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坎特伯雷大学代表
张辰诚主任一行来访
7月6日,英国坎特伯雷大学中国办公室主任张辰诚一行访问我校,受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张德强处长的热情接待,双方就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师生交流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等事宜进行了友好磋商,国际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谈。
双方互相介绍了两校的基本情况和国际化工作情况,重点就媒体与艺术、教育学、商科、应用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与生命科学等领域博士联合培养项目进行了详细探讨上海mba,就合作专业、培养年限、培养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并表示将尽快启动项目,并以该项目为起点博士,不断促进两校的交流,推动两校合作向纵深发展。
英国坎特伯雷大学是一所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公立英国高校坎特伯雷大学博士专业,英国坎特伯雷大学代表张辰诚主任一行来访,位于英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特伯雷市中心。该校拥有认证资格的教师数量位列英国前20,同时获得 所评选的教学质量银牌评级博士后,学术水平卓越、教学质量优良。
近几年,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从我校办学实际出发,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努力在东南亚、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拓展友好合作高校,大力开发国际合作项目、推进博士联合培养项目,积极打造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坎特伯雷大学博士专业,推进国际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 END-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撰稿:周杨
审核:张德强
英国坎特伯雷大学好不好,择校专题 | 好学校仅仅是高分吗?重点中学校长、英国百年名校为家长言传身教
中国家长从来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出生的“奶粉”,到上学时的“学位”,都尽可能为自己子女争取到最好的。我国也和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一样,为儿童实行义务教育。
但一到每年秋天,仍有很多家长不顾高额的学费,拼了命地为子女争取私立学校的名额。
李镇西是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作为一位敢于发声的重点学校校长,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刷题应试”背道而驰,他倡导“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在择校这件事上,李老师给的建议也和常看到的”升学率“这类硬性指标不同,比如 …
适合自己孩子
有爱心
注重孩子身体健康
给孩子自由选择空间… 等等
如果纯比“考神”比例,私立学校不一定高于公立学校。如果在教学质量上分不出胜负,那么私立学校的“魔法棒”,究竟是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先看看英国ITV制作了《学校交换》这档节目。它邀请来自德比郡公立学校的师生一行,前往英国顶尖寄宿学校观摩。
来自德比公立学校巴姆罗斯的,是校长乔,学生娜兹,布莱德和凯欣。
乔在德比长大,一路接受的是公立教育。从来没有私校教育和经历的她,希望通过这次访问,找到能够“复兴”公校的方法。
娜兹来自叙利亚难民家庭,她希望看看,私校的孩子和她自己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
布莱德觉得,自己在私校应该无法融入。
布莱德:“我觉得在私校会被逼着做作业,闲着的时候除了写作业就不能干别的。我在这里(德比)从来没人逼着我写作业,我就是不喜欢写作业啊。”
凯欣是个比较安静的男孩,不怎么说话。
接待他们的学校,是位于威尔特郡的沃敏斯特学校。这所学校有三百多年历史,培养出的大批人才都活跃在商界,文艺界和政界。来这里念year 7-11,寄宿一年的费用是9995英镑。
和他们一起寄宿的,是桑德,约翰和凯蒂。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巴姆罗斯四人乘车出发了。一路上,大家开始讨论私立学校的生活究竟会怎样。
女生娜兹说,她听说私校“不准披头散发,不准戴耳环。”
布莱德则说,乡下风景不错,他挺喜欢的,让人心情平静。
校长乔希望找到:私校学生“夺走”大量好工作的原因。她说,自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那就是“私校厉害的就是人脉”。
到达目的地后,公私校学生互相问候。穿着便服,还看不出差别。
进入学校后,宿舍长乔纳森过来向三人约法三章:
走在学校里,不能用手机。手机可以带在身上,但是不要在公共区(包括餐厅)拿出来用。
晚上睡觉前要上交手机。
晚上10点一律熄灯。
布莱德很聪明地问了一句:“是不是担心我们不睡觉玩手机?” 宿舍长表示,。
另一边,马克校长带领乔参观校舍,并展示了学校用来举办筵席的地方。
乔:你们这儿有点儿像首相府,不是吗?办公和生活都在一栋楼。
马克:对。
凯欣,布莱德和本校寄宿生约翰一间宿舍。桑德帮他们把东西提上去。
娜兹则和凯蒂一间。
到了睡觉时间,舍监过来没收手机,三个孩子也非常配合。
感到最不适应的娜兹,问凯蒂是不是规矩特多。
娜兹:你们是不是规矩特多?
