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 of ),简称“麻省理工”(MIT),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主校区依查尔斯河而建,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于1861年,早期侧重应用科学及工程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麻省理工学院倚靠美国国防科技的研发需要而迅速崛起。在二战和冷战期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计算机、雷达以及惯性导航系统等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截止至2019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教职工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97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五)、8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八)以及26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二)。2019-20年度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第一、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二、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第四、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五;2019-20年度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世界第二。2021年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第一。终身教授制()源于美国,指学者一经聘任后,聘期可以延续到退休,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同时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一般情况下,学校越好,成为终身教授难度越大,像麻省理工这样的顶级高校,想要获得终身制职位,更是难上加难。而且,MIT普通教授都是院士级别,而且小班授课,每班不超过16人。这种方式效果好,但是成本很高。一般学校能有几十个院士就不错了,MIT有200多个院士,而且全部亲自给本科生上课。世界名校主要是教授阵容顶级,硬件设备顶级,学生素质顶级。充足的经费和科学的体制是实现上面三个顶级的关键。本文列举了MIT的四位华人世界顶尖科学家—陈刚院士、邵阳院士、李巨教授、赵选贺教授以及近期代表性成果。
一、陈刚
1964年生,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正教授、系主任。1980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动力工程系,1984年和1987年分别获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动力系学士和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9年获王宽城教育基金会奖学金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师从时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的田长霖教授,1993年获博士学位。2006年获聘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任 讲席教授,2009年获聘Carl 讲席教授。他是国际热能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2009年,他的团队首次打破被公认为物体间热力传导基本法则的“黑体辐射定律”公式,证实物体极度近距时的热力传导,可以高到定律所预测的千倍,震动学界。2010年因其在纳米热传导和热电能转化领域的突出贡献,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7月被任命为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成为该系百余年历史上首位华人系主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世界排名第一,有教授和其他教职员工近400人,毫不夸张地说陈刚院士掌管着全球最牛的机械工程系。陈刚院士有自己的科研组,组里有10多名学生和博士后。
近期代表性成果:
1、:离子型明胶材料用于可穿戴器件的供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陈刚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刘玮书教授等人发展了一种基于明胶()的器件,通过碱金属盐和铁基还原对配合,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热电转化效果。并且该装置通过身体上发热就能够得到足够的能量。制成的器件中最高的热电能达到17.0 mV/K,明胶中的离子传输通过KCl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录取难度,世界顶尖华人科学家来袭—MIT科研大佬陈刚院士、邵阳院士、李巨教授、赵选贺教授近期研究进展,NaCl,KNO3进行热扩散作用博士后,并通过[Fe(CN)64-/Fe(CN)63-]提升热电效应。当通过身体热能作为热源的可穿戴器件中就可以达到2 V的热电效应和最高5mW的功率。这种离子型明胶展现出离子能量载体在热电转换中的重要应用前景。
文献链接:
2、:硼同位素富集的立方氮化硼实现超高的导热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陈刚院士、波士顿大学的David 教授和北京大学宋柏教授等人联合报道了他们通过实验表征与从头计算模拟相结合,其中包括使用具有自然(natB)和受控丰度的硼同位素的合成晶体,通过四声子散射重新研究cBN中的热传输。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了晶体的kRT可以超过850 Wm-1K-1,富集的c10B(或11B)N可以达到1600 Wm-1K-1。研究人员测量的超高k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相一致,但后者显示了高阶非谐声子-声子-声子相互作用对cBN中k的影响相对较弱。此外,硼同位素富集后kRT被提高了约90%,支持了先前的计算,并代表了非常大的RT同位素效应。相比之下,同位素控制的BP和BAs计算出kRT仅分别增加了31%和12%,与测量到的小同位素效应相符。利用模拟方法发现了这些硼素之间的差异,只有通过考虑这些差异才能理解相互之间的微妙作用。超高k和宽带隙使cBN成为微电子热管理、高功率电子和光电应用的有前景的材料。
