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12所顶尖院校、13位卓越学者丨西湖大学首次举办化学国际夏校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教授。邝福儿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随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其后回港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教授研究团队并担任小组负责人。

2024年西湖大学的夏天,注定将是一个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季节。

“经典项目”三大学院的夏令营、沉浸式“热门项目”暑期科研实习将继续轮番登场;新晋项目,广受欢迎的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国际夏校、西湖大学高中生暑期学校也将进入第二年……现在,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一个全新的项目,将在这个夏天,向同学们敞开西湖的“怀抱”——

今年7月8日-21日,西湖大学理学院将首次举办理学国际暑期学校(化学)。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此次邀请了13位活跃于研究前沿的卓越学者,来到西湖开设多门高水平学术课程。

多元,是13位导师的院校背景。这13位化学家,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所国际顶尖院校,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

多元,也是导师们的学术背景特点。教授们的研究领域涵盖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材料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领域的各类分支,这意味着他们将呈现不同细分方向的广博视野。

多元,还是导师们综合的年龄梯度。导师队伍中,既有在领域内深耕多年的资深教授,也有近年来的后起之秀,他们所教授的课程,将讲述化学领域最深刻的学术洞见,也将提供最具前沿思潮的灵光一闪。

为何要举办这样一场国际暑期学校?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副校长、理学院执行院长邓力说,西湖大学崇尚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师生在这里拥有更多研究上的自由,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与世界一流的学者充分讨论,以此不断回看、检验、开拓自己的研究。简而言之,“闭门造车”不是西湖的风格。

因此,如何实现一场开放、包容、多样化的交流,也成为本次国际暑期学校(化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当然,同学们也是本次夏校的“塑造者”!无论你来自天南海北,都欢迎走入西湖,成为这个理学院举办的“首期”暑期学校的一员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在感受 “西湖大学式”的学术视野和科研体验的时候,也把你们丰富多彩的学习所得,不一样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带到夏校的课堂、带到这片包容与创新的校园中去!

本次理学国际暑期学校为全英文授课,不收取任何项目费用,目前已面向全球学生开放报名,具体报名方式请详见文末信息。

授课专家

陈鹏(Peng Chen)教授

康奈尔大学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教授。2004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04-2005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陈鹏教授的研究兴趣聚焦于开发和应用单分子成像和操纵方法,用于探究和理解纳米材料和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和动态行为博士,从而开发更好的能源转换策略以及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Franz M. 教授

美国西北大学

教授于2001 年加入西北大学,现任西北大学化学系 E. and Emma H. 教授。他在1993年获得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位。1998年,他作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员,在乔治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作为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和全球变化博士后研究员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教授利用先进的激光光谱学、质谱学和计算技术,重点研究表面和界面在地球化学、大气化学和生物物理学中的特殊作用。

焦锋(Feng Jiao)教授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焦锋教授在复旦大学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在完成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工作后,他于 2010 年加入特拉华大学任教。他在 2021 年晋升为正教授,并担任催化科学技术中心主任。2023 年 8 月,焦锋教授加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能源、环境与化学工程系 and R. 教授,兼任碳管理中心主任。他的研究致力于开发创新的电化学装置,以应对关键的能源存储和可持续发展挑战。

KWONG Fuk Yee, (邝福儿)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邝福儿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随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其后回港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教授研究团队并担任小组负责人。邝教授于2004年入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2014年晋升为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12所顶尖院校、13位卓越学者丨西湖大学首次举办化学国际夏校,2016年委任为副系主任,2017年入职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2018年委任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新颖功能分子研究中心主任,2020年当选为香港青年科学院青年院士,并于2021年晋升为化学系系主任。邝教授的研究工作包括:膦配体的设计与合成、催化偶联反应、有机催化和 C-H 功能化反应、手性膦配体的设计与合成、不对称催化偶联反应。

