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博士后含金量,剑桥大学博士后王京刚,剑桥大学博士后申请

法国的清华大学,德国五大哲学系简介

国内了解美国哲学界的信息实在是比较多,美国大学几大哲学系,如纽约大学哲学系、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哈佛大学哲学系,大家耳熟能详。(1)图宾根大学哲学系(2)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3)慕尼黑大学哲学系(4)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5)海德堡大学哲学系

作者(清华大学)

世界哲学史上,自古希腊哲学肇始以来,德国哲学集大成,地位自然不用说,20世纪法国哲学和英美哲学异军突起上海mba,德国哲学当然也光芒不让。倒是在世纪转折之际,法国哲学、英美哲学的大师先后辞世或者退休,德国哲学界那种蓄势待发的状况更引起世人的关注。不过德语在路德之后成为沟通拉丁语、希腊语等等哲学传统的哲学中介语言,将各个传统的哲学问题都纳入德国哲学的思考张力之中,其后大师辈出。20世纪法国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吸纳了德语哲学的问题意识,成为哲学种语言,导致20晚期法国哲学的耀眼光芒。而对于汉语哲学而言,已经拥有近150年的翻译和接受史,几乎西方传统经典俱以译成汉文典籍,加上千年来消化的印度佛教哲学的历史,在当前跨文化哲学的意义上,汉语成为21世纪的哲学思考语言倒是具有自身独特的潜力和优势。加上20世纪中国哲学大师,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努力,似乎曙光在即。不过了解世界哲学的情况,完成恰当的知识结构的准备,才可能产生世界级的大师,反观国内的所谓名家,实在不应该止步于前,其气度、治学的广博、语言的精通,差距依然相当之大。所谓清华文科的精神“贯通中西、超越古今”实在是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国内了解美国哲学界的信息实在是比较多,美国大学几大哲学系,如纽约大学哲学系、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哈佛大学哲学系,大家耳熟能详。而德国大学哲学系的地图似乎不是很清楚,德国哲学系并没有特别的等级上的水平差异(像美国),而是各有风格,往往在我们很不知名的大学里面反而是哲学大家所在。但是就哲学重镇(当代德国哲学家之情况另文整理说明)而言,无非就是图宾根大学(号称世界第一哲学系)、柏林洪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本文参考采摘作者自己申请德国攻读哲学博士时收集到网络上相关资料,简单整理加工,另外在补上阙漏处,略微介绍下德国五大哲学系的简单情况,待以后时间充裕再详细介绍,此文引用了若干德国台湾同学会论坛网友整理的资料,后面不再注明转载出处。

(1)图宾根大学哲学系

建校于1477年的图宾根大学,其哲学系是德国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哲学系之一,在世界哲学界素有重要影响。该系共有大学教授5人,编外教授4人;此外还有合作大学教授7人,私人讲师12人,11个退休教授,外加1个名誉教授(哲学家吐根哈特)。该系多数教授都是专业领域内的世界知名学者,并且同时从事几个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大多数哲学家从事欧洲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但同时也研究英美分析哲学传统的基础问题和哲学史的研究。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往往是合而为一的。研究领域与水平: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与哲学逻辑;古典哲学(希腊哲学研究具世界一流水平);德国唯心主义(世界一流水平);法国哲学研究(世界一流水平);解释学;现代经验主义及其问题;结构主义与新结构主义;道德哲学;应用伦理学(主要是科学伦理学,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具有世界性影响);政治哲学(世界一流水平);美学;现代性理论;主体性研究。

1 für , 教授席位一(兼政治哲学研究中心)

Höffe, 赫费。大名鼎鼎的赫费教授在此执教。研究,Kant,道德哲学,政治哲学(法和国家哲学),应用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等)、认识论。他在法哲学、法伦理学和康德哲学等领域都自成一派,著作文章逾百篇,且其引用率据德国《哲学信息》统计近几年来一直位居德国哲学家前十位。他是当代德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1980年以来,德国、瑞士及法国的一些权威杂志、报纸、电视台、电台对其理论和思想作了大量报道与评论。 国内有多本着作译出。