文献链接:
二、邵阳
邵阳,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表面科学、催化与电催化、电化学储能材料等相关方向的研究,在能量转化与存储、电催化用纳米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1987年9月,邵阳考入北京工业大学原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2年7月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后于密歇根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02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2018年2月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1年担任 and 杂志顾问委员、2012年担任顾问委员、2014年担任 顾问委员、2015年担任 & 、2017年9月北京化工大学客座教授。邵阳院士在、 、 、 、 等期刊发表论文超过370篇,总被引超3W,连续两年(2015和2016年)进入汤姆森路透社高被引名单,并于2011年担任 and 杂志顾问委员,于2012年担任顾问委员,于2014年担任 of 顾问委员,于2015年担任 & 编辑。
近期代表性成果:
1、.: 二氧化钌单晶不同晶面的OER活性
美国麻省理工Yang shao-horn(邵阳)院士和 R. Rao等人比较了RuO2(110)、(100)和(101)三个晶面上的RuCUS位点的电子结构,以及与OER有关的被吸附物的分子细节,以寻找它们活性差异的物理根源。研究人员采用表面X射线散射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和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RuO2表面上的析氧反应随电压的变化。在1.5 VRHE时,在(100)表面的配位不饱和钌(RuCUS)位点上存在-OO基团(对于(110)表面同样如此),但在(101)的RuCUS位点上吸附了氧。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与相邻–OH(–OO–H)氢键稳定的RuCUS位点去除–OO可能是(100)的速率确定步骤(对于(110)表面同样如此),其中其对(100)的结合减少而活性增加。(101)的RuCUS位点上结合能的进一步降低导致了不同的速率确定步骤(–O + H2O -(H++ e-)→-OO–H)和活性降低。该研究提供了有关活性位点的分子细节在职研究生,以及它们的局部配位环境对活性的影响。
文献链接:
2、EES:新型“全FSI”电解液助力4V高压金属锂电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邵阳院士、李巨教授和 团队等通过将FSI阴离子的有用功能移植到中性有机溶剂分子中而激发出一种新的电解质设计策略,从而导致发现了基于市售FSA分子的“全氟磺酰基”电解质(FFS)。基于FSA的FFS电解质显示出优异的Li相容性博士,不需要高盐浓度即可实现高度可逆的Li镀层/剥离,避免了高粘度,差的润湿性和高成本问题。 FFS电解质可实现高度可逆的LMA,仅在10个循环内即可迅速达到99%。此外,FFS电解质满足了富Ni的NMC和尖晶石的LMB的高负极稳定性要求。凭借与负极和正极以及集电器的出色兼容性,Li||电池在使用有限的锂资源200次循环后仍可保持其原始容量的89%。这种电解质设计策略为探索适用于4 V级LMB的新型中等浓度有机电解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文献链接:
三、李巨
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00年于MIT获博士学位,其后在MIT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2007年任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2007-2011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2011年被MIT核科学与工程系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联合聘为正教授。李巨教授是计算材料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致力于材料性质的多尺度计算研究,特别是在材料力学行为的原子模拟等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突破。他的研究工作为理解材料的塑性变形微观机制和揭示新材料现象的物理本质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的其他研究领域包括:能源储存和转换的新方法;原位透射;纳米结构材料;辐射对微观结构和热、电及质量运输的影响;电池和燃料电池等。曾获美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最高奖“青年科学家工程师总统奖”,美国材料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大奖,2014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和美国材料学会(MRS)会士。
近期代表性成果:
1、:通过Coble蠕变在固态电池中沉积和剥离锂金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李巨教授等人研究了在由混合离子电子导体(MIEC)制成的大量平行中空小管中容纳的金属锂或钠的沉积和剥离。研究表明表明这些碱金属(作为单晶)可以通过沿着MIEC/金属相边界的主要扩散性Coble蠕变而从小管中生长出来并缩回其中。与固体电解质不同,许多MIEC在与锂接触时具有电化学稳定性,因此这种Coble蠕变机理可以有效缓解应力,保持电子和离子接触,进而消除固体电解质相间碎屑,并允许锂在10微米的距离内可逆沉积/剥离100个循环。由大约1010 MIEC圆柱体/固体电解质/ 组成的厘米级全电池显示出高容量。建模表明,该设计对MIEC材料的选择不敏感,其通道宽约100纳米,深约10-100微米。通过研究MIEC通道中锂金属的行为,表明使用这种架构可以解决固态锂金属电池中具有金属-电解质界面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问题。
文献链接:
