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我校海洋学院吴怀春教授邀请比利时列日大学博士,“深蓝论坛”:比利时列日大学Anne-Christine Da Silva博士学术报告通知在职研究生,比利时列日大学Anne- Da Silva博士将依托我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深时生命与环境演化()”项目,与我校师生进行线上学术交流比利时列日大学博士,并做学术报告。
题目: of and and their link to
时间:2022年12月22日(星期四)15:30—17:30;
Zoom会议号:210 983 9378 密码:
Anne- Da Silva博士简介:现任比利时列日大学讲师硕士博士,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地层学、沉积学和古环境变化等,现任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系分会委员和地质年代标尺校准分会秘书。曾先后担任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2009—2014年)和项目(2017—2021年)负责人。任 in Earth 副主编(2018—2022年), of 编委会成员(2016—2022年)。曾获5项比利时国家奖项,其中包括2项比利时科学院奖和“瓦隆基金会”奖等。在、 、Earth and 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海洋学院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海洋与极地研究中心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处
比利时 列日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12月9-11日比利时 列日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应动物医学院邀请,比利时列日大学兽医学院免疫学实验室主任Alain 教授来校开展学术交流。
Alain 参观动医学院标本馆、水产病害研究中心;对水产疾病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进行了鱼类先天免疫与评价的专题培训和实验指导,开展了学术讨论会,分享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生进展。
Alain 在成都校区为60余名师生带来主题为“The carp and the :not a fable but a story of host-virus- ”(鲤鱼与疱疹病毒Ⅲ型,病毒-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从鲤疱疹病毒Ⅲ型发病温度开始,介绍了病毒-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阐释了病毒编码的相关因子(如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在鲤鱼热行为中的作用机理。现场还师生积极同Alain 探讨动物热行为机制和最新研究技术的应用等学术热点问题。
访问期间在职研究生,Alain 与动医学院相关系室负责人、部分研究中心老师就科研合作、共同申请项目和学生联合培养等工作进行探讨。
人物简介:Alain ,比利时列日大学兽医学院免疫学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疱疹病毒知名专家。主要从事宿主-病原相互作用的研究博士,致力于动物疱疹病毒与宿主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近30年,在疱疹病毒致病机制方向取得重大成就。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Host and 、PNAS、PLoS 等国际权威期刊,共计发表论文160余篇比利时 列日大学硕士,获得6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获得比利时王子奖等6项科技成果奖项或荣誉。
比利时列日大学不承认,比利时鲁汶大学“我们时代的乌托邦”会议综述
原文刊载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卷第2期。作者石甜,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比利时鲁汶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1516年,托马斯·莫尔在比利时鲁汶发表了《乌托邦》。2016年,为了纪念《乌托邦》发表500周年,比利时鲁汶大学举行讲座、展览、音乐会等一系列纪念活动,“我们时代的乌托邦”会议是其中一项。2016年9月29—30日,“我们时代的乌托邦”会议由(荷语)鲁汶大学(KUL)和(法语)鲁汶大学(UCL)共同举办。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巴黎高科矿业学校、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卢森堡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欧美学者,以及萨米恩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负责人、在线平台创始人、冰岛2011年修宪委员会委员等专家,就从乌托邦理念到建筑、宪法、选举等实践,各抒己见,热列讨论。“我们时代的乌托邦”会议包括五个分组讨论、一个特别小组讨论和闭会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囊括了乌托邦实践的各个方面,从城市的未来、人类身体的未来、民主的未来、公司的未来、移民的未来到工作的未来比利时列日大学不承认,全面讨论生活与社会结构的发展、自然形态与生存环境的互动、人类行为活动的影响,等等。总体而言,这次会议的发言集中围绕乌托邦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想象、乌托邦未来的其他可能性展开讨论。
一、乌托邦:从理论到实践
乌托邦社会是每个人贡献一小部分来构建一个整体吗?专家学者们从各自学科和工作领域出发提出了观点和思考。未来的城市应当是怎样的?来自(荷语)鲁汶大学(KUL)的建筑师希尔德·海嫩(Hilde )从生态现代主义()的角度讨论人类运用智慧和权力来创造一个更好的人类纪()。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地球可供人类居住面积减少、高科技的适应、分享经济的开展,人类正在尝试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更多破坏,希望努力避免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发生。从莫尔发表《乌托邦》至今的500年里,鲁汶的人群居住虽然越来越密集,但同时也在努力成为绿色城市,成为更健康、更开放、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希尔德·海嫩用(与两个词的组合)来描述今天的鲁汶,并提出期许:城市、学校、家庭规模更小,人与人之间更团结,公平交易,等等。
来自建筑学领域的菲利普·萨恩( Samyn)和保罗·维加诺(Paola )分别从垂直城市( city)和水平城市( city)的角度讨论了乌托邦如何建筑,人类居住空间应该怎样分布,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是否被缩小,等等。菲利普·萨恩来自萨米恩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从过去三十多年的建筑实践中总结当下对自然能源的利用和居住空间的使用,同时也提出了他的忧虑:城市居住空间密集,太阳光等清洁、天然能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使用人工能源不仅造成自然资源消耗,也使得居住环境不再宜居。他提出在现有条件下,完全可以建立更多小型、垂直城市以更充分地满足人类居住需求,更好地利用天然能源。
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建筑师保罗·维加诺在主题演讲中从水平城市的角度讨论都市规模与人类居住空间。维加诺女士指出,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乌托邦”,因为我们觉得我们仍然需要改变,需要一个更好的、更期待的城市。维加诺女士以威尼斯、巴黎、洛桑、瓦莱、波士顿、杭州为例讨论未来城市的发展,在她看来这些城市都是水平都市( )的代表,其都市空间是多孔状的,更加适应社会经济语境。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专家就乌托邦与人类未来进行讨论,表达了忧虑。尤其是在人类基因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疾病的治愈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前提下,人类是否可以作出理性选择,即使在死亡这类沉重话题面前?