凯蒂:也没有,不过七点二十一定要下去吃饭。
娜兹:是不是不准穿超短裤,不准披头发,不准戴特大的耳环?
凯蒂:其实还好,不过肯定不能化浓妆。
一大早,舍监就大声唱歌,叫醒学生:
“早安!你们来到天堂啦!快醒醒!”
从来没有寄宿过的布莱德问约翰:“是不是每天都得这样?”
约翰:“对,你们现在先去洗澡英国坎特伯雷大学好不好,然后穿好校服,然后去吃早点。”
开始穿校服了,公校男生更是惊讶于严苛的校服规矩:衬衣要塞到裤子里,扣子要扣好。
布莱德:“感觉有点不自由,但是我还蛮喜欢这里的,因为你可以花时间和兄弟们相处。”
对着装规定,校长马克这样说:
“鞋子要擦,衬衣要扣好,你如果让学生日复一日地贯彻下去,他们会形成这种习惯。到了职场(真实世界)以后,他们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就赢了其他人。”
而校长乔则表示,她为私校学生那种“泰然自若的气质”感到惊讶。她说:“他们走路的样子,已经是牛剑学生的样子了。我觉得,这里的学生到考大学时,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
新的一周,始于教堂晨祷。校长马克会穿好长袍,在门口向大家问早安。他拥有15年以上教学经验,并从过军。
学生们会进入大教堂,在管风琴的伴奏下唱诗,冥想。
给人感觉有点“皮”的布莱德看了看周围,也闭上眼睛安静下来。
唱诗结束,校长讲话。除了欢迎前来交换的同学,校长为月度最佳设计师颁奖。来自低年级组的一名女生和高年级组的一名男生在众人面前,与校长握手领奖。
而当日的晨间演讲,则是关于失败的意义。校长说:
“有时候事情不会依照计划进行,你可能会失败。但最重要的并不是失败,而是你如何应对,这,也是Lord Carey(前坎特伯雷大主教)在我们的演讲日告诉过大家的。”
到这时候,乔深有感触地对马克说:
“就一个早上,你就提到了Lord Carey这么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孩子常常与名人接触,也就意味着他们会自我暗示,‘我有一天也会这么成功’。”
同时,乔也说:
“我不是那个圈的人,怎么能够让这些成功人士买张火车票,来德比一所公校给孩子们演讲呢?”
接着,校长与三个交换生一对一谈话。面对不善言谈的凯欣,他说:
“你愿意配合,行为符合要求,态度端正,准时准点,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开了个好头。你觉得你将来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
凯欣:我觉得我体育好,足球板球我都喜欢玩。
接着,校长和娜兹谈话。
校长:能否谈谈你的背景?
娜兹:由于迫害,我父母决定离开叙利亚。他们努力给我更好的未来,我也希望能让他们骄傲,我想上牛剑那样的大学。
和布莱德谈话:
校长:我看了你的学校报告,你很有领袖气质,但是你并没有好好发展。
布莱德:对。
校长:我希望你在这一周开始…
布莱德:表现好一点?
校长:没错,不过,你要意识到自己的潜能。
布莱德:我要对自己狠一点对吧?
校长:没必要一直说别人跟你说过的话,没必要因为“你觉得我喜欢听这种”而说这些话。说真的,布莱德,我看了这份报告,我觉得你是个做大事的人。
谈话之后,布莱德说:
“我感觉很励志英国坎特伯雷大学好不好,择校专题 | 好学校仅仅是高分吗?重点中学校长、英国百年名校为家长言传身教,他建议我全神贯注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觉得我真的要改变了,因为这是为我自己好。”
接着,大家就要开始上课了。乔被邀请旁听由数学组组长教授的数学课。对本校教学质量很有自信的乔,希望看看“私校老师是不是教得更好。”
上化学课的时候,布莱德觉得一切都很新鲜:
“做实验要穿白大褂,还要带护目镜耶!”