刘文剑教授

山东大学

刘文剑于1995年获得北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5—1997年任职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复杂物理体系研究所;1998—2001年12月任教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上海mba,2001年—2018年任北京大学特聘教授。2018年起任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青岛理论与计算科学研究院院长。2019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刘文剑教授长期从事相对论量子化学理论、方法、算法研究与程序开发,在相对论电子结构理论、强相关多体理论、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相对论磁性质理论、相对论能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中尾 佳亮( Nakao)教授

京都大学

中尾 佳亮教授在京都大学、耶鲁大学及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学习并从事化学工作。2002年起,他一直担任京都大学教职,现任京都大学材料化学系教授。他致力于开发新的反应、试剂和催化剂,以简化有机合成。

吴继善( Wu)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

吴继善教授在武汉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化学硕士学位(2000年),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4年)。随后,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担任助理教授,2017年晋升为正教授。近年来,他的团队对开壳单重态双自由基、3D全局芳香性和拓扑分子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徐梽川( J. Xu)教授

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现任南洋理工大学高级催化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及杨振宁项目副主任。徐梽川教授于兰州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和电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在纽约州立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分别作为客座研究助理和博士后研究员参与工作。徐梽川教授是氢燃料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专注于绿色生产。于2018年获得Chun-Tsung ion Award – ,于2019年获得国际电化学协会 Tian能源电化学奖。

教授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响应系统、活性物质、微光学和激光微纳加工。加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之前,她曾于2013年至201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化学博士后研究员。2013年,她在哈佛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8年,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化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教授曾获斯隆研究奖、玛丽恩-米利根-梅森化学科学女性奖、陆军科学家和工程师早期职业奖等奖项。

周德敏教授

北京大学

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全国生物候选药物牵头科学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6年成为北京医科大学/日本筑波大学联合培养博士,1996-1998年任日本筑波大学应用生物化学系助理教授,1999-200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2-2008年,任美国-Roche 和生物制药高级研究员、课题组长和 Head等;2009年回北京大学药学院工作,2016-2023任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2012年至今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0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药物研发过程中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型抗病毒小分子、蛋白质生物大分子药物、药物靶点/生物标志物发现与确证等。

张文君( Zhang)教授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张文君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工程系 R. Wilk教授,主要研究生物分子工程在生物能源和医药领域的应用,主题包括为发现新的生物活性小分子和酶而进行基因组挖掘,设计天然产物组合生物合成的途径,探测天然产物的活性及功能,以及开发新的研究工具以促进上述研究。曾获美国国立卫生院院长创新奖、皮尤生物医学奖、Paul 生物无机化学奖、斯隆研究奖等奖项。

T. Zanni教授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Zanni教授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学教授。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NIH博士后。Zanni教授是二维红外光谱的开创者之一,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扩大了多维光谱和显微镜的能力和范围。

赵宇(Yu Zhao)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

赵宇教授于2002 年获得北京大学化学学士学位,2008 年获得波士顿学院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有机金属化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2011 年,赵宇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担任助理教授。2017年硕士,他晋升为终身副教授。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项目侧重于发现和开发高效催化方法,以促进可持续化学合成在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项目信息

西湖大学理学国际暑期学校(化学)

1. 项目时间:2024年7月8日-21日。

2. 申请对象:国内外化学、生物学、药学等相关专业大二年级及以上的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

3. 申请方式:请访问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申请表单。

4. 申请截止时间:

中国籍申请者:2024年6月20日23:59;

非中国籍申请者:2024年5月15日23:59。

5. 项目费用:本次暑期学校将提供校内住宿,不收取任何项目费用,并为来校学生购买保险,及报销来回火车二等座车票或等价机票(不高于火车二等座票价)。

*西湖大学理学院还将举办理学国际暑期学校(物理),更多项目信息及课程详情,将于后续公布,感兴趣的同学可持续关注西湖大学及西湖大学理学院官网和微信公众号。

物院学子|冯劼(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走近高能物理实验

冯劼,本科与研究生均就读于中山大学。本科入选逸仙班,曾获得2次国家奖学金和3次一等奖学金。后成为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直博生。2013年起参与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主持的AMS实验。主要从事反质子-质子流强比例测量工作。项目结束回国后,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博士毕业前获得丁教授的offer加入麻省理工学院。

