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欣)12月19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分类的有关经验。
姜培学表示,清华大学是最早倡导和探索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高校之一。改革开放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学校即将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由培养以师资为主的教学科研人才调整为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和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并重。
据介绍,1984年,清华大学和10所兄弟高校共同建议并在教育部支持下探索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1991年,学校成为首个专业学位类别——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经过近40年的实践探索清华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清华大学: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学校对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以下理念和做法。
一是提出分类发展理念,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形成了博士生教育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体现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硕士生教育以专业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体现大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等新认识。
二是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形成两类学位教育并重格局。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布局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碳中和科学与技术、古文字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国际事务、技术转移、医疗管理等急需学科专业,主动调整研究生规模结构。目前,在学研究生中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别占55%和45%,硕士生中这两个比例分别为26%和74%博士后,博士生的相应比例分别为87%和13%,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三是创新培养组织模式,快速精准响应国家重大需求。专业学位、学科交叉、国际化研究生培养采用“项目制”,按项目设定培养目标、分配招生计划、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教育教学等。建设了一批服务国家需求的项目,例如精准对接北京冬奥会的冬奥赛事管理体育硕士项目,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核电“走出去”战略的核电工程与管理国际人才专业学位项目,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临床医学交叉人才培养项目等。2022年在职研究生,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并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进一步强化关键领域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
四是健全分类培养机制,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生源特征的招生选拔机制博士,完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清华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加强培养全过程管理。率先完成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破除“唯论文”倾向改革,针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别制定创新成果要求,激励学术学位研究生勇闯“无人区”、做“第一等题目”,激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历练中提升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定义新命题的能力。
“下一阶段,清华大学将学习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健全指导教师分类管理机制,完善研究生分类选拔、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机制,探索构建分类支持、成本分担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同步提升两类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姜培学说。
清华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实践探索
清华大学是最早倡导和探索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高校之一。改革开放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学校即将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由培养以师资为主的教学科研人才调整为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和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并重。1984年,学校和10所兄弟高校共同建议并在教育部支持下探索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1991年,学校成为首个专业学位类别——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经过近40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对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以下理念和做法。
一是提出分类发展理念,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2014年清华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硕士,学校《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分类培养机制……进一步形成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培养并重的格局”,两类学位教育同等重要、分类发展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近年来清华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形成了博士生教育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体现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硕士生教育以专业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体现大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等新认识。
二是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形成两类学位教育并重格局。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布局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碳中和科学与技术、古文字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国际事务、技术转移、医疗管理等急需学科专业,主动调整研究生规模结构。目前,在学研究生中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别占55%和45%,硕士生中这两个比例分别为26%和74%,博士生的相应比例分别为87%和13%,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三是创新培养组织模式在职研究生,快速精准响应国家重大需求。专业学位、学科交叉、国际化研究生培养采用“项目制”,按项目设定培养目标、分配招生计划、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教育教学等。建设了一批服务国家需求的项目,例如精准对接北京冬奥会的冬奥赛事管理体育硕士项目,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核电“走出去”战略的核电工程与管理国际人才专业学位项目,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临床医学交叉人才培养项目等。