娜兹则说:
“来(这里)之前我看过莎士比亚,但是像(简-奥斯丁)这么老的内容我们没读过。”(姑娘难道忘了莎翁更老…)
由于是小班教学,老师很容易注意到学生的一举一动。
不喜欢念书的布莱德趴桌上睡觉,立马被老师叫醒。
上音乐课的时候,布莱德一直在玩圆珠笔。
然而他马上发现,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安静,认真听课。
乔观摩下来则说:
“来到这里之前,我觉得这里的教学属于暴君式,老师随时都盯着学生,而且有那么乖的学生博士,我原以为这里的老师会比较懒吧。我得承认,我错了。不过,我们(公校)的教学质量也不弱。”
但是,由于沃敏斯特的入校筛选非常严苛,进来的孩子已经比同龄人厉害了。在这里取得A的孩子,是乔的学校的3甚至4倍。
不过,对马克校长来说,公私校最显著的差别,还在课堂外。
马克认为,顶尖私校并不存在什么“成功魔法”,他们只不过是侧重发展自己认同的理念。
但是乔则认为,他之所以意识不到这种“魔法”,是因为他本身就内化了,所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
每天早上,沃敏斯特都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在这里一共有42个兴趣小组。
好动的布莱德加入了童军阵营。
想当工程师的凯欣,学习如何修车。
娜兹则加入了天文学俱乐部。
娜兹还尝试了网球。
陪同乔参观的高级教师泰瑞说:
“我们鼓励学生多多尝试,他们也许会尝试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许会失败,但这没关系,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失败。”
兴趣小组受到了三个孩子的喜欢。布莱德说,比起教堂唱诗,他更喜欢这种实用的,随时在动的活动。
凯欣想看看发动机,老师也爽快的答应了。
娜兹:
“不确定是不是喜欢天文学,但是我很开心。”
不过,乔觉得课外活动并不是让私校孩子成功的“秘密武器”,她认为,一定还有什么更厉害的东西,自己还没发现。
这一周刚好有历史学会的晚宴,乔和三个学生都受邀参加了。
要参加晚宴,就需要正装出席。经过寄宿训练的布莱德现在对西装不陌生了
布莱德:
“我很想去,所以我要穿西装,要看上去神气一点。”
布莱德:我看着好像007啊。
约翰:你看起来很不错,我们走吧。
校长马克说:
“我希望我的学生和我们坐在一起,进行有趣有深度的交谈。”
教师:你喜欢哪一科?
娜兹:历史。
教师:那今晚这个活动很适合你。
晚宴结束后,三个孩子表示:食物没那么好,但是自己长了自信。
娜兹:我从来没参加过这种活动,感觉挺尴尬的。不过事后,我觉得自己好棒啊!你有没有觉得我很棒?
凯蒂:当然有啊~
凯欣和布莱德表示:参加完这么正式的活动,他们觉得自己有种“被载入历史”的仪式感。
而这个活动,则让乔大加赞赏。同时,她也表示,“组织这些活动是需要钱的,用在公校也许不太实际。”
随后,乔又和沃敏斯特的家长们见了面。她发现,这些家长除了富裕,还非常支持子女的教育。
乔说:你们(家长)花了一大笔钱送孩子到这里,肯定要让钱花的值。另外,你们有这个意识去支持孩子,我们那里有些家长就没这个意识。
一周将尽,布莱德喜欢上了这里。他对和自己一宿舍的私校哥们儿约翰说:“这里比我们学校好。”
当约翰问他好在哪里,他说:“大家人都好,和我说过话的所有人都很好。这里的学生生活快乐,大家看着都好高兴,所以他们才能无忧无虑,全神贯注地向着目标前进。”
对此,约翰感到很难过:“他想来,但是他没那个能力来,这让人难过。”
还记得喜欢体育的凯欣嘛?学校决定让他在和其他学校的对战里,代表沃敏斯特出场。
凯欣说:
“这里(沃敏斯特)的老师很好,耐心听你说话,鼓励你。在我们学校,老师也不错,但是我们人太多了。”
娜兹则说:
“仅仅一周,我的自信就拔高了这么多。我要是能考上这里,我要做的更好,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向我传达积极的信息。这里的每个人,都希望做到最好,没人想做那种看上去酷酷的问题学生。”
公校 or 私校?
