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法国昂热大学在法国排名多少,宁波大学中外合作类专业之——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专业答考生问

答:我校旅游管理(中法合作)本科专业,即“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批准书编号MOE33FR2A20101102N)。答:可留在宁波大学读旅游管理普通专业。

1. 问:现在号称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很多,性质各异上海mba,贵校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专业性质如何?

答:我校旅游管理(中法合作)本科专业,即“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批准书编号)。合格的毕业生可同时获得中法两国的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

2. 问:法国昂热大学及其旅游学科排名情况如何?

答:给大学排名是教育产业化的美英国家的做法博士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大陆国家并没有给大学排名的传统,当然,各校因办学历史、学科分布、专业设置、师资情况等存在差异,会在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领域形成优势。昂热大学是法国国立综合大学,成立于11世纪,1337年正式确定现名,是法国历史上的第5所大学。该校培养层次覆盖学士、硕士、博士。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硕士生22020名,博士研究生498名。该校旅游与文化学院创立于1982年,是全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旅游院系,也是欧盟公立大学系统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专业最多的旅游院系硕士,现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3000多名,其中四分之一为国际留学生,来自五大洲的60个国家。

3. 问:该专业就业情况如何?学生毕业后是当导游吗?

答:法国是全球头号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产业高度发达,每年接待的国际旅游者人次雄踞世界第一。发达的旅游产业离不开发达的旅游教育的支撑。法国昂热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在旅游、酒店、餐饮、休闲、体育、文化、遗产、时尚、民航等领域设有31个本科层次、17个硕士层次的专业和方向。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致力于在“大旅游、国际化”的背景下培养上述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学生第四年去法国留学时可申请上述领域的所有专业和方向。因此,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专业培养的不只是狭义的旅游管理人才法国昂热大学在法国排名多少,宁波大学中外合作类专业之——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专业答考生问,更不以培养为导游为目标。往届学生的就业方向广泛分布于上述领域,包括在法国的地方旅游局、著名景区、旅游企业、酒店集团、时尚企业、民航、铁路、酒庄担任管理人员或出任驻华高管,也有在中国上述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深造博士的则进入重点高校当老师。

4. 问:学制如何安排?师资水平怎样?

答:本项目学制4年,其中前3年在宁波完成,第4年在法国完成(行前需通过法语水平测试)。项目采用中法双方共同商定的培养计划,其中47%的专业课程将由昂热大学派遣包括院长在内的国际著名学者以及其他高水平的教师、国际企业高管来宁波完成。宁波大学本身也拥有一支朝气蓬勃、高度国际化的旅游专业师资,75%的教师拥有留学欧美背景或在海外高校进修经历。

5. 问:本科最后一年前往法国就读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出国率多少?

答:本项目学生在各类专业及公共课程之外,还将自大一起就由中、法专业法语教师从零开始教授法语。在修读完三年之后,也就是赴法国读本科最后一学年之前,学生大一至大三各科成绩须合格,并应在华参加法国国际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TCF或法国工商会和法国法语联盟推出的TEF考试,达到B2及以上等级。从往届情况来看,每届学生大四赴法国学习的比率在85-90%之间。

6. 问:读完本科后可否继续在法国深造?

答:成功完成本科学业者,既可继续申请攻读昂热大学或其它法国高校的硕士、博士学位,也可申请前往其它欧美国家继续深造。往届学生在法国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的比率约为75-80%。

7. 问:未能去法国读大四的学生怎么办?

答:可留在宁波大学读旅游管理普通专业。如果毕业时法语水平达到B2,可继续申请前往法国留学

8. 问:本专业的学费怎样?