2 für 教授席位二

Prof. Dr. Anton Koch,主攻,Hegel,Quine,存在论、主体理论、语义哲学。

3 für 教授席位三

Frank,M.弗兰克,生于1945年,先后追随图根哈特、伽达默尔和亨利希等人学习哲学,主要研究对象为自我意识现象,康德和康德主义者,早期罗马哲学和早期德国观念论,解释学、文学理论、古典时代的美学法国的清华大学,早期法国哲学。国内北大哲学系先刚先生师从此公攻读谢林哲学,译有多本其师著作。

海德堡教席之四

Prof. Dr. ,此公跨度更大,科学哲学,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科学哲学史、逻辑、哲学逻辑、 ,身体-灵魂理论史、认识科学、心理哲学、认识论。

für mit den und des 语言和精神哲学教授席位

此席位暂时空缺

für mit dem (Ethik) 实践哲学教授席位:

Prof. Dr. Döring是位女教授,研究元伦理学、美学、强调情感和情感在价值理论中的位置的问题,当前从事社会科学哲学,特别是经济哲学的研究

(2)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

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算得上是德国规模最大的哲学系,本系目前有九个讲座共25位教员,研究重点在系统方面着重于心灵哲学、科学理论、逻辑、文化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在历史方面着重于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早期近代哲学、以及德国观念论。曾经任教于本系之著名哲学家有费希特( )、史莱尔马赫( )、黑格尔(Georg Hegel)、谢林( )、洛兹( Lotze)、赫姆霍兹( von )、狄尔泰( )、齐美尔(Georg )、哈特曼( )、卡西尔(Ernst )、莱兴巴赫(Hans )。目前各讲座的讲座教授分别为:

理论哲学( für )

Prof. :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心灵哲学、知识论、语言哲学,擅长以分析哲学的方法重新建构中世纪与早期近代哲学,为2006年DFG莱布尼兹奖(– Preis der DFG)得主。

实践哲学、法哲学暨社会哲学( für , – und )

Prof. :教授的研究领域在于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法国的清华大学,德国五大哲学系简介,亦为德国知名的康德与尼采专家。

德国观念论( für e: )

原讲座教授Rolf-Peter 于2007年夏季退休,目前正进行新任讲座教授征选工作。

哲学人类学与文化哲学( für und )

Prof. :教授为德国目前最重要的文化哲学大师。该讲座下的Prof. John Krois为Ernst 遗稿编辑委员会主持人,为开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德国研究热潮的主要推手。

古代与当代哲学( für der und )

Prof. Rapp:Rapp教授被认为是目前德国研究的权威之一,着重以英美哲学界的观点处理古代哲学,目前亦为柏林古代哲学学院( of )之主持人。

实践哲学与伦理学( für und Ethik)

Prof. :教授的研究领域偏重于英美哲学的伦理学基本问题。

自然科学的科学理论与自然哲学( der und )

Prof. Olaf Müller:Müller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形上学、知识论、语言哲学、后设伦理学、和平主义。

心灵哲学( für des )

Prof. Pauen:本系2007年新设讲座。Pauen教授之前任教于大学,专长为心灵哲学,为1997年Ernst-Bloch奖得主,目前亦为柏林心灵与大脑学院( of Mind and Brain)之共同主持人。

逻辑与语言哲学( für Logik und )

本系2007年新设讲座,讲座教授征选中。

[小插曲摘录:分析哲学的势力确实越来越大了,柏林三家哲学系(柏林自由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可说都已经沦陷。上上个月就读的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进行了本系历史悠久声誉最着的德国观念论讲座新任讲座教授候选人的竞选演讲,七位受邀发表演讲的学者,有五位治学的基本路线是分析哲学。综合自己的临场观察以及与其他哲学系学生的讨论,这五位学者都只是提出一个初步的分析架构,而未能展示对德国观念论传统的全面性理解,其中尤其严重的是欠缺对康德第三批判对德国观念论传统的影响的认识。因此只要有听众,特别是征选委员会主席Prof.博士,提出较为深入或较偏重实践哲学或美学的问题,这五位学者马上就只能支吾其词不知所云。七位候选人中,只有目前任教于Jena大学的女教授 较能掌握德国观念论传统的问题意识。但由于本系也已经为分析哲学势力把持,所以鹿死谁手尚难定论。]