一周的探索,对巴姆罗斯的师生四人来说,也许很短,但却让人深思。
与其用数据和考试成绩来比较上海mba,不如挖掘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因素。也许,教育乃至阶级的差距,就像布莱德说的那样:“无忧无虑,才能全神贯注地直奔目标啊。”
哪怕在今日的英国,阶级这个概念也并没有弱化,只是以其他的方式对人民进行分层。为了缩小阶级差距,英国不少顶尖私校,都会“从我做起”,从贫民窟中挑选有潜力的好苗子,让一部分同学先成为星星之火,然后燎原。
多年来,受益于这个计划的人不在少数。很多穷苦孩子赢得了幸运之神的青睐,从此改变人生轨迹。
西敏寺公学校长 ,就是扶助贫困生计划的受益者之一。14岁那年,出身贫寒的他本来计划加入海军,不过他的人生走向发生了奇迹般的改变,走向了更好的方向。
他出人意料地得到了去一所昂贵私立学校免费读书的机会。他接受了这个机会,后来又被剑桥大学录取,之后更是成为了英国两所最负盛名的教育机构的校长。
东伦敦贫民区一对好友,就因为去了不同的学校,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这是David Ejim-,今年25岁。他是英国政府部长的私人秘书,上班地点在国会大厦。
毕业于UCL的David,拥有法学本科和政治学硕士,在从政的年轻一辈里可算是佼佼者。工作一帆风顺的同时,他还有志同道合,同为高级公务员的爱妻。
这是他的好友。他由于谋杀罪被判终生监禁。
这也就是说,就算最终能获得假释,也是30年后的事了。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一直是个聪明,有趣,自律而且擅长分析的人,”David这样告诉记者。即使天各一方,他依然定期去监狱探望好友,为他捎带书籍,帮助他在狱中接受教育。
“我常常想,要是当初去拉格比公学的是他而不是我,结局或许就不同了,”David说,“他那么聪明,他要是念了拉格比会比我现在更成功。”
故事还要从9年前说起。当时,16岁的David和,作为社区公立学校的学霸,凭着优异的GCSE(相当于英国中考)成绩,登上了报纸。
要知道,两人成长的街区,可以说是伦敦流氓的窝点。一排排政府福利房里,有日夜工作的单亲妈妈,有穷凶极恶的犯罪团伙…像David和这种勤学的孩子,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为了改变年轻人的命运,文章开头提到的西敏公学校长,于2003年成立阿诺基金会( )项目,为来自弱势社群的青少年免费提供寄宿教育。
那时候的,是拉格比公学的校长。他与伦敦一个名为东区少年领袖学院( Young ’ )的面向黑人少年组织取得了联系。该组织的创始人Ray Lewis曾是一名狱警,年轻黑人男性锒铛入狱的人数让他感到警觉。
当时,大家对这场社会实验的平价褒贬不一。有人赞,有人怼,其他人则持怀疑态度,冷眼旁观。
支持的人认为,只有让这些孩子亲身体会到人上人的世界,他们才会有动力去争取更好的生活。
反对者则认为,这些穷孩子在贵族寄宿学校可能会因为自己与同学巨大悬殊而发生扭曲,造成社交和情感方面的缺陷。
2009年,David成为社会实验对象,与其他四名东伦敦的穷孩子一起进入拉格比公学。四名参与社会实验的孩子,从左到右分别是:David, Kamau, Dotun 和 Kerr。
刚入校时,David就经历了反对者所说的情况。拉格比公学和他成长的环境天差地别。
“刚来到这里时,我完全被震惊了,”David回忆说,“那是一种被震慑和卑微的感觉。”
“那些出身优渥的男孩问我有没有见过捅人杀人,我说没有,他们就惊讶了,”David回忆说,“但那不是居高临下,纯粹是因为他们完全不懂我成长的环境。我们的生活都太单一了。”
虽然一开始遇到了挫折,但是靠着体育运动,他还是成功地和男孩子们打成一片。
“当我仔细思考了我能在这里得到什么时,我就释然了。” David告诉记者,在这所历史悠久的公学,他和穷孩子们,有过太多“第一次”:
第一次穿西装校服,系领带,穿锃亮的皮鞋;第一次由衷地感相信自己值得最好的教育,第一次想要追求更好的人生…
为了帮助他“打入”同学圈,好心人给David捐了一件巴宝莉风衣。这件风衣他一直保留到现在。
则进入本地一所高中读A-level。很多人也认为,靠着一直以来的勤勉,即使就读本地公立中学,也会顺利完成A-level。
两年过后,David在拉格比师生面前发表演讲,而则早早辍学。
到了上大学的年级,David考上了UCL的法学本科,朝着金装律师努力。
暑假期间,他拿到了金融城“魔法圈”大律所富尔德的实习,之后又拿到美国超级大所的实习…
学法律的同学都知道这实习有多华丽