答:大一至大四每学年20000元人民币(收费批准号:浙价费[2010]286号);大二至大四每学年另需向法国昂热大学缴纳400欧元注册费(1欧元约合6.9元人民币,据中国银行2015年6月4日外汇牌价)。

9. 问:在法国的一年生活和学习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

答:法国是高福利国家,且不像英美国家那样将教育产业化,而是主要由国家投入。像昂热大学这样的国立综合大学按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规定通常只收取几百欧元/年的注册费和几百欧元/年的社会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且中国学生在法国可以享受和包括法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学生完全相同的待遇,包括医疗互助、住房补贴、食堂和交通的学生价等等,因此在法国一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总额正常情况下(不奢侈、不拮据)仅约合人民币5-6万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由于旅游类专业强调实践,学生每学年需实习一学期(4-6个月),根据法国相关法律,实习期间最低月薪为508.2欧元,部分企业还在此基础上免费提供食宿,因而实习期间所得收入能抵消相当大一部分开支法国昂热大学在法国排名多少,能显著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十分适合工薪阶层家庭。另外,目前中法往返机票每张通常约为人民币6000-7000元。

法国昂热大学在哪个城市,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专业简介

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专业简介Jul 2, 2020

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中法合作)本科专业,于2010年6月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在职研究生,是宁波大学成立以来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学历教育项目,也是教育部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审批核准的全国首批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一。2013年8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2017年,在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办学的基础上,申报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

宁波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法合作)专业简介Jul 2, 2020

宁波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法合作)专业,原为1999年开始招生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宁波大学重点建设专业法国昂热大学在哪个城市,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专业简介,依托本专业于2006年获批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授权点(2007年开始招生),2011年地理学获批建设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2019年开始招生)和宁波市重点学科(A类)。201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本专业成为宁波大学与昂热大学()…

宁波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法合作)专业简介Jul 2, 2020

宁波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于1999年创办,2012年获批宁波市特色专业。2017年3月博士,教育部批准设立第11个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上海mba,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纳入其中,成为中法合作办学专业。作为合作方的昂热大学是法国仅有的两所开设服装专业的公立大学之一。昂热大学的服装专业所在的校区(),是法国第一大服饰工业制造城市,它以服装制造技术、高定成衣制造而闻名于世,拥有IKKS、Jean …

2018年答考生问——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法合作)、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法合作)Jun 5, 2018

1. 问:现在号称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很多法国昂热大学在哪个城市,性质各异,贵校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法合作)、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法合作)专业性质如何?答:以上三个专业是2017年3月中国国家教育部依据《…

法国昂热大学在哪个城市,北外法国项目合作院校——艺术、设计类院校

法国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风向标法国昂热大学在哪个城市博士后,北外法国项目合作院校——艺术、设计类院校,各大艺术流派的发源地,90%以上世界顶级活动的聚集地,世界艺术文化的中心地。对于希望接受高质量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法国无疑是首选目的地。

法国被誉为孕育艺术家的摇篮,有着积极活跃的艺术文化氛围:全年的文化盛典近500个,如戛纳国际电影节、巴黎时装周,法国夏季音乐节,巴黎FIAC当代艺术博览会,阿维尼翁戏剧节,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各类艺术展览、放映演出等,这些活动仿佛使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充满着艺术感。

近百年来,法国充满启发的艺术氛围和学习环境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中国艺术家。在那些20世纪留法的中国大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著名艺术家的身影,例如画家徐悲鸿、林风眠等。留法三剑客——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还有2017年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誉动画导演的吴超,以及被誉为明星们的服装设计师郭培女士等。

目前在法国有超过一千所的艺术类学校,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无论是高等艺术学院、应用艺术学院,或是综合大学,均为公立院校,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质量,但是它的学费却不及英美同级别学校的十分之一,打破有钱人才能学艺术的魔咒,这种对教育的存粹追求,可以让艺术生们没有生活的压力地大胆创作,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在这里为各位学生家长简单介绍我校主要对接的两所艺术设计类院校。‍‍‍

(点击视频,和我们一起云游览~)

1.南特圣纳泽尔高等美术学院

École supé des beaux-arts Saint-‍‍‍

南特圣纳泽尔高等美术学院创建于1904年,是法国著名的美术学院之一 。自2010年1月以来,它已成为由南特市和文化部资助的公共文化合作机构(EPCC)。

学院的宗旨是培养艺术和视觉创造领域的高水平人才,以培养学生艺术实践的独特性为教育核心,是一所集试验、创作和创新于一体的高等院校。

该学院在国际上具有高度的活跃度及在教学上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法国昂热大学在哪个城市在职研究生,是培养优秀艺术家的摇篮,受法国文化部认可和批准,颁发三年制“造型艺术国家文凭(DNA,相当于学士)”与五年制“高等造型表现国家文凭(DNSEP,相当于硕士)”、多媒体专业硕士文凭(硕士二年级可以申请)(与昂热大学合作),建筑设计学院颁发的高等专业文凭(DPEA)(与南特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合作)。

