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
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学院晋升五位副教授为终身教授,其中包括年仅34岁的华人生命科学家张锋。
MIT历史上,钱学森在35岁时获得晋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MIT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记录的保持者,而如今张锋打破了这一纪录。
来看看张锋的个人简历:
从小是生物工程狂热爱好者
张锋在美国上高中的时候,在一堂分子生物学课上观看了电影《侏罗纪公园》。老师观察到他对恐龙及生物工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奋和兴趣。
不久以后,老师帮张锋在当地实验室找到了一份志愿者工作。他每天放学都会到实验室来参与一些分子生物学工作。
当时,他的实验室导师经常提出的一些“疯狂的点子”,加深了他在生物学方面的兴趣。而中学时代参与的一些科研项目也让他赢得了许多科学活动大奖,特别是在2000年的 Intel ,张锋获得第三名。
要知道这项享有盛誉的科学大赛已经有8名获奖者后来荣获诺贝尔奖,其中就包括钱学森的堂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教授。
踏上生命科学家的道路
高中以后张锋顺利考取了哈佛大学化学及物理专业。他受到当时“史上最年轻”哈佛大学华人教授庄小威的赏识,进入了她的实验室。
毕业后,张锋来到斯坦福大学就读研究生,参与一个全新领域的研究——大名鼎鼎的光遗传技术,这为最终理解大脑如何工作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破钱学森纪录!80后成麻省理工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真为你骄傲!,如何产生意识和情感,又如何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生故障提供了强有力工具,并因此荣获了两项科研大奖。
博士毕业后,张锋作为研究员入职麻省理工学院。他敏锐地感觉到/Cas的非凡潜力,这是一种非常牛的细菌基因编辑工具,比原有工具更便宜、便捷、应用范围广,可用于人体细胞。
这一突破性成果有着数百亿美元的商业前景硕士,他着手商业化准备,创办公司,抢先获得相关首个专利。
2016年,张锋作为“下一代领袖”之一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这是《时代周刊》自2014年起的一项评选活动,旨在寻找全世界在科学、艺术、体育等不同领域具有杰出领导能力的年轻人。而张锋是本次入选该榜单的唯一一名生命科学家。他入榜的理由是“用改造生命的技术上海mba,改变了科学”。
还有这些华人教授值得骄傲!
除了34岁就当上美国名校终身教授的张锋,在各大名校讲坛上,还有不少华人的身影。
哈佛大学:尹希
尹希,34岁,现任哈佛大学物理教授。13岁时,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该校最小的一名学生。
哈佛博士毕业后他打破哈佛本校博士不得在本校继续博士后研究的惯例,留校继续研究工作。
2016年9月晋升为物理系教授,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哈佛华人教授,是被国际物理学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学家之一。
哈佛大学:庄小威
在尹希之前,同样来自中科大少年班的庄小威在34岁时成为哈佛正教授。
庄小威博士,华裔生物物理学家,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她于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是中科大87级少年班学生。
普林斯顿大学:施一公
施一公,清华大学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在此之前,他是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在美居住18年之后,施一公宣布放弃在美国拥有的一切,返回中国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为此,他回绝了美国千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职务,回国就职于清华大学。
华人科学家!
华人的骄傲!
小侨为你们点赞!