(3)慕尼黑大学哲学系

慕尼黑大学哲学系看似规模比洪堡大学小,那是因为前者事实上已扩大成哲学院的规模,其共细分出以下四个系(或组):

1. 哲学( für )

2. 哲学、逻辑与科学理论( für , Logik und )

3. 宗教学与欧洲宗教哲学( für t und der )

4. 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史与哲学( für und der )

第一组则为狭义的哲学系,其下设四个讲座教授(),另外还共有三个现任大学教授(ä)及五个退休教授。

I

Prof. () 研究领域主要是伦理学及维根斯坦

II

Prof. Axel () :专长是理论哲学(是这样翻吗?不确定台湾的翻法)还有康德以后的哲学家bzw.哲学史

Prof. Günter Zöller:专长是古典德国哲学,如康德,谢林…尼采,海德格,阿多诺等等,及美学bzw.当代艺术和音乐。这个人的学思过程比较特殊;他在1982年拿到博士后,就到美国流浪直到1999年才被慕尼黑请回来;也就是说他没有在德国做过。

III

Prof. ()在四十三岁时就当上C4了,以德国来说似乎相当年轻;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古希腊哲学(他的Habi.还是就是写的),以及德国观念论,另外也有旁触莱布尼兹及海德格尔。

Prof. 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古希腊哲学及实践哲学

für und Ö

Prof. Karl 比较专精的部分应该是企业伦理及契约论

第二组设有一个讲座教授,目前为Prof. Dr. ,其下另有两位现任大学教授及四个退休教授。

第三组设有一个讲座教授,目前为 Prof. Dr. Rémi ,下有三个退休教授。

第四组未设讲座教授,下有一个现任大学教授及两个退休教授。

(4)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

相信20世纪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大家不会陌生,健在退休的哈贝马斯就在此地,法兰克福学派已历三代,目前的重要代表是2000年初被任命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的郝奈特(Axel )。该哲学系共有7为教授,2为合作教授,2为编外教授,2为合作教授在职研究生,6为私人讲师,4位荣休教授(包括与哈贝马斯齐名的阿佩尔Apel,哈贝马斯,斯密特等人)。

古代哲学教授

逻辑和认识论教授André

社会哲学教授Axel ,曾长期担任哈贝马斯教授的助教。

中世纪哲学和欧陆启蒙运动方向的教授 Lutz-

语言哲学和伦理学教授

理论哲学教授 Seel

近代哲学教授 ,

(5)海德堡大学哲学系

海德堡大学哲学系在德国算是中等规模,比柏林、慕尼黑、图宾根小很多,历史上曾任教过的哲学家有:黑格尔(Georg Hegel)、雅斯贝斯(Karl , 雅斯培)、伽大默尔(Hans-Georg , 高达美, 伽达默尔)。哲学系共设4个正教授席位,但去年的弟子去世之后有一个席位就空出来了,新教授将从外边引进,结果还没出来。四位正教授:Prof. Dr. 、Prof. Dr. Jens 、Prof. Dr. Peter 、Prof. Dr. Rüdiger

Prof. Dr.

现任系主任,哲学系现在最有权势的教授了,研究方向是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他写的关于的专著据说很有名,现在他的研究方向侧重于心灵哲学。

Prof. Dr. Jens

研究方向:古典哲学,柏拉图和新柏拉图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存在论,宗教哲学。曾发表过关于Hegel, , 的专著,作风朴实。

Prof. Dr. Peter

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研究的哲学家有:, Kant, Locke, Hume

Prof. Dr. Rüdiger

已故教授,是的弟子,除了哲学解释学以外研究方向纵贯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当代哲学,学问渊博,原来是海德堡哲学系最有实力的教授。他去世之后新教授的引进问题主要取决于和的斗争结果,所以不是分析哲学方向就是德国古典方向。感觉分析哲学越来越流行,但海德堡的传统优势还是德国古典哲学。因为海德堡哲学系没有设固定的(教席),而现在正得势,新教授的人选决定权在他们3个正教授。

其余编外教授和私人讲师

PD Dr. -Jones †(科学哲学,认知哲学)

PD Dr. (德国古典,尼采,后现代)

PD Dr.