学校占地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 ,拥有设备齐全的金属工作室、木材工作室、装置工作室、影像工作室、声音工作室、照片工作室、多媒体工作室等。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教师通过全国或国际竞考招聘,且本身均为艺术家、设计创作人员或艺术史专家。

南特大都会高等美术学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与44个国际机构拥有合作,学生可以与申请32所国外美术学院交换学习,例如: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中国、韩国、日本、西班牙、英国、葡萄牙、挪威等。

如何报名

1.项目考核

填写报名表(联系项目老师)

参加学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

通过校测获得北外预科录取名额

2.录取标准

专业设置

CHOIX DU ‍‍‍

本科阶段(DNA):艺术方向;设计方向

硕士阶段(DNSEP):艺术;艺术-空间;设计(空间、物象、传媒);前瞻性设计等‍‍‍‍‍‍‍‍‍‍‍‍‍

(点击视频云游览南特圣纳泽尔高等美术学院)

2.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

L’école de

同为法国前五艺术名校之一,是法国最负盛名的设计院校之一,位列法国最佳设计院校前五名,并在全球设计院校中享有极高声誉。

学院在工业设计、交互设计、空间设计等领域尤为突出,其毕业生深受全球企业青睐,就业率高达90%以上。本科阶段授课分为南特校区和拉瓦尔校区。

学校共有1740名学生(其中超过340名为学徒制),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20所全球合作大学,超过40多个国家的学生,超过1000家企业合作伙伴,每年提供超过700个实习机会。

本科阶段(三年制):艺术与设计国家文凭(DN MADE)学生进行两年理论学习,第三年开始进行学徒制带薪学习;

硕士(五年制):实用设计高等国家文凭( DE )学生在课程学习以外还需进行最长6个月实习(或国际交换)

课程方向包括:

空间设计(室内、舞台、商场、城市公共空间…)

数码设计(页面交互、动画、电影、安装、虚拟…)

物品设计(工业产品、手工品、食品包装、家具…)

如何报名

1.项目考核

填写报名表(联系项目老师)

参加学校组织的面试

获得北外预科录取名额

2.录取标准

城市文化角

SUR

南特是法国卢瓦尔大西洋大区首府,是法国第四大港口,第六大城市,是法国20世纪变化最大的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优越,离大西洋海岸50公里。驱车西行,40分钟便可到达大西洋岸边的旅游胜地。距巴黎450公里,高速火车2小时可到达巴黎。

南特高等院校在校生45,500名,研究人员3,000人;全市有7个大博物馆:美术博物馆(仅次于卢浮宫的法国第二大绘画博物馆)、多勃雷(DOBRE)考古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公爵古堡博物馆(包括民间艺术、装饰艺术、海洋博物馆)以及儒勒·凡尔纳博物馆。

南特是法国西部的重要金融场所,南特交易所是法国第三大交易所。卢瓦尔河-大西洋省海岸长130公里,是欧洲最美丽的海滩之一,该省是法国10大旅游省份之一,每年接待130万游客,其中30万是外国游客,年旅游营业额达30亿法郎。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南特就决定专注于文化,截止到今天,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地方,艺术已成为这座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南特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南特之旅”(Le a )期间,徜徉在南特的街道上,你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一头巨大的机械大象向你喷水,一个拥有喷泉的广场被600座风格迥异的人造大理石雕像占据,建筑物和树木上都装饰着巨大的鸟巢。每年夏天,艺术节都会邀请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为这座城市创作新作品。

如您有任何疑问博士,欢迎致电或微信咨询!

