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
-
西南国立大学,西南联大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彰显独特性 体现时代性
西南联大革命旧址的独特意义西南联大革命旧址富含独特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这在全国革命旧址和高校当中罕见,具有独特性。突出西南联大革命旧址和西南联大研究。作为西南联大革命旧址最重要的物质载体,西南联大旧址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
-
西南国立大学,冯友兰撰写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旧邦新命,家国情怀
纪念碑阳面刻有1100余字的碑文,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详尽地叙述了西南联大组建历程、南迁经过及历史意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
国立清华大学世界大学排名,民国时期的中国最强的13大国立高校,你知道哪些呢?
国立中央大学作为大学排名第一无可争议,当时拥有6院26系,规模仅次于北平大学。5、国立清华大学(民国时并非国内顶尖高校)国立清华大学在民国时期地位虽然不低,但是比今天的地位低不少。北洋政府20年代举行过官方的各高校工科比赛,获得第一的并不是清华,而是交通大学的唐山部分。
-
西南国立大学,西南联大生活杂忆
1943年我从贵阳国立14中(原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毕业,考进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当年西南联大的“文史讲座”,很有名,演讲人都是联大各院系的著名学者教授,每次开讲,座无虚席。李广田先生是我所在的联大文艺社的导师。据我所知,著名作家金庸曾在重庆考取联大,和我同年,也是外文系。
-
西南国立大学,西南联大分成几个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于1937年11月在长沙组建,当时名为长沙临时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合并组成。1938年2月,因日军轰炸,学校开始西迁昆明,同年4月正式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西南国立大学,西南联大:2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两院院士
联大培育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最高科学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一百七十多位两院院士。西南联大部分知名校友
-
西南国立大学,民国时期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西南联大是如何招生的
1929年,清华大学招生中也遇到了类似的学生。“西南联大”是在抗战的特殊形式下,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下组建的大学,七七事变爆发后,三校前往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前往云南,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即西南联大。我们以西南联大为例,介绍一下民国高校招生制度。
-
西南国立大学,西南联大的“想象误区”
我以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对三校联合办学的想象误区,这涉及西南联大形成的一部大历史。在长沙上课的时候,北大、清华的学生同系别的合并开课。这是西南联大实行“教授治校”的一个重要程序。西南联大教授会西南联大外国语言文学系1946届学生毕业合影
-
西南国立大学,世间再也没有“西南联大”了
这就是“西南联大”,它的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学校终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各自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世上再也没有“西南联大”了,也永远不会再有“西南联大”了。
-
西南国立大学,西南联大精神与北京大学
关键词:西南联大精神;北京大学;多元一体;大同世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下形成的一所特别大学。只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至今还是一个联合的大学。所以‘联大’这个名字,现在已变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特有名字。