2、Nano. Lett. 树枝状金纳米颗粒覆盖的氧化铝薄膜用作高效的离子整流和增强的生物分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李巨教授,中国药科大学的王琛团队、南京大学夏兴华教授通过将DAN化学组装到AAO纳米通道的顶部,展示了一种工程化的新型离子整流器件。由于AuNP的高表面体积比和PAMAM结合位点的高密度,形成的网络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并可以暴露更多的官能团,从而导致DAN/ AA杂化体的结构和表面电荷密度出现更多不对称性,因此导致明显的整流离子传输。DAN/AAO杂化表面上氨基的存在使阴离子选择性杂化膜能够进行离子精馏,还可以提高阴离子选择性。此外,可以通过本体溶液的离子价和pH值来调节离子的整流性能。在最佳条件下,成功地实现了基于这种异质结构的高灵敏度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因此,该工作设计的DAN/AAO杂交结构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和再利用功能,有望在细胞分析和生物检测中用作高性能生物传感器。
文献链接:
四、赵选贺
赵选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副教授。2003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2009 年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机械工程系,师从国际著名力学家锁志刚教授。2010 年,他加入杜克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2014 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担任副教授。他目前的研究项目集中在固体力学、软材料、活性材料、生物材料、生物电子学和 3D 打印等交叉领域。近年来,赵选贺团队在,, , , , , of the of , , , 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应邀为 撰写长篇综述(MIT赵选贺团队定义《水凝胶生物电子学》),2018年论文“ for fast- soft ”入选《》封面(封面: MIT赵选贺团队打印磁性智能软机器)。此外多项成果获得《自然》新闻的关注,被《华盛顿邮报》报道。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事业奖的获奖者,曾获海军研究办公室青年科学家项目奖,及AVS生物材料部的青年研究者奖。
近期代表性成果:
1、 :湿导电聚合物在各种基材上的强粘合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赵选贺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通用而又简单的方法,即通过中间的亲水性聚合物粘合剂层来实现各种湿导电聚合物在不同基材上的牢固粘合。研究人员提出的方法可以在各种绝缘和导电衬底(包括玻璃,PDMS,聚酰亚胺,ITO和金)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电子设备上,将各种湿导电聚合物(如PEDOT:PSS,PPy和PAni)牢固地集成到界面上。粘附在基材上的所得导电聚合物在不影响导电聚合物的电学或机械性能的情况下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录取难度,具有出色的粘合性能(超过120 kPa的剪切强度)以及出色的机械和电化学稳定性。该方法与用于导电聚合物的各种制造方法兼容,包括溶剂浇铸和电沉积,并允许使用可商购的材料(例如亲水性PU和导电聚合物),从而在生物电子设备中广泛应用。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生物聚合物中导电聚合物集成的问题,而且还提供了在各种水凝胶与基材之间实现牢固粘合的通用策略。
文献链接:
2、 .: 水凝胶的抗疲劳粘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赵选贺和华中科技大学臧剑锋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生物启发性的策略,通过将有序的纳米结构(例如,纳米晶域)锚定在工程材料上来实现合成水凝胶的抗疲劳粘合,因为与相应的无定形聚合物链相比,有序的纳米结构对疲劳裂纹的传播需要更高的能量。研究人员选择聚乙烯醇(PVA)水凝胶作为模型材料系统,该系统可以轻松形成具有可调节结晶度的纳米结构(例如纳米晶体域和纳米原纤维)。通过干退火处理将纳米晶域固定在固体基质上,使水凝胶与基质之间具有显着的抗疲劳粘合性,界面疲劳阈值为800 J m-2。耐疲劳的水凝胶附着力有可能实现多种应用,例如在由各种材料制成,具有各种尺寸和形状的设备上的坚固的水凝胶涂层。特别是,研究人员证明了抗疲劳水凝胶涂层对天然软骨表现出低摩擦和低磨损。
文献链接:
本文由eric供稿。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年终盘点|2020年,这些学者归国任教
2020年,“学者回国任教”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
其中,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教授朱松纯回国任教一事早在9月份就引发热烈讨论。
9月24日北京大学新闻网终于官宣消息: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系与计算机系教授朱松纯受聘担任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工作会议上表示,自己与北大、清华的相关学者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很多朋友和合作伙伴。近一段时间来,自己又深入考察了解了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情况。在北大,他与多个研究方向的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北大的人工智能及相关学科有着很深厚的积淀,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氛围很好,这为下一步的大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朱松纯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将概率统计建模与随机计算方法引入计算机视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图像与视频的结构化解译框架、数理模型和统计算法,发展了广义模式理论。在认知科学领域,如视觉尝试推理、场景理解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到了10月12日下午,广州大学举行了叶思宇院士聘任仪式,校方消息称,加拿大国家工程院叶思宇院士受聘为广州大学全职院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广州大学黄埔氢能源创新中心主要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将领衔推动广州大学黄埔氢能源创新中心的建设。
