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Ru基催化剂在氢氧化反应(HOR)中存在效率低、CO中毒和高电位下过度氧化的问题。
2024年12月23日加州大学博士后那帅,厦门大学黄小青教授、韩佳甲助理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李雷刚副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 发表题为《 of Had and OHad over Fuel Cell 》的研究论文,刘思雨硕士和刘尚恒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黄小青教授、韩佳甲助理教授、李雷刚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黄小青,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国家杰青。2005年本科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2011年在厦门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后,导师:郑南峰教授、郑兰荪教授。2011-201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黄昱和段镶锋,2014年至今先后就职于苏州大学、厦门大学。
黄小青教授的研究兴趣为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精准制备及其电、热、光催化应用研究。
韩佳甲,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2007年、2014年获得厦门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曾先后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
韩佳甲助理教授的研究领域为1. 金属玻璃材料的形成机理和成分设计;2. 高温合金材料的强化机理;3. 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4. 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能。他主要从事材料形成与强化机理和成分设计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和计算相图。
李雷刚加州大学博士后那帅,他硕士,师从黄昱/段镶锋,「国家杰青」,联合中国海大,最新Angew!,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09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导师:崔洪芝教授、吴杰副教授;2013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导师为余学斌教授),导师:李谦教授;2017年在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 Wang教授。2017-2020年先后在普渡大学(合作导师: Wang教授)和苏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黄小青教授);2020年在厦门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合作导师:黄小青教授。2023年加入中国海洋大学。
李雷刚副教授的研究方向为1、金属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能源存储与转换中的应用(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氢氧燃料电池等);2、耐蚀耐磨耐热涂层的设计与制备。截至2023年8月,他已在Chem. Soc. Rev.、Adv. Mater.、 . Sci.、Coord. Chem. Rev.、ACS Nano、Nano Let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在本文中,研究人员利用非晶化策略制备了非晶态纳米带(a- NBs)。
由于特殊的非晶态结构,a- NBs具有优化的中间体(H和OH)吸附、增加的活性位点数量、显著减弱的CO中毒和增强的抗氧化能力。
因此,a- NBs具有优异的HOR性能,其质量活性为7.3 A/mgPt+Ru,分别是(OH)x NBs和商业PtRu/C的23倍和5倍,并且具有持久的稳定性。
此外,在0.05 mgPt+Ru/cm2的低负载量下,a- NBs实现了750 mW/cm2的峰值功率密度和14.8 W/mgPt+Ru的比功率,超越了许多已报道的HOR催化剂。
机理研究表明在职研究生,Pt和Ru以氧化物/氢氧化物形式存在,且a- NBs中的H参与了HOR。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a- NBs中存在三种催化机制,均表现出低催化势垒和高HOR效率。
这项工作为设计高性能燃料电池催化剂提供了新策略。
图1:Sr2Pt(OH)8 NBs、(OH)x NBs 和a- NBs的表征
图2:电子结构研究
图3:催化剂的HOR和燃料电池性能
图4:机理研究
图5:HOR路径和机理
综上,作者通过采用非晶化策略制备了非晶态纳米带(a- NBs),优化了HOR中间体的吸附,显著提高了活性位点数量、抗CO中毒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在碱性燃料电池催化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
该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碱性HOR催化剂,而且对于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燃料电池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望推动低铂或非铂催化剂在能源转换和存储技术中的应用发展。
of Had and OHad over Fuel Cell , , 2024.
加州大学博士后回国,致公风采展风貌
人物简介:刘斐,女,1982年出生,安徽省固镇人。2012年7月加入中国致公党。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支部主委。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员会青年专委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理事。
从未刻意规划人生的“幸运儿”
2016年6月,34岁的刘斐站到了“引凤工程创业创新大赛”的演讲台上,沉着从容地向评委阐述着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单分子检测系统”商业化及小型化应用的创业计划。最终,这个技术成熟的项目拿到了本次比赛的一等奖.