PD Dr. (美学,政治哲学,形而上学,Kant)

Prof. Dr. Peter König (启蒙哲学,伦理学)

Prof. Dr.

PD Dr. Mesch (亚里士多德)

PD Dr. (政治哲学、经济哲学、德国古典)

PD Dr. Schäfer(认识论,形而上学,存在论)

国立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专业简介

法学院

● 国内第一个拥有独立法学楼的法学院

● 教师在国外获得学位以及在全世界前100名大学中取得博士学位比例居国内高校首位

● 近25%本科生可赴海外交流或交换学习

● 国内唯一一家开设英美普通法系列课程的法学院

● 保持国内高校参加国际法律比赛最好成绩的记录

招生专业:法学

基本概况

清华大学法学院创建于1929年,1952年由于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法律院系和法学教育在清华大学一度中断。1995年,清华大学正式恢复建立法律学系,1999年法学院正式复建。历史上,清华法学院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法学、法律人才,如前南国际法庭大法官、中国国际法学会前会长王铁崖先生,中国国际法学会前副会长陈体强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前副院长端木正先生等。

今天,清华法学院已经成为名列前茅的国内著名法学院之一,在全国乃至国际法学教育界建立了自己的地位,成为我国法学教育和研究的一个重镇博士后,同时也成为国际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交流中心。

法学院教学设施和科研条件在国内首屈一指。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法学大楼——明理楼于1999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同志亲自题写楼名。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实现一个大学法学院拥有独立的法学楼,并且在国内率先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办公室。楼内配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办公设施,并专门用于教学实践的模拟法庭、学术报告厅、多功能教室等。

面积约有2,000余平方米的法律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集数字化与信息化于一身,配备系统空调及其他现代化设备。目前,法律图书馆拥有中外文法律书刊文献60,000册,同时订阅200余种国内外法律报刊、电子出版物等。除馆藏的现实文献外,学院还斥巨资购买国际权威法律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权,读者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查询方式获取国内外的法律信息与法律研究资源。电子阅览室支持远程教学和电子教学等多项功能,可以实现与国外著名法学院的同步远程教学。

师资力量

清华法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在49名专职教师中,有教授23人(含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19人。法学院师资力量具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在国外获得学位的比例在全国的法学院当中是最高的,在国外获得学位的比例占到了42%;二是在全世界前100名大学当中取得博士学位的上海mba,在全国的法学院当中是为数最多的。清华有9名,位列第二的学校有4名。

法学院名师荟萃,许多教授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权威,在国内外学界颇具影响。如商法学的王保树、朱慈蕴、施天涛教授,民法学的崔建远教授,刑法学的张明楷教授,民事诉讼法学的章程、王亚新教授,法理学的高鸿钧、许章润教授,国际法学的车丕照教授,宪法学的王振民教授,均属于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崔建远教授、张明楷教授和许章润教授分别荣获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此外,法学院还聘请校外兼职教授23人,名誉教授1人国立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专业简介,客座教授3人,顾问教授1人。在不断完善队伍建设的同时,法学院还每年聘请2至3名外籍教授来校长期讲学。同时还聘请海内外法学领域众多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座谈。

教学科研

法学院学科建设一日千里。学院目前已取得“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基地”,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法学理论、民商法学、国际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宪法行政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八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一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此外,法学院还举办了面向全球招生的LLM(法学硕士)项目、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中国法律第二学位课程以及远程教育项目等。

