学校长表示:“中国大使此次来访将进一步密切希伯来大学与中国高校的交流合作博士后,我们十分欢迎与期待更多中国学子来希伯来大学学习交流,也期待大使先生的再次来访!”

关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是以色列领先的学术和科研机构,跻身世界百强大学之列,共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2.5万名学生。1918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著名学者创立了希伯来大学。迄今为止,希伯来大学教授和校友共获得8项诺贝尔奖,1项菲尔兹奖和1项阿贝尔奖。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Jon Whitman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3月31日下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邀请到来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Jon 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From to : Late and the of ”的线上讲座。这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37讲。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郝田虎主持了讲座,来自校内外近百名听众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逾两个小时,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教授是著名的中世纪文学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最高荣誉学士,哈佛大学硕士、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英语系荣休教授,曾主持该大学的文学研究中心多年。他的著作包括: The of an and (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哈佛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87)及 and : Time from the to the Early (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2015)等。

教授发言

本次讲座中,教授探讨了中世纪晚期文学中激情与同情的关联。他指出,中世纪文学中的激情不仅是燃烧的情欲,更是一种激发灵感和高尚志向的冲动。一位武士如果不是既上得了疆场又上得了情场,就算不上优秀的武士。在12世纪及以后的浪漫传奇中,贵夫人是崇高志向的源泉,骑士不仅要有侠义,更重要的是要有深情。这些浪漫传奇标志了西方的第一次性革命,也为之后的爱情文学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激情与理性相悖,中世纪描写激情的文学里常常充满越轨的欲望。这些欲望虽然始于激情,却能激起同情。有观点认为,中世纪晚期对基督受难的想象赋予了“同情”深刻的宗教意义,而教授却更关注世俗的激情。他认为触发“同情”的往往不是虔诚之心,而是越轨之欲。

越轨的激情如何唤起同情?文学文本如何通过形式塑造情感?为探讨这些问题,教授以13至15世纪法国、意大利及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五部经典作品为例,详细剖析了激情与同情的关联。作品包括13世纪的《兰斯洛特圣杯故事集》(-Grail Cycle),14世纪但丁的《神曲》( )、薄伽丘《十日谈》()、乔叟《特洛伊罗斯与克蕾丝德》( and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以及15世纪马罗礼的《亚瑟王之死》(Morte D’)。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却都涉及越轨的欲望。

教授在讲座中

首先,通过对比阅读《神曲》和《兰斯洛特圣杯故事集》,教授阐释了宗教语境下的虔诚(piety)与怜悯(pity),越轨情欲( )与同情()的关系。他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但丁在《地狱篇》第五章中弗朗西斯卡和保罗相遇的片段,又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兰斯洛特圣杯故事集》中桂妮维亚和兰斯洛特接吻的情景。他点出了两部作品中世俗与宗教的张力,并探讨了但丁如何通过文学手段使读者对越轨者产生同情。

教授认为《神曲》有三个叙事特征:文本性()、主观性()和关联性()。第一个特征,文本性,指的是文本内部多个叙事层相互嵌套,层层相嵌的叙述使得情感交迭延宕,拉近了弗朗西斯卡与但丁的心理距离,也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第二个特征,主观性,指的是弗朗西斯卡的第一人称叙事及亲密内省的口吻具有强烈感染力。第三个特征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Jon Whitman教授讲座成功举行博士,关联性,指的是一个主体在与另一个主体的互动中,移情通感,相互关联。教授指出,这三个叙事特征共同促进了同情之情。

教授接下来又探讨了世俗语境下的激情与同情。他以同样的方式分析了薄伽丘《十日谈》的文本性、主观性和关联性。教授认为硕士,相较于《神曲》,《十日谈》的情感价值更多体现在对激情的抚慰与纾解,而不是激情的催生,因此也更容易唤起柔和的同情。乔叟的《特洛伊罗斯与克蕾丝德》则更为深刻:激情被置于复杂的文本与历史语境中,同情也不仅是越轨和不忠的情感回应,而是对瞬息万变的人性的反思。马罗礼的《亚瑟王之死》作为15世纪最后一部全景式描写亚瑟王传奇的作品,则怀古伤今,重现了桂妮维亚和兰斯洛特惊世骇俗的爱恋在职研究生,抒写了人性中难以被宗教压抑,难以被社会规训的纷繁复杂的激情和欲望。

最后,教授总结道,情感的历史不断变革,中世纪晚期文学重新定义了情欲与激情,唤起了人们对越轨激情的同情。文学作品的想象虽然不能解决激情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或社会问题,却促进了一次次情感革命,促使我们思考同情的本质,在激情的历史书写中探寻同情的无限可能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持人郝田虎教授与教授互动

郝田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就“”一词的两个含义:“激情”与“基督受难”向教授提问。教授以《亚瑟王之死》为例,指出桂妮维亚与兰斯洛特之间的情欲有着宗教性的虔诚,并由此引申到诸如《特里斯丹和伊瑟》( and )等作品中强烈的激情与殉道之情的交融。两位教授还就弥尔顿《失乐园》中亚当的抉择所体现出的世俗之爱与神圣之爱进行了探讨。东北师范大学冯伟教授也就《圣经旧约·雅歌》(Song of Songs)中的情爱与神圣之爱提问,并与教授共同探究了若干文本中《雅歌》的用典与互文。教授对其他师生的提问,包括陕西师范大学张亚婷教授、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张炼博士等的提问,也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解答,其回应旁征博引,令人意犹未尽。

讲座最后,郝田虎教授表示欢迎教授来杭州做客,教授也向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致以真诚的感谢。

部分讲座参与者合影

文:钟凯来

图:张炼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5186.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5年 1月 20日
下一篇 2025年 1月 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