时光退回到4年前,2012年9月刚满30岁的她站在“引凤工程”第三届活动的推介会现场,侃侃而谈落户南京农业大学的感受,年轻俏丽的面容,教授头衔 ——这一切让她被在场诸多海归学子视为让人艳羡的人生佼佼者。
时光再退回到5年前的6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后的刘斐回国参加“引凤工程”第二届活动,那时的她朴素而低调。谁也没注意到这就是那个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
与五年前相比加州大学博士后回国,这位年轻的80后教授依然身材娇小,看上去仍然像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唯一不同是当初眉宇间的那抹青涩变成了沉稳与自信。回国五年来,刘斐的生命的花朵渐次盛开,当上教授、成为南农动物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入选国家优青项目资助,学校承诺的150万科研启动费到位后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围绕着专业——单分子技术的一系列研究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谁能想到2011年,在美国的她曾面对人生的一个重大的疑问?
回国还是留在美国?当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后的她最顺遂的选择就是留在美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美式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是突然接到父母身体状况变差的消息让她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选择。恰好从一位朋友处得知第二届“引凤工程”即将要举办的消息。虽然彼时对致公党和“引凤工程”都不甚了解,但开幕式地点南京和老家马鞍山离得非常近,抱着这种就当顺便回趟老家的心态,刘斐报名参加了“引凤工程”。
出乎意料的是,从2011年6月19日开始到27日就结束的第二届“引凤工程”活动,虽然只有短短9天在职研究生,但却让刘斐收获了巨大的惊喜。每天白天参加要1-2个用人单位的对接交流会,要考察1-2个创业园区或企业,晚上还有联谊活动,感觉比做实验时还要辛苦,但这种“累”却又让刘斐品味到了一种在象牙塔内从未有过的全新收获:零距离地听江苏各地组织、人事部门介绍引才政策,让她深刻感受到了江苏这片“开放的热土”的求贤若渴;而每次对吴风汉韵的走近更让她想冲动地停下脚步留在江苏这个“生活的家园”中。等到“引凤工程”活动结束时,她已下定决心要回国,因为“未来的选择已不再是单色,而是生动多彩的”。
回国是刘斐人生计划外的选择,出国同样也是。当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顺利拿到奖学金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留学,在刘斐看来也是没有规划的选择。全班100多名同学,有三分之一出国。本来在大一大二对出国还处于懵懂期的刘斐也走上了备考出国路。准备了一年多,刘斐拿到加拿大的十个offer,美国不到5个offer。因为同学也正好拿到美国的奖学金,于是刘斐也决定去美国。
意外地选择去美国留学,意外地提前回国,人生看似毫无计划,却步步提升,命运的偶然之中是否有必然?
恍惚中不断坚定的事业之路
在刘斐的话语中,你很难听到挫折、痛苦、纠结这样的字眼。人生如此平顺,当真毫无痛苦?她淡然道:“任何人都会经历那个点,过去了就好了。如果说我有,那就是关于专业之路的选择了,那应该是在美国八年最令我痛苦的事情了,除此之外的生活都是琐事。”
在中科大应用物理专业接受的四年扎实的学术训练给刘斐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她希望自己是学以致用的,做更接地气并且跟生活联系紧密的研究那就是她理想的学术研究。到了美国,当发现自己的导师的研究领域是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方向后,刘斐有点懵了:“相当于换专业了加州大学博士后回国,致公风采展风貌,我得重新学习生物方面的知识,但是我过去在物理方面的积累或者提升导师是没法指导我的,得自己摸索。”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她不小心把实验仪器弄坏了,却无从问起,因为只有自己一个是物理专业的,物理方面的仪器怎么修周围同学没人懂。只能闷着头自己花时间死磕琢磨,那一天她孤立无援地一个人熬夜把仪器恢复原状,心中满是苦闷却无人诉说。
“生物学的研究是偏基础理论的,我不知道我的研究会被用在哪里,与生活的紧密度联系在哪里,这似乎不是一个学以致用的研究。”当发现研究上的价值观冲突,刘斐陷入苦恼。研究时常做提取蛋白的实验,要进入摄氏4度的冷库里搜集样品,因为担心提取失败,刘斐总是跑进去观察,来来回回折腾几个小时也很正常。最长的一次花了36个小时连续熬夜,“因为怕出错,所以几乎不敢睡觉,提取结束整个人几乎快虚脱了!”体验了做实验的不易后,刘斐渐渐发现师兄师姐们常常因为实验结果的不理想导致发表论文的进程拖长,毕业时间也比物理专业延迟,于是是否换专业成为悬在刘斐心中的矛盾。这个困惑盘旋在心中五年,每当做实验结果不理想,或者研究卡壳停滞的时候,这个念头都会冒上她的心头:我是不是要放弃,我是不是换个方向?