本科的教学让我对实验物理产生了误解。对我来说,本科的实验课是最痛苦的课。实验前要预习,实验过程数个小时,实验后要写十多页报告(抄实验原理就抄了10页)。实验课花的时间最多在职研究生,但学分最少。我曾经把物理研究等同于理论研究,把实验研究当做技术手段。然而,这个观念在读研阶段就被修正了。

在导师江绍基老师和中大的项目负责人何振辉老师的支持下,我获得机会参与丁肇中先生主持的AMS实验。我刚到AMS实验,丁肇中就说:“我做了60年研究,目睹了99%的理论工作都是错的。能让我记住名字的理论物理学家只有爱因斯坦、薛定谔、海森堡等几个。但每一个实验物理学家,无论做出了任何工作,都对物理研究有贡献。”AMS实验是个高能物理实验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在里面的工作内容除了值班维护实验仪器,就是数据分析。

高能物理实验的数据分析,完全颠覆了我本科阶段对数据分析留下的印象。真正的物理实验,就是要利用已知的物理规律来校准实验仪器,从而减少系统误差。例如,我们知道高能粒子接近光速飞行,就可以校准飞行时间探测器硕士,让它测量高能粒子的速度为光速。前沿的高能物理实验,还会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减少系统误差。例如,两个光斑靠的很近,传统光学方法不能分辨这两个光斑的距离,这被称为光学成像的系统误差,是光的波长量级。然而,如果我们对一个分子拍照,拍下1,000,000张,我们就可以通过拟合这些图像( fit)博士,还原分子里面的原子图像,清晰度突破了光学波长的极限。与坐在书桌前推导公式的理论物理相比,我觉得实验物理好玩多了。我们还要利用其他如决策树( )和神经网络( )等统计工具来解决实验的问题,这些工具恰恰又是现在科技界热门的和自动驾驶的基础。

中国对于理科博士生毕业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发表SCI文章。这约束了博士生参与大科学实验,因为大科学实验发表的文章一般都是几百人署名的合作组文章。北京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博士生就经常因为这个规定而延期毕业。因为同样原因,台湾的参与高能物理实验的学生一般都读七八年才能拿到学位。中山大学之前也有2位参与高能物理实验的师兄因为文章的原因延期毕业。我认清这个问题后,就利用假期与周末和张宏浩老师合作进行理论研究。有一年圣诞节,为了让稿件可以在圣诞之后投出,我带病坚持修改稿件。书上说:“做人都是有成本的。做普通人,要能忍,例如忍受贫穷;做成功人,要用命来搏前程。”发着高烧工作时,我才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当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后,我意识到这是个爱拼才会赢的时代。

在与欧洲学生的对比中,我能体会到东西方教育的优缺点:东方学生的优点是,能吃苦,自觉加班,肯钻研。西方学生的特点是,数理基础好。看过俄罗斯人能肉眼对一个图像积分,以及法国人轻松地解方程,我就能体会到中国的物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还不够。除此以外,西方的研究风气就是多讨论、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例如,在一个工作投稿前,大家去国际会议上讲一遍,听取同行的意见来修改自己的工作。投稿时,恰好遇到的审稿人就是给自己提意见的人,文章就顺利发表了。这些西方学生的优点,我也学习到了。

历史上,中国由于缺乏科研经费,对物理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现在,中国有了物质条件,要奋起直追了。近年来的大亚湾中微子、江门中微子、天琴等实验计划,应该会激发起大家从事物理实验研究的兴趣。

如果别人问我怎么才能充实地度过校园时光物院学子|冯劼(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走近高能物理实验,我会回答:日后想起那段时光,会让自己感动。

—SP·SYSU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45987.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张老师
上一篇 2024年 11月 24日
下一篇 2024年 11月 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