叶思宇院士是国际公认燃料电池电催化和催化剂层/MEA设计的顶尖专家,在电化学尤其是燃料电池方面具有 30 余年研发和产业化经验,为燃料电池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关于燃料电池电堆冷启动和耐久性技术的发明,从根本上推动了整个燃料电池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其后的10月15日博士,宋伟宏加盟国内高校的消息也获披露。
当日,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赴温州医科大学检查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筹备情况,并看望正式加盟温医大开展工作的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宋伟宏。
消息称,宋伟宏院士是全球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于近期全职加盟温州医科大学开展工作,这标志着继去年11月温医大校长李校堃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温州市本土院士培养、海外院士引进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来到温医大,陈伟俊、姚高员、葛益平、陈作荣等市四套班子领导硕士,首先走访看望了宋伟宏院士,并为温医大老年研究院揭牌。
2020年回国任教的还有徐冰君。他此前在美国特拉华大学任教,现已出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开资料显示,徐冰君,本硕均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就读,哈佛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理学博士。2011年至2013年,徐冰君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工系做博士后,其后担任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助理教授,2019年起任特拉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 讲席副教授。
此外,南京大学这一年引进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林安宁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鲍惠铭。
其中,林安宁教授作为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对IkB激酶复合物(IKK)和JNK信号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近二十年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利用c-Jun N- (JNK)和IkB (IKK)/NF-kB等分子探针来研究决定信号转导网络的可塑性()和特异性()的分子机制,其研究成果对揭示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的异常如何导致疾病,以及癌症、心脏病、炎症、免疫紊乱等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迄今在职研究生,已在, Cell, , 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80余篇研究论文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引用次数超过10000次。
此前在澳大利亚担任莫道克大学终身教授、澳中小麦联合改良中心主任的马武军,也于今年9月回国全职加盟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任特聘教授。马武军长期从事小麦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已在PNAS, the Plant , 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目前担任Crop , 等5家SCI杂志编委。
另外,曾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生物工程系正教授、生物技术/生物医学与工程培训中心主任的顾臻已于2020年9月全职受聘于浙江大学,现为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药学院院长。顾臻2010年于UCLA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博士后获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Koch癌症综合研究院、哈佛大学医学院,他还曾任教于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北卡州立大学联合生物医学工程系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年终盘点|2020年,这些学者归国任教,获评 杰出讲席教授。
张帆人工智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祝贺!第8位麻省理工的科学家加入亚太人工智能学会
欢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退休教授、现代语言学之父Noam院士加入亚太人工智能学会。截止今天,已经有8位麻省理工的科学家加入亚太人工智能学会!
人物介绍
Noam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荣誉退休教授、现代语言学之父。
诺姆·乔姆斯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美国理论语言学家,他在 1950 年代的工作通过将语言视为一种独特的人类、基于生物学的认知能力,彻底改变了语言学领域。通过他对语言学和相关领域的贡献,包括认知心理学以及心灵和语言哲学,乔姆斯基帮助发起并维持了后来被称为“认知革命”的运动。乔姆斯基还因其对经济精英对美国国内政治、外交政策和知识文化的有害影响的分析而获得了全世界的政治异见人士的追随。
人物介绍
James J.