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副总裁、工程师鲁迪·劳威赫恩(Rudy )教授带来了微电子未来应用的精彩演讲。科学技术的突破使得人类寿命在过去50年里被极大延长。可以预见的是,到2060年比利时列日大学不承认,比利时鲁汶大学“我们时代的乌托邦”会议综述,人类寿命可能会超过100岁。如何在使人类寿命延长的同时,减少疾病带来的困扰和折磨,鲁迪·劳威赫恩教授认为微电子、纳米技术、信息通讯系统技术等技术可以有效地协助人们远离疾病。一段关于未来芯片应用的视频展示了2060年人类疾病治愈的设想。人们可以用一块小小的芯片做血液测试,通过智能手机APP即时获得检测数据,了解血糖、血压等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手机APP将数据发送给私人医生,医生可以在分析检测数据后与客户讨论怎样改善身体状况。在没有出现病痛之前督促客户进行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调整,改变以前只有得病了才看医生的情况。基于“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提前做好防范”的理念,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好、更简易的协助。
鲁汶大学遗传学家约里斯·维米尔什(Joris )也指出,未来基因技术更成熟,癌症风险的基因片段将会被筛选,人们可以获得根据个体基因状况“定制”的药物来控制病情,基因变异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知识,提高人类生存的生理基础。
基因研究已经发展到科学家可以使用 9技术对基因片段进行定向的编辑、修改和移除。这也让哲学家们对此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自然进化中人类身体是否需要改良?如果使用人为手段改变人类基因结构,这种改变会带来怎样的道德风险?会带来怎样的生物政治影响?哲学家米勒娜·博特沃尔鲍姆(Mylène )并不赞同哲学家约翰·哈里斯(John )所提出的观点,即人类身体改良可以促进形成更具体、更实在的乌托邦;博特沃尔鲍姆教授认为,我们需要继续质疑基因技术的道德、伦理层面,需要进一步考量其生物政治后果。
民主的未来又是怎样的呢?皮埃尔艾蒂安戈斯林·旺达姆( )讨论了随机选择成员的重要性,它是促成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也是避免利益冲突的重要方式,随机挑选成员本身就是某种乌托邦机制,也有力地保障了民主决策的实现。来自冰岛的卡特琳·奥次多赫德尔(Katrín Oddsdóttir)女士介绍了冰岛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所进行的尝试。2008年,全球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冰岛首先被波及,国家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冰岛人民通过直接参与式民主,于2009年重新选出新一届政府,向那些应该为金融危机负责的管理人员提出民事和刑事调查,并且启动制定新宪法的行动。为了制定宪法,冰岛人民选出25位不属于任何政党的公民,组成“2011宪法议会”( in 2011)。他们的会议方法是汇集人民的智慧,保证过程透明,使用、、等社交媒体传达信息,公民可以提交评论和建议,最终形成新的宪法草案。冰岛的经历可以给未来的民主提供参考经验。
到底民主的界限是怎样?乌托邦是怎样实现民主的?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系的赖特()教授有不同看法。赖特教授认为,民主毫无疑问是一种价值观,即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渠道获得必要方式参与到影响其生活的决策中。当下的社会,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观,不断受到挑战上海mba,经济权利、全球化、法律制度、权力结构、党派等因素都使作为价值观的民主被腐蚀。赖特教授提出深入民主( )的概念,通过真实的乌托邦来建立,并且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扎根。赖特教授还列举了一些例子,参与预算、电子投票、筛选议员、数字民主等都是深入发展民主的方式,亦将促进人类社会的更好发展。
二、理性与想象
乌托邦是学术,还是政治?是暂时的,还是永恒的?是一些国家才可以做的,还是可以推广到全人类的?乌托邦需要想象在职研究生,需要突破现实的界限。工作的未来,公司的未来,移民的未来,都属于对未来的想象。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此前被寄予厚望,被认为可以打破地理、政治、民族国家的现实边界,把虚拟世界构建成真正民主、和平的伊托邦(Eopia)。迪米特里·勒迈尔( )和乔纳森·比隆( Piron)介绍了他们的乌托邦实践——在线平台。汇集了各个领域的专家,旨在促进公民参与和公民社会建设。莱顿大学政治科学研究所的尼古拉斯·范赫萨里( )提出了工人委员会()的设想。有感于工人需要更多不分“左”、“右”的联合,尤其是工作场所的民主与合作,尼古拉斯·范赫萨里认为不仅仅是老板与工人的关系,还有其他诸多要素在保障工作场所的运转,例如奖惩机制、平等、人际关系等;工人委员会也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来进行咨询与协商工作。作为联邦结构的社会主义形式之一,工人委员会强调经济生产方式中的控制权,要求保障工作场所的民主。
