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工程博士清华大学工程博士,机械系举办工程博士导师研修沙龙硕士,机械系在李兆基科技大楼A402会议室举办了工程博士导师研修沙龙。机械专业学位类别专家组组长赵海燕、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机械类别召集人邵天敏、工程博士导师代表都东、机械系人才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刘烨及机械系20余位工程博士导师参加了本次沙龙,沙龙由邵天敏主持。
赵海燕作了机械类别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相关情况汇报。他首先介绍了我国及清华大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历程,指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清华大学工程博士教育发展历程经历了探索阶段、创新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并于2022年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专项工作。赵老师还分析了工程博士和工学博士在培养目标、招生过程的差异。
机械专业学位类别专家组组长赵海燕作专题报告
都东结合分享了自己指导一名工程博士毕业的体会。都老师从博士生的个人情况以及在读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出发博士后,指出工程博士创新力和领导力的提升主要与学生的工作岗位有关。学生在所担任课题中是否既是技术人员又是项目负责人是提升自身领导力、体现创新力的关键点。
工程博士导师代表都东作经验介绍
刘烨全面解读了机械系工程博士培养概况及全过程管理细则,强调学生和导师应全面了解《研究生手册》、《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实施办法》、《机械系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细则》的各项要求上海mba,特别要注意各个必修环节的时间节点。
机械系人才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刘烨作专题报告
在自由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对如何培养好工程博士展开讨论。导师们表示通过本次沙龙,对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培养环节、学位论文撰写等要求更加清楚、明确。
撰稿:邓凤娟
审核:赵玥
清华大学工程博士,2007-2008,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国家公派联合培养
2000-2005,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五年制),工学学士
2005-2010,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学博士
2007-2008,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国家公派联合培养
2010-2013上海mba,清华大学精仪系制造所,博士后
2013-至今,清华大学机械系机电所博士,助理研究员、助理教授、准聘副教授、长聘副教授、长聘教授
2018-2018,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2018-2020,清华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挂职)
2020-2022,清华大学机械系党委副书记
2022-至今,清华大学机械系副系主任
目前稳定讲授《机电测试与智能控制》、《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曾讲授《控制工程基础》、《现代机电工程》、《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共4项,负责的《系统动力学与控制》课程于2020年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毕业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清华大学工程博士,获清华大学青教奖、青教赛一等奖、良师益友等。指导的学生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清华大学十大学生年度人物、国家奖学金、中国机械行业卓工教育联盟毕业设计大赛个人项目唯一金奖、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等。
研究领域:精密机电智能控制。围绕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数控技术与智能装备、机器人开展精密机电智能控制研究工作,注重理论原创和实际应用,研究兴趣包括精密/超精密机电运动系统、精密运动控制与轨迹规划、智能学习与预测、机器人智能控制、医工交叉等。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包括IEEE PAMI、IEEE TAC、IEEE TII、IEEE TIE、IEEE/ASME TMech、IJMTM、、 and CIM、 、 、 等国际SCI期,其中9篇高被引、热点或期刊cover博士后,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World’s Top 2% )榜单;参写英文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3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5项。担任国际期刊IEEE on 的清华大学工程博士,2007-2008,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国际期刊IEEE/ASME on 的 。
长期招收机械、控制、机器人、电机、医工交叉等科研方向的博士后、博士生及硕士生。
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23年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22年清华大学青教奖
2022年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结题项目
2022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2021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20年清华大学青教赛一等奖
2020年负责的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9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资助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资助
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资助
2018年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8年清华大学首批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
2017年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
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2012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
2012 Best Paper Award from ASME and
201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
2010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奖
[1] Z. Wang, B. Hou, C. Hu, Y. Zhu, “Time- -Based Real-Time for Stage”, IEEE/ASME Trans. on , DOI: 10.1109/TMECH.2024..
[2] Y. Wang, C. Hu, Z. Li, S. Lin, S. He, et al, “Time- for High-Order Chain-of- With Full State and ,” IEEE on , 2024, DOI: 10.1109/TAC.2024., pp. 1-16.
[3] Z. Li, C. Hu, Y. Wang, Y. Yang, S. Li, “Safe with Dual ,” IEEE on and , 2024, DOI: 10.1109/TPAMI.2024., pp. 1-15.
[4] C. Hu, H. Fu, Y. Zhu, M. Zhang, “A 6-DOF Model for Motor,” IEEE/ASME on , 2024, DOI: 10.1109/TMECH.2024..
