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见面会
西湖五期,我们迎来了313位博士新生。
每一位新生,都能与你道出独一无二的“选择西湖”的理由。
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在这里开启怎样的一场“科学冒险”?
“新生见面会”将带领大家靠近这群朝气蓬勃的新新人类在职研究生,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的梦想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本期新生:
2021级博士研究生陈京麒
陈京麒在新加坡花柏山公园
从申请博士生,到拿到录取通知书,需要花多少天?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毕业生陈京麒身上,这个答案是15天。
快,是他回忆与西湖大学结缘的来龙去脉时,脱口而出的一个关键字。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过这种焦虑,就是在要升学的时候,你会想到底要去读博呢,还是去公司上班呢?”如今讲述过往经历时,陈京麒语速不急不慢,神情平和;但就在一年前新加坡国立大学 药学院,他正在经历着由外界渗透进内心的焦灼。
去年的秋天,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陈京麒,终于在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等到了能够线下飞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研究生留学生活的机会。但等他落地后,还来不及摸熟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同辈们就开始为了研究生课业读完后应该去做什么而焦虑。这个情绪从四面八方涌来,裹挟了他——“我其实没有主动去想,但一起去留学的中国同学们会有一些聚会,大家吃饭的时候都会说;这种焦虑会传染的。然后你就得思考这些问题。”陈京麒回忆。
行走过国内外许多城市,95后杭州男生陈京麒作了横向比较,在他眼里杭州依然是个最佳生活居住之城。他盘算着,如果能够回到杭州,或许可以考虑做化学方面的老师,也可以考虑读博……当然,回到家乡只是小心愿,在申请季时,陈京麒依然查阅了全球许多学校的资料,同步准备不同院校的博士生的申请。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奇遇发生了。它让陈京麒直接停止了手头所有其它申请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奇遇“替”他做好了选择,冲出了“前方路漫漫”的混沌泥沼。
陈京麒在浏览西湖大学官网时,发现了理学院理论计算化学实验室PI窦文杰。说到这点,他有些骄傲:“我们实验室很多人,是通过同学或朋友才了解到窦老师的,但我是自己发现他的。我心想,西湖大学原来有这么厉害的老师!”
实际上,去年12月,就在陈京麒动手申请西湖大学时,窦文杰也是不折不扣的“新人”——距离这位90后科学家正式入职西湖大学,还有一个月。此前,窦文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化学博士,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了数年的博士后研究。
但这位“新老师”以出色的研究水平,深深吸引住了陈京麒,用他的话说,窦老师官网学术成果简介中随便“一行字(的研究)”,他要是能学会,都非常有意义。不仅如此,计算化学隶属理论化学,后者正是化学大类出身的陈京麒,想要深耕的方向。瞅准导师,陈京麒立马就发出了邮件,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复。“窦老师说我的简历不错,可以申请,鼓励我尝试一下。”陈京麒对这封简洁的邮件记得很清楚。
就这样,踩着西湖大学这一年第二批申请周期的尾巴,陈京麒火速递出了材料。令他没想到的是,西湖大学不但导师回应快,面试通知、选拔和收到录取结果,也都非常快。事实上,这个简洁高效的体验感,来自于西湖大学与国际高等学府同步的“申请—考核”制的招生方式:当同学们递交申请材料后,学院就会组织材料初审工作并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内发出面试邀请;接着,收到通知的同学可以前来西湖大学参与面试,并近距离了解西湖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申请者通过面试选拔、双向选择等环节后,即可收到西湖大学的录取。
于是博士后,人尚在新加坡的陈京麒,得以实现了“冲刺”申请。陈京麒笑言:“真的是‘一条龙’的感觉,全程加在一起也就15天左右,挺顺利的。拿到窦老师这边的offer后,我就没有继续其他申请了,不想再申了。”
其实,在这个顺利的流程背后,却是严格严谨的选拔——拥有徐益明讲席教授邓力、化学讲席教授孙立成以及众多优秀青年PI的理学院化学专业,一直是西湖大学的热门招生方向之一。像所有最终手握录取通知书加入西湖大学的学子一样,陈京麒也经过了层层筛选。
顺利加入了梦想中的导师的实验室、完成回到家乡心愿的陈京麒,还给“新母校”多助了一把力——“我不知道你们采访的新生里有没有另一个从新加坡毕业的研究生?他和我是同班同学,是我推荐他来西湖的!”他特别提到。原来新加坡国立大学 药学院,新生见面会丨新加坡国立大学陈京麒:15天,我拿到了西湖大学offer,就在西湖大学第二轮录取的那几天,陈京麒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同专业的另一位同学,正好造访他家吃饭。陈京麒便推荐了西湖:“我说我已经申请上了,你可以也考虑一下!”