法国昂热大学旅游专业,法国地理学界的旅游资源研究方法及其演进.doc

法国地理学界的旅游资源研究方法及其演进沈世伟/,【专题名称】旅游管理【专题号】F9【复印期号】2010年08期【原文出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5期第16~23页【英文标题】【作者简介】沈世伟(1975-),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旅游系讲师、法国昂热大学人文与社会地理国家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基础理论、古村落旅游、法国旅游等,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旅游系,浙江宁波,法国昂热大学人文与社会地理国家实验室,昂热49054;(1956-),男,法国梅兹人,教授,法国昂热大学旅游与酒店学院院长,法国昂热大学人文与社会地理实验室研究员,法国旅游与休闲地理国家委员会主席,MIT研究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基础理论、旅游与区域发展等,法国昂热大学人文与社会地理实验室,昂热49054,法国昂热大学旅游与酒店学院,昂热49004【内容提要】法国地理学界对旅游资源的研究方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实证主义,后来结合了现象学,再后来引入参与者理论并提出旅游者中心说。

文章结合中欧案例,通过比较这三种理论揭示了这一发展进程中的理论进展,提出研究旅游资源问题既不能只着眼于资源本身,也不能只停留在一些现象上,而应特别重视旅游最重要的参与者——旅游者及其活动。:,,””“”.,rance,,.e.ed.【关键词】旅游资源/法国/实证主义/现象学/参与者/旅游者/////0一、引言法国既是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地,也是旅游教育与研究的强国,按理说法国的旅游研究应能引起中国旅游学界的关注,但由于语言障碍,中国旅游学界对法国的旅游研究情况多有隔膜。

同中国一样,法国的旅游学者也大多出自地理学科,从地理学角度审视旅游一直是法国旅游研究的主流。30多年来法国先后产生了多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学派,他们对旅游资源有过许多精彩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他们在旅游资源研究上所采用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三类之间存在前后相继的演进轨迹。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三类研究方法的阐述和比较,揭示当代法国地理学界在探索旅游资源本质方面所做的持续努力以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法国昂热大学旅游专业,并希望为中国旅游研究所借鉴。二、三类研究方法及其代表人物第一类研究方法可归为实证主义法。这类方法强调运用实证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分类,并且习惯于对旅游资源采用诸如“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这样的二分法。在法国,这类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Jean–[1]所著的法国第一部旅游地理学高等教材——Gé.DeL’éàL’é(《旅游地理学——从被观察的空间到被消费的空间》)。第二类研究方法主要依托现象学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盛行于90年代。

不同于实证主义法对研究对象采取客观视角,这类研究方法引入现象学理论中的“观察者()”概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认为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换言之,所谓的旅游资源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并不是绝对存在的。法国的[2]是最早在旅游地理学上应用现象学理论的人。他首先揭示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气候的认知多少都带有主观性,并不合乎科学,例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个体所认为的气候“舒适参数”是不一致的。采用这类研究方法最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是(1991[3],1994[41,1995[5])和(1992)[6]。前者一再强调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观察者会赋予同一类资源不同的象征意义;后者则在其所著的经典教科书——《旅游与休闲地理基础》(é)中阐述了主观印象对于认知旅游资源存在的重要影响。第三类研究方法或者说研究视角产生于20世纪末,是一个以巴黎为基地的研究团队首先提出并采用的。

这个团队名为MIT①,由法国多所大学中的一批研究旅游的地理学者组成,以巴黎第七大学的Ré为首。从2002年起至今,MIT已陆续出版了三部著作,第四部著作也即将问世,多位核心成员也出版了多部专著或合著。他们对旅游及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地理学为基本视角,从组织管理学引入“参与者”理论和“系统”理论,同时倡导“旅游者中心说”。三、三类研究方法分析1.实证主义法分析先来分析实证主义法和现象学法。尽管它们在其各自的年代取得了科学上的进步,却不能完全解释有关旅游资源的所有问题,也都无法彻底回答为什么一个地方会成为旅游地。首先,实证主义法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旅游之所以在某地发展起来是因为那儿存在合适的旅游资源(中国学者也大多持这种观点,甚至认为只要保护得当,旅游资源就可以被永续利用),并据此将当地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盘点。某些学者还进而尝试通过数字量化各个旅游资源点,对其进行分级,然而他们得出的结果却总是显得缺乏说服力:既难以吻合旅游点客流量的实际情况硕士,更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些地方资源依旧而旅游盛况却已不再。例如,位于法国北部加来海峡省的滨海布洛涅曾是法国历史上最早的景区之一,甚至可能是第一个景区。