麻省理工博士后,未来诺奖或出自他们!16位华人学者获美国斯隆研究奖
日前,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 (The P.Sloan )公布了2020年斯隆研究奖(Sloan )获奖名单博士后,共有126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
今年华人学者表现依然十分出色,共有16位华人学者获奖,其中大多数华人学者都曾在中国高校接受本科教育。
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科技大奖
斯隆研究奖素有“诺奖风向标”的美誉,旨在奖励职业生涯早期的杰出青年学者。本届奖项获得者分属化学、计算和进化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海洋科学和物理学等8个领域。
此次斯隆研究奖获奖的126名青年学者,代表目前最有前途的一批青年科学研究员。此次评审专家委员会根据他们独立研究的质量、创造力、潜力选出各研究领域的明日之星,希望通过斯隆基金会资助这些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学者成为未来的学术领袖。
作为“诺奖风向标”博士,斯隆研究奖自1955年设立每年颁发一次。迄今为止,已有47位该奖项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17位获奖人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麻省理工博士后,69位获奖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8位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16位华人青年科学家获奖
今年华人学者表现依然十分出色,共有16位华人学者获奖,占比达到12.7%。16名青年科学家中,大多数都曾在中国顶尖高校接受本科教育或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这项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顶尖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同去年一样,今年华人青年科学家中来自北大的本科校友最多,共有7人麻省理工博士后,未来诺奖或出自他们!16位华人学者获美国斯隆研究奖,遥遥领先其他高校。特别是在数学领域,北大共有4名本科校友获奖。此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各有1名校友获奖。
部分青年科学家的个人简历如下:
Ou Chen(陈鸥)—布朗大学
陈鸥1999年从北京101中学考入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学习;2010年获得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学位;其后曾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2015年任布朗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2018年9月20日,陈鸥“用金字塔形纳米量子点搭出世界最复杂超晶格结构”在著名科学期刊论文在线发表。当年12月,他关于“柔性多边形拼接规则制备单组分准晶纳米晶超晶格”的成果又在权威杂志发表。
2019年12月,陈鸥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奖(NSF AWARD)。
Judy Wu—休斯敦大学
现任休斯敦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台湾东海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大学。
2018年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教授奖(NSF Award)。Judy Wu主要研究芳香性和氢键之间的联系。她正在研究探索如何利用经典的芳香性电子计数规则来控制氢键和其他非共价相互作用。
Wei Xiong——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教授。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2011年在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攻读博士后,2014年至今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教授。
曾获得 Award, ‘s , Young Award (YIP), Young Award (YFA)等。
Xu—美国理海大学
现任美国美国理海大学助理教授。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9年博士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2018年获得贝克曼青年研究者奖( Young Award),2019年获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职业生涯奖。主要研究分子、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组成、组织和相互作用。目前正在研究两种类型的纳米光谱成像技术: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和峰值力红外显微镜(PFIR)。
黄皓(Hao Huang)—埃默里大学
埃默里大学助理教授。2003-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9年用简洁巧妙的方法证明了“敏感度猜想”。
马临全( Ma)—普渡大学
现任普渡大学助理教授。2004-200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4年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苏炜杰( Su)——宾夕法尼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助理教授。2007-201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
姚珧(Yao Yao)—佐治亚理工学院
佐治亚理工学院助理教授。2003-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Zhao—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现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200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她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之前,她是纽约大学库兰特数学科学研究所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几何数据分析、降维、数学信号处理、科学计算和机器学习。
Juan Du—范安德尔学院
现任范安德尔学院助理教授。2008年本科毕业于哥廷根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德国弗莱堡大学。
2019年12月,Juan Du作为作者之一在《》杂志发文,首次揭示了钙稳态调节剂2(CALHM 2)的近原子级结构,这种钙蛋白在处理味觉刺激和减轻脑细胞毒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Qiu(邱照铸)——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邱照铸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他于1997-2002年获山东大学医学学士学位。2010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内科和外科学院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邱实验室采用包括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小鼠遗传学在内的多学科方法来发现新的离子通道,并阐明它们在大脑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
董若冰( Dong)——维多利亚大学
董若冰( Dong)现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助理教授。200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13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3-2018年受NASA 和Bok 资助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亚利桑那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8年起执教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
研究领域为天体物理。目前研究方向为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以及它们的形成机制。
Liang Feng——宾夕法尼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他于2002年和2005年分别获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和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电气工程博士学位,随后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NSF纳米科技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在2017年加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前,他曾在2014年至2017年担任SUNY 的助理教授。
目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光学和光子材料、超材料、纳米光子学和光电子学。他撰写和合著了60多篇论文,包括科学、自然材料、自然光子学和PRL。他是2016年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青年调查员计划(YIP)奖的获得者。
Ming Guo——麻省理工学院
现任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2000-200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本科专业,2004-200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硕士专业。2007-2014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5年至今,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名单参考: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4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