最终,两位有着同样专业背景的海归留学生好友,在西湖大学顺利“会师”,朝着感兴趣的不同的研究方向,发起新的“攀登”:一个在理学院窦文杰实验室硕士,准备挑战计算化学的新领域;一个在工学院彭斯颖实验室,即将走入纳米光学材料与冷冻电镜的交叉研究世界。
文末点个在看吧~
策划/俞熙娜
新加坡国立大学暑研,正青春·毕业生专访 | 田欣兰——如鲸向海,似鸟投林 – 哔哩哔哩
田欣兰
2018级人文社科学院翻译专业
祥波书院
高中毕业于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毕业去向:
毕业后将赴剑桥大学深造
修读二语教育研究硕士项目
在校经历:
连续四年担任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组对外汉语助教
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暑课
参加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暑期线上研究项目
荣誉:
连续三学年获人文社科学院院长荣誉录
曾获人文社科学院学业奖学金
第七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文学翻译组鼓励奖
曾获校级优秀学生助理
谈及选择港中大(深圳)翻译专业的初衷,田欣兰说道:“看我们的课程大纲之后,我知道了翻译是有很多方向的,包括文学、艺术、法律、新闻、商务等等。所以其实在学翻译的同时,也可以拓展很多别的方向,可以学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这对于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她在修读艺术翻译专业期间学习到许多有趣的内容, “我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艺术翻译的时候,接触到了很多类别的翻译,包括诗歌文学类,拍卖行、博物馆、美术馆这类展览的翻译,人物展,人物传记的翻译等,我是非常有兴趣的,因为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所以学起来也相对轻松。”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让田欣兰如鲸向海,似鸟投林。
田欣兰曾参加英国剑桥大学暑期线上研修项目,她分享了自己在儿童文学领域的研究经历, “当时指导我的是儿童文学专业的一位教授,她非常和善友好,温文尔雅,对待学术非常严谨认真,还有英国人特有的幽默感。因为我之前从没有独立做过完整的文学研究,当时她教了我很多文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我之所以有勇气去申请剑桥大学的研究生,也是因为她给了我很多鼓励,为我推荐了很多相关的书目和与我这个课题相关的以往的研究。我记得我们当时除了讨论我这个课题的研究进度之外,还会闲聊一些跟儿童文学相关的话题。比如说为什么女孩都喜欢看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什么类型的童话设定更加好奇和感兴趣。她也给我讲了很多英国当地流传的童话故事上海mba,我都觉得非常有意思。”
毕业之后博士后,田欣兰选择赴剑桥大学跨专业修读教育学,她谈道:“在学术方面,我对英语教育和文学比较感兴趣,所以一直都在有意探索教育学领域,包括有针对性地找一些相关的工作和实习机会,除了自己在修读的课程中可以有很多选择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网上修读其他国际一流大学的线上课程,大家可以利用发达的科技去拓展知识。我涉猎比较广泛,包括我暑研修读的儿童文学更像是教育和文学的一个交叉领域,所以建议大家要多探索,增进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认识,自己想做什么就要落实去做,不要停留在口头表达上。”
学业与生活的平衡: "主动适应,珍惜时光"
田欣兰在刚上大学的时候还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由于第一次离开家,要在全新的环境中生活,学到的东西和上课的模式也和之前高中的大不相同,于是她花了一整个学期来适应大学生活。她分享道:“一开始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身边的人在学业等方面优异的表现让我有些胆怯和不自信。但是慢慢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有很多小组合作的作业,我也因此结交到了很多本专业以及别的专业的朋友。我发现大家身上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也许是在专业上,也许是在课外的一些才艺上,也许是在个人的性格上。”
田欣兰曾连续三学年获得人文社科学院院长荣誉录,她就如何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分享了自己的方法。她说:“我比较喜欢做to-do list,列出自己每天的任务,重点就是我一般自己标的时间会比实际要早几天,因为我们如果提前完成某项任务,比如写论文,就可以预留几天时间来再多看几遍,多润色一下文章。如果你在非常短暂有限的时间内急促地赶出来一个任务,效果和质量就不能得到保证,而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就更加游刃有余一点。另外我觉得上课认真听讲和课后消化也挺重要的,对自己老师提到的某一个比较有意思,自己感兴趣的点,课后可以做一些搜索和功课。”
对于在校期间的时间安排,田欣兰建议大家要珍惜并利用时间,将时间用来自我思考、自我探索和拓展,以及享受大学的校园生活。
多元文化的实践体验: "语言与视野的双重开拓"