[5] R. Zhou, C. Hu, Z. Wang, Yu Zhu, et al, “Real-Time Using Plant- with to Wafer ,” IEEE on ,2024, DOI: 10.1109/TII.2024..
[6] R. Zhou, C. Hu, T. Ou, Z. Wang, Y. Zhu, ” GRU-RIC -Loop with to an Stage,” IEEE on , vol. 20, no. 4, pp. 5609-5621, April 2024.
[7] S. Lin, C. Hu, S. He, W. Zhao, Z. Wang, Y. Zhu, “Real-Time Local for Multi-Axis Time- ,” IEEE on , Man, and : , vol. 54, no. 2, pp. 960-971, Feb. 2024.
[8] S. Wu, C. Hu, Z. Zhao, and Y. Zhu, “High of for Speed ,” IEEE on , vol. 71, no. 5, pp. 4396-4406, May 2024.
[9] Z. Zhao, C. Hu, Z. Wang, S. Wu, Z. Liu, and Yu Zhu, “Back EMF-Based in the Whole Speed Range for of PMLSM,” IEEE on , vol. 19, no. 5, pp. 6525-6536, May 2023.
[10] L. Liu, N. Na, J. Yu, W. Zhao, Z. Wang, Y. Zhu, C. Hu, ” like a Wine : (MOSS) Nose Odor ,” , vol. 11, no. 7, Feb. 2024.
[11] C. Hu, R. Zhou, Z. Wang, Y. Zhu, et al, “Real-Time for ,” IEEE-CAA of , vol. 9, no. 7, pp. 1218-1232, July 2022.
[12] Y. Wang, C. Hu, Z. Wang, Z. Lin, et al, “-based non- for with non- ,” and – , vol. 84, pp. , Dec. 2023.
[13] Z. Wang, R. Zhou, C. Hu, and Y. Zhu, “ Based on Model for ,” IEEE on , vol. 18, no. 1, pp. 415–425, Jan. 2022.
[14] W. Zhao, C. Hu, T. Xu, S. Lin, Z. Wang, and Y. Zhu, “ : A Novel for Fetal with 7-Axis Robot- ,” , vol. 32, no. 51, pp. , Dec. 2022.
[15] S. He, W. Zhao, C. Hu, Y. Zhu, and C. Liu, “A long short term for robot under ,” and – , vol. 82, pp. , Aug. 2023.
[16] C. Hu, T. Ou, H. Chang, Y. Zhu, and L. Zhu, “Deep GRU and for ,” IEEE-ASME on , vol. 25, no. 3, pp. 1377–1388, Jun. 2020.
[17] R. Zhou, C. Hu, Z. Wang, S. He, and Y. Zhu, “ and High- Based RIC for ,” IEEE on , vol. 19, no. 2, pp. 1332-1342, Feb. 2023.
[18] W. Wang, C. Hu, K. Zhou, and Z. Wang, “Time and Error for Multi-axis Input ,” IEEE on , vol. 19, no. 3, pp. 2640-2651, Mar. 2023.
[19] W. Zhao, C. Hu, and T. Xu, “In vivo : the for ,” , vol. 25, pp. 201-222, Jul. 2023.
[20] L. Liu, C. Hu, T. Ou, Z. Wang, Y. Zhu, N. Na, “ of via a Non- — the by ,” , vol. 5, no. 1, pp. , Jan. 2023.
[21] T. Ou, C. Hu, Y. Zhu, M. Zhang, and L. Zhu, “ of Motor With ,” IEEE on , vol. 68, no. 9, pp. 7768–7777, Sep. 2021.
[22] T. Ou, C. Hu, Yu Zhu, and Ming Zhang, “ and of in Motor,” IEEE-ASME on , vol. 28, no. 2, pp. 781-791, April 2023.
[23] Z. Wang, C. Hu, Y. Zhu, and L. Zhu, “ Model based Error Pre- for Multi-axis ,” IEEE-ASME on , vol. 26, no. 5, pp. 2274-2284, Oct. 2021.
[24] Z. Wang, R. Zhou, C. Hu, and Y. Zhu, “Real-Time Based for Polar ,” IEEE-ASME on , vol. 27, no. 5, pp. 3517-3526, Oct. 2022.
[25] Z. Wang, C. Hu, and Y. Zhu, “ Based Error for ,” IEEE-ASME on , vol. 27, no. 1, pp. 452–462, Feb. 2022.
[26] W. Wang, C. Hu, K. Zhou, S. He, and L. Zhu, “Local with and for CNC ,” and – , vol. 68, pp. , Apr. 2021.