多年后,四个拉格比公学的实验对象,悉数回归社会。顺序不变,只是大家的人生都有了着落。
David(左一):高级公务员
(左二):职业剧作家
Dotun(左三):公关咨询师
(左四):程序猿
经受过社会实验的孩子们,都通过了考验,得到了大学文凭,靠着勤奋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22岁的,却因为抢劫杀人罪锒铛入狱。
知道好友犯罪入狱,David惊呆了。这出人意料,也似乎是冥冥之中就注定的残忍。
“住在那样一个地方,人很容易就陷进去了。”
“向左走,你会遇到贩毒者,向右走,你会遇到无业游民,向前看,除了灰蒙蒙的福利房一无所有。”David描述着自己成长的地方。
“回到家,你面对的是单亲爹妈,或者完全失控的家庭。我有三,四个朋友在服刑,两个已经死了。”
也许,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要解决的贫富差距,犯罪…等问题,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
不过,教育兴邦,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顶尖名校交给孩子的,除了知识,更是自信和使命感。
在“择校季“。书香君也为大家分享一篇李老师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了一个很好的提醒和框架式的指引:到底怎样的学校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能通过哪些具体的视角去考察一个学校是否具有这种“素质”?
父母应该给孩子选择怎样的学校?
李镇西
现在各级行政部门正在遏制“择校风”,我却在这里给家“支招”,大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这岂不和上级“对着干”?话是这样么说,但客观上看,各地的“择校热”依然没有降温,就算国家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政策,不少家长依然可以“合法择校”,比如,选择私立学校、或提前就把孩子户口迁到自己心仪的学校附近,等等。所以,我下面所说,对家长并非没有一点参考价值。
如果真有“择校”的可能,作为一名家长,应该为孩子选择怎样的学校呢?可能不少家长都会说:“当然是当地最好的名校了!”
最为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
这种“名校崇拜”是相当多家长的共同心理。但名校不一定适合于你的孩子。
我先讲一个真实的事。前年我去成都一所基本上没有知名度的私立学校考察(我这里不便说出这所学校的名字,以免有广告之嫌),正碰上一位学生的母亲来学校办事,我便和她聊了起来。
她的儿子中考毕业后考上了成都最有名或者说最牛的中学(不是之一),所有亲朋好友都很羡慕,都表示祝贺;可高一上半期读完,孩子便要求转学,说这个学校不适合于自己,要求转到这个连不少成都人都不知道的学校,父母尊重孩子,便从那所名校转到了现在的学校。仅仅读了半年,孩子便说:“这是我读书九年半来,最愉快的一学期!”
因为这个学校有这个孩子最需要的东西:自由。
不能说那所最牛中学不好,但它不适合这个孩子。所以我想以这个孩子的选择为例,向家长们提第一建议——您首先要选择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所谓“适合”,就是符合并满足你孩子特点和兴趣的学校。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考核等方面都统一于国家的教育方针,但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各学校之间依然有着一些不同。比如有的以人文熏陶为特色,有的以科技创新为强项,有的以校本课程为优势,有的以社会实践为亮点……
做为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应该把这些因素和自己孩子的个性放在一起考量。这是择校首要的条件。
给孩子选择有爱心的学校
当然,择校还有一个标准是绝不可放过或轻视的,那就是有爱心——应该给孩子选择一个有爱心的学校。从理论上说,所有学校对老师的要求都是要有爱心,或者说,没有爱心的学校还叫“学校”吗?但我这里所说的“有爱心的学校”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许多细节上。
1. 是不是可以经常见到校长,并直接给校长反映意见?