田欣兰曾连续四年担任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组对外汉语助教,她谈道:“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有意思,因为可以和外国留学生进行双语交流。新冠疫情爆发前,我们学校里面有很多留学生和交换生,我负责给他们进行课后的一对一中文辅导,在辅导之余与他们用中文闲谈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间的异同,非常有意思。我在教这些来自芬兰、挪威、印尼、韩国等国家的同学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双语表达的能力,因为他们很多人的中文水平还比较有限,我们有时候需要用英语解释事情或者闲谈新加坡国立大学暑研,正青春·毕业生专访 | 田欣兰——如鲸向海,似鸟投林 – 哔哩哔哩,这也是对我英语能力的磨炼。对外汉语助教算是我接触整个语言教育很重要的一次机会,也让我在这个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回忆起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暑课的经历,田欣兰分享道:“当时的课程涵盖了一个实地考察(field trip),就是带我们全班同学去当地的一个中途之家( house),刑满释放的犯人在回归社会中途会住在那里,会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谋生技能,还会给他们社会实践的机会,从几个月到一两年不等。当时那里的负责人还给我们介绍了他们都提供什么样的技能讲授和服务。”她也分享了暑课中文化交流的经历,“大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就有机会认识很多别的国家和地区的朋友。我有一个室友来自中国台湾,我们会经常进行交流,看两岸有什么不同的文化差异在职研究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碰撞在一起会有很多的火花。哪怕只是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感觉收获了很多,眼界被打开了。”田欣兰感慨道。
寄语与建议
田欣兰就如何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给港中大(深圳)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认为课内要认真学习,课余要多充实自己,多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并且广泛地汲取身边同学的闪光点。她还建议大家在课余要大胆去探索和尝试,“因为在大学我们有很多试错的机会,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不要害怕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或者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其实你没有在浪费时间,每一段经历都有它自己存在的意义。”同时她还强调了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大家可能到了大三或者大四都会面临升学的焦虑,有时候就会感受到有一些来自同伴和环境的压力,我觉得缓解压力主要还是靠自己内心的修炼,因为每个人的节奏都不一样,我们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节奏找到一种平衡的,让自己精力充沛的状态,学会给自己喘息和放松的空间。”
另外,对于想要继续深造的师弟师妹,田欣兰建议道:“我觉得从大三开始可以有针对性地关注你意向学校的官网,提前有针对性地去了解,去做准备,会更加游刃有余新加坡国立大学暑研,到了申请的时候就不会特别焦虑和着急。”
田欣兰在采访最后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她说:“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广阔的平台,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校园氛围特别好,包括同学之间以及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学校的学术氛围也是比较开放包容的。非常感谢这里的一切,让我变成更加勇敢自信的人。”
快问快答
推荐一位宝藏老师:
我推荐我们人文社科学院的张瑞老师。因为我之前有上她的文化翻译课程,文化与翻译和艺术翻译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喜欢这方面的同学不要错过。
推荐的一门课程:
通识课GED有一个电影课,叫A of Film, 关于电影发展史,可以在看电影的同时学到一些专业知识,了解电影行业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以说喜欢看电影和追剧的同学不要错过。
港中大(深圳)最适合休闲的地方:
神仙湖,因为神仙湖环境良好,生态优美,而且人也不是很多,适合和朋友一起去散散步,或是一个人夜跑、晨跑,午后没事去放空一下自己也不错。
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活动:
印象深刻的一场活动就是去年万圣节祥波书院办的祥波不夜城。大家可以一起做纸杯蛋糕,曲奇,玩一些小游戏,最后还有一个DJ蹦迪环节。而且大家都是盛装出席,有蛮多同学自己各种各样的人物。
在港中大(深圳)最后悔没做的事:
没有去过医务室按摩,据说又便宜体验感又好。
经常打卡的港中大(深圳)美食:
学活二楼的烧腊,还有旁边的称重自助感觉都不错。
摄于新加坡克拉码头附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