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AIMBE院士、AAAS会士、APS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医学工程与科学教授、哈佛大学威斯生物工程研究所教授。
James J. 院士是 2020 年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最高荣誉迪克森医学奖的获得者。柯林斯是合成生物学的先驱,他的想法为针对感染和复杂疾病的新型诊断和治疗方法做出了贡献。他利用工程原理设计和构建合成基因网络,是最早利用核酸和蛋白质的生化和生物物理特性来创建生物电路的人之一。
人物介绍
D.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IEEE会士、IFAC会士、AAAS会士、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化学工程教授。
D. 院士于1993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帕萨迪纳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他在杜邦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包括聚合物薄膜挤出控制在内的各种控制系统问题。他的研究方向是复杂化学过程的建模和控制,包括药物结晶、微电子过程以及片材和薄膜过程,曾获得赫兹博士论文奖、杜邦青年教师奖、施乐教师研究奖和美国自动控制委员会唐纳德·埃克曼奖。2001年,他在美国控制会议上发表了全体会议演讲,并在圣母大学发表了 W. 讲座。
人物介绍
Davis
AAAI会士、AAAI前主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教授、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主任。
Davis院士一直是基于知识的系统和人机交互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者张帆人工智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并在多个系统的开发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正在开发先进的工具,通过创建能够理解用户素描、手势和说话的软件,实现与计算机的自然多模态交互。他是《人工智能中基于知识的系统》一书的合著者。1990 年,他被任命为人工智能促进协会的创始研究员,并于 1995 年当选为主席硕士,任期两年。从1995年到1998年,他在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委员会任职,并获得了美国空军杰出文职人员勋章。
人物介绍
P.
IEEE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人工智能技术与系统中心主任。
P. 院士于 1992 年获得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自2001年以来,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工作。他目前是人类语言技术组的副组长。他是IEEE奖项规划和政策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生物识别联盟和IEEE Jack S. Kilby信号处理奖章委员会主席。他曾担任IEEE on and Audio 的副主编,IEEE生物识别委员会技术活动副总裁博士后,以及IEEE信号处理学会研究员参考委员会的成员。
人物介绍
Moe Win
AAAS会士、会士、IEEE会士、IET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信息与决策系统实验室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无线信息与网络科学实验室创始主任。
Moe Z. Win院士的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算法设计和网络实验张帆人工智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祝贺!第8位麻省理工的科学家加入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以解决广泛的现实世界问题。他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超宽带系统、网络定位与导航、网络干扰利用和量子信息科学。他曾担任IEEE通信学会理事会成员、无线电通信委员会主席和IEEE杰出讲师。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他担任过IEEE期刊的各种编辑职位,并组织了许多国际会议。他获得了两项IEEE技术领域奖:IEEE Kiyo 奖(2011年)和IEEE Eric E. 奖(2006年,与R. A. 联合)。其他荣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埃弗雷特·摩尔·贝克奖(2022 年)、IEEE 车辆技术协会詹姆斯·埃文斯前卫奖(2022 年)、IEEE 通信协会埃德温·阿姆斯特朗成就奖(2016 年)、克里斯托弗·科伦坡国际通信奖(2013 年)、哥白尼奖学金(2011 年)和劳雷亚荣誉奖(2008 年),均来自费拉拉大学, 以及美国总统科学家和工程师早期职业奖(2004 年)。
人物介绍
Zheng
IEEE会士、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IEEE信息理论学会论文奖获得者、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职业成就奖获得者、AFOSR青年研究员奖获得者。
郑立忠教授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2002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自2002年以来,他一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工作,目前是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信息论、无线通信和统计推断。他于200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li评审团奖,2003年获得IEEE信息理论学会论文奖,2004年获得NSF 奖,2007年获得AFOSR青年研究员奖。
人物介绍
Chai Wah Wu
IEEE会士、麻省理工学院-IBM沃森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兼职教授、《IEEE电路与系统》杂志前主编。
柴华武教授在利哈伊大学获得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和认知科学学士学位博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和电气工程硕士/博士学位。他目前是美国纽约州约克镇高地 IBM T. J. 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IBM AI 实验室的首席研究科学家。他撰写了两本教科书,发表了 200 多篇论文,获得了 78 项美国专利,并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主席和技术计划委员会成员。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神经网络、网络电路和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多媒体安全和代数图论。
亚太人工智能学会成立于2021年4月,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AIA)院士数量达到1561位。
通过对全球主流人工智能学会官网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与同级别的国际人工智能组织相比,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AIA)的院士数量和质量都非常领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