想了许久却从未实施。刘斐说这要得益于导师是个对研究非常有把控和方向感的人,每当遇到瓶颈跟导师聊了以后她总能得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导师的风格是严谨而扎实的,但是自己做了很多实验却迟迟没有将数据整理成研究成果,也让刘斐心里暗暗着急。2008年,当得知另外一个研究团队也在做同样的项目,导师让她加紧了实验和研究成果的发表进程。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学术竞争中,刘斐完美地完成了导师交代的任务。当年的年底她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解析了DEAD-box RNA解螺旋酶Ded1p利用ATP解RNA双螺旋的机制,改变人们对这一机制理解的传统观念,论文发表后,第二年随即被重点推荐。凭借这篇重量级的论文,攻读博士五年的刘斐终于顺利毕业并进入学术研究的高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后。
原本刘斐以为自己在科研上是没有什么创见的,读博士后以后,她才发现过去五年的时光没有白白被打磨。“我很多学术的想法是在博士后阶段产生的,那个时候我开始知道自己具备独立科研的能力了,原来我对这个专业领域是有一些想法,并且会去努力证明这些想法的、”在过去五年的心理煎熬中,刘斐想明白了一件事——自己是喜欢并且具备做科研能力的,在美国从事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从此,利用现代生物学与单分子技术对病毒感染和疾病检测和监控被她确定为研究方向。而她也陆续在学科顶级杂志PNAS, ,Cell,Mol Cell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9 篇,累计影响因子 92.83 ,累计引用219次(他引180次)。
回归初心 学以致用
2012年4月刘斐到南农就职时,学校承诺和动物医学院配套的一百五十万元科研启动费已经位,还给了专门的办公用房,她成为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组成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始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国外使用的单分子荧光成像平台也已成功落户南农。
在落户南农的当年,刘斐还加入了中国致公党。她说这一点完全得益于致公党的热心人陈欧老师。在与南农对接联系的时候,陈老师就主动关心,了解她对落户的要求和想法。到了学校后更是嘘寒问暖,给初到南农的自己提供了不少住房申请、户口办理的帮助。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也是陈老师跑前跑后联系医院。这种来自家庭般的温暖让刚刚回国的刘斐觉得加入一个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组织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两年后,当同样有海归背景的田旭、田曦来到南农时,她也像陈老师一样和他们交流生活,讨论发展,把这种关心也传递给如当年一样对国内环境懵懂的年轻人。如今博士,南农的党员发展壮大,已有7人,2016年中国致公党南京农业大学支部成立,刘斐被选为支部主委。每次只要“引凤工程”在南农举办活动,刘斐都是责无旁贷的宣传员:“感谢引凤工程,更感谢致公党,让我的学术之梦起航,更让我的生活之路明晰!”
当学术研究的平台逐渐搭建起来之后,刘斐还是没忘记当年学以致用的初心。“虽然一路走来,我的人生关键点都无大多规划,看上去结果都还不错,不过回望过去,我觉得有一点规划会更好,对于我来说同样是做研究,我可能更偏好做应用物理方面的研究、不过时光已经不可逆流,所以在生物学领域我现在选择的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向。比如通过对病毒如何侵染细胞过程的实时追踪,研究病毒侵染的机制;通过结合单分子技术及纳米技术,探索高灵敏的病毒检测技术等。”未来她还计划再次赴海外做访问学者去深入学习一些兽医类背景的学科,争取为南京农业大学的动医院做一些更具应用性的研究。
目前,在她指导的15名学生中,硕士已经毕业2人,博士毕业1人。回国后以科研团队名义在 & (IF=6.451)上发表了论文两篇,在 Acta(IF=4.517)上发表了论文一篇,主持国际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0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7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万元),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万元)各一项,并入选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双创博士)。从过去在海外加入一个团队做研究,到现在独当一面带领团队做研究,这个转换在刘斐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你前方的路标是你的导师给你设立的,你知道你的方向,但是你从来没有做过那个探路人。现在回国走的路,我自己就是那个探路人,有的时候我在前面走着,有的时候我在后面看着。好在并不孤独,有一群一起走的人!”