其旅游开发的历史可上溯到1795 年,当时有位英国人在那里开了一个浴场。在那个年代,人们认为能够激起身体热反应的洗浴是有益健康的,因此更喜欢在凉海水中洗浴。洗浴带来了遮羞问题(欧洲海滩上的天体浴至今不过百年历史),人们得穿泳装。那个年代的泳装把身体裹得很严实,肩膀和小腿都不能外露,换泳装的地方自然也得是封闭的;不仅如此,当时男女泳客还须严格分开:一般是由一道栅栏将海滩一分为二,一边只接待女客,另一边只接待男客。有一本1895 年的旅游指南写道:“在滨海布洛涅,我们可到著名的时尚海滩。这样的海滩全国有10 来处,或在北方海岸,或在诺曼底海岸,或在布列塔尼海岸,或在望岱海岸„„”②。这段文字说明在第一个海滨浴场建立一个世纪之后,滨海布洛涅仍是旅游胜地。然而到了20 世纪50 年代,滨海布洛涅却已不再是旅游目的地了,尽管所谓的旅游资源还在:海滩还是那片海滩,气候也并无多大改变。所以发生在滨海布洛涅的某些变化是实证主义法所无法解释的。再者,实证主义法将旅游资源分类,可是旅游资源的所谓类别却难以计数上海mba,每个学者都争相推出自己的分类,并尝试界定各个类别,大家各显其能纷纷将形形色色的旅游资源彼此割裂开来再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组合,并在此基础上煞费苦心地定义怎样的资源才是高等级资源。

不可否认,类似可替代资源与特色资源这样的二分法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类研究方法有序进行:根据这种二分法,第一类资源存在于很多地方,且一般说来可以被“打造”,比如设施型的(人造景点);第二类则是“附着”于某地,难以人为,比如自然景观,但是核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例如,如果说海滩是种旅游资源,或者说山岳是种旅游资源,那么如何解释并不是所有的海滩、所有的山岳都为游人所光顾?不妨以中国的海滩为例:中国海岸线总长度3.2 万km,其中大陆海岸线1.8 万km,岛屿海岸线1.4 万km,位居世界前列。风光旖旎的海滩难以计数,但是它作为一类旅游资源在中国被“发现”却要比在欧洲晚得多,从北到南,我们固然可以列举出诸如北戴河、青岛、海南等地为数众多的著名海滩,但更多的、绝大部分的海滩还远远谈不上被充分开发,甚至“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且简单分析一下上述的著名海滩就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作为旅游度假地历史最悠久的北戴河海滩,为什么它的“发现者”(从旅游地这层意义上来说)不是中国人而是100 多年前居住在北京的外国人;海南的海滩,比如最有名的三亚海滩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的历史最短但风头却是最劲的;更有意思的是,名声在外的青岛海滩,出入其间的事实上却大多不是游客,而是青岛当地人,从这点看似乎可以说青岛海滩更多的是以作为当地人的休闲资源而不是作为外地游客的旅游资源而存在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不是实证主义法所能解释的。

转而说所谓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类似的疑问:例如,如果说古村镇是一类人文旅游资源,那为什么在很长时间里,中国人非但没有认为它们是招财进宝的旅游资源或者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反而把它们看做是贫困落后的象征,甚至必欲拆之而后快呢?2.现象学法分析现象学研究法能解答这些疑问。这类研究法认为,所谓旅游资源并不是客观确定的。每一种文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都有其特有的看法且因时而异。在欧洲,大海和高山直到17、18 世纪仍是常人不愿光顾的地方,人们出入其间大都是因为工作所迫,比如渔民下海是为打鱼;或者为生计所迫,比如海边的一些贫苦百姓为求充饥而到沙滩上捡拾贝类。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很多原来偏远的山岳和海滩都因巴黎、伦敦、维也纳、法兰克福、米兰等大都市市民的纷纷造访而成为旅游胜地。可见欧洲人对它们的看法改变了。Rémy (2000)[7]通过研究“黄金世纪”的荷兰③画家的作品,揭示了欧洲人与大海之间关系的这种变化过程:在17世纪前叶,只有大海而没有海滩出现在这些名画家的作品中。到了17 世纪中叶,海滩开始见诸于画作。起初画作中的海滩上几乎只见当地人,偶尔才有寥寥无几前来买鱼的城里人;接着出现了来海滩上散步的市民,他们几乎什么也不做,除了凝望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们的财富之源,而且他们也不和当地人夹杂在一块儿;到了17 世纪末的画作中,穷人们消失了,只有悠闲的漫步者,海滩成了市民阶级散步的好去处。