2. 老师是不是经常和孩子一起玩儿?
3. 遇到恶劣天气是不是允许学生迟到?
4. 是不是不会以“为了学校”的名义侵害学生的权利和尊严?
5. 学校在各个方面是不是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
6. 家长走进学校,是不是所见到的每一位老师都会给你点头微笑?
7. 是不是从不因孩子的错误而训斥家长?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培养爱,并学会传递爱。没有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爱的流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要选择特别注重孩子身体健康的学校
还要选择特别注重孩子身体发育健康的学校。在孩子成长的所有指标中,身体健康无是第一重要的——没有了健康,要成绩何用?
所以家长在选择某一所学校前,先了解一下:
1. 这个学校的学生戴眼镜的多不多?
2. 这个学校的运动场大不大?
3. 学校供孩子使用的体育运动设施如何?
4. 每天让孩子在户外的时间有多少?
5. 直接用于锻炼的时间是否不少于一小时?
6. 有没有各种体育俱乐部(或者叫运动队——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拳击、跆拳道等)?
7. 学校是否经常有校际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各种赛事?
8. 学校运动场周末和节假日是否向学生开放?
总之,你要考虑,你把孩子交给这所学校,几年后毕业的孩子是更加健康了,还是变得羸弱了?
要选择孩子有自由选择空间的学校
这话比较拗口。我的意思是,在这样的学校,孩子应该拥有各种选择的自由。
现在中国的学校,大多管得太死,甚至有的学校采用准军事化管理。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没有半点选择的自由,一切只有服从:课程、作业、吃饭、就寝硕士,连晨练跑步都必须在规定的队列里步调一致!
可能有的家长觉得这样挺好的,“严格要求”嘛!可以让孩子学会规范,学会纪律,懂得守规矩嘛!可是在这样的学校里,孩子的个性被扼杀,创造力会受到极大的挫伤。
相反,在同样培养孩子讲文明(包含了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给孩子以自由空间的学校是理想的学校:校服款式的多样化、选修课程的丰富性、作业难度和数量的弹性要求、体育课锻炼项目的自主选择……拥有自由,学会选择,正是都是孩子未来作为公民的必备素质。
选择能够在半个小时内步行到达的学校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指标,却被许多家长忽略了。
有的家长为了选“名校”,不惜让孩子每天花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挤公交车,或开车送孩子上学,每天早晨为了让孩子不耽误上学,不得不把根本没睡足时间的孩子叫醒……天天如此,这是对生命的摧残。
而如果把这耗费在上学路上的时间用在孩子睡觉上,每天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是多么的有价值!
因此,我建议家长们在选择学校时,应该考虑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最好是半个小时以内的步行距离。即使从安全上考虑,半个小时的步行一般来说也是没有问题的,这还能锻炼孩子的身体与毅力,同时还省下了家长接送的时间。
因此,“节省三十分钟,多睡一个小时”应该成为家长们的择校硬指标。
学校要有茂密的树林
还有一个标准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却也很重要,就是学校要有茂密的树林,甚至参天大树。
我一向认为,没有大树的学校是不完整的学校。校园里一棵棵大树,应该是学校的标配。上了年纪的人,回忆母校时往往想起的是母校的那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以及大树下的许多故事。
是的,有树就会有故事。大树下,师生之间的谈心、同学之间的嬉戏,会给将来的岁月留下许多温馨的记忆。何况,在春天,古树新枝把一片片嫩绿的新叶展示在教室窗外,还随风微微摇曳……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将会怎样更加生机勃勃,且诗情满怀?
选择学校的标准,当然还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注重全面发展、教学质量很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校园周边的人文氛围浓郁、治安环境良好等等,但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上面几条。
现在的家长,一说给孩子选学校,几乎是本能的想到“本地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而在目前的评价制度下,所谓“最好的学校”往往是因为生源好而升学率高的“名校”,不少(不是所有)这样的学校往往没有教育,只有教学,而教学又是以“刷题”为主要的手段,以升学为唯一的目标。
进了这样的“考试监狱”,你的孩子说不定会中途崩溃,或者最终夺得高考(或中考)状元,但除了刷题百无一用,除了分数一无所有——包括健康的身体。
这样的学校,你真的愿意或忍心让孩子去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