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怎样,[苏州日报]新国大苏研院:做中新合作的“桥头堡”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国大苏研院”)院长周志颖看来,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共建的旗舰项目,而在园区成长起来的新国大苏研院,可以说是中新双方在科研、教育、文化领域打造的“桥头堡”。

一个敢于突破的地方博士,连空气都充满着自由创新的气味。这里没有围墙,海内外科研机构、院校、人才纷至沓来,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超越人们的想象。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国大苏研院”)院长周志颖看来,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共建的旗舰项目,而在园区成长起来的新国大苏研院,可以说是中新双方在科研、教育、文化领域打造的“桥头堡”。

带着新加坡的优势融入园区

采访周志颖时,新国大苏研院刚过完自己的十周岁生日。2010年11月15日,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在中新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诞生,它是中国首家由国外大学运营和管理的研究院,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海外设立的首家研究院,被寄予的厚望可见一斑。

周志颖表示,成立之初,新国大苏研院就立志成为一所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知识创造、创新型研究院。如今,新国大苏研院承担的科研项目超过100项,其中包括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SCI科技论文700多篇;拥有项目负责人40余名,本地科研人员60余名,这些学者的学术背景来自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名校,真正实现“从0到1”的积累和转变。

十年里,新国大苏研院充分发挥国际化特色,持续聚集高层次科教资源,成为了中新两国学术交流的旗舰平台和国际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十年的时间,研究院基本达成了当时中新双方的目标与预期,在历届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上,新国大苏研院都被作为重要工作成果进行汇报。”周志颖说。2010年,新国大苏研院带着新加坡的优势融入苏州工业园区,从此,科研、产业化、教育三部门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经验在园区落地开花。

共建“强关联”的协同创新平台

周志颖介绍,2020年,围绕苏州工业园区的核心产业在职研究生,新国大苏研院重点建设环境与能源纳米科技、智慧医疗技术、大健康生物与食品工程、人工智能创新及育成卓越研究中心,并成立产业联盟,进一步与园区政府及产业需求强关联,推动科研和产业化合作。

今年,新国大苏研院还成立了校友联络办公室。“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在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方面,支持中国校友与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院开展合作,精准对接各方需求,完成技术解决方案。”

周志颖表示,一直以来,新国大苏研院注重将产研相结合,协助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加速高科技初创企业落地发展。

2014年重点建设的“中国-新加坡(苏州)创新中心”是中国科技部和新加坡贸工部签约进行的双边合作项目。“该中心将新国大成熟的国际知识转移服务体系软件输出到苏州,结合园区产业升级需求,在园区打造适合国际知识成果孵化、落地的生态环境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怎样,从而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新国大苏研院已孵化高科技企业80余家,总融资超8亿元人民币,其产业化成果也陆续在全国释放价值。

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是新国大苏研院为全球顶尖科技与企业交流而搭建的国际化平台,目前已连续举办五届。通过集聚国际前沿科技资源,新国大苏研院在为园区产业升级提供科技助力的同时,也深化了中新两国科研人才的紧密交流与互动。

贴心服务让创新更有温度

“在研究院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遇到过许多前人未曾经历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创新理念和灵活措施的保驾护航。在这方面,园区为企业营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周志颖这样认为。

“在园区十年,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园区政府非常理解我们企业,也从谏如流,沟通交流特别顺畅。更难能可贵的是园区极具前瞻性,能够预判到企业或将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不遗余力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贴心。”

新国大苏研院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及国内合作伙伴大学,三方共同建设的中外联合教学项目,旨在依托中新双方优势资源融合创新,联合培养世界一流的专业型创新人才。

目前,该项目已成功举办4届,开设6个专业,累计招收近800名学生。“园区通过定期走访,了解到研究院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的实际情况后,提前规划方案,为我们有效解决了教学场地、学生住宿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周志颖很是赞叹。