可见,在这样一个依赖海上贸易的城市社会里,人们直到17 世纪末才逐渐养成了将漫步从城市延伸到海滩的习惯。对于山岳而言,类似的变化是在18 世纪中叶随着前往阿尔卑斯山主峰勃郎峰的考察旅行的开展而出现的。英国贵族青年自16 世纪起开始进行“大环游(Grand Tour)”,这是他们进入成人社会一种入门礼式的游历,是文艺复兴运动所崇尚的追求自由、渴望知识号召下的产物。即将正式踏入社交圈的青年们通常在一位导师的陪同下横渡海峡,遍游欧陆文明中心,日内瓦是其中一站。为了更近地观察勃郎峰,自1740 年起日内瓦有了组织去霞慕霓(,即今霞莫尼)的徒步旅行,推出了好几条路线,但都不会错过霞慕霓的冰川。为了让旅行者在霞慕霓逗留更多时日,有人开了一家旅馆,霞慕霓的旅游业由此起步了。现象学研究法揭示了一个地方能否发展旅游业往往更多地取决于人们的观念而不是所谓资源本身;或者可以说,所谓旅游资源并不因其自身而存在,而是因人们的关注而存在,正是由于有一部分人愿意到某个地方去看,另有一部分人愿意在那儿造客栈和餐馆等设施接待他们,那个地方才发展起了旅游业。现象学研究法可以解释上文提到的关于滨海布洛涅的那个案例,即为何曾经盛极一时的滨海布洛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再是旅游胜地。

那是因为时移势异:直到20 世纪20 年代初,欧洲人依然偏爱凉海水浴,因此诸如北海、拉芒什海峡(即英吉利海峡)以及法国大西洋沿岸的很多海滩深受游人喜爱。但从20 世纪20 年代起,在旅居法国蓝色海岸的众多美国人的影响下,欧洲人开始转而喜爱热海水浴,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肤色审美观,把将自己的白皮肤晒为古铜色视为美丽时髦之举。这样一来,北部地区的海滩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适时调整自己的旅游产业结构以适应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如法国北部的多维尔和图盖等地;要么干脆放弃旅游业,转而发展其他产业,如滨海布洛涅。通过这类研究法同样可以揭示为何古镇在中国的境遇会在短短的20 来年间如此迥然不同。众所周知,旅游者追求的是相异性,即不同于其日常生活或工作的熟悉场景或体验,因此,当古镇大量存在时,人们往往身在其中却并不在意。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时,中国人却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各种压力、不安和失落,紧张的城市生活、繁重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可能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仿佛就在不经意间,人们突然发现那些曾经充盈于古村镇的古朴的老宅、雕花的窗棂、寂静的院落、恬淡的生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竟是这般美好,于是蜂拥来到那些零星幸存的古村镇,搜寻旧日的记忆。