2022年,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并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进一步强化关键领域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2018年设立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上海mba,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设立主体项目、服务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项目、西南地区项目和助力重点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项目、集成电路项目、公共卫生与健康项目、先进技术项目等,汇聚校内25个工科培养院系,累计录取达1800余人,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四是健全分类培养机制,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生源特征的招生选拔机制,完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加强培养全过程管理。率先完成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破除“唯论文”倾向改革,针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别制定创新成果要求,激励学术学位研究生勇闯“无人区”、做“第一等题目”,激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历练中提升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定义新命题的能力。
下一阶段,清华大学将学习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健全指导教师分类管理机制,完善研究生分类选拔、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机制,探索构建分类支持、成本分担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同步提升两类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清华大学2025年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全日制工程硕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清华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简称“专项”)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产业链安全,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爱党报国,理学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工学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国际视野宽阔,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的高水平工程师队伍。
2025年,清华大学面向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在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六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博士研究生。
一、申请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祖国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的中国公民,且满足以下条件:
1、在目前就读学校取得教育部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2、工程技术或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
3、诚实守信,学风端正,不存在任何有违学术道德、专业伦理等行为;
4、身心健康,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二、申请材料
专项招生采用“申请-审核”制,申请人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凡不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申请人本人承担。
报名时须选定具体招生院系、专业学位类别,并将研究方向选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每位申请人仅可报考一个专项志愿。
1、申请报名
报名时间为2024年8月23日12:00-2024年9月2日12:00(逾期不予受理),招生采取网上报名并提交电子材料方式申请。所有申请人报名、考核所用证件必须为二代身份证。
2、申请流程
(1)登录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服务系统()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清华大学2025年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全日制工程硕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进入网上报名系统,按要求填写本人各项真实信息。
(2)申请人在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服务系统开放时间内,填写报名信息,按规定将如下申请材料以电子文档形式在申请服务系统内上传、确认并提交:
1)有效身份证明(二代居民身份证)
2)在学证明
3)外语水平证明
4)本人自述
5)本科期间学业成绩单(含学业排名证明)
6)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考生诚信承诺书
7)《申请攻读推荐免试硕/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
8)专家推荐信2封:申请人在线邀请两位与申请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相关的副教授(含)以上职称的专家在线填写推荐信。推荐专家按申请服务系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上传专家推荐信,同时请专家协助妥善保存推荐信原件。待后续接收通知将推荐信原件寄至申请人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或将推荐信原件密封(在信封封口处骑缝签字)交申请人寄至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具体地址以后续通知为准)。
9)院系要求提交的其他附加申请材料及其证明。
另:上述第2)、5)、8)三项本校学生不需提供。
三、选拔与拟录取
1、材料审查
材料审查组对全部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阅,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择优确定参加综合考核名单,通知申请人参加综合考核(申请材料不予退还)。每位申请人的材料至少由3位专家进行逐一审查,依据不低于1.2倍的招生计划确定入围综合考核名单。
2、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专员对通过材料审查的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根据招生简章“申请条件”所列内容对申请人情况进行审查。未参加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不通过者不准予参加综合考核。
3、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重点考查申请人对专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创新潜质、工程素养、长期从事相关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工作的兴趣意愿等。综合考核组由不少于7位专家组成在职研究生,每位申请人的综合考核时间不少于30分钟。
4、推荐拟录取
清华大学校企招生工作组以申请人的综合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具体招生情况和培养条件,结合当年招生名额分配方案确定初步录取名单,并与初步录取申请人沟通确认接收意愿。
5、确认拟录取
初步录取申请人需按照教育部、本科所在学校和省市招办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教育部推荐免试服务系统,完成填报志愿、缴纳报名费、接受复试确认、接受待录取确认等环节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具体网址和系统开放时间等内容后续将在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另行通知。
6、资格复审
清华大学将在录取当年6月对所有拟录取的推免生进行资格复审。通过资格复审并经清华大学调档案审查合格后,方可被正式录取,清华大学予以发放录取通知书。未通过资格复审者,取消其研究生录取资格。
四、其他事项
1、专项培养的硕士生类型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专项培养过程包含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专业实践等阶段。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工程硕士在企业专业实践累计不少于2年,即校内课程学习1年+企业专业实践2年。在校课程学习阶段(原则上2026年6月第一学年结束前)由学校提供校内住宿安排,在企业专业实践等其他阶段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由企业解决学生校外住宿。学费标准为1.0万元人民币/学年。