2020年,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毫不夸张地讲,研究院在园区执行的各个项目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大的影响,甚至还取得了逆增长,这都得益于园区政府、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支持和指导。”

疫情期间,园区有关领导主动关怀新国大苏研院,致电周志颖与他共同探讨,如何解决研究院海外人员回苏的相关事宜。一通电话,一件小事,背后体现了园区引才更爱才的人才服务理念。

目前,已有31家国内外院校入驻园区,尤其新国大苏研院所处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更是科研院所云集,可谓人才孕育的摇篮。“让不同院校优势互补,让不同研究所错位发展,园区在这方面的确下了很大功夫和力气。”自由、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氛围拥抱着在园区上下求索的科研学者们。

为梦想人打造“梦想之地”

今年是周志颖来到园区的第10年,也是园区发展最为迅猛的十年,和中新建交30年相比,周志颖的这十年更像是园区成长的“缩影”。

2004年,周志颖教授在新加坡创立梦想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上海mba,他带领核心团队归国创业,并作为高科技人才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在苏州设立“梦想人”公司总部,致力将AR技术与教育、出版相融合。此后,园区积极主动给予支持,不仅助力公司起步,还引导“梦想人”往新兴服务业上发展。无论从高科技“人才,抑或是研究院的角度来看,园区的服务都堪称完美。”

聚天下人才,建一流园区。在加速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产城一体化融合的步伐中,人才是园区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苏州工业园区的国家级人才数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这与园区开发建设初期,超前而又扎实的人才布局战略密不可分。

作为较早一批来到园区的高科技人才,周志颖是园区腾飞的亲身经历者,也是见证者。近年来,他切身体会到园区不断显现的“人才口碑效应”。“比方说我在新加坡、美国的朋友知道我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当他们想要来中国发展时就会向我打听,优先考虑苏州、考虑园区。”

园区以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发展软环境为目标,努力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生态和事业舞台。通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创新国际化人才交流机制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怎样,[苏州日报]新国大苏研院:做中新合作的“桥头堡”,吸纳整合更多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越来越多‘送出去’的人才不断回流,在园区安居乐业,实现了人才培育的完整闭环,也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周志颖表示,作为科研院所,未来,新国大苏研院会始终把人才培育作为第一优先级,同时持续加强与园区、苏州以及整个中国市场的强关联,使“产学研一体化”愈加契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与园区联动创造更多创新创业机会,以科技和知识让更多梦想人在“梦想之地”创造美好未来。

作者 蒋安琪

《今园区》2021年01月08日B04版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校友,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友企业家走进上海金山金石湾科创园

11月16日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乌耀中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校友,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友企业家走进上海金山金石湾科创园,瑞津(中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浩波,诺亚财富华中区CEO栾奕一行50余人赴上海金山金石湾科创园考察座谈。新国大商学院华东校友会会长、上海致盛集团董事长张润斌,新国大校友、致盛集团总裁助理、金石湾科创园总经理廖旋热情接待了校友一行。大家漫步深秋的金石湾科创园区,舒适宜人的园区环境、商务气派的办公建筑,引来校友们的一致称赞。

在随后召开的校友座谈会上,张润斌对乌耀中老师冗参加此次活动表示了衷心感谢和诚挚欢迎,对校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乌耀中教授在座谈会上发言,他说今天大家相聚在金山,感谢张润斌校友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在职研究生,这也是校友资源的共享。在他的提议下,参会的校友们纷纷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迅速增进了互相的了解,大家幽默的话语也给座谈会增添了活跃的氛围。

乌耀中教授在座谈会上发言

在校友分享环节,张润斌讲诉了自己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感悟博士,以及经营企业30年的经历,并与校友们交流互动。他说,致盛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校友,在产业园投资运营管理上有着多年的经验及资源积累。他欢迎校友们多来金山走走看看,多联络情谊,金石湾就是校友们的另一个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1586.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5年 2月 27日
下一篇 2025年 2月 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