来自巴黎高科矿业学校管理学专业的布兰奇·萨格赫斯丁( )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管理形式,强调首先需要关注公司的本质和资产,不仅包括有形资产,还包括无形资产。公司和个体不仅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对周围产生影响,对环境、对社会、对其他个体都有各种影响。布兰奇·萨格赫斯丁提出一种乌托邦设想,主张打破“老板—工人”的二元关系,需要向工人赋权,让工人真切感受到自己也是公司的一分子,公司所有成员都是“合作型员工”,都承担着公司一部分“管理”责任。公司作出的决策应当由所有成员民主决定。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权力分配、避免霸权、实现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尊重,从而也保障了公司的稳定性。布兰奇·萨格赫斯丁还认为,公司是在为世界生产明日的产品,即使每个人都承认应当关心公共利益,但实际上没有人知道未来需要怎样的公共利益。这也是一个难题所在。
迁移现象伴随人类历史的进程。在这次会议上,关于迁移现象的未来,也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门议题。哈基泰·柯拉尔( Kollr)博士指出,劳工移民现象无论给移出国还是移入国都带来效益和负担,需要制定一种规范标准对其加以判断和规划。劳工移民对于移出国而言,是一种人才流失,自由主义不能忽视这种现象的道德考量,但直接收紧或禁止劳动力迁移亦是不可能的。哈基泰·柯拉尔博士提出一种激进的自由平等主义主张( ),基于个体是其智力的拥有者,以及国家之间劳工自由迁移的原则之上,对国家之间人才流失现象以征税的形式来调节和规范,即国际人才流失税( brain drain tax)。
鲁汶大学地理学家马腾·卢普曼( )认为,移民其实不仅仅与移入国有关,当然也与移出国有关,这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网络。马腾·卢普曼以比利时的政治生态为例硕士,指出比利时的政治漫画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在比利时的刚果移民因为法语政府搅入刚果国内政治转而支持比利时弗拉芒独立运动;比利时甚至全世界各个民族的人们在脸书()上支持美国非裔的人权主张。这些跨越国界的政治现象提醒世人,移民和全球政治体系密切相关,某一小国的政治变化可能会在全球掀起政治浪潮。
边境开放、边境政策、边界流动,亦是此次会议的热门议题。卢森堡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的约珥·马沙杜(Jol )博士倡导更自由流动、更全面开放的移民政策。一方面,移民现象本身期望完全开放边境的政策,没有任何政策限制。盖洛普公司在2014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全球超过12%的成年人渴望到其他国家居住;另一方面,开放的移民政策可以带来更多效益,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宏观机制改善,亦促使移民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条件。虽然短期来看,劳动力的国际迁移会给一些国家带来人才流失现象,但无论对于移出国还是移入国来说都有长期效益。到国外获得更高报酬工作的愿望,可以带动国内劳动力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有助于促使国家整体竞争力提高和生产力发展。
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拉维·坎布尔(Ravi )就跨国经济移民现象指出,未来国际移民现象依然需要从整体角度去衡量。对于移出国而言,遭遇了人才流失;对于移入国而言,遭遇了本国公民由于竞争力不够而失业率升高。在移入国,需要用再分配工具来协调劳动力迁移带来的不公平就业,但最重要的是劳动力迁移最终会对公共利益带来有利影响。我们仍然需要多样性,需要移民,尤其是从人类进步发展角度来看,国际移民现象促进全球利益( )。
人类为何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什么?除了挣钱维持生活之外有没有其他形而上的意义?布鲁诺·德勒皮埃尔(Bruno )认为,工作远不只是经济功能,远不只是提供经济保障,还提供了心理保障,满足人类自我发展的需求。布鲁诺·德勒皮埃尔指出,在乌托邦社会里,基本收入( basic )保障可以让人们选择任何喜欢的工作;积极收入( )保障可以让人们为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获得额外补贴,从而免除生活质量下降的担忧。在乌托邦社会里,公司和机构提供高级工作机会满足社区和个体自我的需要。在透明选拔、奖励措施和责任分摊等机制的保障下,工作的功能是多层次的,是形而上意义的链接,是自我发展的方式,亦是社会形构团结发展的途径。