2、专项培养的博士生类型为全日制工程博士,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专项培养过程包含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专业实践等阶段。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工程博士在企业专业实践累计不少于3年,即校内课程学习2年+企业专业实践3年。在校课程学习阶段(原则上2027年6月第二学年结束前)由学校提供校内住宿安排硕士,在企业专业实践等其他阶段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博士后,由企业解决学生校外住宿。学费标准为1.2万元人民币/学年。
3、专项采取校企导师组指导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入学后结合企业项目确定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
4、申请人必须保证提交的申请信息及全部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弄虚作假、有违学术道德和专业伦理等不当行为,或存在其他严重影响推免过程和结果公平公正行为的,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其免试读研资格,并通报申请人所在学校。
5、未尽事宜请见《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其相关的实施细则。
清华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卓越工程师培养有实招、见真章
西北工业大学建设配套工程师技术中心。光明图片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名单,14所高校入选。自2022年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以来,各个高校直面当前工程教育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模式。
做中学清华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卓越工程师培养有实招、见真章,补齐工程训练短板
“做中学”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要路径和手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导师、宇航学院副教授朱浩表示,卓越工程师需要具有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就是工程实践和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北航宇航学院开展了通过航天综合项目培养优秀航天人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朱浩介绍,学院策划了“北航1号”到“北航4号”火箭飞行器与“亚太1号”小卫星项目。“项目研制的是小火箭和小卫星,需要不同专业的同学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从方案设计到加工制造,再到总装集成、飞行试验的工程实现的全流程,让同学们在校园里真刀真枪地当‘总师’,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火箭和卫星研制中的一个个工程问题,可以很好地锻炼和提高同学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不仅是学生,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导师肖洪感到,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工程训练”的培养模式,也让像他一样的高校老师走出了“象牙塔”:“2022年,我挂职担任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助理CIO(首席信息官),长时间驻守工程一线,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在工程一线,我不断优化自己的研究主攻方向,面向工程一线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生的论文。深入工程一线后我们才发现,现实工程数据和我们原来理解的理想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和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培养学生博士后,互相学习,使得硕士博士论文更加贴合工程实际。近期我们有两位博士生的论文写作快速和工程结合,形成的数字化试验系统已经落地应用,解决了两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肖洪说。
培养模式多元,保持与行业变革的一致性
今年,马秉正以直博生的身份,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学习。在选择个人培养方案时,马秉正选择了2年校内学习+3年专业实践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他欣喜地发现,当前学院的培养方案课程配置多元化、学生选课自主化、教师指导全面化等特点突出,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选择与学习空间:“学院新制订的培养方案能够实现卓越工程师定制化培养,非常契合我学习实践的需求。”
“学院以承担的教育部航天动力、先进试验与测试2个重点领域核心课程建设为牵引,联合航天科工等20余家央企统筹推进培养方案制/修订,新的培养方案以提升工程硕博士的原创力、领导力、系统思维为出发点硕士,建设了领导力课程、领域特色课、领域前沿课、校企共建课模块,按领域跨学科的特色鲜明,新建课程占比达20%以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潘旭东道出了学院培养方案的安排。
学院在学生培养上面向国家重点领域,强化交叉融合、突出实景实战上海mba,按领域跨院系、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式强化与传统工程硕博士培养的差异。“同时引入企业和行业最新前沿研究进展,结合课程研讨,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现了学科前沿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保持了与行业变革步伐的一致性和前瞻性。”潘旭东说。
在导师选聘上,学院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谭久彬牵头教育部“先进试验与测试”领域核心课程建设并担任首席科学家。他表示,在课程建设中,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多个高校和业界领头单位,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授课内容都经团队精心选择,构成严谨的知识体系,并已在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先进测试等领域成功应用。“课程团队深入了解行业背景需求,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突出,能够及时将行业需求反馈给课堂,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并针对工程案例提炼自己的研究课题,便于言传身教地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产教融合,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相关行业对具有解决“卡脖子”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让人才培养与国家需要、市场需求之间不脱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教学秘书周游认为,产教融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在需求和必然方向。
潘旭东同样认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通的方式,以领域代替学科、以产学融通取代先学后用、将企业的复杂工程真问题作为学生研究课题,是解决上述问题最佳途径,是实现工程科技人才自主培养的必由之路。
“在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实现创新型重大工程技术突破清华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工程师群体应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即支撑创新的理论基础知识、多学科交叉协同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而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产教融合。”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王海涛对此深有感触。
陈燕惠是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2022级硕士研究生。“通过亲身前往企业,投身国家重大需求项目和专业领域前沿工程建设,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产教结合的作用。”她说,“参与产教融合项目后,我与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前辈进行交流与合作,了解了专业前沿技术与发展现状,拓宽了学术和工程视野,团队协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强化。”
(本报记者 杨 飒)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ojishuobo.com/254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