回顾自己的学术之路,刘斐说一个人在选择事业方向的时候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做得更持久和专注。而一个选择做学术的人做学以致用的事情才不枉费毕生所学。如今她已经把做学术研究作为人生的事业,这条路很长,她会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而她也将致力为公的情怀放在自己心中,用实际成绩感召更多的海外学人早日回国发展,报效祖国!
加州大学博士后待遇,同济大学张存满/耿振团队诚聘博士后(AEM电解制氢方向)
同济大学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研究团队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高效电解制氢技术、安全高效氢能储输技术、车用燃料电池技术、氢安全技术等研究方向,深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及产学研合作研究。以产出重大技术成果为导向,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聚焦自主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和青年领军人才,同济大学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研究团队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人才高地和重大成果孵化基地,为我国氢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培养一流人才队伍、产出一流研究成果、孵化一流科创型企业。
因科研需要,诚聘AEM电解制氢方向博士后2名。
1、招聘岗位:
(1)博士后1名,研究方向:阴离子交换膜/电解质/离聚物;
(2)博士后1名,研究方向:AEM膜电极。
2、岗位要求:
(1)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可以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龄不超过35岁;
(2)具有化学化工、物理化学、材料科学、能源动力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从事阴离子交换膜、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经历研究者优先考虑;
(3)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良好的英语水平,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篇及以上。
3、岗位职责:
(1)与合作导师共同制定研究计划,相对独立地开展课题研究并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2)协助指导课题组硕/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
(3)协助课题组建设和管理。
4、薪资待遇:
1、基本年薪不低于30万,积极推荐申请上海市超博(36万+)和博新计划(45万+),并根据具体工作表现发放工作津贴,具体待遇可面议;
2、鼓励并支持申报博士后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国家及上海市各类科研和人才项目;
3、解决上海市户口,提供博士后公寓或住房补贴;享受教职工福利待遇及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
4、将为博士后提供一流的发展平台,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出站后推荐合适的高校或一流企业工作机会,优秀出站博士后具有留校从教机会。
5、合作导师:
张存满,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研究所所长,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博士后,教育部“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带头人”在职研究生,科技部氢能领域规划技术专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委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会委员,中国氢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气瓶标准化委员会车用燃料气瓶分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技术、车载高压储氢技术与安全性、加氢站关键技术与氢安全评价体系、高性能燃料电池及系统关键技术等。近些年已发表包括 comm、EES、AM、AEM在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100余项,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多项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加州大学博士后待遇,同济大学张存满/耿振团队诚聘博士后(AEM电解制氢方向),并获得产业化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耿振,副教授,硕/博士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硕士,师从张存满教授,博士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2014-201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工程系卢云峰教授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201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李泓研究员。曾先后在央企、大型国企从事技术研发、管理工作。2021年7月加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涉及电解水制氢和固态锂电池领域。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EM、AFM等期刊共计发表SCI高水平论文30余篇。作为第一/二发明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 余项,已授权10余项。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前瞻研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多项加州大学博士后待遇,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担任《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首届青年编委。
6、应聘材料: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李昊东,独家专访│物理学家马兆远推新书:从“制造”到“智造”
马兆远这个名字前有好几个头衔——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数字化先进制造研究中心主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智能制造专业终身教授。
马兆远出生在太行山里的小山村。
17岁那年,他通过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保送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本科。
25岁,他获得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超冷原子之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基思·伯内特爵士。随后开始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师从“激光冷却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廉·菲利普斯教授。
2009年,30岁的马兆远回国进入中科院,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四号”设计了世界第一个空间冷原子实验平台。
6年后,他却意外地辞职了。他说,自己要作为一个实践者,从前线去了解中国的实体工业。
2022年初,马兆远出版了新书《智造中国》。
《智造中国》讲的是什么?