许多古村镇适时打出了类似“梦里水乡”、“桃花源里人家”这样的口号来招徕他们。今天的中国当然已经没有任何人再怀疑古村镇是一类重要的旅游资源了。现象学理论的应用使旅游资源研究在科学上迈进了一步。因为根据卡尔·波普尔(Carl )[8]的理论,当某一新理论具备了比它想要替代的原有理论更强大的解释能力时,就意味着相关研究在科学上又取得了进步,因为它不仅证实了原有理论所作的解释,而且还能解释前者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然而现象学理论在解释旅游资源问题时仍暴露出局限性,因为它没有阐明一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它宣称某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是由于某些社会价值和观念变了,但这些价值和观念又该如何理解和衡量?它们又是以什么样的规律对旅游资源起作用的呢?3.系统参与者理论分析为弥补现象学理论在研究旅游研究上的不足,MIT 从20 世纪90 年代末起尝试开辟新的研究视角,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引入组织社会学中的“参与者(actor)”理论。这一理论是法国组织社会学派代表人物 与[9]于20 世纪70 年代创立的。他们将“参与者”定义为具有内在性和意向性以及自主决策能力和话语权的个体,指出这些个体是社会化的个体,其行动能力是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这一概念也可进一步涵盖拥有一定程度的同质性且为同一计划共同行动的群体,因此诸如企业、社团、机构等团体也可以被视作“参与者”。每一个“参与者”在其所处的系统里都有其位置并对其作用的对象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参与者”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其动机可能不同甚至相左,作用对象正是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演变的。受“参与者”理论的启发,MIT 的核心成员 [10]指出在旅游地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参与者”:旅游者、社区居民、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一个地方之所以能成为旅游地,也就是说当地的资源之所以能被开发出来用以发展旅游,正是众多不同的“参与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一个地方退出旅游业,也就是从旅游地蜕变为非旅游地也是众多不同的“参与者”共同作用的结果。MIT[11]在肯定 上述论断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者是所有这些参与者中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旅游地事实上是旅游者用“脚”投票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旅游者就没有旅游,不考虑旅游者而空谈旅游资源没有意义,所以研究旅游和旅游资源要把旅游者置于核心位置。说到底任何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都是人,旅游也不例外。

鉴于此,MIT 推出了旅游者中心论。MIT 的另两位成员 和 Stock[12]认为从根本上讲旅游活动是一种空间位移活动,但需要将它与其他空间位移活动区分开来。旅游是个体在非日常时间段和非日常空间里发生的位移,其动力来自于地点之间的差异性,目的是为了暂时性地逗留他处,以获得非日常的体验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某种程度的修复乃至重塑。因此,旅游并不单纯是地点之间的位移,而是个体一种特殊的“再造”方式。在18、19 世纪发展中的工业社会里,社会约束增强了,以前主要在家庭中进行的手工劳动逐渐被工厂中的大机器生产代替。但是这种大机器生产是以严厉的规章制度来“驯化”劳动力的,劳动者不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而是得遵守工厂规定的作息时间,在工作时闭口不言,乖乖守在机器旁;而传统的手工业者何时开工、何时收工都是由其自主决定的。到了20 世纪初,随着生产的科学化组织以及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的实施,这种约束进一步大大增强了。于是一方面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另一方面工人则联合起来为求得合理的报酬而斗争。结果作为补偿,他们获得了加薪和带薪假日。这样当一部分人的业余时间和薪酬逐渐增加到一定水平时,他们就能进行休闲,继而进行旅游了。

19 世纪末,某些阶层率先获得了带薪假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制度已经在欧美普遍推行了。旅游事实上是对个人遭受的社会约束的一种补偿。约束总是存在的,比如人为生存得吃饭,为吃饭得工作,但旅游可以暂时性地摆脱某些约束,比如外出旅游时可以几天甚至整个星期都住宾馆,下餐馆,不工作。当然人们不是为摆脱约束至少不是仅仅为摆脱约束而旅游,更多的则是出于缓解由社会约束引起的种种身心疲惫、紧张等“症状”的需要,所实施的补偿性“修复”只有通过某些活动,而且必须是在专为开展这些活动而设计建设的地点进行才能奏效。旅游活动可分为三大类,即休憩、游戏、探索,三者都可以使人重拾活力并重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休憩可以表现为以各种形式将种种约束(例如做饭)转交给旅游企业承担;也可以表现为建立在“不作为”基础上的种种放松,比如躺在海滩上或泳池边晒太阳、睡觉,享受宁静等。游戏包括通过体力活动或脑力活动所做的各种形式的放松。探索涵盖参观、游览以及亲近不同文化等。如果说许多活动对地点的要求不高,那么有些活动虽然并不一定非要在某些类型的地点开展,但至少在那儿开展效果会更好。INSEE 针对欧洲旅游者的假期所做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例如海滨常被认为是理想的休憩之所,山岳则常被认为是理想的游戏之所(适宜实践登山、攀岩等活动),而城镇则因其集中了古建筑、博物馆、文化场所等而被认为是理想的探索之地。