近十年来,法学院教师们在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前提下,还承担了许多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如组织《公司法修改稿》、《民事诉讼法修改稿》专家稿起草、参与物权法典的制定、参与外交部门决策研究工作等。法学院历年都要举办数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批批著名的国内外法学专家、学者,聚首清华法学院,交流、研讨国内外法学前沿问题,营造出严谨、求实、活跃、创新的学术氛围。

国际化培养

为适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和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法学院积极扩大对外学术交流。目前近25%的本科生有机会赴海外交流或交换学习。学院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波士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巴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名城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名古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定期派师生互访。

人才培养成果

法学院实行“本科—硕士研究生分阶段有统筹”的培养模式,相当数量优秀学生可以通过免试推荐方式被保送进入本院硕士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部分优秀学生被推荐免试到清华其他院系或者其他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近几年,每年本科毕业生当中大约有15%进入世界一流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慕尼黑大学、伦敦大学等继续深造。

法学院选择就业的学生就业率在全国各大法学院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分布于与法律相关的各个领域,其中本科生参加就业的同学80%进入了中央或地方国家机关、司法机关、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等,如外交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开发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美迈斯律师事务所等。

专业介绍

——教学特色。清华法学院积极引进并倡导先进的交互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在中国进行首批“诊所法律教育”,与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共同设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与支持中心”,并设立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诊所,通过对弱势群体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可以使学生了解最基层的民众的法律需求,了解适用法律的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公益心、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清华法学院还是国内唯一一家开设英美普通法系列课程的法学院,此外还有大量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

——教学模式。依照清华法学院自身培养模式,全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学分制。除学校所规定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及必要的跨系选修课程之外,还设有法学绪论、宪法学、民法总论、商法总论、刑法总论、国际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等专业必修课。学院还开设了大量由本院教师、外请专家以及外教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并且按照课程的性质分为不同的课组,其中包括法理学课组、宪法与行政法学课组、法史课组、民法学课组、商法学课组、经济法学课组、刑法学课组、环境资源法课组、诉讼与仲裁法课组、国际法学课组、实践课组以及文献阅读课组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完成。

——国际比赛。清华法学院不断探索法学教育的新道路,大胆地尝试以增强学生实务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其中,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的训练就是其中的两项重要内容。在国际比赛中,法学院至今保持着中国代表队在亚洲杯-模拟法庭大赛(2000/东京,第二名)、国际商事仲裁比赛(2003/维也纳,第六名)、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比赛(2004/悉尼,第三名)和亚太商事仲裁比赛(2004/香港,第一名)的最好成绩。

——社会实践。清华法学院在河北、新疆等地法院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努力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80%左右的法学院学生在学院组织下硕士,奔赴祖国各地进行专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还促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国际型法学人才培养项目

根据国家法治发展与全球化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在2009年入学的新生当中,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按照各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经过一定程序,选拔30名学生进入“国际型法学人才培养项目”进行训练。

此项目要求学生在具备坚实中国法律功底的同时,还要熟悉外国法律和国际法律;学生不仅能够运用中文,还要能够熟练运用外语,成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的法律人才,具备在国际层面运用中国、外国和国际法律处理跨国法律事务、参与国际竞争和保护国家利益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双法双语:除了教育大纲所要求的中国法课程之外,学习的内容还包括西方主要国家的法律制度与理论以及国际法律;并可以直接选修为研究生开设的外国法课程。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讲授。除清华法学院教师外,还有来自世界一流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的知名教授参与课程教学。

2.本硕贯通:在选拔保送研究生时,优先考虑进入本项目的学生。

3.国内外培养相结合:凡是进入本项目的学生国立清华大学法学院,优先考虑其出国、出境学习或者实习的机会。学生有机会参加国际性模拟法庭比赛,并被推荐到国际组织参加实习。在校期间参加暑期模拟法庭训练营( Camp)活动。

4. 全方位培养:凡是进入本项目的学生,均配备博士生导师担任指导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人生发展指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65181.html

(0)
国际硕博教育王老师
上一篇 2025年 4月 16日
下一篇 2025年 4月 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资深顾问 邮件:guojishuobo@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