伊莎贝拉·费雷拉( )教授从社会学角度讨论当下的经济生态与工作。在费雷拉教授看来,人们所经历的与公民身份被赋予的期望之间有太大的距离。费雷拉教授提出“经济两院制”( )的设想来尝试解决公民身份与工作之间的差异。劳伦特·勒杜( )提醒大家思考:未来需要怎样的管理者?乌托邦社会对管理人员的期许是怎样的?乌托邦社会还需要管理人员吗?这些疑问都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厘清。哲学家约书亚·科恩( Cohen)在主题演讲中也讨论了工作的本质是什么,人们为什么需要工作,乌托邦社会需要怎样的工作,等等。
在问答环节中,有与会嘉宾向专家提出质疑,例如工会(labor union)与工人顾问委员会有什么差别,公民的权力有哪些,等等。也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很怀疑完全开放边境政策的可行性,可能在未来需要满足更多条件才会实现。
三、乌托邦未来:其他可能性?
在“我们时代的乌托邦”会议上,主办方特别设立一个分议题来讨论年轻人的社会实践,主要是鲁汶大学毕业的学生,汇报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所开展的一些促进社会进步的公民活动。夏洛特·德·威赫( De Vroey)报告了她在公平贸易组织和德尔海兹集团的工作,如何促进国际贸易公平、公正环境的形成。伊迪斯·伍斯特菲尔德(Edith )介绍了青年机构网络ADES的活动和民主策略。
对乌托邦未来的其他可能性,学者们也分别介绍了在学术领域是怎样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鲁汶大学校长文森特·布隆代尔( )回顾了鲁汶大学的胡佛·切尔( Chair)组织在过去25年来一直秉承的理念和举办的活动,怎样面对各种挑战,带着独立、信心去回馈社会。卡瑞斯·德希维尔(Kris )介绍了帕维亚小组(Pavia Group),该组织旨在改变现在的社会环境。约书亚·科恩介绍了《波士顿评论》杂志在实际运转中遇到的诸多困难。
艾尔克·德·科伊伦尔(Eric De )简短介绍了比利时大学基金( )的历史后追问,大学的目标、任务、责任是什么?应该重点关注教学吗?还是应该重点关注学术研究吗?还有,应该服务社会吗?性别多样化怎样促成?他认为寻找真相、揭示真相本应是大学的重要属性之一。但如今的社会里,民主本身似乎也成为一种乌托邦期望,总是与政治纠结着;大学也一样,价值中立似乎越来越难实现。来自(荷语)鲁汶大学的艾瑞克·斯科卡尔德(Erik )介绍了平台的创办宗旨、目标以及他个人对学术研究的思考。科学研究发展到今日,各个学科之间隔阂很深,交流很少。有感于这样的现实,艾瑞克认为,学科之间需要互相交流,因此也需要一个平台提供给各个学科的专家讨论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也是成立的初衷。当下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无论是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还是难民问题,都需要各个学科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来提供全面、可行的解决办法。一般有5—10个小组,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各个小组的专家来自不同领域和学科,通过知识的碰撞涌现智慧的火花。学科原本就不应有界限、有隔阂,知识应当回馈社会,专家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我们需要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这也是对大学的未来乌托邦的设想。
四、小结
在第一个分组讨论的问答环节,有观众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乌托邦?到底什么是乌托邦?乌托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三个提问,在此后分组报告中也有专家学者不断提起。哈基泰·柯拉尔博士指出,乌托邦意味着我们想象一个世界,在那里,财富和人类的能力更加均匀分布。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口跨国流动、资金跨境流动、工作机会增加的同时,依然需要人们打破隔阂、破除成见、破除地域界限的限制。在特别分组讨论中,亦有专家指出,“善”和“好”似乎可以有各种形式,但我们对乌托邦的想象则未必,似乎只有一条通往乌托邦的道路,这显然是不够的。乌托邦需要我们更多的设想和想象。拉维·坎布尔教授认为,乌托邦意味着我们期望有更大的改变,但在未来短时期内还无法实现。是的,我们时代仍然需要乌托邦。
图片来源 百度
编辑 钟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8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