[13]当然类似这样的活动类型与地点类型的组合并不是绝对的,例如在中国,山岳尤其是历史名山,通常因其拥有大量的寺庙宫观、古建筑遗址及文化景观而更多地被视为适合探索的地方,而不是像欧洲那样被视为适合游戏的场所。由此可见,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他们想去那儿做什么。对于一对想带孩子去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夫妇来说,也许秦俑博物馆是理想的选择,而对于一对想带孩子去嬉戏的夫妇来说,可能迪斯尼乐园更合适法国昂热大学旅游专业,法国地理学界的旅游资源研究方法及其演进.doc,这样看来,同样作为旅游资源的秦俑博物馆和迪斯尼乐园就说不上孰优孰劣,而是谁更适合某个具体的旅游者在某一个时候的需要而已。这一论断是建立在把旅游者作为重要“参与者”这一基础之上的,因为旅游者不仅最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而且还完全拥有为自己选择目的地的权利和能力。即便是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全包游的旅游者,也不会放弃任何一点剩余的自主权。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全包游的旅游者在当今西方已只是旅游者总数的1/3 左右了(这种趋势在中国虽然出现不久,但发展很快),大多数旅游者都自己组织出行,而只把他们自己难以实施的或者不愿实施的(某些项目自己办实在太麻烦,甚至还可能花钱更多)某些事务托付给专业公司或机构,例如自助游。

各种形式的自助游日益替代了传统的全包游,后者因约束太多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在年轻人中尤为“失宠”。选择自助游,旅游者可以通过旅行社订票、订房、租车等,从而使自己从这些事务中解脱出来,节省时间和精力,减少风险(比如到了旅游目的地才发现旅店客满,又比如匆忙间从无良租车行那里租到一辆烂车),同时又能充分享受到旅游的乐趣:自由自在地游览参观,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在哪里吃就在哪里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样一来在职研究生,旅游者拥有了更大的主导权,他们对旅游景点、旅游项目、旅游活动的影响也就比以往更深、更广、更大了。如今许许多多的旅游项目都轰轰烈烈地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公关策划、形象推广,并且往往采用市场营销学中的很多先进而复杂的手段,然而这其中的很多努力都与真正的科学挂不上钩,失败的案例更比比皆是,而失败的关键往往正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或社区居民或开发企业以自己或“专家”的眼光一相情愿地来审视他们眼前的“资源”,不明白所谓的旅游资源是由旅游者来感知和定义的。明白了只有旅游者才是旅游系统中最关键的参与者,就不会慨叹为什么地质学家眼中的“金钉子”或者令考古学家无比激动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如此伟大却鲜有旅游者买账,也不会惊讶为什么老外来到天堂杭州居然不去看西湖却混到晨练的老头老太中间去。

因此,研究旅游资源问题既不能只着眼于资源本身而不顾及影响和决定旅游的各种因素,也不能只停留在一些现象上而不及旅游的本质,而要以旅游最重要的参与者——旅游者及其活动所需为中心。四、与中国相关研究现状的比较在中国旅游学界,实证主义研究法一直占据旅游资源研究的主流,2003 年5 月出台的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国标》)[14]不仅是这类研究方法集中而典型的体现,也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学者研究旅游资源时的根本依据,而对形形色色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评价乃至比较则是中国旅游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说,《国标》的颁布对于各地区摸清资源家底,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旅游规划实践中,《国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也受到了一些质疑。”[15]且不说一些中国学者对《国标》的某些具体分类所持的保留意见以及许多旅游规划者在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事实上就连参与起草《国标》的某些专家在对《国标》的某些根本问题上的认识也是成问题的。例如尹泽生等[16]一方面强调“标准认定旅游资源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被外界左右的、以自身特质而具有吸引力的事物和因素„„外界环境要素的变化一般不影响旅游资源本质属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又说“目前限于条件暂时不能开发的,可以不认为是现实的旅游资源;至于未来的,甚至难以预料的吸引因素,一般不构成旅游资源;预计旅游资源开发后不能同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不到要求的任何事物和因素,目前都不能称为旅游资源”。这两句话分开来看似乎都没有问题,但比较之下就会发现它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7156.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5年 2月 4日
下一篇 2025年 2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