《智造中国》这本书中讲述了后工业化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硕士,细致地分析了AMRC模式的案例,讲解了整个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什么是AMRC?马兆远告诉记者:“AMRC( )是谢菲尔德大学的工业研究院。AMRC模式简单来说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李昊东,大学通过强大的工业技术交付能力,为工业企业提供研发服务,最终吸引了大量工业企业在周围投资建厂。研究中心也为这些工业企业培养了本地年轻人,年轻人通过在这里学习工业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为开启了AMRC模式,谢菲尔德大学的工科研发收入先后超过剑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居英国高校第一。波音公司、迈凯伦等一系列高端制造企业,选择在AMRC周边买地设厂,研究中心所在地周边的就业率从4%上升至86%。”
马兆远向记者谈到,在1980年代,英国谢菲尔德是非常典型的锈带城市,曾以钢铁工业闻名,不锈钢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当时这里陷入困顿,工厂倒闭,就业减少。但近年来,英国通过谢菲尔德大学,把一个城市从锈带区变成了一个高端制造业聚集的城市,而且这只用十几年的时间来实现。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大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运用自己的科研能力,为当地的企业做研发服务。因为很强的工程方案解决能力,波音把在欧洲的第一个工厂建到了谢菲尔德大学旁博士,航空发动机公司罗罗、迈凯伦等大型国际品牌的工厂都搬到了谢菲尔德大学旁边。他们的供应商也跟着过来,使这座城市过去十几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透露,自己现在正在深圳搭建这么一个平台。
“我是做实验物理的,物理是实验科学,我们一定要自己做样本。一定要亲自上手,把东西做出来才是最有价值的。我们正在和深圳方面沟通,推动南方科技大学和央企合作,政府、大学、企业一起构建这样的一个平台,做个样板出来。”
马兆远
人比人工智能强在何处?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为何要专注于做这块工作?
马兆远说,社会改造本身就是大学教授应该去做的事。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李昊东,独家专访│物理学家马兆远推新书:从“制造”到“智造”,他80%的精力在研究制造业,另外20%的精力在人工智能的科研,“我更关心人类从事哪些工作是20年后与机器比较起来还是有竞争力的。我上一本书的书名叫《AI-NOT,人工智能之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人工智能,基于图灵机的这种人工智能,有哪些东西是做不了的。这是非常严肃的数学问题,只有数学上证明这件事儿AI做不了,我们才觉得放心,而不是伦理上的讨论。未来上海mba,我们想划出来人的思维结构跟机器之间的边界在哪儿?这将来可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你不希望今天教给孩子们的技能,在当他们长大的时候,发现机器干得比他好。所以,今天就要想明白,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哪些技能,他们具有终身的优越性,人类终身的优越性。我希望做到的是,从数学上去证明这种终身优越性是存在的。”
在马兆远看来,人和机器相比具有哪些终身优越性的?他是这么回答的:“有些重要的工作,比方说我们对学习能力是有明确描述的。可以把学习能力中的一些要素,提炼成数学问题,然后我们证明这些数学问题是图灵机做不了的。因为不管今天我们把人工智能说得怎么样,所有人工智能还是基于图灵机来实现的,图灵机是我们现在所有计算机的原型,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退化成一台图灵机。图灵机本身做不了的事情,人工智能也做不了。事实上最近的一些发现就证明了,比方说学习能力本身就是图灵机没法完成的。所以保持学习能力的话,人就可以做机器没法从事的事。同样的逻辑可以推演到,比方说我们怎么去定义创造力,定义人的沟通能力,类似问题其实逐渐的就可以把它数学化,然后证明这些数学问题本身是图灵机没法去做的。这是我比较关注的科学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蒋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