[27] C. Hu, J. Yu, Z. Wang, and Y. Zhu, “An error for five-axis ,” and , vol. 178, pp. , Oct. 2022.
[28] C. Hu, S. Lin, Z. Wang, and Y. Zhu, “Task Space Error and of ,” IEEE and , vol. 7, no. 3, pp. 7826–7833, Jul. 2022.
[29] J. Wang, C. Hu, and Y. Zhu, “CPG-Based for Using Deep ,” IEEE and , vol. 6, no. 4, pp. 7193–7200, Oct. 2021.
[30] J. Wang, S. Lin, C. Hu, Y. Zhu, and L. Zhu, “ for Door ,” IEEE and , vol. 5, no. 4, pp. 6980–6987, Oct. 2020
[31] S. He, C. Hu, Y. Zhu, and M. , “Time of with input and full state ,” , vol. 122, pp. , Dec. 2020.
[32] C. Hu, T. Ou, Y. Zhu, and L. Zhu, “GRU-Type LARC for With Error ,” IEEE on , vol. 68, no. 1, pp. 812–820, Jan. 2021.
[33] 胡楚雄,周冉,付宏,张鸣,朱煜. 集成电路装备光刻机发展前沿与未来挑战.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24年第1期,doi:10.1360/SSI-2023-0378.
北大工程博士,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蔚来移动课堂顺利开课
为践行院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2023年4月15日北京大学工学院2022级机械工程博士班在工学院党委书记宋洁教授的带领下,走进中关村蔚来中心,在蔚来移动课堂上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数据与优化”教学实践课程。蔚来公司北京相关负责人现场热情接待博士后,详细讲解并与同学们展开交流讨论,北京大学工学院何冠楠老师、学工办伊照老师及北大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等40余名同学现场参与。
首先,蔚来用户数字产品助理副总裁马翔向同学们进行了企业介绍:蔚来是一家全球化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北大工程博士,于2014年11月成立。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高性能的智能电动汽车与极致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愉悦的生活方式。之后他分享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数字化与数据运营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蔚来数字化运营的愿景和历程,总结了三大目标:联结组织(把重复繁琐的流程留给机器,把人类释放给创新)、联结用户(建立多模态用户触点)、联结资源(让机器智能成为资源管理的主角),并和同学们就“数据隐私”、“数字化架构”、“电网效率”、“自动驾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蔚来用户数字产品助理副总裁马翔分享
随后,同学们集体参观了蔚来展厅,并观摩了蔚来独有的换电模式。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蔚来公司在换电模式中的研发投入、战略部署和取得的成效,让工学院学子深刻体会到数字化在新能源行业中落地生根,感受到让数字“开口说话”来提升经济发展力和客户体验感的重要性。
蔚来换电观摩
下午,工学院2022级机械工程博士进行小组课题讨论,分别就“数据要素跨行业流通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转型的行业垂类模型”、“数字技术在能源交通行业的应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等课题交流讨论、碰撞思维。
关于“数据要素跨行业流通的机遇与挑战”这一议题,同学们提出,数据要素跨行业流通面临着统一数据格式标准的政策制定、行业数据壁垒、技术和算法模型、个人数据隐私等多项挑战,老师点评指出,数据权属问题或将成为跨行业数据要素流通的一大挑战,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部门给予立法层面的支持。
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行业垂类模型”这一议题,同学们谈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全是一大痛点问题,数字化可以很好地实现数据监控、数据反馈、优化决策,推动电芯材料、电池结构、电化学等领域的发展进步,从而更好地解决电池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老师点评指出,数字化中如何通过模型训练,更好地解释每一种不同数据类型的特征对最后的输出贡献程度是每一位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一议题,同学们集体学习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数字经济”的内容在职研究生,交流解读了二十大报告中“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北大工程博士,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蔚来移动课堂顺利开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原则是做好技术、市场和政策三者的结合。宋洁教授勉励前沿工程博士班的同学们未来在推动数字化产业项目合作与应用落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工学院前沿工程博士班同学进行分组讨论
宋洁教授作点评
机械工程博士培养工作是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理念的直接体现,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此次工学院-蔚来“数据与优化”教学实践课程为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班同学们搭建实践交流的平台,使同学们在共学二十大精神中感悟数字化发展大势中的政策先导作用,在蔚来的移动课堂中触碰数字化时代发展的脉搏。今后工学院还将继续做好前沿工程博士的培养博士,拓展实践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探索新形式,为工学院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深度融合注入新动力,提供新可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8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